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蒙古帝国西征(2拔都汗征战俄罗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瓦西里·扬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洲人眼中的蒙古帝国西征史,斯大林文学奖获奖巨著。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部典《蒙古人的入侵》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成吉思汗》、第三部《走向“最后的海洋”》,均有汉译本)。《蒙古帝国西征(2拔都汗征战俄罗斯)》描述了拔都汗率领蒙古大军从1236年至1238年问征服不里阿耳,攻占钦察草原,袭破梁赞、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的全过程。在书中作者运用巧妙的情节构思,该画了众多富有个性的人物,重现了极浩大的历史战争场景,将一部关于战争与平的史诗挥洒得淋漓尽致。全书情节跌宕、构思奇特、描写细致、语方风趣,读来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蒙古帝国西征(2拔都汗征战俄罗斯)》简介:13世纪的蒙古西征事件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震撼世界的一段传奇,从中亚到东欧、到俄罗斯、到阿拉伯半岛,蒙古铁骑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曾令许多民族与国家闻风丧胆,留下长久挥抹不去的记忆。有关记录这些西征的西方典籍有很多,但其中写作最为成功、在西方文学界及史学界影响最大的却非瓦西里·扬的《蒙古人的入侵》莫属,这套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三部曲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的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能透过时光的云雾窥见那波澜壮阔、铁血交织的场面。

《蒙古帝国西征(2拔都汗征战俄罗斯)》为其中第二部,主要记述1236年至1238年间,拔都汗统领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征服不里阿耳、钦察草原和俄罗斯的事迹。

目录

1 在东方修史人的茅屋里

2 夜半来客

3 人失去战马将一事无成

4 骑士的生命之路

5 蒙古人准备出征

6 不可战胜的统帅

7 左右为难的伊玛目

8 贵尤汗的板子

9 勇敢的纳扎尔·克亚里泽克

10 汗的慷慨赏赐

11 沿着马蹄印走

12 白 马

13 牧马人兄弟

14 驯服野马

15 公正的法官

16 女人的劝告

17 尤勒杜兹

18 “把全体托钵僧都召来!”

19 征服者的梦想

20 只罕盖尔 世界征服者

21 推举主帅

22 大军出动了

23 在途中

24 留在原地就必死无疑

25 荒原上的孤独者

26 “民族之门”

27 拔都汗的“七星”

28 第七颗“星”

29 与只罕盖尔的谈话

30 成吉思汗家族大会

31 在亦的勒河畔

32 瓦维拉老人

33 横渡伏尔加河

34 血色彗星

35 乌拉克山中的魔法师

36 蒙古大军的节日

37 凶 夜

38 亦的勒汗的传说

39 林中小村的村长

40 “外界”来人

41 初次警报

42 到荒原去

43 市民大会

44 梁赞市民大会

45 鞑靼使者

46 在荒原

47 鞑靼人出动了!

48 在鞑靼人的先遣百户里

49 第一个斡罗思俘虏

50 俄罗斯使者出使拔都大帐

51 在沃龙涅什河畔的鞑靼营地中

52 同蒙古人的和平相见

53 暴风雪笼罩着营地

54 蒙古人开始进军了

55 公爵夫人叶甫普拉克谢秀什卡

56 被俘的蒙古人

57 荒原之战

58 进军梁赞

59 死一般寂静的原野

60 紧握你们的斧头

61 在梁赞城墙上

62 “鞑靼人来了!”

63 围困梁赞

64 “听,狗叫了!”

65 在城关

66 “我们连畜生都能原谅”

67 惊恐之夜

68 “谁的神更灵?”

69 梁赞的末日

70 与战死者告别

71 “有响动!”

72 贪婪的公爵

73 鞑靼人逼近了

74 “快去保卫祖国!”

75 “到莫斯科洼去!”

76 拔都汗在莫斯科洼城下

77 阔列坚汗在科洛姆纳城下

78 围猎游戏

79 拔都汗发怒了

80 野蛮人威胁京城

81 在希腊语-俄语学校

82 弗拉基米尔城的苦难日子

83 火 海

84 梁赞之根

85 在林中空地上

86 “阿曼……”

87 “听我说!”

88 追袭拔都

89 夜间之战

90 别林捷耶沃沼泽地

91 山冈上的残存者

92 罗斯托夫公爵瓦西里科

93 军 营

94 拔都汗在修道院

95 在居室门口

96 “快点儿!”

