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里,寻找一片心灵栖居之地,小憩一会儿,放空自己,觅得生活三昧,岂不美哉?!而幸福哪里寻,清迈告诉你;清迈哪里美,多吱告诉你。
《我的清迈我的城》记录的是多吱四次在清迈旅行的见闻、感受和推荐,丰富的内容囊括了清迈著名的美食、住宿、寺庙、交通、按摩和购物等等。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体地呈现了在清迈吃喝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随手翻开,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扉。多吱是一名专业摄影师,书中精美的图片均来自她的镜头。每幅图片每段文字都满溢着她对清迈最真挚的感情,随着指尖翻动书页,让人不由感叹“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我的清迈我的城》为最新的清迈私旅行和慢生活指引,由新浪资深博主——将清迈视为第二故乡、两年内多次往返其间的多吱倾情撰写、拍摄而成。内容涉及清迈的各个方面:美食、住宿、朝圣、创意之都等等。图文并茂、实用性和阅读性俱佳,它不仅是一本完整的清迈攻略,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清迈慢生活的赞赏和沉醉。
清迈最新全方位慢生活+私旅行指导书。
《我的清迈我的城》文笔优美有诗意,配图清新有活力,话题流行又时尚。
对一座城市的留恋往往是因为它的气味,这种气味无论你离开多久,也依旧会包围着你,那么熟悉,让你怀想,让你追忆。
清迈的气味是什么?有人说是鸡蛋花飘过的花香,也有人说是寺庙香火的气息,对于吃货来说,清迈的气味中混合着咖喱的浓郁和青木瓜沙拉的清香,也有椰奶和芒果调和出的甜腻,还有在许多种食物边伴随着的酸柑特有的酸味儿,让你任何时候想起任何一味都是口水一地。
KaoSoi是我酷爱的一种泰北风味的咖喱面,最早来源于缅甸,后来经过泰国人的改良,成为清迈最著名的小吃。如今,KaoSoi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南邦和清莱等地都能吃到,但只有在清迈才叫KaoSoi,出了清迈,你说“KaoSoi”人家都不知道是什么。
不吃一碗KaoSoi,简直不算到过清迈。清迈的KaoSoi有鸡肉的和牛肉的两种,我喜欢的是加鸡腿的KaoSoi,叫“KaoSoiGai”。
通常。一碗KaoSoiGai是这样的:以骨头汤为底,加上咖喱酱、椰汁调制的汤头,配上扁宽的蛋面,上头撒上炸得金黄、香酥的面条,放上一只卤过的鸡腿,淋上少许红辣油,再撒上几根香菜。和面一起端上来的还有一小盘由咸酸菜、生洋葱和酸柑组成的小菜,在热腾腾的咖喱鸡面上挤些酸柑汁,这就成了一碗清迈独有的KaoSoiGai。
第一次吃到KaoSoi时,它带给我的口感绝对超过我以往吃过的任何形式的咖喱面。那汤头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已经变得十分浓郁并伴有独特的香味,下面的软面条牢牢地裹住浓浓的汤汁,上面的干炸面脆香脆香的,大大的鸡腿酥软入味,酸柑汁、咸酸菜和生洋葱又有解腻的作用,尤其是生洋葱,经滚烫的咖喱汤浸泡,甜中带脆,好吃极了。
如果非要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分量太少了,一碗KaoSoi也就一筷子,两口就能吃完,刚够我塞牙缝,真是太不过瘾了。
说起来分量少算是清迈美食的通病,几乎在每一家汤粉面店,只见端上来的都是大大的碗,而里面是少少的粉或面,有的只有碗的三分之一那么点儿。可清迈人个个都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后来慢慢发现,清迈人不但食量小,正餐的概念也不太强。想吃就吃,有时一天恨不能吃个五六顿。这种少食多餐的方式令他们的身材都保持得很好,怪不得在清迈很少见到胖子呢。
想起当年那个江湖传闻,邓丽君每次来清迈,一吃到她最喜欢的可乐鸡粉,能连吃3大碗,看来很可能是真的。
清迈有很多做KaoSoi的小餐馆,但并不是所有小餐馆的KaoSoi都值得回味。就像任何一个有地方特色小吃的城市,往往这种小吃满城都能吃得到,但真正做得地道的。只有本地居民和真正的吃货才知道,有时差别之大甚至可以彻底改变你对那道小吃的看法。
虽然不敢说吃过清迈最好的KaoSoi,但也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吃过好几家。这些小摊、小店都分散在清迈的各个犄角旮旯里。找起来还真挺花功夫的。
