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朋星所著的《唐代诗人与济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是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代诗人与济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朋星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朋星所著的《唐代诗人与济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是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朋星所著的《唐代诗人与济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唐代诗人与济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目录 遥望齐州九点烟——唐代济南的社会状况 寥若晨星仔细数——唐代济南籍的诗人 于季子 员半千 崔融、崔禹锡、崔翘 林氏 孟迟 丁儒 蔡希周、蔡希寂 林披、林藻、林蕴 孟云卿 孟简 段文昌、段成式 独步天竺演法流——诗僧义净小传 盛唐名家会历下——李白、李邕、杜甫等诗人客游济南 乡愁化作田园诗——王维谪居济南 当年好跃五花骢——韩翔在青、齐的幕府生涯 后记 试读章节 遥望齐州九点烟——唐代济南的社会状况 山塔竦峙灵岩寺,云雾波涛趵突泉。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在唐代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除了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曾一度叫做“临淄郡”、“济南郡”之外,济南在唐代一直名为“齐州”。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厘定行政区划,齐州统辖八县,它们是: 历城:为齐州治所,区域约相当于今历下区老城区。 山茌:治所在今长清区东南部的张夏镇。 祝阿:辖境包括今长清西部、槐荫西部,北至德州市齐河、禹城一带。 临邑:辖境包括今德州市临邑县和济南市济阳县部分区域。 平陵:今章丘西部龙山镇。 亭山:今章丘西南曹范镇。 章丘:今章丘中部绣惠镇、水寨镇。 临济:今济阳东南、章丘西北的部分区域。章丘黄河乡有村名即临济村。 其后略有变动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动是把原隶属于济州(治卢县,今济南长清西部)的长清县(今长清区文昌、平安、崮山、五峰四个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划归齐州。到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平陵(县名贞观十七年诏改全节)早已被并人历城,亭山被并入章丘,山茌(唐玄宗天宝元年更名丰齐)被并人长清,祝阿因县西有禹息故城而改名为禹城(今山东禹城市,隶属于德州)。因此,《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齐州济南郡有六个县:历城、章丘、临邑、临济、长清、禹城。这六个县的地域面积,略等同或稍大于于贞观年间的八个县。唐朝二百八十余年间,齐州的政区大致是如此。 现今属于济南市的平阴县、商河县,唐时分别隶属郓州东平郡、棣州乐安郡,不属于齐州;济阳县虽属于齐州,但在唐代尚不是一个独立建制的县,而分属于临邑、临济(北宋初年并入章丘)、章丘三县地,直到金朝天会七年(1129)始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分区域设置为新县,因县境处济水之北,命名为济阳县。 唐朝是一个文治武功彪炳于世的强大帝国,但是那时期的济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却长期积贫积弱,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好日子。 早在南北朝时期,尤其是魏齐之交,济南已被战乱折磨得残破不堪。隋朝统一,天下太平,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济南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人口激增。但是随着隋炀帝的登基,济南又陷入了空前的大灾难。隋炀帝三征高丽,齐州和山东地区靠近前线,大量人力物力被强行征调。史籍记载民户调发车和牛运粮,车、牛调空后,又征调手推车,随去的民夫大量死亡或逃亡,农田大片荒芜,百姓深受创伤;祸不单行,齐州地区又赶上连年灾荒,城郭空虚,饿殍遍野。民众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邹平(今山东淄博市邹平孙家镇,当时是齐州属县)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今邹平西南会仙山)起义,章丘人杜伏威、临济人辅公柘也在家乡聚众响应并转战到江淮地区。隋朝末年的三大农民起义主力军(河北起义军、江淮起义军、河南瓦岗起义军),都与齐州有很多的关系。除此之外,起事于齐州一带的小股农民军还有十多支,如孟让、卢明月、左才相、李子通、乐伯通、裴长才、左孝友等等。可谓是混战频仍,民不聊生。唐高祖时期,名臣魏徵受命宣慰包括齐州在内的山东地区,他在《述怀》诗中这样记录山东之行:“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一直到唐太宗贞观六年(632),魏徵谏阻封禅泰山,称当时洛阳以东至海各州县仍然是“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战乱所导致的荒凉凋敝,由此可见一斑。 