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龙云编著的《落花无言——与于是之相识三十年》以亲历事件为主要线索,将诸多独家故事娓娓道来,辅以部分于是之自述,及其家人、友人、研究者的追忆与述评,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大家的坎坷人生、复杂性格,客观深入地探究了他丰富细腻而又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全书共二十七章节,内容包括惆怅人生、初尝“巢果”——演戏生涯开端、民以食为天——下海!、从“程瘸子”到伟大领袖、土改与苦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花无言--与于是之相识三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龙云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李龙云编著的《落花无言——与于是之相识三十年》以亲历事件为主要线索,将诸多独家故事娓娓道来,辅以部分于是之自述,及其家人、友人、研究者的追忆与述评,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大家的坎坷人生、复杂性格,客观深入地探究了他丰富细腻而又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全书共二十七章节,内容包括惆怅人生、初尝“巢果”——演戏生涯开端、民以食为天——下海!、从“程瘸子”到伟大领袖、土改与苦闷…… 内容推荐 《落花无言——与于是之相识三十年》是以话剧《小井胡同》广为人知的著名剧作家李龙云,深情讲述他与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过往相识三十年的感人之作。 于是之,中国当代话剧界泰斗级人物,十九岁以寒门知识分子的才华与无奈下海从艺,却仍不弃读书,成功塑造了《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掌柜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堪称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艺术偶像,也与众人成就了一代话剧的辉煌。而今。耄耋之年的于是之已沉疴不起,然其塑造的众多人物,仍是无数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者以亲历事件为主要线索,将诸多独家故事娓娓道来,辅以部分于是之自述,及其家人、友人、研究者的追忆与述评,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大家的坎坷人生、复杂性格,客观深入地探究了他丰富细腻而又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所引于是之夫人李曼宜女士提供的从未刊发的=人通信、于是之日记乃至“文革”中的“交代材料”等,不仅为本书增色,也是于是之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以著名剧作家的视角审视、描述著名表演艺术家,鲜见而独特。作品情深却不溢美,幽默且入术三分,还有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温暖与惆怅,不仅写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于是之,也为研究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及知识分子心灵史,提供了极好的实例与思考。 《落花无言——与于是之相识三十年》由李龙云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惆怅人生 【一】我成了于是之的小朋友 【二】对我个人来说,于是之是不可替代的 【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四】“留得清白在人间” 【五】人有命运吗? 第二章 初尝“巢果”——演戏生涯开端 【一】冥冥之中 【二】主演《牛大王》 (三】“我同话剧结下了缘” 【四】命运女神的播弄 【五】无路可走与祖国剧团 【六】让他入神的悲凉 【七】“电影总像是与我无缘” 第三章 民以食为天——下海! 【一】下海,当戏子去! 【二】大雪天,只有四个观众…… 【三】紫竹林里的敏感与自尊 第四章 从“程瘸子”到伟大领袖 【一】于是之的初恋 【二】“我演程疯子” 【三】为演毛泽东留下了“祸根” 【四】一生的心结 第五章 土改与苦闷 【一】地主婆抹了脖子…一 【二】土改日记 【三】寥寥几笔,极有味道 【四】几次同妻子商量捐献工薪 【五】杨区长的“潇洒” 【六】“革命动力”与“革命对象” 【七】书生,居然也那样声色俱厉?! 【八】痛苦的六年半 第六章 大饥馑与60年代 【一】《鲁迅传》与大禹 【二】“我竟吃了九两面的饺子” 第七章 风波迭起的80年代 【一】不能让作家像进了当铺似的 【二】初识是之老师 【三】一个温暖的沙龙 【四】于是之办事如此缜密 【五】“跑出来的?越狱!” 