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桩事业;一番心机,可以反败为胜、化险为夷。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论领袖人物抑或芸芸众生,无不倚重智慧,用心、斗智、出奇、弄巧,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由智华编著的《中华智慧书全读本(超值白金版)》尽揽古代经典的智慧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古人如何振兴国家、统军作战;如何经营产业,富甲一方;如何塑造品格,成为处世的典范……一则则饱含前人智慧的故事,汇聚成见微知著、借古鉴今的智库,读之不仅会对历史事件的横经纵纬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对其中的是非成败有所认识,进而启迪智慧,增长才智,增强应变能力,切实地指导自己的人牛。
由智华编著的《中华智慧书全读本(超值白金版)》以独特的视角用故事说古道今。集中展现古人在治国安邦、治军用兵、断案决讼、平定动乱、经营产业、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高超智慧。讲一则故事,阐发一种智慧,点拨一点道理,融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书中的故事蕴涵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韬武略。战场、商场、官场、情场;奇事、奇情、奇计、奇谋,纵横捭阖,无不包罗其中。《中华智慧书全读本(超值白金版)》既可启迪智慧、增长才智,亦可供随意翻阅,平添阅读休闲之乐趣。
第一章生活的真谛
001 景公饮酒
春秋时期,齐景公好酒贪杯,有一次宴请群臣,竟然一连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看到后非常担忧,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齐国早晚会成为奴隶之国,于是就向景公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请赐我一死。”
002 剪发退鱼
东晋人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一位贤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争取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
景公见到这种情况,就说:“你是寡人的爱臣,寡人怎么舍得赐你死呢?让寡人再想想。”
一会儿,晏子朝见,景公告诉他说:“刚才弦章劝诫寡人:‘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请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子听罢,很感慨地对景公说道:“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
这倒把景公弄糊涂了。“这话从何说起呢?”景公问道。
晏子回答说:“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友,以便学习他们的长处。陶侃谨记母亲的教诲,虚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同郡的孝廉范逵是一位贤达之士,陶侃对他很仰慕,与他结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范逵因为有事要去洛阳,途中经过陶家时,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无粮米,当时正在下大雪,无法外出借贷。范逵有仆从多人,还有马匹牲畜。一时间,陶侃感到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到里间去问母亲。
陶母听后,稍稍考虑了_一会儿,就对他说:“你只管到外面招呼客人,我自有办法。”等儿子出去后,陶母就开始准备。她的头发本来又长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这时,为了能够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犹豫地将它剪了下来,托邻人拿到市上卖掉,换了_一些米和蔬菜。
她又把房内的柱子从中间锯开,劈下半边来烧柴,把床上铺的草苫子拿下来,切碎给马吃……就这样,饭菜马料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了,范逵及其仆从都受到了款待,马匹也吃得很饱。
范逵知道内情后十分感动,他赞叹说:“这样的母亲实在让我敬佩!”范逵到洛阳后,向一些亲友谈起此事,他们对陶母也都称赞不已。
不久,陶侃被征聘为浔阳县县吏,做了个管理渔业的小官。
有一次,鱼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连夜捕捞,捕获了很多鱼。陶侃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贫困的母亲,于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鱼回家。管鱼的官员送点鱼回家,这在当时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让陶侃没有想到的是,一天之后,腌鱼又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来人还带来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说:“你身为一个官员,竟然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并不是孝顺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希望你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后一定要廉洁奉公,再也不要做这样的事了!”
陶侃时刻牢记这次的教训。后来,他由一个小官吏,逐步升迁为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及都督八州诸军事等高官,但他总是克制自己,廉洁奉公。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在行军打仗时,他能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凡有所获,陶侃都分给士卒,自己绝不会私藏一点。
003 蔡京试孙 蔡京是北宋的奸臣,人称“六贼之首”。
他的一群孙子都是膏粱子弟,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蔡京常常在客人面前夸奖孙子们个个聪明非凡。
这一天,蔡京忽有兴致,就把孙子们叫到客厅,要当众试一试。
蔡京问:“你们每天都要吃饭,试着说给我听,白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孙子抢着回答:‘‘是从石臼里出来的!”