古城里比较容易找到的是HuenPhen,但也只有在中午才能吃到。这家餐厅分两部分,前面的餐馆只做午市,经营一些泰北的风味小吃;后面的花园餐厅晚上才营业,这里暂且不表。HuenPhen的KaoSoi一碗要60铢,比其他街边小店贵出一倍,但HuenPhen曾被认为是KaoSoi做得最好的清迈当地店之一,每天午餐时间。店里都会挤满当地人和外国人。
我每年来清迈都会去HuenPhen吃KaoSoi,但最近的一次竟让我有些失望。汤不够热,鸡腿没入味,面更少得可怜了,几乎只有两三根,可餐厅里依然人满为患,不同的是以前来的多是本地人,而现在满餐厅坐着的都是游客。究竟是我的嘴刁了,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水准下降了?不得而知。反正我是不会再去HuenPhen吃KaoSoi的了,因为我又找到了两家更好的。
古城的RatchaphakhinaiRd靠近清迈门那头,也就是卡姆清迈蓝娜(CorneChiangmaiLannaBoutiqueHouse)酒店斜对面的巷口,有一家没名字的面摊。摊主是一位风韵犹存的老板娘,她的KaoSoi还上过报纸,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她的KaoSoi里面加的是鸡肉而不是鸡腿,但汤头非常赞,25铢一碗,性价比极高,只开早午市,晚上就收摊。
古城外怀乔路附近也有一家做KaoSoi的小店,是目前被公认为清迈最好的,它要认第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了,吃过他家的KaoSoi之后,其他的都是“浮云”。只不过对于住在古城里的人来说,这家太远,又不好找。至于值不值得专门为了一碗KaoSoi千里迢迢地找过去,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但去不去则能验证出你是真吃货还是假吃货,是A级吃货还是B级吃货。P40-42
可能谁心里都有这样一座城:与世无争,没有压力;只闻花香,不谈悲喜;馔食饶美,丰俭由人;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清迈就是这样一座城,一座住下就不想走的城,一座刚离开就开始想念的城。
3年里我来了4次,不知道为什么,走着同样的路,看着同样的风景,品着同样的美食,却依然乐此不疲。
开始我也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让我那么着迷?
直到有一天,不经意中找到了答案。
某天,行走在清迈街头,耳边忽然飘来邓丽君的那首《小城故事》,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发现我是第一次那么清晰地听到了每一句歌词的内容。准确地说,歌词不是我听到的,而是灌进了我的耳朵、流到了我的心田里: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歌词和眼前的这个小城如此贴切,邓丽君唱的不就是清迈吗?!
清迈是有信仰的,一座有信仰的城市是可敬的,有信仰的人们大多是善良、平和、乐观和热爱生活的。
在清迈,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了哪儿,也不管碰到谁,只要一照面儿,眼神儿一对上,双方必定是一副笑脸、一句暖心窝子的“沙娃滴卡(你好)”,就连在这儿待久了的老外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作为店铺招牌的小玩偶,也都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
在清迈,你也不用担心被拒绝,只要你有需要,他们都会热心地帮助你,不厌其烦地回答你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天,我站在街边,刚一掏出地图,想看看离我要去的清曼寺还有多远,耳边马上传来了最熟悉的那句“沙娃滴卡”。原来,街边杂货店的大姐见我拿出地图,马上出来问我要去哪儿,需要什么帮助。异国他乡,言语不通,身处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却没有防备和惶恐。这感觉真让人打心眼儿里觉得踏实。
清迈人的实在也让我大开眼界,其实应该说是久违了。这种感觉小时候曾经有过,如今早已模糊在记忆深处。没想到是清迈人帮我把它翻了出来。
素帖山上有座素帖寺,名山上的名寺,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相当于我们国内的4A或5A级旅游景区,许多游客都会到此一游。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卖椰青的小贩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
我带着一贯的戒备,习惯性地先问了问价钱。
“椰青多少钱一个?”
