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哲学
王小慧:艺术家应当用他的艺术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哪怕仅仅是提出问题。我曾说过,在艺术中真比美更为重要,那些仅仅用技巧来制造美的人,在我眼里不是艺术家,可能只算一个技术高超的手工艺匠。
周国平:对,你说的实际上是指作品的内涵,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内涵贫乏,所谓美就只是技艺罢了。
王小慧:那天我给大家讲德国的设计,真正好的设计一定要实用,不实用的设计再漂亮也没有用。“功能第一”是德国的设计方式。
周国平:不把审美也看作是设计功能的一部分吗?
王小慧:那是精神上的功能。有时候设计上的精神功能很重要,我并不反对,但原则是不能妨碍基本的实用功能。如果精神功能和实用功能是有矛盾的,你一定不要牺牲实用功能,能附加精神功能当然更好。那天我在大众汽车的活动上讲德国设计时就说,主持人洪晃的衣服胸前有朵花,花是装饰,装饰就属于精神功能,有了花衣服就好看嘛。但是如果衣服不好穿、不好坐,那就很不实用了,有花也没有价值。
周国平:实际上也会影响审美的,如果你感觉到它妨碍了生活功能的话。
王小慧:反正我讲座的时候,从不回答有关技术的问题。
周国平:工匠很多,艺术家太少了。
王小慧:在中国好多人比较重视工艺性的劳动,比如说油画可以卖很高的价格,因为油画可能要画几个月,摄影就是很快拍出来的东西。很多人把“工”看得很重。可是,好多大师的作品,可能就是一个线条,你说那个线条多少时间画出来的?更有甚者,也许是个现成品。最著名的“现成品艺术”的开山鼻祖杜尚用一个小便池作为他的艺术品展出,现在这个小便池价值连城,你说那里有他任何手工在里面吗?他的“工”不是手工,而是脑力劳动,是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是他在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一步。这些才是真正价值所在。靠手工而提高价值的充其量只是工艺品。就像好的设计可能用便宜的材料甚至是废品做的,在西方价格仍然可以卖得很贵。因为好的设计不是在卖材料,是卖创意。创意与材料之间相差越悬殊,设计应当越好。
周国平:艺术中真与美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哲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尼采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哲学家和艺术家的使命是一样的。大自然为什么要产生哲学家和艺术家?因为在大自然本身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重大的缺陷,所以需要产生出哲学家和艺术家,来为人类也为大自然创造一种意义。哲学家是从理论上来解释和证明这个意义,艺术家不是这样,他创造出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不过,艺术家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只是结果——他的作品阐述了生命的意义。真正的艺术大师往往都有一种哲学性质的冲动,只是自己未必意识到。文学家可能意识到,因为他的手段是文字,和哲学家比较接近,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等就不会明确地意识到。
王小慧:艺术家可能有这种背景。
周国平:这个背景不是他经历的事情,而可能是一种情绪。
王小慧:艺术家是很直觉地,很感性地,而不是理性地去思考哲学的问题。
周国平:起码他在无意识中有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关切。哲学无非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关系,一个是生和死的关系。其实所有的哲学和宗教说到底都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王小慧:我没有思考,可是我的好多作品都和这些有关,但不是有意识地去解释哲学问题,而是在无意中反映了哲学问题,或者说碰撞到了哲学问题。
周国平:所以我觉得你许多作品是有哲学意味的。其实哲学不是一门学问,是不是看哲学书不重要,一个好的艺术家本身就有哲学的直觉,对那些有哲学意味的现象、场景、细节,他会有一种敏感,不是思考,而是直觉一下子触到了本质。
王小慧:艺术家有时候碰到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需要哲学家来诠释。
周国平:艺术家应该是直接创造,艺术家有太多的思考反而是坏事。
王小慧:艺术家是不是有义务提出问题?或者说艺术的意义是不是要提出问题?
周国平:关键是用什么方式提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提出问题。艺术家没有必要在作品之外去讨论这些问题,那是批评家的事情,让这些没有创作才能的人去讨论吧。尼采特别看不起批评家,他认为批评家是靠艺术家为生的寄生物。
王小慧:可是现在中国有好多艺术家都依赖批评家。
周国平:那就不是真艺术家了,他们之间是一种商业的关系。其实,我看人不看他是哲学家、艺术家还是批评家,这些只是社会分工。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在灵魂,换一种说法,人在精神上是有种的差别的,这种差别实在太大了,并不比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差别小。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你是什么种都一定会表现出来。要说沟通的话,是有一个前提的,先天的东西必须是相互靠近的,才谈得上沟通。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