第八章 《小井》风波 【一】风波乍起 【二】风波中的于是之 【三】于是之:关于《小井》的一封长信 【四】陈白尘: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五】“人艺要公演一部反党的戏!” 【六】可笑的是,陈老仍在期盼…… 【七】“我今儿怎么他妈这么有灵感呀!” 【八】第三个第五幕 【九】“领导来谈意见……您不来也好” 【十】“……我算惯犯啦!” 【十一】几期发黄的《简报》 【十二】陈白尘:向夏衍说话应是我的责任 【十三】陈白尘:关于《小井》的书信 第九章 关于《茶馆》 【一】曹禺:《茶馆》第一幕,那是经典啊! 【二】白薯的浪漫 【三】对《茶馆》剧本的“蹂躏” (四】作家的妥协与无奈 【五】老舍的抵抗 【六】于是之的愤怒 第十章 鱼与熊掌 【一】“明知道是海,大概也得跳了” 【二】龌龊与乏味 【三】回头是岸 第十一章 曹操——一个迷人的世界 【一】初识曹操 【二】再识曹操 【三】魏武故里的遐思 【四】曹公乡党中的学者们 第十二章 渐行渐远的曹操 【一】乔迁 【二】遁走许昌 【三】无法忘却的曹操 【四】风云突变 【五】“真恨不得快到六十啊!” 【六】祸不单行 【七】举目茫茫 第十三章 《小并》风波的转机 【一】乍暖还寒 【二】修改的着眼点,仍是增加“光明” 【三】我的“菲常措施” 【四】田冲老师仗义执言 【五】剧院内的一个传说 【六】苏民老师的隶书对联 【七】“这主儿,顶多算是条狼…” 【八】聊以自慰 第十四章 剧本组长与“小人物情结” 【一】“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 【二】“剧院离不开作家” 【三】于是之与他的“三不朽” 【四】“鞭尸”与“鞭胎。 【五】灵魂深处的。小人物情结” 第十五章 于是之与莸的饲作 【一】我带给他的失望竟如此沉重…… 【二】“演鲁迅?我行吗?” 【三】一幅无字无画的白茫茫的宣纸 【四】《正红旗下》的魅力 【五】身在“曹营”,心系《正红旗下》 (六】小势可造,大命难违 【七】“尊家不会以为我这是名利思想吧?” 【八】我与于是之之间的隔膜 第十六章 从奥尼尔到《天鹅之歌》 【一】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 【二】绝不肯出卖自己的奥尼尔 【三】一个很大的母题 【四】他希望我能从消沉中走出来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于是之 【一】“那年,我才三十九……” 【二】羁押史家胡同 【三】最大的麻烦 【四】四十二年前的“交代材料” 【五】“我曾在长安街卖小报” 【六】“我学会了偷偷喝酒” 【七】一生唯一的愧悔 第十八章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又” 【一】“夫人连小组长都不让我当!” 【二】“有好些回,我都想顺十二楼阳台走下去……” 第十九章 童年 【一】“极为清贫”与读书 【二】“我想念卫天霖先生” 【三】再说几句吴冠中 【四】“子承母业,去当当” 【五】喜欢上既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的学问 【六】辅仁大学里的“窃听者” 【七】厕所中的冷餐 【八】童年印象中的“鲜血淋漓” 【九】苦涩、贫穷与平民意识 【十】“我这条鱼,算是他妈背透了!” 第二十章 母亲 【一】母亲带来的屈辱感 【二】母亲的坚强与尊严 【三】祭母亲 【四】四十年前的祭文 【五】与他人迥然有别的自尊心 【六】《天朝上邦》中的索老四 【七】“清污”如火如荼之时 【八】“出份子哪?你随我?” 第二十一章 在中国,复杂莫过于人际关系 【~】“兔子急喽还咬人呢!” 【二】“对不住您了!把您的家伙给摔了…” 【三】“人的脾气就是人的命!” 【四】北京人艺一个时代的终结 【五】“是之一切毛病和悲哀的原因……” 【六】“怪不得一些皇上出家当了和尚…” 【七】“老刁不结交官府’ 第二十二章 于是之与“驭人之道” 【一】“我手下有二林” 【二】为友人写序 【三】我看于是之与黄宗江 【四】施舍背后的冷漠 【五】“那兴许是老娘儿们挑事……” 【六】借助他人名声抬高自己,是耻辱 【七】林兆华至少够个劳动模范 【八】“公家的门框”与“私人的核桃。 【九】于是之突然乐了:“好,有骨头!” 【十】“张市长是来访贫问苦的……” 【十一】“他们家信洋教……” 【十二】“这是国家剧院,不是票房” 第二十三章 于是之与石挥 【一】。是之演戏的路子像舅舅” (二】演戏的“根” 【三】匆匆陨落的星 【四】“君子不掠他人之美” 第二十四章 于是之的幽默与悲凉 【一】于是之笑着伸出右手:“这是是之大姐!” 【二】“我还想找一有钱的主儿,爱爱他呢!” 【三】“对!对对!地下党不应该穿裤衩儿……” 【四】“几份儿碑帖,一点儿小意思……” 【五】指导教师?于是之呀! 【六】“谁知道我?我冤死啦!” 第二十五章 从《徉麻将》到《太平湖》 【一】“厌烦”与“痴迷” 【二】接手《太平湖》创作 【三】体验自杀前的心情 【四】中国文人没有自杀的传统 【五】董行佶之死 【六】难产的《太平湖》 【七】我拒绝了于是之 【八】《太平湖》一事的症结 第二十六章 西北之行——绝唱 【一】于是之的《天鹅之歌》 【二】“上蒙古我都敢跟你们去!” 【三】于是之一指饼铛:“先一人来俩!” 