知名文化学者、画家严克勤的文化散文集《游艺琐谈》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分为“游艺六味”、“浮光掠影”、“砚边随笔”、“书跋语丝”、“艺苑清谈”、“得闲小品”等六辑,无论是书斋静悟,还是笔墨交游,或是行旅清议,都是纵横古今,趣味盎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游艺琐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严克勤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知名文化学者、画家严克勤的文化散文集《游艺琐谈》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分为“游艺六味”、“浮光掠影”、“砚边随笔”、“书跋语丝”、“艺苑清谈”、“得闲小品”等六辑,无论是书斋静悟,还是笔墨交游,或是行旅清议,都是纵横古今,趣味盎然。 内容推荐 严克勤编著的《游艺琐谈》收入文化散文二十六篇及书跋、访谈十篇,依文字的内容和体例略作分类,其中“游艺六味”收录了《庭院深深文心悠悠》、《掌上春秋》、《赏心乐事谁家院》、《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雾里看花》、《(丧乱帖)观后记》等六篇,涉及园林、扇面、昆曲、雕塑、书法、绘画及音乐等,借山水风物,寄诗意情怀,可看作是微缩型的时空穿越,自成一体。“砚边随笔”部分,则汇聚了我多年来对明清文人与紫砂、家具相互关系深入探究,对传统文人字画研读的一点心得,也是我游历、读书、作画的“副产品”。其余零打碎敲,实属补白。《游艺琐谈》计十六万余字,读者如作茶余饭后时闲读,于晨昏晴雨间乱翻,则也算与我面晤默对,不妨视作神游古今者的一番证会。 目录 一、序 序一 序二 二、游艺六味 庭院深深文心悠悠 掌上春秋 赏心乐事谁家院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雾里看花 《丧乱帖》观后记 三、浮光掠影 难得桑耶寺 丽江之困 幽幽清泉梦 印度速写 圣地之惑 古今同乐 生命之川不息 狂野肯尼亚 高原散曲 四、砚边随笔 不俗即仙骨有情乃佛心 风流蕴藉太湖一脉 曼生壶与曼生风骨 苏作家具与唐寅才情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五、书跋语丝 《仙骨佛心》跋 《严克勤水墨画选》跋 《风流千年——无锡籍著名画家作品集》后记 《风流千年——无锡籍著名书法家作品集》后记 四个古典爱情故事:一个城市的另一面 画缘 六、艺苑清谈 由技而进乎道——与《人民日报》记者张健的对谈 非主流的主流艺术——与《美术报》记者吴扬的对谈 传统文化的守望——与诗人安琪的对谈 境界·修养·融合——与主持人的对谈 七、得闲小品 《狮子王》启示录 南通画展缀思 说“吃” 吃的风景 生日兴会 书窗闲话 八、后记 试读章节 庭院深深文心悠悠 去年春天,耄耋之年的李正先生专门到我办公室来看我。久未谋面,老先生依然矍铄,面色还是那样红润,嗓门还是那样洪亮,眼睛还是那样炯炯有神,一见面就索要我刚刚出版的书,我顿感诚惶诚恐。接着老人又要我画的画,令我更加感到惭愧。老先生还告诉我自己有本书即将出版。没多久,老先生便托人送来一本他的专著《造园意匠》。此书几乎收录了由他设计的全部园林经典案例。其中,李正先生对江南名园“寄畅园”的修复所下的工夫,最令人敬佩。八开的册子,厚厚一大本,是本埠乡贤、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的书名。其实,冯其庸先生对古典园林也是有研究的,他给老友陈从周散文集《园林谈丛》所写的序言中有不少灼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陪冯先生几次去宜兴,常常谈及明清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和园林构筑的雅趣。 我与李正先生交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彼时我还未到而立之年,在中心城区工作,当时那里要筹建区级公园,但区级财政的财力有限,要建一座公园绝非易事。李正先生非常热心,积极参与,并介绍我认识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等,对我们筹建区级公园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可惜,今天那座公园早已被拆得面目全非,仅剩一块青铜浮雕了。 一座园林是一个时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印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轻易拆去着实是件令人遗憾的事。记得开园的那一天,我们还在公园举办了一个书画展,各方名流汇集,陈从周先生也从沪上赶来,在李正先生的陪同下参加了开园典礼。他对公园的构筑和书画展给予了充分肯定。,陈从周先生不仅仅是古典园林巨匠,还是造诣很深的散文家和书画艺术大家,他和张大干等艺术巨匠在书画方面的友谊和交往是业内皆知的,他所画的兰、竹、山水小品,清逸之至,一如其诗文、词曲,隽永有味。记得那天,陈从周先生还兴趣盎然地挥毫为朋友写了不少书法条幅,墨气淋漓,道劲酣畅。更难忘的是陈先生还特地邀我合作画了一幅四尺墨竹。