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提琴的奏鸣(维也纳分离派)/艺苑下午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王刚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小提琴的奏鸣:维也纳分离派》一书里,编者王刚尽可能全面地将维也纳分离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谛,读出思想,品出文化。

内容推荐

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和帷幔,浸润过芬芳的薰衣草花香,投洒在身上、衣裙和点点斑驳的角落,品着淡淡幽香的下午茶,翻阅起沁着淡淡幽香的书简,开始那迷人的艺苑之旅吧……

《艺苑下午茶丛书》全力打造权威的艺术赏析名篇,截止目前共推出西方绘画赏析类25种,本书《小提琴的奏鸣:维也纳分离派》就是其中的一种,介绍了:多瑙河女神,新奇叛逆的画派,形色迷离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摄人心魄的埃贡·席勒,狂放表现的奥斯卡·科柯施卡等内容。

《小提琴的奏鸣:维也纳分离派》由王刚编著。

目录

小提琴的奏鸣

第一章 多瑙河女神

第二章 新奇叛逆的画派

第三章 形色迷离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第四章 摄人心魄的埃贡·席勒

第五章 狂放表现的奥斯卡·科柯施卡

维也纳分离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奥斯卡·科柯施卡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和剧作家,他学习、借鉴和继承了克里姆特、席勒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语言和形式。了解科柯施卡的艺术,首先要了解一下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具体概念和发展脉络,以及对文化、艺术和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又是什么?

表现主义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单纯外部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痛苦和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20世纪初至30年代,表现主义是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一组油画的总题名而得名的。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虽然表现主义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以下均为20世纪初一些重要的表现主义视觉艺术家:德国有埃米尔·诺尔德、弗兰茨·马尔克、昂斯特·巴拉赫、埃里希·赫克尔、卡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艾恩斯特·路特维希·基希纳、马克斯·贝克曼、奥古斯特·麦克、马克斯·佩希斯坦,奥地利有埃贡·席勒、奥斯卡·科柯施卡,俄罗斯有瓦西里·康定斯基,比利时有康斯坦特·佩尔梅克、詹姆斯·恩索尔,法国有法国:钱姆·苏蒂恩,挪威有爱德华·蒙克,青色骑士社和桥社是比较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结社,20世纪里表现主义也对许多其他艺术家起了重要的影响。包括所谓的抽象表现主义。

P143-146

序言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恬淡地泡一杯浓茶,慵懒地靠在休闲椅上,翻开一本具有清新艺术气息的书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滋味,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有人说,艺术如同生活一样,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种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样,读书也要读出品味。品味艺术,感悟人生,总不免有所感触,或长叹,或欣然,感触愈多,收获愈多。

从一部书籍,可品味人生,无论这世间事物如何变化,只有艺术,才是最有品赏价值的,而品赏出来的艺术真谛,更是永恒的,它教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书里,我们以一个个艺术流派和活生生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谛。相信在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画家和流派中,读者自会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见解。因为我们相信,从书本中可以读出思想,从叙述中则可以品出文化。

全书力求从文化艺术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浏览了从爱琴海的古希腊到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从阿尔卑斯山麓的德国、奥地利,到具有浓烈狂放和浪漫气息的西班牙和法兰西;从恬静理智的英格兰到宽广豪放的俄罗斯……

通过这一系列的艺术之旅,使我们感受到:艺术来自艺术家的灵魂,它并不羞于面对富于挑战的文化,也不试图去匹配社会的标准。艺术是艺术家们要传递的思想,尽管有时在外人看来并不是完美的。

艺术家是生命杰作的创造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来书写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他们为人类生命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梦想与希望,为我们的精神创造出了广阔的自由生存空间。

当下,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心灵得到某种补给,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艺苑下午茶丛书”具有令人难以忘却的浓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们在匆忙、烦琐和躁动的生活间隙中,得以品味艺术的美妙和真谛,从而近距离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无穷魅力。