【四】“飞来横祸” 【五】怀念刘厚明 【六】《傅雷家书》与“甩闲话” 【七】大客车上的奇迹 【八】“错了的东西更有行市” 【九】“我可能真要转运…” 【十】一下子好像老了十岁 第二十七章 于是之的价值 【一】“戏剧必须有市场,但演员绝不能当商人” 【二】“演员应有自尊,不应自轻自贱” 【三】演员要一生读书 【四】一生爱读鲁迅 【五】醉心姊妹Z术 【六】不做“名”和“利”的奴才 【七】“不能大师满街走” 【八】“江湖小行脚” 【九】于是之心目中的学者、“先生”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作者小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惘怅人生 【一】 我成了于是之的小朋友 写一写于是之,已酝酿了很多年。1996年秋在娄师山庄,北京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廉云①大姐找到我,很认真地跟我说:“看来于是之写不了自己了,希望你能答应下来,写一写于是之。” 我答应了。 其实,我代替不了于是之。不要说我,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没有能力替代他自己那份内心剖白。于是之是那样丰富与矛盾,他的性格和他的精神世界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部复杂,而他的那份自我剖白又是那样独特,那样有价值。可惜近年来随着他语言与思维能力的丧失,已很难再出现了,这绝不仅仅是于是之个人的悲哀,而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字材料又是这样少…… 我1982年来到北京人艺,于是之是我的直接领导。整个80年代我在北京人艺所处位置比较特殊,准确点说,是我与于是之的关系比较特殊,对于是之的了解相对方便一点。 于是之长我二十二岁,我在他面前比较随便,没什么拘束。于是之对我,可能觉得我喜欢读书,人也还算可靠,因此,与我倾心交谈的机会比较多。而从当时的客观条件上讲,我们都住在北京人艺,他的家在剧场四楼,我的写作间在三楼311。整个80年代,除了创作之外,于是之的欣喜与孤独,包括戏剧界时断时续的风波所带给他的惶恐、烦躁、郁闷,甚至读书写作偶有心得,他都要到我这里来说一说。我收藏了一批小条子,大都是于是之到311来找我时没有碰到,钉在门上的。那段时间,于是之接待国内外客人,如会见俄罗斯戏剧家代表团和(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等,都曾找我去作陪;遇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人生选择,如有人推荐他做文化部部长,胡耀邦接见了他,他也要跑来说一说。 现在回想起来,他可能有他的孤独。他需要一名即使不能帮他拿什么主意,但至少不至于坏他什么事的年轻朋友。80年代,在那个风波迭起的年代里,基于命运的安排,我就成了于是之一名这样的小朋友,从而为二十年后的《我所知道的于是之》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至少是真实的,是同情他的,是希望理解他的。而我所讲述的一些亲历亲见的于是之的故事,也很可能是唯一的…… 但是,几年来,每次提起笔,心里涌动着的都是一团推不开的情绪,一种惋惜和无奈。古人讲:“文章以气为主,以意为辅,以词采章句为兵卫。”而我这篇文章远没有那样的一气相贯,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惆怅。于是之,一位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现在已不能再说话。惆怅是什么?是一种无奈,一种面对美好的流失但又不得不接受下来之后的感叹…… 为了让年轻朋友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于是之,。拙作引用了部分于是之及其家人、友人、研究者撰写的文字。而为了行文之简洁,我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梳理与缩略,恳请各位见谅,并深深致谢! 【二】 对我个人来说,于是之是不可替代的 1993年于是之告别了舞台,他是伴随着整个《茶馆》剧组告别舞台的。在那之后,他无数次想重返舞台,无数次的努力,无数次的失败。1995年秋在大西北,在延安古城,我目睹了他的最后一搏,但结局还是失败了。从那时开始,于是之接受了这个现实,这反而越发加重了那种人生的惆怅。 现在对我来说,写于是之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一种想摆脱也摆脱不掉的情绪。于是之那些往事不断浮现在眼前,成为对我的一种折磨。对于我个人来说,于是之是不可替代的,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在戏剧创作上给我具体帮助的人。这种帮助主要是指,他几乎是唯一可以与我倾心交谈的人。他对我的创作,对我这个人的理解,包括性格上的敏感与复杂,无不知之甚详。于是之当然也有他的毛病,但他从来不会整谁,包括那些令他十分厌烦的人。于是之是值得作家朋友们信赖的。 小势可造,大命难违,人有命运。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于是之的命运影响着我的命运。 对于是之的离职抱有这种情绪的,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2002年6月,在北京人艺纪念建院五十周年的宴会上,作家过士行面对人声鼎沸的大厅喃喃自语道:“于是之没来。