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由脂砚斋评点的《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上下)》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上下)》脂砚斋这个名字更是与《红楼梦》密不可分,从他的评语中可以看出,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们就是同一个人,有的认为脂砚斋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的亲友。无论脂砚斋是什么人,他对《红楼梦》所作的批评,则的确是给本来已经精彩无比的大观园锦上添花,能让读者对《红楼梦》更加着迷;也让后人对八十回后书中人物的命运有了更多的猜测和想象。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上下)》由曹雪匠编著,脂砚斋评点。
甲戌本凡例: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口口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日《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日《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日《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也。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因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原作极)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支曲可考。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日“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下接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一段凡三百七十二字略同有正本)
诗日: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日“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日“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自自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荒唐也。(甲辰、有正本俱同)无稽崖【甲】无稽也。(有正同)炼成高经十二丈、【甲】总应十二钗。【展】照应十二钗。(有正同)方经二十四丈【甲】照应剐十二钗。(甲辰、有正同)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合周天之数。(有正同)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甲】剩了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上缺)堕落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正】妙!自谓墜落情根,故无补天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不学也!【正】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甲】这是真像,非幻像也。(有正同)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几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竟有人问口(开口问)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人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四句乃一部之_《纲。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甲】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偿(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甲】明点“幻”字,好!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甲辰同)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自愧之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妙极!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辰】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之大不欢喜。(有正同,见之作见此)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正】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伏长安大都。(甲辰同。有正作“伏长安”)诗礼簪缨之族,【甲】伏荣国府。(甲辰、有正同)花柳繁华之地,【甲】伏大观园。(甲辰、有正同)温柔富贵之乡,【甲】伏紫芸轩。(甲辰、有正作紫芝轩)去安身乐业。”【甲】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展同)【辰】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随此石而去。余今见此石,亦惟恨不能随此石而去,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剂可方何舍。P2-4
辑校者的话——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是稀世珍宝
(一)
首先,让我们交待一下书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因为书中记述的是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坠落凡尘,幻行入世后的一番经历,而这经历复又镌刻在石头上,故而名日《石头记》。此书的批注者脂砚斋不管是重评、再评,或者是三批、四阅,都题名日《脂砚斋评点石头记》。只是书的作者曹雪芹觉得,石头上所记之事,为空空道人抄写传世,而道人从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书既为情僧所抄,因而索性便将《石头_记》,改为《情僧录》。