“你懂个屁!”另一个孙子在旁边大声喊,“我看见白米是从草席里出来的!”因为当时京城里运米,都是用草席口袋包装的。
004 友情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鲍叔牙也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仗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鲍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在家中是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后来,管仲因为错保公子纠而得罪于齐桓公,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保管仲,并推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后来管仲病重,临死时,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为宰相,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且说:“鲍叔牙为人贤良,但过于疾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材料。”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没想到鲍叔牙却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会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
005 冯玉祥择偶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在任陆军检阅使时,原配夫人刘德淑因病逝世,曹锟曾想招冯玉祥为婿,但因为冯玉祥的生活非常艰苦而作罢。这时候,有些原来抱独身主义的北京姑娘,放弃了永不嫁人的主张,想成为陆军检阅使夫人。
冯玉祥将军选择配偶的方法,可谓标新立异。他采取当面提问的办法以定成否。他和她们谈话时,首先问对方:“你为什么和我结婚?”这个问题,看似容易,但答起来却很困难。许多姑娘羞涩地回答说:“因为你的官儿大,和你结婚,就是官太太。”或是说:“你是英雄,我崇拜英雄。”P1-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典籍数量之多、品种之繁简直浩如烟海。走进琳琅满目的中华文化宝库,我们会发现到处点缀着串串晶莹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历代丰富的哲理故事。
中华古代哲理故事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名家名篇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至情,熔哲学、文学、艺术于一炉,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的思辨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凭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叩动读者的心灵,带给人们借鉴和启迪。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传,并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岁月流逝,创造这些哲理故事的时代早已远去,但是这些本身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故事,却成为人们代代流传的共同精神财富。
哲理故事以简洁、概括、明快见长,但是它语言简洁却不失优美动人,议论明快却不失深湛精辟,描写概括却不失生动形象。它善于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将一个普通的概念和现象夸张到很高的程度,寥寥几笔,勾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最先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之后则散见于历代各类文史典籍和笔记中。如一些哲理寓言故事,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则是典籍上记载的、确曾有过的历史事件,这些故事虽然来源不同,但在历史上同样对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把小说、戏剧等鸿篇巨制比做富丽丰饶的花园,那么古代哲理故事则宛如细巧精美、充满诗意的小盆景,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意味,特别是它那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开书本,我们可以看到庖丁解牛时运刀如神,哗然作响,富有音乐节奏的劳动镜头;又仿佛听见夏日深林中一片蝉噪,佝偻老汉正在全神贯注地捕捉知了;坎井之蛙听罢大海的辽阔,“规规然自失”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使人嗤笑;而那个走在老虎前头耀武扬威的狐狸,也不禁使人深思,以至于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捕捉这样的形象。
历代哲理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性格和典型人物。有违反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揠苗助长的宋人;有守株待兔,放弃努力,坐等时机的机会主义者;还有人孤陋寡闻,囿于主观,闹出了负暄献曝的笑话;而齐景公、齐宣王、晏子、淳于髡、东方朔等也都在书中反复出现。另外,历代的文人学士,良臣名相,民间的饱学之士,其人其事反映出来的哲理思辨,都跃然于纸上。当读者看到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地再现于历史舞台时,或幡然深省,或愤懑填胸,或忍俊不禁,无不觉得这些人物事件真实可信,并产生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感觉。
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本书广采博取,精选了这些广泛流传的哲理故事,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全面地阐述了古人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以及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间以按语点拨,说出意旨所在,以引人思考。
全书援引资料丰富,内容广泛,选择精,架构巧,观点鲜明,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历代哲理故事经典读本,不仅能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体悟到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