画毕,陈先生还令我题画,我一时推辞不掉,战战兢兢地写下:“清气若兰,虚怀当竹,陈老先生为人师表,江东小辈克勤涂也。”此画当时就被负责造园工程的炳良兄收藏了,画者、题者、收藏者,一时况味,难以言表。那晚,乘着酒兴,老先生谈得很多,谈造园的要旨,谈与张大干的交往,谈梅兰芳等人的趣闻轶事,让在座者心驰神往。 陈从周先生《说园》有云,“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日‘不伦不类’。”环视当下,有好事者造园求大、求洋、求奇、求贵,终成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之怪物,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回想陈从周先生当年的见解,可谓击中时弊。 我与陈从周先生交往虽然不多,但他的造园艺术和人文修养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曾签名送给我他的《说园》。这是一部造园文集,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和文史修养。陈先生的造园说,不仅阐述了江南园林的构筑之要,更说明了江南园林还承载着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和诗情画意。陈从周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卜文中指出:“当时同林建筑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抉其精华而总合之……使游人人其地,览景而生情。”江南园林正是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其构筑才区别于其他建筑,更富有人文意趣和艺术创意,多了一份雅致情趣,少了一点匠气和霸气。文人对园林的向往古已有之,魏晋以来,文人往往追求田园隐逸生活,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都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走出世俗社会寻找世外桃源的情趣。日涉成趣的“园”自然成为文人安贫乐道、物我两忘的精神寄托,而“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更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向往。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赵孟烦的莲花庄,倪云林的云林堂,文人建园之风渐渐兴起。明清以降,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高峰,文人墨客不管宅第大小,总要安置一处园子,大到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小到草堂半亭、片石孤桐,江南园林就有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对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极大。明代文徵明就是园林设计的高手,曾参与设计拙政园、紫芝园,其曾孙文震亨除了主导香草坨、碧浪园等的设计外,还撰写了《长物志》这部不可多得的文人园林论著。 同样是在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对古典园林的构筑要旨有着精辟的论述,《园冶》中的“题词”是由同时代人郑元勋写的,其辞日:“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造园者何?日: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否则强为造作,仅一委之工师、陶氏,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与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所苦者,主人有丘壑矣,而意不能喻之工,工人能守,不能创,拘牵绳墨,以屈主人,不得不尽贬其丘壑以徇,岂不大可惜乎?”一语道出了造园的核心不在于能工巧匠技艺的高低,关键是取决于能否体现园林主人的艺术趣味,是否寄托主人的览物之情,即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历览前贤造园,果然斯语不妄,江南园林中,这等的造园精神居然不少! 追求高雅的,有拙政园。明代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一文中对园景简朴疏淡的描写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园中莲、亭、榭、竹、柳、槐、涧、轩、池、台、坞构成了一个极美的精神。园子的西门还有文徵明手植紫藤,高古盘旋,紫气腾腾,花香扑鼻,一派文人画的意蕴,确实“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以至于达到“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境界。