97 在修道院的花园里

98 拔都汗的梦

99 拔都汗的进军路线

100 在密林之中

101 “请帮助我们吧,白妖怪!”

102 在西奇沼泽地

103 西奇河上的狂风暴雪

104 令人可怕的消息

105 激 战

106 决定命运的一天

107 激战之后

108 在伊格纳奇十字架附近的宿营地

109 “扑灭反抗的烈火!”

110 又见草原

111 叛徒的下场

112 “罗斯还会重建起来的!”

113 在遥远的故乡

译后记

试读章节

2 夜半来客

法吉赫·哈吉·拉希姆再一次停下笔来,小心翼翼地把芦秆笔放进铜盘里,然后用手掌抹了抹花白胡子。从茅屋的薄壁外,透过均匀落下的水滴声,可以清楚地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响声。

在这寒冷的秋夜里,有谁会走动呢?只有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才会在潮湿的夜雾中游荡……

放在一摞旧书上的陶瓷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照着烟熏火燎、凹凸不平的墙壁,照着地上的旧地毯,照着一动不动、疲惫不堪的老人。窄小的窗户上挂着一块花布,此刻这窗帘晃动起来。

卧在门口的大白狗竖起耳朵,发出低沉的咆哮。一只肤色黝黑的手伸进窗户,撩起花布帘的下端。一双斜视着的黑眼睛在夜色中闪闪发光。

“你是谁?”哈吉·拉希姆一边问,一边把手按在正要跃起的大白狗的头上,“卧着别动,阿克拜!”

“请让迷路的人暖暖身子吧!让我烤烤淋湿的衣裳吧!”陌生人用勉强听得到的声音说道。

“看样子,他是害怕弄出响动……”法吉赫想,“这个人可以相信吗?”

“我看到你有书……你不是哈吉·拉希姆老师吗?”

“你说的没错——我就是!”

“那就赶快让我进去吧!马维兰纳赫尔的宰相马合木·牙老瓦赤向你致意……”

法吉赫拨开门闩,陌生人弯下腰走进门来。此人面色黑红,身材高大,穿一身蒙古式的服装。他直起腰,四下打量起来。哈吉·拉希姆一边按住低声咆哮的狗,一边观察着来人:来人的一举一动都透着一种自信,一种威严。这位夜半来客解开腰带,脱下袍子,把袍子挂到木钉上。他费力地扒下精湿的黄皮靴,扔在一旁,然后坐到即将熄灭的灶火旁边的旧地毯上。接着,他又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不慌不忙地用放在地毯上的羊皮大衣擦了擦湿漉漉的双手。

“应当把灯熄掉!”这个蒙古人用手指捂住陶瓷油灯的灯捻。外面一片漆黑,只有挂窗帘的地方微微看得到发亮的窗户轮廓。

“为什么要这样?”法吉赫喃喃道。

“一群武装人员在追赶我。这些人杀了我父亲,”蒙古人低声回答说,“他们还想结果我。你的窗户,从远处望,太亮。因此,尽管是黑夜,我也能把你找到……把这只狗赶出去!”

“这只狗是我惟一的守护者……”

“把它赶出去!它总在咆哮,会把整个昔格纳黑吵醒。”

“不要害怕守护者!”

“狗到外面,会绕着茅屋走来走去,遇到心怀叵测之徒靠近茅屋,它就会对我们发出警报。”

法吉赫不由自主地服从了这位威严来客的要求,打开房门,把毛茸茸的大狗推了出去。哈吉·拉希姆在门口停留了片刻,正在考虑自己是不是也该乘机跑掉,一只强有力的手便把他拖了进来。客人自己动手把门拴住,拖着法吉赫走到地毯旁,和法吉赫一起跪到地毯上。他一边低声地讲述着,一边不时停下来,谛听着薄壁外狗什么时候会咆哮起来:“不要拨开门闩。他们会偷偷地摸过来,埋伏在门外面。他们用卑鄙手段杀害了我父亲,打断了他的脊梁。我必须用大锅把他们活活煮熟。我向永恒的苍天发誓,这件事我一定要办到……如果你想从这里逃跑,我也把你掐死……”

来客侧卧在地毯上,一面喃喃不已,一面用他那发烫的手紧紧抓住法吉赫的手不放。他开始打摆子了。突然问,他一跃而起,谛听片刻,马上向墙根走去。

“他们来了!”他低声说道,“死神追上我了!你别出卖我!”