有没有他还是不大一样。他在时这种感觉并不强烈。现在,他离开了这个位置,那种感觉那么强烈……”P1-3 序言 《我所知道的于是之》写于2003年,2004年首刊于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同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囿于当时条件。一些该说的话不能说,全文仅五六万字。文章发表后,一些报纸杂志,诸如《北京晚报》《中国戏剧》《新晚报》《南方周末》《中国文化报》等相继转载,足见国内还是有人对于是之保持着兴趣。 现呈于读者面前的,是2010年应北京出版社之邀,在《我所知道的于是之》一文基础上重写的一个新的于是之。屈指算来,距初稿写就已时隔七年。随着时间推移,应该说造成当年写作时那些顾忌的因素在减少,但,仍有些话需留待将来。这或许是令人最无奈、最伤感之处…… 现在的很多年轻入已不再知道于是之了。 而上世纪的50至90年代,于是之曾长时间为社会所关注,远比现在那些当红的明星们有影响。 于是之,原籍天津,1927年生于唐山,乳名唐生。百日丧父,随母迁居北京。1935年入孔德小学读书。1938年毕业于北师大附小。初中曾就读于北师大附中,后因家贫辍学。为养家胡口,十五岁起到一日本仓库做佣工,旋至一伪衙门(北平华北统税总局)当抄写员。业余时间曾参加辅仁大学学生组织的沙龙剧团及南北剧社的演剧活动。 1945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不久辍学、失业,加入祖国剧团,自此开始职业演剧生涯。 1946年初至。1948年底,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话剧。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直至离休。 1951年因成功塑造了《龙须沟》中的程疯子,从而奠定了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 1958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王利发,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 此外,还曾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在电影《秋瑾》中塑造了清末官僚贵福的形象,深刻揭示了角色的复杂性格。 于是之专集的编者们认为,于是之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在表演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表演风格本色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同时他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求学者与理论探索者,长期致力于丰富发展,由焦菊隐先生倡导建立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理论,并撰有《论民族化(提纲)诠释》长文,主编有论文集《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一些报刊文章甚至称他为大师。 而于是之自己则认为:“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个普通演员,局限性很大……” 在我看来,于是之是一名演员,一名以演戏为生知名度很高的演员。于是之的价值除去他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外,主要是他的人格和他所感受过的那份痛苦。他的人格体现在他人生的方方面面:他的自律、正直、风趣、幽默,他的读书,包括他贫苦的童年所带给他的平民立场。1997年于是之专集出版时,根据他自己的要求,书名定为《演员于是之》。而于是之名片上的头衔顺序,则是“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 时下,在形形色色的学者纷纷以大师自诩、形形色色的艺术家纷纷以贵族彩衣为逐猎目标时,于是之这类举动更凸显出了他那种平民意识。它们像于是之的一生一样,既平实朴素,又令人回味无穷。 而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承受过的那份痛苦,不仅来自他的性格气质,来自他那种底层人的敏感与自尊,更来自他曾主持过的剧院工作。1984年、1985年前后,北京人艺有三部话剧《小井胡同》《车站》《吴王金戈越王剑》,先后一度禁演。不论是作为剧本组组长还是后来的副院长,于是之都是重要责任人。他所面临的困境,既包括如何保护演出集体的积极性,又为院内外不喜欢他的人送去了诟病的口实。他夹在几种力量之间,感受到很深的惶恐与痛苦。这类痛苦在那风波迭起的年代是那样典型,自然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杂文《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咀嚼过这类痛苦,懂得这份痛苦的沉重,使于是之与很多“艺术家”区别开来。那不是谈员的痛苦,也不仅仅属于个人。 