后来山东有个自称“东鲁孔梅溪”的人,与作者的弟弟曹棠村交往甚厚,曾为其书题词日《风月宝鉴》。曹雪芹觉得这个名字甚好,在第十二回中叙述贾瑞害相思病医药无济时,忽有一跛足道,士送来一面镜子,名字就叫“风月宝鉴”,告诫贾瑞此镜只可反照,不可正照。反照得活,正照必死。贾瑞不听,果然为正面的美女勾惹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而亡。作者认为这也正是此书的主旨,因此又决定将书名定为《风月宝鉴》。
后来,批者脂砚斋又鉴于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建议题书名为《红楼梦》或日《金陵十三钗》。但是,虽有这许许多多的动议,手抄的各种版本,还一直都叫《石头记》,值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卷首载有《觉梦主人序》的本子,才首见《红楼梦》的名字。到了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高鹗续成一百=十回全书之后,才正式定名为《红楼梦》,彻底甩掉了《石头记》这一朴实的名字。光绪初年,因《红楼梦》再次被朝廷列为禁书,书坊刻印时曾一度改名为《金玉缘》。
人们很少知道,《红楼梦》这样一部稀世奇珍、旷代绝伦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生却是在那样寒酸凄冷、糙砺蓬茅的条件下,最初只是寂静地悄悄走上街头书摊,而且都是手抄本,有的甚至还是残缺不全。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红楼梦》其初名《石头记》,共八十回,在乾隆中叶忽出现于北京,最初皆钞本。”当时,每逢庙会或重犬集市之日,便有人私携手抄本《石头记》在书摊上售卖,“数十金鬻于庙市”。但该抄本一旦在社会上流传,便立即受到了人们普遍的珍爱,轰动一时,人人皆以先读之为快,有首《京都竹枝词》甚而说:“开谈环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这朵_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怎么会于这个时候,会在空山冷寂、风雪重掩之中悄然开放的呢?这与作者曹雪芹极不寻常的出身经历,与其当时所处的政治高压氛围,以及不堪忍受的穷困潦倒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雪芹(1715一r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生于一个与皇家有着密切关联的大官僚,甚至可似说是一个大封建买办的家庭里。他的先世本是汉人,在清室入关之前就加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成为了皇家的“包衣”奴才,后晋升为深受朝廷亲信的官僚买办阶层。从他的曾祖曹玺开始,一直到他父亲曹頫,接连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之职,长达六十余年。也可以说,这个封建官僚家庭从曹氏始祖开始,就已经是“赫赫扬扬,己将百载”。织造,这令官儿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只有皇帝亲信才能获得的肥缺。曾祖曹玺的妻子曾是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祖父曹寅又做过玄烨的“侍读”。由此可见,曹氏家族和清初的皇家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
不过,这个赫赫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安荣尊富之门,不幸竟然随着康熙的六十年威武赫赫的统治结束而告终。原因是康熙生前一直于皇权继承人的确立上摇摆不定,十几个皇子为着争夺皇位明争暗斗,生死倾轧,最终以皇四子胤祯(即雍正)的险诈登位而收场。雍正为了巩固他的地位,称帝后大肆清除异己,株连之面极广,他借口所谓屡忤“圣意”,而把曹雪芹的父亲曹頫革职抄家,遣返回京。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第一次抄家,好像还没有使曹家完全败落,没有完全结束曹雪芹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公子哥生活,直到在他二十多岁以后的另一次更大的祸变中才彻底地没落。这次祸变,史无记载,但很可能又是一次借故的革职抄没。这次的抄没,使这个百年望族的曹家彻底地败落了。而没落贵族阶级出身的曹雪芹,却正是从贵族阶级相互倾轧的祸变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历史变革的折光,从而看清了他这一阶级的“世人的真面目”,于切肤之痛中,他把这些都熔铸在《红楼梦》的艺术形象之中了。
曹家被几次抄查后,曹雪芹变得穷困潦倒,一贫如洗,过着杯残灶冷、朝不保夕的半乞讨式生活。从他与几个“一穷一富,交情乃见”的生前好友的往来赠答诗作中,完全可以看出他晚年落魄悲凉的_生活和于此境况下握管写作《红楼梦》时的酸楚。
从这些惆怅唱和中我们得知,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是住在京郊西山附近,蓬窗破户,满目荒凉,生话极其凄苦。他的好友敦敏作诗曰:“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他的另一位好友敦诚在诗中也形容说:“于今环堵蓬蒿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就是这种举家食粥、无酒无菜的贫寒日子,也难以为继,不得已还要靠卖画来贴补。敦敏在另一首诗中描述说:“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面对这种啜粥咽齑的穷困生活,他仍然心坚志锐,一丝不改地坚持椎心泣血的写作。他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坦诚地披露襟怀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不仅不妨碍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顽强写作《红楼梦》,而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甚至还滋润了他的“笔墨”。
一部以曹雪芹曾经历繁华后走进贫寒的坎坷遭遇为素_材,以百年望族曹家的兴衰荣辱为背景的《红楼梦》,就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写成的,因此,尽管它是字字珠玑,句句倾倒四座,但却无力付诸刊刻,只能是用手抄写,在亲友中间传来阅去。而且,虽然作者一再明言,此书“大旨、不过谈情”,并不千“理朝廷、治风俗的政事,更无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的情节,但是由于他实际讲述的是与朝廷有着密切联系的曹家,这个百年望族的几次抄没都与最敏感的皇位争夺有着关系,因此这部名为“风月笔墨”的书,还是犯、了有干朝政的大忌,因此它也只能在民间私下里被偷偷地传阅,特别是在雍正刚刚去世的那一二_十牟里(即乾隆二十年以前的那段时间,文字狱正在疾风烈火之际),此书即使是偷着阅读尚且提心吊胆,哪里还敢想付诸剞劂而刊行于世呢?
