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万象编辑部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每个人都像个拾荒者一样,捡来砖砖瓦瓦,亲手构筑属于自己的城。这圈养着记忆的城,在光阴的雾霭里若隐若现,让人着迷。有的城,是儿时的故乡,住着永远健康的年迈的母亲;有的城,是风光迤逦的名都,出现与你擦身而过的那位楚楚动人的伊人;有的城,只是阳光斑驳的一个午后的咖啡馆,好叫人躲在氤氲地咖啡香气里享受宁静,摆脱是是非非的烦恼……闲暇时,彷徨时,等待时,品读《万象》杂志首次推出的分类主题式作品集之《城市记忆》,感悟城市变迁,感悟人生真谛。

内容推荐

《城市记忆》收集《万象》杂志中以城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为合集,这些文章以解读城市为视角,以文人视角观察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城市的变迁,为读者描画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百态,提醒我们某个特定时代里的城市的文化与流行,讲述着历史变迁给城市留下的独特标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出自文学大家的文章,多从对城市的解读出发,穿透时代扬起的尘埃,洞察世间的风云变化,带领读者感悟生命的真谛。

《城市记忆》收集的作品都出于知名大家之手,这些作家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

目录

从上海广告图片联想的二三事 李欧梵

上海,Shanghai,シンハフ 黄仁宇

上海,记忆中的吉光片羽 李欧梵——重绘上海文化地图(系列之一) 李欧梵

怀旧情:上海的西文书店 鲲西

咖啡馆·舞厅

重绘上海文化地图(系列之二) 李欧梵

梦中依稀忆上海 董乐山

忆中南京路 董鼎山

巴黎走马观花 郑异凡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施康强

昔日香港文化大事——《陈君葆日记》提供的材料 唐振常

旧时香港 刘绍铭

南城往事 么书仪

日落上海滩 张小虹

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 么书仪

四十年代末的上海日常生活 宜兴

百年上海俗语 施康强

迷失在上海 巴宇特

战时昆明回忆 宜兴

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移动盛宴 陈冠中

都市人文空间和酒店文化 李欧梵

“玩”在台湾 南方朔

进进出出的“上海人” 葛剑雄

长沙小西门 钟叔河

台北旧式文人的上海想象 赵孝萱

在我婆婆的往事中想象上海——《闺秀影集》续篇 苏友贞

水城散墨 赋格

在上海开始的那篇小说 袁紫衣

看不见的城市 朱天心

试读章节

苏州河北岸去外白渡桥不远的百老汇大厦是中国最高的建筑,它在天空线上那样的突出,凡轮船驶向大海的时候,三或四小时后它的影像还是缠绵不去。直到东海之水,由黄色变为碧青,它才形影模糊。

那时候淮海路还叫做霞飞路。飞机旅行还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凡出国入国,很少人能避免上海。即使在国内旅行,也可能以上海做转口埠。当日粤汉铁路方才由衡阳向柳州伸展。我父亲从长沙家里前往广州或福州,也不经陆路,而是乘船至上海,由此漂海南行。

那样的长途旅行,也通常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提及上海,免不了回顾年轻时的种种。

我已将近半个世纪不见上海(一九八七年回国的时候飞机只在虹桥机场停留一小时,始终未离候机室),当越洋电话来时,说是来自上海,也触引我想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历。

那是张爱玲的上海,也是茅盾、巴金、张天翼和穆时英等人的上海。孙中山在此置有私宅,蒋介石在此初次邂逅宋美龄(当日称为“三妹”),毛泽东曾往虹口码头向赴法工读的朋友告别……这些都已是往事了。三十年代,五卅惨案已被淡忘。自从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满洲国”以来,亲英联美成为了国策与民情。租界内公园门口的“华人免入”的牌匾已经撤去,但是上海仍离不开殖民地风味。英租界的巡捕,全是印度的锡克族人,个个身材魁梧,长发浓须。看来都是一模一样。法租界的则是脸颊凹入黑牙齿的安南人。兆丰花园附近有一座英国兵营,不时有英军整队游行过市,既敲鼓也用袋风笛做前导。那种乐调哀怨凄凉,今日回味使人想及苏格兰之荒山,遍地羊齿蕨随风起伏,不知英人如何以此等音乐淬炼士气,足以征服印度中东,进军波斯及阿富汗。