邓国源

后记

浏览至此,光怪陆离、令人神情迷乱的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巡礼历程也将告结束,我们再次回味那个充满变化与才情的时代: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多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他们的口号是“时代的艺术,自由的艺术”。他们的艺术风格带有新艺术与象征主义的倾向,这个集团的成员包括画家、建筑师、设计师等,他们的作品既受到艺术评论界的赞扬,也获得一般民众的喜爱。这个艺术团体的风格与效应,反映了维也纳这个城市在当时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摇篮的风貌。

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分离派与新艺术同期。并作为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该派艺术家的眼光,却显得更长远。新艺术,被认为具有“装饰化风格”,对维也纳分离派,尤其是其创始人克里姆特的作品来说,装饰特点非常明显,装饰化风格已成为他倾心追求的目标。他观察精确,在作品中对人物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并将这一特点集中在一小部分画面上,而其余部分那艳丽,图案般平淡的装饰,却时常掩盖了他的匠心。他在作品中常使用金色。装饰图案近乎抽象。两者的有机结合,使他绘画中浓烈的装饰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那抽象图案,则漫不经心地与人物外形相联系。

作为克里姆特的学生与传承者的埃贡·席勒。他那争取打破一切常规和束缚的自我解剖,以及将这种努力继续推进下去的决心。都使其艺术成为人类精神病痛的原始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晦涩,粗犷的作品的理解,正在逐步加深。克里姆特通过应用装饰化的新艺术手法,探讨了精神的孤立问题,但他并未触摸到这种精神孤立背后的幽深处。而对席勒来说,这方面的图像是中心化的,未加装饰的,尴尬并极易受攻击的。他在处理手法上增添了悲怆的气氛,他的作品色情味浓。粗糙。但又微妙和富有柔情,表现出一个行为野蛮但感情却极细腻易损的世界。

其后,科柯施卡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表现主义剧作家和画家,生于布拉格一个艺术家庭。曾在维也纳艺术学校学习工艺美术,1914—1917年成为柏林表现主义文学团体“狂飙”的成员,1920—1924年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任教,纳粹上台时流亡捷克、英国,战后在瑞士生活,晚年主要从事舞台美术和文学作品的插图工作。

科柯施卡是一位具有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绘画施色豪放,笔触迅疾颤动,主要表现人的内心感情和压抑的情绪冲动。科柯施卡善于以神经质的粗线条、过分夸张的色彩作画,在肖像画中性格刻画突出,画面具有强烈的震撼感。作品包括《风中的新娘》《穿蓝衣服的女人》《自画像》以及《艺术史家蒂耶兹和妻子康拉特肖像画》和《阿道夫·卢斯肖像》等作品。

他还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1907年发表的剧本《斯芬克斯和稻草人》以怪诞和打破幻觉的手法表现了人世间颠倒错乱的关系;《谋杀者,女人的希望》则以寓意的方式表现了人的性欲受到传统观念束缚时的心态,剧中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1911年完成的剧作《燃烧的荆棘》是一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美学的作品,《俄狄浦斯和欧律狄刻》是一部神秘剧,此外还有剧作《梦幻少年》以及诗歌等作品。

看到这几位艺术家的艺术经历和作品,回味那曾经动人心魄的时代气息,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思索是那么的深远,它使我们去思考: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与痛苦,生命的繁殖、生长和死亡等这些抽象的人生课题,而他们却要将这些哲理性的内容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人们被这一幅幅最终只是制造困惑的形象所震惊,他们在画面上忧郁地倾诉性爱,流露的晦涩与神秘,甚至是梦幻的,但很难用语言去传达这些人生的色彩。在他们的绘画中摆脱了那种写实手法,以象征与装饰手段来表达人生的某种欲望。或许正是这种直白的对欲望的描述,不加掩饰的对人性的坦然面对,使我们被其震撼所吸引。

正如克里姆特说:“我要自力更生,我要自由,我要挣脱一切阻碍我工作的莫名其妙的干涉,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恢复它。”而我们被他的画所感动和震撼的正是精神的渴望,灵魂的饥渴;是精神对于自由的渴望,是灵魂对于美好的饥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