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秃笔,写尽明清易代七十年。几本新书,翻出风云变幻两重天。
风云激荡,催生无数英豪。易代艰难,屈死多少冤魂。辽东雪漫天,再起风云激荡往事。中原泪倾盆,续写明清易代传奇。
吕向辉所著的《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是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万历朝宫廷权谋层出不穷,边关大将杀良冒功;努尔哈赤借势而起,终成明朝心腹大患,全书呈现了一幅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易代图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精)/历史小说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吕向辉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枝秃笔,写尽明清易代七十年。几本新书,翻出风云变幻两重天。 风云激荡,催生无数英豪。易代艰难,屈死多少冤魂。辽东雪漫天,再起风云激荡往事。中原泪倾盆,续写明清易代传奇。 吕向辉所著的《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是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万历朝宫廷权谋层出不穷,边关大将杀良冒功;努尔哈赤借势而起,终成明朝心腹大患,全书呈现了一幅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易代图景。 内容推荐 吕向辉所著的《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是《明清易代》系列作品的第二部,本书以明清战事为主线。贯穿以大明衰落、女真崛起、流寇兴亡等种种史事,勾勒出明清易代年间整整七十年的风云变幻。《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从明清易代之初最为关键的一役即“萨尔浒之战”写起,直到努尔哈赤横扫辽东,渡辽河下辽西,兵锋直指山海关。努尔哈赤以剽悍迅捷的马队,取得萨尔浒之役的胜利后,又连续攻陷辽沈,占据了整个辽东,并意图继续挥军南下。在不足四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的势力横跨两辽,山海关岌岌可危。 目录 第一章 风雪之战 第二章 攻陷开原 第三章 临危受命 第四章 储位之争 第五章 一年经略 第六章 第一血战 第七章 移居辽阳 第八章 战守不定 第九章 广宁失守 第十章 经抚入狱 第十一章 逆阉出世 第十二章 八里筑城 试读章节 在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九日,也就是在萨尔浒之战一个月后,努尔哈赤派出一千名骑兵到铁岭一带巡查,目的是观察战后明军的防卫情况。结果,这一千骑兵在明朝边境横冲直撞,没有受到任何有效的阻击。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整个辽东地区人心惶惶,风声鹤唳。除了热土难离或者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人外,大部分人搬离了此地。就连世居铁岭的李成梁家族也全家迁移。经过这一段时间女真铁骑的滋扰,铁岭郊外人烟稀少,城里也是一片死气沉沉。经过这种“火力侦察”后,努尔哈赤认为可以开始采取大的报复行动了。 六月初十,努尔哈赤带领四万铁骑进攻开原。开原是明朝在辽东地区地理位置最北边的一座重要城池。这里曾被岳飞称为“黄龙府”,被熊廷弼称为“辽左肩背”,可见其地理位置何其重要。开原以南的城镇依次为铁岭、沈阳、辽阳。沈阳是辽东总兵的驻地,辽阳则是巡抚之所,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军事基地。驻守开原的大将原是开原道潘宗岩。但潘大人已在萨尔浒之战中战死。目前接任驻守开原的人是郑之范。这位郑大人全权掌管开原,损公肥私是其擅长,排兵布阵却一无所知。实际上负责开原城防之责的是马林。 原来的开原还可以借助叶赫的力量成为互为犄角之势。但是现在叶赫自身难保,城防大将马林又是“惊弓之鸟”。孤城开原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只小船,随时都有被巨浪打翻的危险。