隋末对济南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史称济南一带“百姓流亡,十不存一”,终唐朝二百多年,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元气。有一项数据足以证明这一事实:《隋书·地理志》记载,隋炀帝初即位的大业元年(605),济南的民户是152323——若按每户5.166人计算,当有人口’786900;经隋末十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齐州只有11593户,61’700多人;即使是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盛世年间,齐州也只有民户62458,人口365972,虽然比贞观年间增长了六倍,但还是不及隋初的一半。(顺便插一句,根据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济南市常住人口为681.40万人。) 李唐王朝起兵于山西太原,定都陕西长安,关注关陇和中原地区,暂时无暇东顾,因此高祖李渊称帝的九年间,并未能直接控制济南地区,只能采取一种羁縻安抚的政策,济南实际上掌控在多个割据势力手中。直到唐太宗即位,才正式将齐州纳入朝廷的统治之下。 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贞观之治的落实和效果,在全国是不均衡的,齐州处于远端末梢,受益有限。而且在这期间发生的两件事情,对齐州有不利影响。 首先是齐王李桔的叛乱。太宗继位后,分封诸子为王,以第五子李桔为齐王、齐州都督,辖领齐、青(治今山东青州)、淄(治今山东淄川)、莱(治今山东莱州)、密(治今山东诸城)五州,以屏藩东方。然而,这位李占,无才无德而又野心勃勃,在齐州不务政事,不遵法度,嗜好游猎玩乐,喜欢结交奸邪之人。他是太宗的妃子所生,在兄弟中地位不高,本应低调图安,但他却不甘寂寞,在齐州招揽敢死队,蠢蠢欲动。贞观十七年(643),李占利令智昏,竟然坐镇齐州举兵反叛,征召辖区内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入伍。齐州吏民厌战思定,感念太宗的恩威,因此对李祜蚍蜉撼树的愚蠢举动极为反感,纷纷出逃。齐王府的士兵深明大义,不但不支持李祜,反而群起围攻李裙。结果朝廷的军队还没到达,李祜就被生擒活捉,押往京师。太宗将其赐死,贬为庶人,并诛杀其同党44人。贞观之治初期,正是恢复、发展的大好时期,而齐州却摊上了李祜这样的执政者,真是很不幸。虽然叛乱规模不大且很快被平定,但毕竟给朝廷和齐州都留有一定的心理阴影。事乱结束后,太宗为安定齐州吏民,下令免除齐州一年的赋税徭役。 再就是东征高丽,疲役齐州。太宗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尤其是两次大规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第一次是在贞观十八年(644),他下令集合战舰五百艘,士兵43000人,自莱州渡海攻击高丽本土;第二次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他委派大将薛万彻为青州行军大总管,在山东大造船舶。山东半岛是重要的水陆军事基地和粮草转运站,齐州作为海运的大后方,除了出兵参战外,更担负着后勤军需的繁难任务,“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负担沉重。P1-4 序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后记 这本小册子竣稿后,忽然忆起自己萍踪般的学业之路。上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却苦学日语,梦想当一名翻译家,毕业论文写的也是《论日本的政治文学》;大学毕业后,爱好悄悄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选取了古代文学的源头——先秦两汉文学。考上硕士后,却又痴迷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心想写“南朝文学的四大家族(萧氏、谢氏、刘氏、徐氏)”。工作后,家居济南,师从济南教育学院徐北文先生,又涉足齐鲁文化和济南地方文史。在大学教书十多年,一直不想考博士,以为学文科的人,写出作品才是硬道理,不必图慕学位虚名。但是2001年7月调到济南市教育局成了一名公务员,当时半年多没有什么分工,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便投考了山东大学的博士,师从张忠纲教授学习唐宋文学,随后出版了《铿锵大唐》《风雅大宋》《杜甫与先秦文化》等等。 从一名教师转型为一位公务员,至今已整整十年。感谢生活的历练,我觉得最大的快乐就是为爱好而写作,而不再掺杂什么职称、评奖、头衔等功利因素。 感谢济南出版社的侯琪先生、王菁女士,鼓励我接下“唐代诗人与济南”的选题。家住济南,神游大唐,我乐意从事这项“美差”。 在写作过程中,愈发缅怀恩师徐北文先生。先生的《济南简史》《济南史话》《中国地名大辞典·济南分卷》等等,都是济南地方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昔日与先生闲谈时,先生曾深憾于唐诗大繁荣时济南却荒芜寂寥,并认为高丽李氏的军阀统治难辞其咎。因此,我在本书第一章中详细补足了这方面的论述。 感谢济南职业学院李永祥教授、济南社科院张华松研究员。李教授治古代文学多有创获,我曾多次当面请教或电话咨询,教授均热情解答。华松与我为同龄好友,治史有成,近年来在济南地方史研究上成果尤著。 这本书原预定2010年交稿,但因我要赴美短期培训,需猛攻英语数月,便拖到今年。在我学习英语和赴美培训期间,曾委托济南阳光100小学校长史俊预先搜集部分资料,史俊校长大力襄助,尤其王维一章几近成文,谨致谢忱。 唐代诗人与济南,除了李白、杜甫、王维之外,其余诗人多不大知名,其诗作亦罕见注释。为填补这一空白,我尽可能对引用的诗文加以解释,但是有些地方(比如《酉阳杂俎》的奇闻逸事,义净诗中大量的佛教词汇)殊难自信,还请方家指正。 泉水沏茶读唐诗,惬意呀! 朋星 2011年6月6日于济南潭湖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