外面传来狂怒的狗吠声。有几个人走了过来,他们在争论着什么。接着,有谁重重地砸了一下屋墙。

“喂,房主!开门。”

哈吉·拉希姆回答道:“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半夜惊扰地方长官的录事?”

“赶快开门,不然我们就把你这狗窝砸烂!我们正在追查逃犯。”

“我生病躺了两天,既没有人来给我生火,也没有人来给我烧水。还是请你们去芦苇塘而不是来我这个与世无争的抄书匠家里搜查罪犯吧。”

外边粗暴的争论声还在继续。有人敲门了。突然,一声仿佛受伤野兽发出的野性嚎叫盖过了嘈杂声。接着,传来了哀号声、呻吟声。外边的人纷纷离去,喊叫声停止了。哈吉·拉希姆想说话,却被客人捂住了嘴。

“你不知道这些人是何等狡猾,”客人耳语道,“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一部分人离开这里是为了设下埋伏,另一部分人很可能还藏在门外。我们得等待,得做好搏斗准备。”

两个人走到窄小的窗户旁,凝神屏息,想从漆黑的夜色中看到点什么。而传进茅屋的只有不太清晰的的响动声,间或还有细雨敲打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3 人失去战马将一事无成

当旭日初升、阳光染红窗帘的时候,陌生人蹬上皮靴,拿过淋湿的袍子看了一眼,又扔到墙角。他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便从木钉上摘下那件褪了色的长袍,费了很大力气才穿到他那肩宽腰粗的身上。

“我没有马不好办!很难溜过去……也许,你的这件长袍能帮我的忙。我可以扮做乞丐……”他走到门口,透过门缝儿向外瞧了一眼,又立即退回来,贴墙站住。他悄悄地向法吉赫做了一个手势,让法吉赫去开门。

听见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哈吉·拉希姆拨开门闩,打开屋门。

在粉红色的朝霞下面,一个身穿长及脚跟的紫色衣衫、黝黑的脖子上挂着深蓝色项链的姑娘——不,还几乎是个小女孩儿呢——面带微笑,站在门口。她双手端着一个陶罐。陶罐上蒙着一片宽阔的绿叶。绿叶上放着三张刚烙好的黄澄澄的烙饼。

“阿斯·萨里亚姆·阿来库姆,哈吉·拉希姆!”姑娘说道。她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一说话脸上露出两个酒窝,“我尊敬的恩人纳扎尔·克亚里泽克派我给你送来刚挤出的牛奶和热腾腾的烙饼。他还让我问问你,需不需要别的东西。”

哈吉·拉希姆迎着姑娘走出屋门,一边道谢,一边接过陶罐。落满雨水的木莓果树叶闪着亮光。老犬阿克拜蹲在小路上,用一双挂满血丝的眼斜视着。

潮湿的绿地上躺着一个人。他身上盖着一件阿拉伯人穿的灰色毛线袍子。不远处,一匹马系在套马索上。这匹备着鞍子的白马正在啃着绿草。它不慌不忙地抬起它那长着两只水汪汪黑眼睛的头,抖抖长鬃,赶走嗡嗡乱飞的马蝇。

法吉赫返回茅屋。夜半来客等在门内:“再见吧,我的老师哈吉·拉希姆!”

法吉赫拉住陌生人的衣袖:“带上这些饭路上吃!”

P3-5

序言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是描写蒙古西征事件的诸多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部,曾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前苏联和西方史学界影响较大。

诚如本书的中文译者陈弘法先生所言,《蒙古人的入侵》是一部十分具有史学价值的历史小说,对于蒙古西征这段历史,瓦西里·扬的态度是较为严谨的,所描写的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见于史籍记载,并与历史记载基本符合。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对蒙古人人侵俄罗斯经过的地方进行过实地考察,对这段历史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所以,将这样一本书介绍到国内来,是利于国内的读者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的。

然而,也正像陈弘法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作者自身的各种局限,这套书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他对蒙古西征给自己祖先造成的灾难持一种天然的恶感,另外,本书动笔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成书于卫国战争之中,受此影响,作者自然而然地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对俄罗斯的征服比作是希特勒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从而也导致了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对蒙古人不恭敬的描写。

2005年,在出版本中文译本第一版时,出于尊重原著的考虑,对原书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词句都予以了保留,未作任何改动。