可惜的是这位马总兵并没有吸取萨尔浒之战的教训,对开原进行积极布防。当后金部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守军的马匹竟然还在城外放牧。 在努尔哈赤出兵之初,叶赫就已经探听到消息,派人禀报驻守开原的郑之范。郑之范反而指责叶赫扰乱军心。一阵乱棍将叶赫使者打了出去,同时也失去了最后的布防机会。在努尔哈赤出师途中,突然大雨倾盆,致使努尔哈赤想退回军队。结果派出的斥候回报,开原地区并没有下雨,道路通畅。努尔哈赤随即派出一支人马到沈阳一带进行牵制性攻击,使明军产生错觉。自己则带着大队人马日夜兼程赶到了开原。 马林的作战部署是直接开城迎敌。明军被敌人轻骑一阵猛冲便仓皇撤退。结果用于撤退的东门还没来得及关上,就便被后金部队直接攻破,敌兵鱼贯而人。其余三路守军皆夺路突围,被行动迅速的后金军队一阵痛杀。时值六月,城外的庄稼已经长高,老天可以赐给开原人一个很好的收成,但是没能赐给他们抗敌的良将。 马林这次不能再跑了。他已经当了一次逃跑将军,如果再当一次的话,就会被直接绑赴刑场。相对于杜松、刘铤来说,他只是多活了三个月罢了。萨尔浒之战四路主帅的结局大致如此。 八 后金军队占领开原后,进行了残酷的屠城。据史料记载,开原全城十万军民,除了逃出的一千多人之外,其余全部被杀。两军刚接上火,郑之范便脚底抹油,带着部分亲信,溜之大吉了。城中军民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缢身亡的,据记载,当时“屋无虚梁,木无空枝”,可见隋景有多么惨烈。 在开原周围本有两路援军。一支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宰赛队伍。宰赛也就是努尔哈赤的“情敌”,当时娶了叶赫老女的那位。在努尔哈赤进攻开原的时候,宰赛正带人在镇远堡互市,得到消息后,这伙人大肆劫掠一番便赶到开原附近“静观其变”。由此可见,宰赛没有尽援军的职责,并非真心救明,而是和以前一样想趁火打劫,捡了明军的不少“洋落”。 另一支是来自铁岭的援军,人数在三千人左右。这一支部队看到开原已失守,便前队变后队,以最快的速度急速后撤。大贝勒代善带领一哨人马尾随而至,但斩杀不多。 与打下抚顺时所做的举措一样,努尔哈赤下令立即拆掉城池,使明军彻底失去这一北方基地。出边之后,努尔哈赤遵循惯例,按照八旗分配战利品。结束时发现有人私自藏匿战利品,努尔哈赤下令严查,竟发现涉案人员中包括自己的族弟和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努尔哈赤毫不徇私,将赃物和刚分配的财物全数夺回,重新分配给其他高层官员及其属下。此次分配战利品的依据与以往有所不同。在历次战利品的分配中,金银主要归八家贝勒掌握。这一次则按照各位将士官职的大小分配了一定的数额。 这次努尔哈赤并没有返回赫图阿拉,而是说服将士,将大本营迁到了界凡。努尔哈赤的手下其实根本不想迁来,试探性地向努尔哈赤建议还是回赫图阿拉比较妥当,待士卒们休整一番,马匹也喂肥了,到时再一起杀来与明军开战。努尔哈赤却不这么认为,现在是六月酷暑天气,来回奔波,不仅士卒休息不好,马匹也难以恢复到作战状态。界凡城寨已经修筑完成,而且此地草长莺飞,人地两宜,于是努尔哈赤最终还是决定将大本营定在了界凡。 此时的努尔哈赤代领着自己的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仅统一了女真各部,还不断与明军开战,而且是越战越勇。这些是金亡之后女真人绝无仅有的辉煌。人们想到这些都是努尔哈赤一手所创,对他的景仰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努尔哈赤言出必行,言必有信,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因此后金军对于努尔哈赤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威权所在。P35-38 序言 努尔哈赤的三大劲敌 自努尔哈赤叛明后,大明在辽东主持军务者,大致有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张鹤鸣、孙承宗、高第、袁崇焕八人。但真正称得上是努尔哈赤劲敌的,唯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三人而已。 一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对手便是杨镐。他曾在辽东担任巡抚,又在抗倭援朝之役中担任经略。尽管杨镐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毕竟曾任兵事。