多年来,在于是之的诸多感慨中,有两句既幽默又耐人寻味: 一是“一个台下的流氓,演不好台上的流氓”: 一是“一家剧院的头头儿对作家,要是像当铺掌柜似的成天耷拉着脸,绝没好儿……” 后记 【一】 一本书居然有三个后记,主要是源于三次修改,源于对于是之了解的深入和变化,甚至包括对我自己认识的变化。但迄今为止,我一直觉得很难说我已真正理解了于是之。用文学来表达对人的理解,很难,哪怕仅仅是一个人。 2011年5月,我与妻子及北京政协的张秋萍去看望于是之。当我和李曼宜大姐讲到我与于是之的交往,讲到那些遥远的往事时,秋萍说:你们说话时,他一直睁着眼睛在听。而据曼宜大姐讲,很长时间以来,他很少睁开过眼睛。 假如于是之能听懂我们的话,哪怕是断断续续的几句,而他却无法做任何表示,他该有多痛苦……也许,多年来的失语,多年来历经无法表达的痛苦的折磨,早已使他把苦难接受了下来,使他修炼成了方外之人。他早已涅槃。 现在的于是之已不再痛苦,而像已站到九天之上,俯瞰人间,对陈年往事,对眼前的喧嚣都已无话可说。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想到了张学良。张学良在1964年,在被幽禁近三十年之后受洗,最终皈依了基督教…… 我都是瞎想。 【二】 两天以后,曼宜大姐拿给我几份她整理的材料。 一份题为《八年的煎熬》,原意是写1984年至1992年,于是之任职人艺副院长期间的种种经历、感触,主要是大量的厌烦与痛苦。但没整理完,仅整理了其中的两年。 另一份是她9于是之几十年来相互间的通信,以及于是之的部分日记。其中难得的是1949年至1950年间的日记,内中记载-着六十年前青年于是之与李曼宜初恋的经过。李曼宜对部分日记进行了整理,并拟定了标题:《珍贵日记》。再有就是于是之“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份交代材料和于是之在不同年代购买的2册很特殊的图书,包括他十七岁时因极端贫困而赊购的一部法语辞典。 曼宜大姐把材料交给我时说:“这些材料,除了于永,从没拿给谁看过,更不曾发表……”她说得很认真。 我在书中引用了部分材料,但用的不多。一些事此前我已知道,包括他们夫妇俩间的初恋。2003年在写第一个后记前,曼宜大姐曾跟我讲起过,我在《后记一》中也曾提到。 【三】 多年来,于是之一直称自己是个普通演员。我也认为他就是一名演员,一名以演戏为生知名度很高的演员。但,如一名诗人在年轻时所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一样,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演艺界,于是之这样一名普通演员显得如此不普通,如此不食人间烟火……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四】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写于是之是在写我自已,至少体现了我对文学、对作家这一职业的理解。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回事。面对如此沉重的传统,生为一名中国作家注定要比其他民族的作家多面临一重选择。从这个意义说,五四以来的作家只分为两类。对我来说,大的问题,一是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不仅是百姓、官员,尤其是读书人)的民族性格,包括表达这些了解的勇气;一是操守与读书…… 很多年了,我用戏剧这种形式在搞文学,而文学,重要的是自由意识。其实这是常识。此外,我一直觉得,作家一生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文学是为什么人的。 我知道,时下说这些话不合时宜,会引来嘲笑。这个时代,能把笔下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变成钱,变成名和利,这既是时尚,也属人之常情。但我没那么想。我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哪怕那些想法肤浅,甚至不正确。其实,像我这样想的人并不少。 写作时我很投入,包括写这本《落花无言》。但,我也常常怀疑,写这些东西,有用吗?对我,对于是之,对为数不多的看过我的戏和我的文章的人,有什么用吗? 近年来,耳边常常响起周家兄弟在评价五四成果时那些议论: 哥哥说:“一切得从头来过……” 弟弟说:“教训之无用……” 2011年5月30日于北京南城太平街 书评(媒体评论) 1996年以来,我把写于是之这一过程视为与他一次绵长的心灵交流,一次默默的、单向的述说。这种交流有时很温暖,但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伤感与无奈。即便是温暖,也是那般短暂,随之而来的仍是一种悠远的惆怅…… 一位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最终却丧失了语言能力,人生之悲剧莫大于此。 于是之那些往事不断浮现在眼前,成为对我的一种折磨。对于我来说,于是之是不可替代的。他是正直的、具有很强平民意识的演员,也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李龙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