P11-14 序言 江南无锡向来是一方清灵而温润的水土,有着令人称羡的人文蕴藉与积淀。我每次到无锡,都会被那烟雨缥缈、山色空漾的景象所吸引,总要被那吴依软语、小桥流水的韵致所感染。从而生发出思接干载的遐想,不知不觉间仿佛也融入了那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长卷。长居无锡的严克勤先生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又得佳山丽水之灵气,加上多年的沉潜研磨、苦心孤诣,终于在诗、书、画诸方面别创一格,卓然成家。他还勤于笔耕,继在三联书店出版文化专著《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后,又推出新作《游艺琐谈》,把画家的笔墨写意之功与文人的遣词造句之力相融汇,营构出一系列富于画境饶有诗意的优美篇章。我有幸先睹,为克勤先生艺术创造的新成果而欣喜、鼓舞。 我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期间和克勤结识,了解他主政的无锡广电集团,对他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思路和作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尽管公务缠身,他仍能挤出时间来伏案涉笔、挥洒丹青,为自己保存怡情养性、安妥心灵的一片天地。他的禀赋、他的志趣、他的勤勉,特别是对艺术人文的痴迷和挚爱,让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都会受到感染,继之感叹!这也是我之所以在为数不多的往还中,能与克勤建立起友谊的缘故吧。我一向倡导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去找寻精神家园,在前贤先哲优美隽永的经典文本中去汲取智慧养分,在此基础上,化古为今,推陈出新,弘扬光大既具有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这也是文化繁荣、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旨和必然途径。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崇仰和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们声气相通、惺惺相惜,颇有知己之感。 披览这本《游艺琐谈》,我对克勤为人为文的执着与洒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悟。常言说,人如其文,文若其人,很多时候,为人为文是可以相印证的。克勤是画家为文,是学者为文,也是一个传媒集团的掌门人为文,文章的取材、视角、手法,乃至语言表述等无不渗透出其独特的气息,既有画家的淋漓挥洒,也有学者的沉郁淹博,更有管理者的缜密老到,但总不脱其本质上的文人情怀。从书中的一些篇什不难看出,他对文化的喜好源于孩提时代,即便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岁月里,他依然能够从父辈、师友和书卷中获得优质文化的滋养,这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垂青。但克勤之所以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却不光依傍命运的引领,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坚韧和执着,一步步牵拉着他向人生与艺术的更高境界攀登。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他在城市广电的改革和发展中干得风生水起;作为一位知名的画家,他于水墨写意丹青铺展间营构艺术的新时空;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又徜徉于古往今来的精妙创造中抉发其中的意蕴。这三合一的身份在旁人看来,可能难免冲突抵牾,克勤却能和谐地融于一体,这就要归功于他能进能出、出入自如的洒脱了。或许正是由于他个性化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思维,给他赢得了更多自由驰骋的空间,创造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文化成果。假如说《仙骨佛心》能使你有触类旁通之感,那么《游艺琐谈》就能体察超乎物象之味。 有机会阅得这本《游艺琐谈》的读者,都会惊异于作者涉猎之广、品鉴之精、识见之高。这其中有对昆曲、扇面、歌剧、园林、雕塑、书法的赏玩意趣,有对明清紫砂、家具与文人风习的描摹体察,更有视野辽远、山高海阔的边塞风光与异域风情扑面而来。你还能与作者谈文论艺,在与文化的耳鬓厮磨中体悟到智慧的灵光闪现。作者精心创作、精心挑选的精美配图,让你在品藻文辞的同时,获得视觉感官乃至心灵气息上的触动。