此为明朝应对辽东军务的第一任经略。 杨镐手笔很大,勾画出四路进剿努尔哈赤的庞大方略。但四路大军疏于联络,主帅之间各怀心事。杜松一心争功,轻敌冒进;马林是对兵法一知半解;李如柏畏敌如虎,行军最缓慢;刘铤与杨镐不和,基本上不听从军令。各路士卒大多是仓促成军,行不成伍。朝野担心劳师糜饷,一味催战。杨镐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大军一出,便成必败之局。 努尔哈赤的策略是“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他先打杜松,再击马林,后灭刘铤,最后李如柏不战而逃。几日之间,努尔哈赤四处转战,急如星火,战果斐然。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萨尔浒之战”。 二 战后的第二任辽东经略是熊廷弼,他也曾在辽东任职,职务是巡按御史。直到此时,努尔哈赤才遇到第一个真正的对手。第二位劲敌便是孙承宗,他的地位很高,是大学士,而且是天启帝明熹宗的老师,故称督师。但一说到督师,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的是袁崇焕。这三位,方是努尔哈赤在辽东遇到的最大劲敌。 《明史》为清室所编撰,虽分属敌国,亦是盛称三人之才。熊廷弼有“盖世之才”。孙承宗之才是“攻不足则守有余”,恢复疆土固然不容易,如果朝廷能够用之,则“犹足以慎固封守”。至于袁崇焕,“智谋虽疏,差有胆略”。他被视其为明守封疆的最后一人,“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他的生死,关乎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明亡徵决矣”。 三 三人的方略出奇的一致,“能守便是不弱”。所不同的则是孙承宗、袁崇焕倾向于“以辽人守辽东”,熊廷弼则对辽人持有怀疑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三人所处的形势不同,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努尔哈赤只是出兵侵袭,并没有占据疆土;而在孙承宗和袁崇焕镇守之时,辽东尽入努尔哈赤之手,辽西成为双方角逐的战场。 三人的性格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刚烈。熊廷弼“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第二年“联捷”成进士。据说,熊廷弼还是武乡试的第一名。熊廷弼文武全才,“有胆知兵,善左右射”。孙承宗是个大胡子、大嗓门,“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明熹宗作为他的学生听他讲课,每谓“心开”。袁崇焕中进士之年,正是杨镐三路丧师之际。他初到辽东便斩一小校立威,被人称作“蛮子”。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人俱有胆识、才略。在他三人前后,尚有数人主持辽东军务,但结果皆是丧师辱国。 四 熊廷弼的前任杨镐,因萨尔浒大战逮至京师。熊廷弼继任之后,辽东形势岌岌可危,开原、铁岭相继失陷,仅余辽阳和沈阳两座大城。当时关键的问题是军心民心不稳,一日数惊。熊廷弼督促军士造战车,制火器,挖壕修城,一心一意做好打防御战的准备。数月之后,守备大固。当时沈阳以北,数百里无人烟,熊廷弼雪夜赴此地,祭奠死难将士。此举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得辽东人心稳固。 熊廷弼正待有所展布,偏偏因性格而得罪了不少人,朝中御史纷纷弹劾其无所作为。熊廷弼反驳道,自己到任之前,朝中人人称辽东必亡,现在地方一切安好,这是无所作为能够实现的吗?如果真的有雄兵十万,却不能斩贼擒王,“诚臣之罪”。之前,努尔哈赤偷袭抚顺撤走,巡抚李维翰催促总兵张承胤穷追,结果是“令箭催而张帅殒命”;杨镐集十余万大军,仓促出师,所谓“马上催而三路丧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己怎能“复蹈前辙”。 熊廷弼在辽一年,前半期整顿防务,后半期尽是打笔墨官司。就是这样,努尔哈赤竟不能“越城池一步”。朝廷含糊其辞,称熊廷弼“功在存辽”“罪在负君”,罪大于功,熊廷弼遂黯然离辽。 五 但是朝廷还是很给熊廷弼面子的,所起用的第三任经略便是由他推荐的袁应泰。袁应泰做官精敏刚毅,是行政长才。熊廷弼任辽东经略时,他以按察使做“后路粮台”,前方所需的粮草火药“呼唤立应”,深为熊廷弼所依赖。