因之,康熙的第十四子胤褪的孙子永忠在曹雪芹死后读到《红楼梦》时;还写有那样深情悲悼的诗句:“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器茸侯!”而另外一个遣宗室名叫弘旰的人却说:“《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从这些贵族阶层人物的不同反映里,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破败。在当时是具有何等的政治敏感意味。
(二)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经问世,立即便以其绝无仅有的神奇惊动了所有瞥见到它的人。哪怕是胸无点墨、有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也因约略地芋阅一遍,便立即为其惊慑和被征服,隋愿不计任何报酬、甘冒风险,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更何况那些最初参与和赞助其事的、与曹雪芹性情相投的至交好友,如张宜泉和敦敏、敦诚涕兄,以及曹雪芹至亲至近的家族中人,包括他的妻子在内,更是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完善此一著作。他们为他抄写誊清,提供创造线索和资料;提出增删和修改意见,而更多的是在稿本上做评点批注。这样,在各种手抄本子中就有了无数个批评者的名字缀于其上,诸如脂砚斋、畸笏、畸笏叟、梅溪、松斋、立松轩、绮园、鉴堂、玉蓝坡、棠村等等。其中,评得最多的是脂砚斋,所以几个最早的抄本的书名,都带有“脂砚斋重评”‘的字样,从而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称之为《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留传到后世。
那么,这么多的评点者都是些什么人呢?惜其用的都是笔名、化名,虽然从口气上,明明知道他们都是曹雪芹身旁的亲朋好友:但却无法准确地呼点出其名字来。现仅能从埋伏下的一点点:线索,隐约地看出棠村、梅溪即是其族弟曹棠村。因为在笫一回中的“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原文下面,有脂砚斋的批注日:“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而批者梅溪,即书中所说的东鲁孔梅溪,他不是曹棠村,也是与曹棠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从他在第十三回中的一条批注,就可看出他与曹雪芹以及书中乏人有着如何密切的关系。其批目:“三春法后诸芳尽,各自移寻各自门。不必看完,见此二包,即欲落徊。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至于畸笏与畸笏叟,则是曹雪芹同族中的另一位叔伯长辈,看他有时自称“畸笏”名字,而更多的则在名字下面加一“叟”字,或“老人”、“老朽”一、“朽物”等字样,便可知道,其入既深知曹家详情。且又为雪芹所尊敬。他常用命令口气建议雪芹改某处、删某些。例如,他在甲成本第十三回的尾批中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共事虽走漏,其言其意则令入悲切感服,始教之,因命芹溪删去。”
在书中批注最多的是脂砚斋(全书用各种形式批注的共有2271条,其中半数以上是脂批),因此对于脂砚斋究属何人,一直是国内红学界所关注的事情。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堂叔,有人说是同族弟兄,也有人推断是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柳惠兰(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也有人说是袭人),还有人说,即是曹雪芹本人,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后两种推断都是比较可靠的,因为,这些批注散见在各种版本中,否是在一个本子里,有的是此处有彼处无,有的是各种本子中都屡见,批的条数也多寡不一。但丛批文的数量和重要性来看,甲戌本(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己卯本、庚辰本此较完善,因这时曹雪芹尚毒世,故而书中设下的伏线和作者隐藏的狡黠、机敏之处,被披露出来的最多,也最为关键。不难想象,这些批文不是作者本人,便是作者身边最亲密的人写的。因为,作者那些过人的巧恩密伏,别人是猜测不出来的!除非作者自己亲口讲出来。那么,能够经常听到作者透露内心话的人,除了他的妻子之外,别人是无法做到的。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曹雪芹在西山黄叶树写作《红楼梦》之时,贫病交加,家无隔夜之粮,能够与他朝夕相守共同分担创作甘苦的,只有这位出身名门望族(在第五十四回总批中,脂批有“都中旺族首吾门”的话)而又深通文墨的妻子——柳惠兰(即能诗善谑的史湘云),一边帮助他抄清书稿,一边在过录底稿时不断地与丈夫商量如何加注批语。
我们不妨看看这个脂砚斋究竟写了些什么样的批语,从而也就不难想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与《红楼梦》作者有怎样的关系,以及他在《红楼梦》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了。例如,他常常批注说:“有是事,有是人!”“真有是事,真有是人!”“作者与余,实实经过。”“此语犹在耳。”“实写旧日往事。”若非是曹雪芹最亲近的人,与曹雪芹共同目睹与经历了书中所描写的那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他怎么会那么清楚地知道实有此人,实有此事呢?他怎么会记得此语犹在耳呢?而有的地方,他竟似在不怕絮聒地提醒作者,劝告作者,帮衬作者,例如第八回写到秦钟去见贾母,贾母见了喜欢,送给他一个金魁星时,脂砚斋马上就评注说:“作者今尚记金魁星之事乎?抚今思昔,肠断心摧!”第七十五回中批注:“缺中秋诗,俟雪芹!” 还有的地方,批者竟与作者混同,或者说是合二而一,脂砚斋竟然抄起了笔,代替曹雪芹来写作。例如在第二十二回中,就有一条批语说:“凤姐点戏,脂砚斋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批注一般都是用双行小字,但还有的地方就用大字单行,这就说明批者与作者本是二人一心,共同在完成这部宏篇巨著,无怪乎他在回首总批中毫不掩饰地暴露自己的身份说:“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生出一芹一脂,余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说,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第二任妻子柳惠兰,这已不是什么尚待查考的事了。就是这位柳惠兰,她啜粥咽齑,耐着雪冷风寒,伴随曹雪芹,一字一辛酸、一字一血泪地帮他抄清誊写、评点批注《石头记》,甚至有时还要出来直接参与创作。她抄写了一本又一本,抄过了一稿又一稿,前后共抄阅评点了四次,“直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此时,她已是灯油熬尽、泪水滴干了。
