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大清末年》选5个左右不同年龄、身份和立场的人,叙述他们在辛亥年的生活轨迹和若干典型画面,从中窥见时代风云,社会万象。全书大量引用所选人物的日记、书信、文章并参照有关资料,努力用事实说话,可供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本书由顾孝华著。
胡适看到一本“用功极勤”的《李鸿章年谱》说:“这哪是‘年谱’,简直是‘日谱’!”唐德刚曾“有意效颦,撰‘胡适年(日)谱’”。这本《他们在大清末年》亦“有意效颦”,选了几位不同年龄、身份、立场的历史人物,像编撰年(日)谱那样,记录他们在辛亥年的生活轨迹和若干典型画面,以反映时代风云,社会万象。从中可以看到张謇的“幡然改悟,共赞共和”,郑孝胥的“理不能喻,情不能感”,周氏兄弟感叹的“越中棘地不可居”、“旧梦不可道,但令心暗伤”以及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前景不见得佳妙”的判断,胡适的“一点点怀疑的倾向”,吴宓的“姑先一试”。《他们在大清末年》大量引用所选人物的日记、书信、文章并参照有关资料,努力用事实说话,可供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本书由顾孝华著。
总之,现在时机紧迫,生灵涂炭,非速筹和平解决之计,必至于俱伤。欲和平解决,非共和无善策。此南中万派一致之公论,非下走一人之私言。下走何力,岂能扼扬子之水使之逆流!
——张謇
世界者,有情之质;人类者,有义之物。吾于君国,不能公然为无情无义之举也。共和者,佳名美事,公等好为之;吾为人臣,惟有以遗老终耳。
——郑孝胥
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假使当初为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
——鲁迅
今日为重九,“天涯第二重九”矣。而回首故国,武汉之间,血战未已;三川独立,尚未可知;桂林长沙俱成战场;大江南北人心惶惶不自保:此何时乎!
——胡适
乱事方炽,正未有已,吾不知中国前途如何?果于何时灭亡也!吾辈又将如之何而可乎?
——吴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