但治军非其所长。 熊廷弼主守,袁应泰主战。袁应泰意图以收降的蒙古人作为攻击努尔哈赤的前锋。熊廷弼御下极严,袁应泰待之以宽。殊不知辽东军务已经久为废弛,正需以严猛纠之。袁应泰主战一举,使熊廷弼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努尔哈赤进攻沈阳,蒙古人作为内应开城门相迎,沈阳被攻占。战后,袁应泰仍不汲取教训,辽阳亦是如此陷落。唯一称为硬仗的是在沈阳、辽阳之间的浑河血战。,明军为了救援沈阳,与敌军相遇于浑河。来自于四川、浙江的士兵拼死而战,战场上“至今仍凛凛有生气”。 这正是努尔哈赤的乖巧之处,凭着他的经验看出熊廷弼不是易与之辈,袁应泰那里才有机可乘。 经此战役,朝廷再次起用熊廷弼。但此次经略之权,完全被辽东巡抚王化贞所夺,熊廷弼手下仅有五千兵马。王化贞一会儿决定今日复辽、一会儿决定明日复辽,朝令夕改,将熊廷弼调度得无所适从。熊廷弼曾数次与王化贞争权,但都被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所遏制。从地方到朝廷,或者以王化贞为是,或者以熊廷弼为是。历史上将此次争权称为“经抚之争”。 六 这时王化贞驻扎广宁,熊廷弼驻扎山海关,两人已经势同水火。在五次出兵皆无功而返的纷纷扰扰之后,努尔哈赤挥军渡过辽河,径取广宁。王化贞因此差点被擒获。 熊廷弼领兵来援,中途遇到狼狈败回的王化贞。熊廷弼当面嘲讽,王化贞惭愧不能言。两人只好退守山海关。熊廷弼此举可能是希望朝廷警醒,辽东之地不能轻于一掷。但反讽王化贞之举成为熊廷弼最大的败笔,因为失守封疆便是死罪。 熊廷弼、王化贞同日被捕。最初朝廷推选的下一任经略是解经邦,但他宁可被削职为民也不敢任职。继为经略的是王在晋。他其实也不想去,但首辅叶向高诱之以利,称只要山海关一年无事,他便可回朝封拜。王在晋认为这其中有利可图,方才上任。 七 王在晋一上任竟然想出了在山海关之外八里筑城的方略,遭到袁崇焕等人的极力反对。朝中无人能决断,大学士孙承宗主动要求巡边,现场处理。孙承宗到达之后,进一步了解情况,便知道王在晋是在痴人说梦。孙承宗向朝廷弹劾罢免王在晋,自己担任辽东督师。 孙承宗初到山海关,关门之外俨然成了蒙古人的游牧之地,放眼望去,皆是帐篷。蒙古人的说法很好听,说是急君父之急,前来为大明守边。孙承宗不姑息蒙古人,只要他们来犯即驱逐。孙承宗重用袁崇焕,在宁远筑城。此一举措,关乎明朝二十余年的气数。皇太极不敢直接进攻山海关,就是因有宁远城在。孙承宗在关外拓地四百余里,山海关有了纵深,可保无虞。他在此基础上再徐图恢复。 孙承宗因为不依附于魏忠贤,魏忠贤担心其挟兵清君侧,于是利用各种事端将孙承宗排挤掉了。孙承宗的继任者为高第。高第的才能比王在晋还不如,竟然命令尽弃关外之地,专守山海关。袁崇焕苦谏,高第不听,还下令让其立即返回山海关,袁崇焕被逼无奈,只有抗命不遵,独守孤城宁远。 如同熊廷弼离辽袁应泰继任一样,努尔哈赤趁着孙承宗走而高第赴任,兴兵来犯。令他没想到的是,关门之外尚有一个“蛮子”——袁崇焕在。此时的袁崇焕籍籍无名,但他“凭坚城用大炮”,最终使努尔哈赤吃了一个大亏。 八 袁崇焕成为后金军攻取山海关的一个巨大“障碍”,这个“障碍”困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不久便病死了,甚至有人说他是在宁远城外受了炮伤,以至于旧创复发,不治而亡。此战之后,袁崇焕得任辽东巡抚,主持军务。皇太极再次进攻宁远、锦州等地,也一无所获。 很快,袁崇焕也被朝廷认为不安于位了,他之所以不救援锦州被认为是暮气已深。其实如果救锦州,袁崇焕会掉进皇太极围城打援的陷阱里去。只要各城防守得力,皇太极必定会铩羽而归,这是袁崇焕的妙算。但魏忠贤却不这样认为。袁崇焕为了大局只有讨好魏忠贤,在关外也为其建了生祠,但这些举动仍不为魏忠贤所喜。 幸好明熹宗时日无多,很快驾崩了,崇祯帝明思宗一即位,魏忠贤的好日子也过到头了。明思宗重新起用袁崇焕镇守辽东。皇太极被逼无奈,只好绕道蒙古直逼京师城下,袁崇焕立即赴援。可惜明思宗中了皇太极“蒋干盗书”之计,最终还是冤杀了一代忠臣袁崇焕。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带兵逃回山海关,孙承宗只好再次接手收拾残局,收复关内四城,镇守关门。 明朝不是无人,而是无人能得其用。对于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朝廷如果能够用人不疑,给予专阃之权。最后的结局或许就不是这样了。 三人皆是两次起用,也就是说明朝有六次机会获胜。但历史总是这样爱开玩笑,别说六次,就算是有一百次这样的机会,也会在万历、天启、崇祯这三位皇帝的眼中不经意间错过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