对我们讲,上海是中国的文化城。人家也说北平(当时不能说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城,但是那座古都除了三十多家大学与学院之外,很少与一般民众保持接触。上海则有各种报纸杂志期刊。我们所用中小学的教科书,出版社总是商务中华,以后的生活新知也在上海露相。郭沫若(还没有人称之为郭老)在这里发行创造社的各种刊物,自己则避祸于福冈。鲁迅在国民党清党期间写下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抗议,以后仍寄居闸北,经常与北四川路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过从。他们的闲谈也见于鲁迅之笔墨。他在本地《新闻报》辟有专栏。黎锦晖提倡汉文拉丁化,首先在福州路张开布幔,大书“大炮响了”。林语堂在北京还是循规蹈矩不离主流,及至上海才主张国难与否,人生总要追求生活之情趣,从此成为“幽默大师”。

上海也是一座国际城市。不时有欧洲水手,大多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去外滩不远,大概是九江路或汉口路的酒吧间群殴,有一次事后检拾,除了损坏的桌椅杯碟之外,还留有撕下的耳朵一只。

美国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在这里同出版者与作家邵洵美同居。当时邵已是有妇之夫。但是无伤大雅,项仍然将她的经历写入《我的中国丈夫》。以写《大地》而闻名中外的赛珍珠生前将绯闻检束,但是她去世后,为她写传的作者发现她也有一位中国情人,此人乃诗人徐志摩。他们的邂逅,也在上海。

而且上海出产所有的国产电影,对内地年轻人的影响无可衡量。金焰、王人美、胡蝶、徐来,成为了众人倾慕的对象。“渔光曲”与“大路歌”都是影片中的主题歌,一经播出即引起全国风诵。还有“义勇军进行曲”原为《风云儿女》影片中之插曲,预期有歌词二首,但刚写完第一首,作词者田汉即为国民政府的法警捕去,羁押于苏州监狱。作曲者聂耳只得将所作词重复一遍。也料不到这部电影中之插曲在抗战期间同为国共两军之军歌,以后更升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提及电影,使人不能忘记阮玲玉的悲剧。她与张达民还没有办妥离婚手续,即与茶商唐季珊同居,被张在法院里控告通奸罪。她被逼自杀,还留下一封绝命书:“你虽不杀伯仁,伯仁却为你而死”。结尾重复写出,“只不过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噩耗传来,不免使我们一代年轻人惋惜。据说她装殓时仍是风采妍然。与项美丽相较,她真可谓重誉轻生了。

这样的文物与习惯,没有体系与合适的逻辑。静安寺路外人称为Bubbling Well Street,直译则为“出水泡之井的街”,而在十里洋场之中也真有一所寺院,不时有信男信女前往膜拜进香。上海虽为世界第一流的城市,在墙壁上以丈尺大字写出的商业标志不是雪佛兰轿车或奇异GE电气用品,而是当铺之“當”与酱园之“酱”。法租界与中国南市交界之马路称为“民国路”,也从法文译来,原文是“两个民主国家之道路”,因为分界线在街心,所以彼此各发通行公用汽车之执照。乘客必须注意:由东西行必乘中国汽车,回程由西而东则须换乘法国公司之公共汽车。

众人都说凡世界上所有新出品,本地尚不能买到,立即见于上海。沪西的住宅区也确具有欧洲城市情调,但是各处弄堂仍然门前生火炉,临衢泼秽水。霞飞路之法国梧桐点缀着酒吧间和咖啡店,不失为拉丁区。北四川路则为日本人的世界。一至午后放学钟头,电车上全是日本学龄小孩,他们顽皮嬉笑。全新的白色帆布球鞋,也用毛笔大书物主姓氏,如“北原”、“冈村”。只有南市始终不失为中国城,仍在等候二十世纪的来临。虽然搪瓷工业已经高度展开,此地仍生产木质器皿,而且店铺与工厂不分,许多商品临街打造。中外商品之不同,也可以从所用的溶剂区分。惠罗公司所陈设的欧洲货品,多具芳馥之气,因为所用松脂油和棕榈油大都经过处理。中国土产则多具原始的桐油与靛青的气味。P8-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