但是,更多的地方却是作者自己批的。这类情况自古就有,像冯梦龙写的《醒世恒言》等书,便是他以另一化名加以批注的。曹雪芹更是如此,他的许多妙笔之处必须他亲自点出,否则别人是理会不到的;有时候他看别人的批文,看着看着,便禁不住要越俎代庖,自己下手替批者代笔。所以许多学者考证出,所谓脂评有许多条文其实是作者的自评。
例如第二十六回在“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下边,有署名脂砚斋的双行批文日:“妙极,是极!况宝玉有何正紧可说的?’’而在这批注下面又有双行批注曰:“此批被作者偏过了。”作者竟偏过批者,先点出宝玉“没正紧可说”,这里的文章机智巧妙,惟作者最知道底细,他怕别人一时看不出来,故而急不可待地自抄朱笔批注起来。而批者脂砚斋在誊抄中意欲批注时,忽然发现了此一朱笔批文,他一眼便窥见了作者的用心,于是不免可怜又可笑地再批曰:“此批被作者偏过了。”又如第八回在“自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原话下边,脂评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语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在批语后边又有一批语日:“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不是作者本人,谁能出来称赞批得好?像此类批,作者与批者身份混淆不清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三)
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何以这等珍贵重要,以至于不断地为人们翻排刻印、屡屡刊行呢?只因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到了八十回,便戛然而止,以后的事便杳如黄鹤,荡然无存了。人们是很喜欢这部奇书的,如前所述人们常“以数十金鬻于庙市”,但读者看书总是喜欢有头有尾的,有开场有收场,有开篇有结局,即使是再优秀的作品,再锦绣的文章。也不愿意看到正传神之处,正在入境之时,突然而止,让人们感到无头无脑,帐然恍惚,使万般思绪无所寄托。人们常常对断臂的维纳斯尚且猜测不休,更何况《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却不见其如何结尾,那该是何等的于心不甘呀!
正当人们抱着千古遗恨之际,在脂评本推出之后大约有二十多年光景,突然有一天书坊上竟然有足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刊刻出售。当时盛况空前,轰动了整个市场乃至整个读书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讲叙当时的情景说:“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忽然有一部印书出现了。不但印刷整齐,而且比八十回多出四十回书来,前面有序文,说是多年辛苦搜访的结果,获得了原书的残稿,因此编缀成的‘全璧’,使读者称快称幸,所以刊印‘以飨同好’云云。这部印出来的百二十回本的小说。已经不叫《石头记》了,正式改题为《红楼梦》。此本一出,风靡天下,堪称盛况空前。”
正当人们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之际,但读着读着却觉得不是滋味起来。有些细心人认真地分辨一下,忽地发现那后四十回文字与前八十回迥然不同,高低优劣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仔细地研究才发现,那后四十回书竟是他人之伪作,偷天换日地续在曹雪芹原著的后边。 这续作者是高鹗与程伟元,他们也不隐讳其事。程伟元在初版的序文中就坦诚地说:“然原本目录百二十卷……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这位友人,即是高鹗。高鹗也有序文刊在后面,讲述了补续《纽楼梦》的经过,说:“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辛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尚不背名教…·“遂襄其役。”
这高鹗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续完《红楼梦》后不久,即于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考中了进士,不久选进翰林院,做了侍读的官;嘉庆年间,还当了顺天府乡试的同考。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祖父俞樾(晚高鹗数十年中了进士)曾引诗单道高鹗续书的高雅,说:“艳情人自说红楼。”
这高鹗虽有才,亦能细心揣摩曹雪芹原著的精髓血脉和结构安排,体会其旨趣要义,并本照原作者的基本思路,续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从总的趋势来看,续篇基本上还能够接续上原著的血脉,不大违背原书的旨趣和主题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或俱未契于作者本怀,然长夜无晨,则与前书之伏线亦不背。”但是,这续作者之才无论如何也难与那旷古奇才的曹雪芹同日而语,所差之距离不是十步百步,而是天壤云泥。后者无论如何追逐寻觅,也难望前者之项背。故而,这后四十回续作虽有结尾,大多数人也接受了这个结局,认同了贾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一收场,但终究是情未抒,“意难平”。几百年来,人们仍然不断地依照自己的思路,拓展各自的想象空间,来构想原作的红楼结尾,谱写宝、黛的命运悲剧,于是乎各种《红楼梦》的续作,诸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红楼梦补》、《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红楼梦影》等等不断地被推出。一直演绎到今天,还有续作与补作不断地出现,包括当代著名作家,如端木蕻良、刘心武以及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等人在内,都在有意地续补《红楼梦》的遗阙。
正如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珍贵;越是遗阙的部分,越是让人留恋难舍。百余年来人们在展开各种无穷幻化的想象空间去构思《红楼梦》之残缺不全部分时,回过头来忽然发现,《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有许多预伏的创作思路,隐埋下的后半部情节安排、人物命运,甚至本书的大体如何收结,都在那脂砚斋的批注里有所透露、有所暗示、有所垂象、有所警言。而有关脂砚斋与原作者的紧密关系,我们已在前面有所论述,因而这些批注便成了托起人们展开想象的最有力的翅膀,是走进曹雪芹原已建筑好的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是解开郁积百年情感心结的秘方,其价值何止连城!