“25铢。”(1泰铢约为0。2元人民币)
心想老城最便宜也要20铢一个,这里才25铢一个,没听错吧?这里可是旅游景点,人生地不熟的,免得生是非,再问一遍:
“椰青多少钱一个?”
“25铢。”
真是25铢,心里偷着乐。
“来4个。”可心里还是不怎么踏实。
小贩很麻利,手起刀落,三四刀就开好一个,插上吸管,头也没抬就递给我,继续开第二个。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那叫一个清甜,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椰青汁,心彻底放下了。可开完第三个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没递给我,而是放在档口后边。
我充满疑惑地问:“为什么?”
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Tooyoung(太嫩了)”。
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说那个太嫩了,不好喝,所以不能给我不好的。这样的待遇简直让我受宠若惊,可他却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手里继续开着椰青。
清迈人太朴实了,这种善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喜欢清迈,归根到底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些温和、善良、爱微笑的清迈人,喜欢这些热情、包容和充满信任感的清迈人。
关于清迈,有的人可能玩个三两天就够了,有的人可能待很长时间都不想走,很显然,我是后者。3年里的4次,一次比一次待的时间长。
人们对旅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我去过这儿,另一种是我玩过这儿。旅途中如果真能静下心来待在某个地方,好好地玩一玩,仔细地感受一下当地人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态度,跟着他们的生活节奏,去品味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非常难得的。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你便和这个异乡有了不可言说的联系,它便成了你众多“家乡”中的一个,藏在了你的记忆里,直到你的人或者你的心再次回到那里。
我喜欢说“回到清迈”,因为在我心里,清迈就像我的家乡鼓浪屿一样,是根植于我生命里的乡愁。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这不仅是邓丽君用歌声对清迈的赞美,也是我在清迈实实在在的感受。
多吱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挣了大钱,顺带一把火点燃了清迈。这个春节,大批国人涌到了那里。清迈是否被烧得面目全非,我不知道,也许是去的人带去了喧嚣,也许是它让到了那里的人变得宁静。无论如何,希望清迈依然是我心中的那座城。
一直以来,就想把心中的这座城奉献给大家一起分享,但总觉得还不是时候,只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多吱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duozi)写下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和博友分享。
《泰囧》的热映,清迈游的火爆,让我有点儿小担心,就像自己的一个宝贝,生怕它因为受到太热烈的追捧而被碰坏一样。担心之余,也为了让中国游客能欣赏、享受到真正的清迈的精髓,我提前点燃了心中的那把火,仓促中写下了这本书。
书中一定有不少遗漏和错误,恳请各位读者原谅并不吝赐教。
4次清迈之旅让我深深感受到,清迈的特质在于“慢”。这种慢炮制出来的有质感的生活,正是我爱上它的理由。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节奏才会慢下来,遇事才能从容不迫,做人、做事才能举止优雅。
慢是一种生活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才能品味生活,观照内心,活出味道。
清迈就是一座锻造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境界的城。在清迈,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慢慢来。
没有这种慢的生活哲学,一碗“可乐鸡粉”的鸡腿、鸡翅就不会腌制一天;就不会有1997年开始设计建造,至今仍未完工的“白庙”带来的震撼;也不会有耗费大量人工,用银子精雕细琢的“银寺”(锡苏邦寺)激发的虔诚。那是用时间和坚持积聚的能量。
泰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意的民族,清迈能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活用品创意基地,也是因为慢。慢下来才能认真观察生活,仔细体会生活,激发灵感,设计、制造出充满创意的产品,否则,夜市不会让人流连忘返,一逛再逛。
到清迈,如果不跟着它的节奏慢下来,会错过很多精彩——这是我对即将踏上清迈之旅的行者充满诚意的忠告!
假如你能慢下来——脚步慢下来、眼神慢下来、咀嚼慢下来……我保证奇妙的感受就会随之而来。到底会有怎样的奇妙?我不告诉你,请诸位到清迈慢慢体会,可能你所感受到的,会比我更加奇妙。
(参考资料:《LonelyPlanet》旅游指南系列之《泰国》中文第二版)
多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