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之言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钟叔河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钟叔河编著的《与之言集》它们的酝酿和产生,它们遇到的坎坷和曲折,反映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人事的浮沉和编者的心迹。答问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采访的题目本不限于书,答问的内容更不限于题目,有时像口述自传,有时又在谈古论今。

内容推荐

钟叔河编著的《与之言集》为钟叔河历年接受媒体记者访问时发表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部社会文化评论集。文本均据当时报刊发表的原文,因发表前多未经本人过目,故此次作了必要的订正。

访谈的范围相当广,虽然很多都是从编书谈起。《走向世界丛书》和新编重印周作人著作,本来都是震动和影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书。它们的酝酿和产生,它们遇到的坎坷和曲折,反映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人事的浮沉和编者的心迹。答问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

《与之言集》采访的题目本不限于书,答问的内容更不限于题目,有时像口述自传,有时又在谈古论今。比如他对"蔡伦造纸"和"郑和航海"的质疑,自幼阉割入宫的太监,怎么会懂得造纸和航海?对作家办书院、大学生读经的不看好,说书院从来不是作育士大夫的主渠道,说只有三家村学塾才读《三字经》也读不出人才。……

目录

自序

01.中国人怎样看西方

02.谈《走向世界丛书》

03.呼吁出版自由

04.自己的点子和音色

05.走向世界的反思

06.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

07.追思钱锺书先生

08.跟书一辈子

09.我用我的杯喝水

10.老新闻的新价值

11.谈办国学院

12.从牢房走向世界

13.谈作家办书院

14.留住外地的读者

15.出版泡沫谈

16.一个平凡的读书人

17.送别张中行先生

18.自由的心境最重要

19.丛书背后和里面

20.喜读的书和读不懂的书

21.启蒙的作用

22.发人深省的力量

23.大河在这里转弯

24.走向世界刚起步

25.人不会永远安于封闭

26.钱锺书和我

27.谈告密

28.说说我自己

29.走向世界路正长

30.生活简单,思想复杂

31.圆了一个梦

32.谈谈周作人

33.编书和写书

34.书评和书话

35.谈“时务学堂”

36.不伤知音稀

37.从鸦片战争说起

38.出版也要有理想

39.不很适应时下的风气

40.目标就是One World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走向世界丛书》中写作时间较早的几种书,是中国人对西方国家进行直接观察的最初印象。

原来在厦门替美国商人当通事的林铖,于一八四七年(清道光二十七年)随商船去美国,一八四九年回厦门后,写了《西海纪游草》一书,用古诗加注和骈文的形式,介绍其在海外见到的新鲜事物。如美国于一八四二年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路的情况是:每隔百步竖两根木杆,杆上架设铁线,铁线两头各有人管理;将二十六个字母编为暗号,由这一头发出暗号,那一头立刻就能收到。书中还写到了刚刚发明的照相机,称之为“神镜”,说它依靠药品的力量,能够利用日光,照出花鸟人物的模样,并将其留下影来,他已经学会了使用它。

《西海纪游草》脱稿后,当时在福建主持“洋务”的大官左宗棠、徐宗斡等都很注意,此外还有多人给它题词作跋,随即汇刻成书,但是流传极少,近年来仅在厦门发现一本,封面有林铖的儿子林古愚的题记,显系原来林氏家传之物,一九八O年九月号《文物》月刊曾予以介绍。此次收入《走向世界丛书》的,就是这个本子。

中国人初到欧洲写成游记,比林铖写《西海纪游草》还要迟十九年,只能从一八六六年斌椿的《乘槎笔记》和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算起。

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北京第一所外语学校——同文馆的三名学生,在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的提议和安排下,去欧洲作了一次旅行。领队的官员斌椿和学生张德彝,当时各写了一部游记。斌椿另外还写了不少诗(后来结集名《海国胜游草》)。其中一首咏他在巴黎、伦敦照相的诗:“意匠经营为写真,镜中印出宰官身;书生何幸遭逢好,竟作东来第一人。”

斌椿自称“东来第一人”并不是夸张。瑞典皇太后在接见斌椿时便说,在他们之前,还没有中国人到瑞典来游历过。斌椿回答道:中国官员从来没有远出重洋者,此次我如果不是亲自来欧洲,确实不会知道海外居然有这样的“胜境”。

这些“东来第一人”的直接接触,揭开了隔在远东和泰西之间的“水手辛巴德之幕”,使中国人终于获得了关于西方的真实信息。这一点,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征途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