随着本书在国内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入选了2007年度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的精品图书,我们认为,原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对成吉思汗及蒙古族有明显侮辱性意味的语言,不宜让其继续流行,因此,在此次再版时,我们对相关词语作了适当的修订,特此说明。

后记

《拔都汗》是苏联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瓦西里·扬所著《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在这篇译后记中,我想先围绕《拔都汗》的时代背景、情节线索和主要人物作一番介绍,再就《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倾向谈一些看法。

先谈《拔都汗》的时代背景。

成吉思汗在死后的第二年,即1228年,其三子窝阔台继承合罕(大汗)位,开始彻底灭金、掠宋、进攻高丽的军事行动,并获成功。1235年,窝阔台在哈喇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决定出兵西征,由成吉思汗诸王斡鲁朵(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拜达尔(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三子)、贵尤(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长子)、哈丹(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六子)、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长子)、阔列坚(成吉思汗的幼子)等参加出征,由拔都任统帅,成吉思汗手下的老将速不台·把阿秃儿任副帅。1236年,蒙古大军首先征服了亦的勒河(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保加尔)。1237年春,又攻占了钦察草原。是年冬,蒙古大军攻入斡罗思(俄罗斯)境内,先破也烈赞(梁赞)、莫斯科洼(莫斯科)公国,后于1238年破兀拉的米儿(弗拉基米尔)公国。而后,蒙古大军撤至钦察草原休整。

《拔都汗》描述的正是拔都汗率领蒙古大军从1236年至1238年间征服不里阿耳、攻占钦察草原、破袭也烈赞、莫斯科洼和兀拉的米儿的全过程。

后谈《拔都汗》的情节线索。

在《拔都汗》开头,作者首先落笔于钦察草原的昔格纳黑城郊。当时,蒙古大军已征服钦察部,钦察人也加入蒙古大军。为了打探情况,拔都汗只身离开蒙古大军外出活动,受到嫉恨他的贵尤汗派出的杀手们的追杀,躲到不久前被营救出狱的哈吉·拉希姆寄身的茅屋。在这里,他结识了哈吉·拉希姆,后来拜哈吉·拉希姆为师,并委任为修史人;邂逅了钦察人纳扎尔·克亚里泽克的养女尤勒杜兹,后来娶尤勒杜兹为妻;借用流浪者阿拉普沙的坐骑返回军队,后来收留阿拉普沙为贴身卫队的百户长。接着,写钦察老牧民纳扎尔·克亚里泽克带领四个儿子,与钦察汗一起加入蒙古大军出征俄罗斯。他的第五个儿子木苏克也辗转投奔到拔都汗麾下。然后,写拔都汗返回营帐后,在老帅速不台·把阿秃儿等人的支持下,击败贵尤汗的篡权阴谋,成为主帅——只罕盖尔,率领大军杀奔俄罗斯,直逼梁赞城。在渡过伏尔加河时,他收留了梁赞公国的叛徒格列勃公爵。再后,写梁赞大公尤里·英格瓦列维奇动员百姓抗击蒙古人,梁赞附近的森林小村雷神林村的农民们响应号召,报名参战。梁赞大公尤里·英格瓦列维奇一面派兵前去钦察荒原迎击蒙古人,一面派儿子率使团去见拔都汗媾和,结果儿子被杀,其迎击部队被歼,梁赞城被攻破。而后,写苏兹达尔大公格奥尔吉派儿子留守,自己偷偷离开弗拉基米尔,到西部的西奇河畔古林中秘密建立军营,集结军队,试图与蒙古大军长期周旋。而后,写拔都汗破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同时写成吉思汗的幼子阔列坚汗在科洛姆纳城下被杀。而后,写俄罗斯勇士叶甫帕吉揭竿而起,率领平民百姓奋勇抗击、英勇就义。而后,写拔都率部围攻西奇河畔格奥尔吉大公军营、全歼在那里重新集结的部队后撤兵回到钦察草原休整。在《拔都汗》结尾,写参加抗击蒙古人人侵的雷神林村的农民们侥幸存活,返回残破的故乡,写参加西征的钦察老牧民纳扎尔·克里亚泽克只身返回故地,四个儿子却白白为蒙古人丢了性命。