克勤是个有心人,据他说,每到一地、每赏一景,面对大干世界的林林总总他都要刨根问底,做足功课,把许多有益有趣的人与事记录下来,点点滴滴,爬罗剔抉;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总是以关切关怀关爱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之事、世间之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以主观的审美来观照客观的万物,所见所闻自然是仪态万千、韵味悠长;他更是一个有思想之人,所谓“胸中有丘壑”,深知艺术门类打通及由器入道的奥秘,因而善于在纷杂的表象下找到规律和门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而艺术地看待生活和人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日常的冗杂事务中相对地超脱出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宁静,宠辱皆忘。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更能帮助我们从人性和人情的角度去理解人、感悟人、引导人,这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所以读克勤的文字,不光在艺术上会获得熏陶和享受,即便在生活观上也会得到豁然而解的启迪。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名句。克勤正当盛年,事业发展和艺术实践的“凌云健笔”更可期待,也值得期待。相信,以他的才情与意气,必然会通过执着的坚守和不倦的探求,达到理想生活的新境界,进入艺术创造的新天地。 (作者系《光明日报》总编辑) 后记 写完为《光明日报》所约文章的最后一些文字,推窗远眺,灯火阑珊,整个城市在静谧中沉入梦乡,而我却睡意全无。无锡绘画学派论坛的主办者要我在会上作个发言,与参会的诸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一起为打造无锡自己的画派摇旗呐喊,作为自认受惠于这方水土滋养浸润的画坛中人,我当然义不容辞。巧合的是,我正在搜罗剔抉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历代无锡籍著名书画家画作,准备编一册画集,也需做一点案头之事,梳理一下对本地历代著名书画家的印象和认识,从我熟悉的领域对无锡文化的源流与特质再作一次审美观照。于是这些静夜里我思绪纷飞,着实作了一次艺术的时空遨游,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与前贤和同道如面晤一般地对话,也充分感受到了前人艺术生命与智慧能量的再次释放。巧的是,我的散文集《游艺琐谈》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这篇文字也收入其中,了却我长久以来想要为本土艺术说点什么的夙愿。虽然仍未尽如人意,但总可以勉强画上一个句号了。 《游艺琐谈》之所以能面世,也是一班朋友逼迫和催促的结果,原是随心之作,绝非虚言。自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拙著《仙骨佛心》后,不期得到出版界与读者错爱,一册原本应属小众的读物不经意间竞登上了畅销书榜。于是不断有人怂恿我乘势而上,再出一本谈艺类的文集。我贸然应承下来,及至着手编撰,发觉这是又一次精神的游历和审美的旅程——毕竟我公务倥偬,诸事烦扰,但于喧腾处觅清幽,在浮尘中求安适,自是人的本性,这怂恿倒成全了我的身心调剂。于是我翻检旧作,补叙新篇,一番清点,倒也小有可观。收入这本书中的文字除了少数几篇早先的习作外,大部分是我近十年来在工作之余点滴记录积存的电光石火,一以贯之的是对美的体察和对艺术的感悟。日有所见,夜有所思,日积月累,便有所得。或许领悟不深,或许意蕴不足,但毕竟出于真情,源于本心,所以不揣浅陋,在文字上稍加整饬,悉数芹献给读者,以求更多的呼应和教益。 集中收入文化散文二十六篇及书跋、访谈十篇,依文字的内容和体例略作分类,其中“游艺六味”收录了《庭院深深文心悠悠》、《掌上春秋》、《赏心乐事谁家院》、《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雾里看花》、《(丧乱帖)观后记》等六篇,涉及园林、扇面、昆曲、雕塑、书法、绘画及音乐等,借山水风物,寄诗意情怀,可看作是微缩型的时空穿越,自成一体。“砚边随笔”部分,则汇聚了我多年来对明清文人与紫砂、家具相互关系深入探究,对传统文人字画研读的一点心得,也是我游历、读书、作画的“副产品”。其余零打碎敲,实属补白。全书计十六万余字,读者如作茶余饭后时闲读,于晨昏晴雨间乱翻,则也算与我面晤默对,不妨视作神游古今者的一番证会。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已过“知天命”之年,但对文章之事仍战战兢兢,一家之言,难免偏颇,错讹之处,文责自负,敬请读者见谅,也希冀得到大家的教正。此集的出版,得到侨居海外的乡长许倬云老先生的赐教,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特为本书赐墨,《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先生也在百忙中为之作序,付梓在即,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严克勤辛卯年秋日于味绿居南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