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大师谈学习系列/花生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叶圣陶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叶圣陶所著的《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为“北京花生文库大师谈学习”系列,读后必定受益匪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大至方法、态度,小至标点、数字。金针度人,妙语解惑。亲受大师教诲,得其神髓,终身获益。

内容推荐

我们民族历来重视写文章,认为不能写文章是一种缺陷。叶圣陶所著的《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中“例”“话”呼应,珠联璧合,是专讲“作文法门”和“修辞学问”的书。那么多典雅的“例文”,出自那么多文学巨匠之手,朱自清、茅盾、徐志摩、苏雪林、郭沫若、夏丏尊、巴金、赵元任、韬奋、胡愈之、胡适、老舍、夏衍、俞庆棠、尤炳圻、蔡元培、沈从文、徐盈、鲁迅、萧乾、刘延陵、周作人、丁西林、卞之琳……真是美不胜收;叶圣陶的“话文”也无不阐述到位,极尽启迪心扉的作用,不少年逾花甲的读书人小时候读了《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而受用至今。《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的副题,在于突出“作文”的主旨,让踏入社会的青年才俊,也让犹在课堂的少年学子,来聆听一位大师告诉我们种种文章怎么写,怎么写得好。

目录

朱自清《背影》

茅盾《浴池速写》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苏雪林《收获》

郭沫若《痈》

夏丐尊《整理好了的箱子》

巴金《朋友》

丰子恺《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韬奋《分头努力》

胡愈之《青年的憧憬》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老舍《北平的洋车夫》

夏衍《包身工》

俞庆棠《写给上海学生请愿团的一封公开信》

尤炳圻《杨柳风》序

蔡元培《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

沈从文《辰州途中》

徐盈《从荥阳到汜水》

鲁迅《看戏》

萧乾《邓山东》

刘延陵《水手》

周作人《小河》

丁西林《压迫》

附录

卞之琳《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契诃夫《苦恼》

爱狄密勒《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序

重印后记

试读章节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

一篇文章印出来,都加得有句读符号。依着句读符号读下去,哪里该一小顿,哪里该一大顿,不会弄错。但是句中词与词间并没有什么符号。就得用我们的心思给它加上无形的符号,划分清楚。例如看见“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就划分成“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看见“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就划分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一番工夫要做得完全不错,先得逐一明白生字和难语。例如,“勾”字同“留”字,“踌”字同“躇”字,“蹒”字同“跚”字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一股脑儿”是不是“一股的脑子”的意思呢?这等问题不解决,词就划分不来。解决这等问题有三个办法:一是凭自己的经验,一是查词典,一是请问别人。

词划分清楚了,还要能够辨明哪些是最主要的词。例如读到“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只是“叫——茶房——去”,读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只是“我——铺——座位”。能这样,就不致不明白或者误会文章的意思了。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问,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文章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怎样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作者一定又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中间含蓄着一段多么感人的爱惜儿子的深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看了对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再三叮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

这篇文章记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而是因为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特地记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看清楚了,还得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才能使读者宛如看见这些动作一样。这篇文章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铁路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不少。作者所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宛如看见这些动作,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惟有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嘱托车上的茶房的当儿,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看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到的照顾。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父亲“迂”,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

P3-7

序言

今年《新少年》杂志创刊,朋友说其中应该有这么一栏,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这件事由我担任下来,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栏名叫做“文章展览”。现在汇编成这本小书,才取了《文章例话》的名称。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观感,我只选现代人的文章。这许多文章中间有些是文艺作品,但是我也把它们看做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以上是声明的话。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

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

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一,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样活泼那样自然。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摆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我在每篇之后加上的一些话,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有的是说明这类文章的做法,有的是就全篇说的,有的只说到其中的一部分。读者看了这些话,犹如听老师在讲解之后作一回概说。于是再去读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锐,不待别人指点,就能把文章的好处和做法等等看出来。如果文章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随时看出来,不至于轻轻滑过。这不但有益于眼光,同时也有益于手腕。自己动手写作的时候,什么道路应该遵循,什么毛病必须避免,不是大致也有数了吗?总之,我编这本小书的意思跟认真的老师同其志愿,只希望对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些帮助。

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后记

《文章例话》本来是开明书店编印的《开明少年丛书》的一种,一九三七年二月初版,到一九四九年,曾经再版十次左右,总印数大概在三万四万之间。在抗日战争以后的版本中,曾经抽出《小河》,改选《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现在恢复原样,把《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作为附录。既然有了附录,又在附录中加选谈翻译文章的两篇,都是从解放前文光书店出版的《国文杂志》中找到的。

读者读了这二十几篇“例话”,一定会注意到两点。一点是用来做例子的文章全是现代文,原来从现代文中也可以悟出阅读和写作的许多道理,也可以学到阅读和写作的许多方法的。另一点是“例话”阅读和写作并重,并不把阅读仅仅看做学习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主要讲如何理解,如何体会,如何从中学习一般的写作方法,而不谈什么文艺创作。

在重印之前,我父亲把这本书的序做了仔细的修改。他对这本书总觉得不满意,原因有种种,其中之一就是他现在对语文教育的某些想法跟四十年前不尽相同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希望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注意到这一点。

叶至善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我在后面说些话……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

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的确切一点周密一点儿罢了。

这本小书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晃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叶圣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