再谈《拔都汗》主要人物。

《拔都汗》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既有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也有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拔都汗。真实历史人物。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窝阔台汗继承成吉思汗的合罕(大汗)位后,决定再次西征,委任拔都汗为西征主帅——只罕盖尔(本书说他任只罕盖尔是选举的,不确)。他英勇刚毅,惯于征战,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速不台·把阿秃儿。真实历史人物。成吉思汗手下的名将,拔都汗西征时的副帅。术赤汗在一次围猎中莫名其妙地被刺(其实术赤系病故)后,速不台·把阿秃儿将拔都汗带往中国,进行保护和教育,直到培养成人。西征中他始终忠心耿耿地伴随拔都汗左右,保护拔都汗,因此极受拔都汗的尊敬。

贵尤汗。真实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汗的长子。贵尤汗和拔都汗本是叔伯兄弟,本书描写二人不和,西征时经常争吵,以至发展到贵尤汗派人刺杀拔都汗的程度(刺杀一事不见史载)。后来,窝阔台汗死后,贵尤汗继承合罕位,是为元定宗(1246—1248年在位),在位三年即病故。

哈吉·拉希姆。虚构的小说人物。这个人物始终贯穿于《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中。通过这个虚构人物特别是他的《旅途札记》,作者往往可以顺利地交代出不便交代的种种情况;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他的口可以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

尤勒杜兹和木苏克。两个虚构的小说人物。尤勒杜兹是钦察老人纳扎尔‘克亚里泽克的养女,木苏克是老人的儿子。他们两人自幼十分要好。后来,尤勒杜兹被拔都汗娶为妻子,一对恋人被拆散。

叶甫帕吉。真实历史人物。梁赞义勇军的首领。参加过俄罗斯抗击蒙古人入侵的迦尔迦河之战。

最后,谈谈《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倾向。

先谈《蒙古的入侵》三部曲的艺术价值。

作为历史小说,衡量其艺术价值的高低,先要看“历史”二字,即看作者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否与历史原貌相合。我在翻译《蒙古人的人侵》过程中,对作者描述的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查考,发现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见于史籍记载,并与历史记载基本符合。可以说,在与历史原貌相合这一点上,《蒙古人的入侵》的作者态度严谨,而非“戏说”。据有关资料介绍,为了写有关蒙古人人侵俄罗斯的历史小说,作者曾花费多年时间,对有关蒙古人入侵俄罗斯的历史资料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死后还以论文集《拔都汗的入侵》为题而正式出版。作者还花费数年时间,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对蒙古人入侵俄罗斯经过的地方进行过实地考察。此外,作者在对小说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封号等,不时从历史学角度做了必要的且多半是正确的注释。从这些注释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说所涉及的这段历史所作的研究颇有造诣。

作为历史小说,衡量其艺术价值的高低,还要看“小说”二字,即看作者演绎小说的功底深浅。功底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艺术构思的精拙和表现手法的高低。在艺术构思方面,作者为了演绎小说的需要,围绕真实的历史人物,虚构了各色人物,如贯穿全书的修史人哈吉·拉希姆、第一卷中出现的强盗哈拉·孔恰尔和突厥曼少女阙·扎玛尔、第二卷中出现的林中小村的居民们、第二卷和第三卷中出现的钦察少女尤勒杜兹、第三卷中出现的圣像画工瓦吉姆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格,栩栩如生。出于同样的理由,作者围绕这些虚构人物又虚构了许多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各具特色,生动有趣。作者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的小说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小说细情节巧妙地糅合起来,虚虚实实,敷衍成文,营造出一幕又一幕波澜起伏、精彩绚丽的场面,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表现手法方面,作者通常采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在每部小说的开头,作者总是先落笔于一连串乍看起来与小说将要描述的主线似无瓜葛的戏剧性场面;而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作者再将这些场面中出现的人物身份一一挑明,人物关系一一交代;最后,在全书收束时还要让这些人物重新出现。这种突兀式的开篇、剥笋式的展开、呼应式的结尾的表现手法,起到了增添小说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欲的作用。作者在驾驭语言能力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举一个例子,出自哈吉·拉希姆之口的语言和留在他《旅游札记》中的记载,既诙谐幽默,又充满哲理性理念,就足令读者回味不绝了。此外,作者描述了萨满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记述了古代蒙古人、俄罗斯人的生活习俗,令读者大开眼界;在叙事过程中还间或插入一些激昂悲壮的歌谣和离奇古怪的传说,显得亦庄亦闲,别有韵味。