英国是当时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西方国家。可是当一八四。年英国军舰驶入广州内河时,道光皇帝还在打听:究竟英国地方有多大?和中国西北部有无陆路相通?跟俄罗斯是否接壤?连林则徐也认为,只要中国不卖给英国茶叶大黄,便可以置英国人于死地;还说英国兵士的腿脚被绑腿缠紧,没有法子打弯,登陆后根本不能作战。而斌椿等一行于一八六六年五月十七日从法国布伦渡海到达英国,当天就记载了:英国是由三个海岛构成的,东边两个岛相连,长二千余里,宽四五百里,南部叫英伦,北叫苏格兰,西边的岛叫爱尔兰。张德彝在伦敦、伯明翰等地,看见码头仓库里存的茶叶有三百余万箱,棉花更是堆积如山,有从美国、印度、中国各处进口的,中国产品质量不算最好。他还参观了英国步兵演习爬梯、缘绳、格斗、击剑,并没有发现“腿脚不能打弯”的情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用在这里正好合适。过去封建统治者将西方国家称为“夷狄”,视同汉时的匈奴、唐时的回纥,道光皇帝甚至骂洋人“性等犬羊”,不许中国人和外国打交道。一八七六年清朝驻英副使刘锡鸿,原来也是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可是他到伦敦两个月后,就在《英轺私记》中写道:“经过详细考察,我觉得除了父子关系和男女关系两个方面以外,这里的风俗和政治都可以算得很好。没有不勤于职守的官员,也没有游手好闲的百姓。人民和政府之间比较融洽,法律并不暴虐残酷,人们的性情也很诚恳直率。两个月来,我出门的次数很多,见到居民的表情都很安详快乐。可见这个国家不仅仅是富足和强大而已,我们不应该再将其视同过去的匈奴、回纥了。”郭嵩焘则更进一步,他在日记中说:现在完全变了,西方人已经不是“夷狄”,而是朋友和老师了。P1-4

序言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夫子在这里讲的是知(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会看人说话,说不得的话无论如何不会乱说,故能“不失人,亦不失言”。但我本庸人,并非智者,所以总是失言的时候多。一九五七年两大失言,一是“自由民主多点好”,二是“希望党外能办报”,结果当了二十二年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两大失言,一是“古旧图书烧了难得再印”,二是“自家天下怎么越乱越好”,结果判刑十年坐了九年。两次的结果都相当严重,全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惹的祸。

中国有句古话,“言多必失。”西方亦有谚语,“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道理,古今中外皆然。智者之所以能称智者,正是因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失言的人其实也未必一点都不明白,但他并非智者,限于天分,想智也智不起来。他所看重的,不过是一个庸人也就是普通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应该享有的一点权利——“言”的权利而已;而要争权利,即不得不付出代价。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之别,我看就在于能言还是不能言。虽有“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的说法,好像禽兽也有能言的例外:但它们所能者只是本能的呜叫,或是声音的模仿,根本不可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人类语言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反而言之,人类忝称万物之灵,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如果只会在求食求偶时大呼小叫,或者只能照着主人的样哇啦哇啦,也就无异于猩猩和鹦鹉了。

周作人说过,嘴巴的用处有三:(一)吃饭,(二)接吻,(三)说话。前两项关系到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极为重要,但与猩猩鹦鹉的行为并无本质不同;第三项虽与生死无关(王实味、张志新等又当别论),却是人在生物界中独一份的权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期限顶多一百二十六年(人寿世界纪录),想不白白废掉可惜,真的还得趁早。如今开始讲和谐了,和字口边禾,人口要能吃饱,看来是做到了;谐字言边皆,让人皆能言,也应该能够做到吧。

所以,有媒体记者来访问,只要所问的答得出,我都愿“与之言”。我想,记者代表广大的受众,总不会都是“不可与言”的吧。这次吴兴元君希望出版我的自传,我说还没有写成哩;他又提议将报刊上发表的访谈记录编成这样的一册,我即乐于从命。因为出书不过是访谈的延伸和扩展,“失人”还是“失言”的得失,实在也无须过于计较。它们对于个人来说,影响有时的确严重;但若从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来看,亦终归只是大江东去的袱水和漩涡,无碍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结局。

文本均据报刊原载,但记录未经本人校核过的,这次都由我作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使符原意。答问所谈,有时不免重复,刊出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报刊上也许呒啥,印在一本书里就不很妥当了,所以又不能不有所删节(如未删尽,敬请原谅)。报纸标题字数过多或渲染过当的,也不能不作些改动。但仍将原有标题、刊载日期和记者署名于文末分别注明,没有署名的则多系电话或书面访谈。有两次访谈是多人一起进行的,就只将本人的发言留下了。

二千零一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后记

这是一部传记性的采访笔记。全书刊出了四十篇采访稿,向读者讲述了老一代出版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如同一幅多角度的画像,细致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生活历程;透过一个个生活镜头,深人了解他的出版理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省思,表现了他独特的洞见和思想;还有他对现代出版方向的重大影响,及其所编《走向世界丛书》对今日中国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潮流激荡下,钟先生等一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经历恰恰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折射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他们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又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的双重背景自然就产生了自我认知和外界环境的冲突,他们一再被拉离正常轨道,但仍坚持走向世界的道路。

在时代大潮中,一个个体命运的沉浮,一场社会的复杂变革,随着钟先生的讲述慢慢展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0: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