例如,人们在读脂评《石头记》的第八回中,忽然发现有一批注说,因为一杯茶水就被赶出园子的丫环茜雪,将在后面贾家被查抄、贾宝玉被囚禁于狱神庙时出来探监,与她一同前来慰问穷途宝玉的,还有小厮焙茗与丫环小红。这些人物本来都是在前八十回中被有声有色刻画出来的,特别是小红,她是那样玲珑乖巧,其大胆追求爱情的性格,已经活在读者的心中,而后来忽然不见了。在一部长篇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无故夭折当是一大败笔,像曹雪芹那样一位文章大家自然不会犯此大忌的,脂砚斋批注中告诉人们,大手笔的曹雪芹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他预伏的扣子是要在几十回后的狱神庙一节时才大大地解开,那里会有许许多多好看的文章留飨读者。
脂砚斋对于此事很动情地批注说:“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你看,这么珍贵的东西,竟被借阅者给丢失了,叫人扼腕长叹的岂止脂砚斋一人,而是数百年来的万千读者大众。而惟一可以弥补这千古遗恨的是,还有脂评留在人间,让人们多少知道一些曹雪芹奇妙绝世的匠心安排。
不止如此,脂评还告诉我们,曹雪芹原来构想的《红楼梦》结尾处,还有一个“情榜”。这种用排行榜形式作长篇小说结尾的,于各大名著中并不鲜见:例如《水浒传》结尾处有一个一百单八位英雄排座次的榜文,《儒林外史》中有将书中所写的人物逐一排上儒林名家之榜的行文,《封神演义》最后也有个姜子牙封神的封神榜留在结尾。《红楼梦》是部情感小说,它该给书中众人物怎么个排榜呢?这是个很奇妙、也很耐人寻味的事情,文章当然不好做。脂评在批注里微透春风说,林黛玉是“情情”,自然是情榜上的第一名;贾宝玉是“情不情”,排在第几名,就不得而知了。其他的人,诸如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人,都是个怎样的“情”法,就更是勾人兴味、惹人寻思的。遗憾的是,脂批却只泄露禅机一点,余则只好靠你的想象力去完成了。
妙就妙在,同时也贵就贵在,它(脂评本)给你泄露一点晨光,提供一些埋伏线索,而绝大部分则要靠你自己构思与想象,靠你自己去体会感悟。
由于《红楼梦》写得精彩独到,深湛绝伦,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故而自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传出手抄的甲戌本之后,仿者纷然而-起,辗转传抄者络绎不绝,现在已经发现的带有脂砚斋评点文字的不同抄本计有十二种之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甲戌本之外,还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冬抄出的己卯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抄出的庚辰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戚序本(带有戚蓼生写的序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靖藏本(为南京靖应鸱所收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甲辰本,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舒序本(带有舒元炜写的序言),此外还有王府本(为蒙古王府所收藏)、列藏本(为俄罗斯列宁格勒大学文学研究所所收藏)、戚宁本(于南京传出的带有戚蓼生序言的本子)、郑藏本(为郑振铎所收藏)与红楼梦稿本。这些版本,新中国建立后绝大多数都有影印本和刻印本。
这次,我们搜集几种有代表性的版本上的评语,集珍珠于一匮,藏荟萃于一壶,如此,既可以见其所批之全貌,又可以互相参阅校考。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批文中做了简记,将甲戌本简称【甲】,己卵本简称【己】,庚辰本简称【庚】,靖藏本简称【靖】,甲辰本简称【辰】,有正本简称【正】,如此等等。
凡是回前总评与回后总评,皆都单独予以排列,而在眉批处则于版本之名下加上一“眉”字,列如“甲眉”、“庚眉”等等,其余的夹批、侧批则不另加标注了。
邓加荣撰于丙戌年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