再谈《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的思想倾向。

一部洋洋近百万字的历史小说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反抗侵略”四个字来概括。我认为,这一主题的确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无论是成吉思汗本人在统一蒙古诸部、形成蒙古民族方面,还是其继承人在入主中原、推进中国统一、促进中西交通方面,分别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他们进行的西征,确确实实是一场侵略战争。再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祖先无疑是蒙古人人侵的受害者,他们视成吉思汗为侵略者,视自己祖先的行动为反抗侵略,也合乎情理。后从这部历史小说的成书年代来看,前两部书分别写成于1939年和1942年,正是苏联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的卫国战争开始前夕和激烈进行之时,作者在他的历史小说中表现反抗侵略这个主题,既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也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所在。最后从这部历史小说的获奖来看,如果就小说的艺术水平或者作者的知名度而言,斯大林文学奖这一苏联文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无论如何不会落到《成吉思汗》及其作者瓦西里·扬头上,这部小说之所以获此殊荣,究其根本还在于它的反对侵略的主题与当时苏联面临的情势相吻合。

表现反抗侵略的主题,把成吉思汗和拔都汗进行的西征说成是侵略,这些都绝无错误。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些西征发动者们的初衷。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蒙古人,这支在13世纪崛起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把对外扩张仅仅当作掠夺财富的一种手段而已。他们入侵俄罗斯、波兰、马扎尔(匈牙利)等地,不外乎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成吉思汗曾对将领们这样说过:“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战胜和杀尽敌人,夺取所有的一切,乘其骏马,纳其妻妾。”(见拉施特丁《史集》)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成吉思汗和拔都汗根本不可能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也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更不可能把征服全世界当作他们的既定目标。因此,作者在小说中反反复复、口口声声地说成吉思汗和拔都汗的西征是为了征服全世界、奴役全世界,实在是过高地估计了成吉思汗和拔都汗的认知水平。然而,作者非要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掠夺行动说成是征服世界,其意何在呢?我认为,就在于把成吉思汗和拔都汗比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希特勒。于是,在《蒙古人的入侵》第二部《拔都汗》“征服者的梦想”一节中,作者借拔都汗之口说出如下一番话:“我应当实现圣祖的计划。他说过:‘蒙古人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强大、最聪明的人。’因此,蒙古人应当统治全世界。被苍天选中的民族只有蒙古人。其他民族只配给我们充当奴隶,为我们效劳,倘若我们给他们一条生路的话。所有凶悍勇猛的、不甘屈从的人,都将从地面上被清除。他们将像干牛粪片儿一样,在我们蒙古人的篝火堆里烧掉!”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读者都会想,这不像是13世纪20年代拔都汗的语言,而是活脱脱的20世纪40年代希特勒的语言,只消把这句话中的“蒙古人”换成“日耳曼人”就够了。如此一来,作者就把蒙古人人侵的本意拔得太高了,从而,也就导致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大堆对蒙古人竭尽污蔑之能事的描写,从而也就损害了他的作品的整体价值。我认为,写作历史小说的目的可以以古讽今,也可以以古喻今,重要的是“讽”和“喻”,而不能把古今混为一谈。混为一谈,以古作今,就导致了《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谬误的思想倾向的产生和扩大。

末了,我顺便说一件事。据我所知,1978年,苏联还出版过一部有关成吉思汗的历史小说,书名叫做《严酷的时代》,作者是伊·卡拉什尼科夫。该书分作上下两部,上部的标题是“被追逐者”,讲的是成吉思汗称汗之前处于被追逐者地位时的生活和斗争经历,下部的标题是“追逐者”,讲的是成吉思汗称汗之后处于追逐别人地位时的扩张和征讨过程。下部所述内容,与《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大体相仿。我觉得,无论写作技巧,还是主题立意,《严酷的时代》都比《蒙古人的入侵》高过一筹。可惜的是,我年事已高,视力极差,实在无力再将这部七十余万字的《严酷的年代》译成汉文呈献给读者了。

陈弘法

2012年岁首

书评(媒体评论)

我指定我勇敢豪迈的孙子拔都为走向日落之国的蒙古大军的统帅。他将领导你们走向新的胜利,消灭一切敌人,征服世界,直到日落之处。他将使我聚集起来的蒙古民族大放异彩。到那时,瘟疫、饥饿和旱灾就会停止,普遍和平就会降临。

——成吉思汗

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全部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它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

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法国学者格鲁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1: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