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义乌民俗》是其中一册,书中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旧社会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数富人、寺院和公常手里,多数农民没有土地,只得向业主租借,交付租息之后,所余的瓜菜杂粮,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即使富户也参加田间劳作。即使工匠,家中还要耕种交租的土地。 种田技巧往往是父传子受,无需拜师。若还有不懂,就问问邻居甚至路人,大家也乐于指点。
(一)农民习艺
旧社会的义乌农民家庭,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夫妻合力维持家计。
如地主家雇用的长工人数多,要指定一人当领班——田作头。田作头不但要安排伙计的农活,还要指导操作的技术。伙计都视田作头为师。
(二)百工学艺
手工业工匠称“匠作”,由技高艺优的为头,称“作头”。除作头外有师傅、伙计、半作、徒弟等不同身份,统称老司。工匠的行业门类众多,故称百工手艺,大体分营造、制作、酿造、编织、加工、服务、修理、搬运等门类。
各行各业依靠自己本行业的专业技术进行操作,需要从师学习。
徒弟投师学艺,先择吉日设投师酒,送见门礼。开宴前,先备香案祭拜祖师爷,表示服从行业规矩,再向老师行叩拜礼,表示诚心诚意接受教育,真心实意学习技艺。
拜师学艺,要订立投师约,学徒期间不得转师,师傅一般仅供徒弟食宿,不付工资。徒弟要给师傅家中挑水、劈柴,甚至抱小孩等杂务,并在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出门和回家都要主动挑工具担,上工摆好作业工具,收工整理好工具担。吃饭时先给师傅盛饭,盛饭要盛锅沿饭,夹菜要夹面前碗里的菜。吃饭不能再盛第二碗,而且要比师傅先吃完,师傅不说,不能吃好菜。徒弟不能喝酒,师傅自己也仅在晚饭时饮一两杯。吃完把筷子搁在空碗上,不能再在桌边坐,马上坐到作场里。师傅从文明礼貌的角度出.发,教育徒弟必须遵守生活细节的一些规矩,如对东家拿出来吃的饭菜,不合口味不能厌恶,平时少说话,大小便要避开女人等等。
学裁缝的徒弟,要站着缝,凳子空着也不能坐下。
1.学徒
新年要上师傅家拜年,就是出师开作以后,新年也要去拜年。师傅家有喜事要送礼庆贺,遇丧事要去吊唁,师傅家发生困难,要帮助解决;师傅像至亲一样礼待徒弟,也要去徒弟家贺喜吊丧,甚至帮他介绍对象。
百工手艺也有门派,同一行业有相同的操作规程,又有不同师传的艺术风格,并在产品上力求展现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技艺保持生命力与竞争力。
工匠师傅带徒弟,如上门给东家制作,东家按人头付工资,工匠必须做出一般定量的工作量,学徒只能做些辅助性的杂活,师傅就得做两人的工作,所以各业师傅一般只带一个徒弟。
徒弟学艺,要多看多琢磨,在实践中逐步熟悉本行业的有关工序和开业中碰到的问题。到第三年师傅才开始教手艺,指导做一些难度大、质量要求较高的工序,由徒弟独立完成一些较简易的产品。三年学满出师,由家长出面,设宴谢师。泥木匠学徒谢过鲁班先师,再谢师傅师娘及同行师傅后,才算出师。谢师后,继续留在师傅匠作里,称“半作”。拿一半工资,俗称“三年徒弟,两年半作”。
伙计“半作”期满成为正式的工匠,仍在师傅处做,就称为伙计。
2.出师
出师后若自立门户开作,师傅送给徒弟一副陈旧的工具。过去工匠,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东家,师傅应划给徒弟一定的地盘。徒弟自己开业,不能进入师傅的地盘,否则,就被认为抢师傅衣食,“杀猢狲娘”,为人所不齿。
3.店徒
商店的学徒性质相当于工匠学徒,叫“学生”。店徒称账房,店主为“先生”,称伙计为“师兄”。店徒首先要认识商品,学习名称、书写、计量、售价;认识度量衡和计量单位符号,非十进制的换算;学习心算、珠算和计数字码;学会记草账;学习商品包扎,南货店学元宝状糖果礼品包,药店学五角药包;学习店内外规矩、文明礼貌以及文化知识。商店营业时,伙计学徒站在柜台里面,所以商店的营业人员除了账房和老板,统称“站店”。
由于几千年农事劳作,形成了“祭田公田婆”的风俗,昔日农民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土地公婆。一年祭拜有的多达四次。首次是在清明后、下谷种前,看历书择吉日,手拿一帖黄纸和三炷香,站在秧田下水缺口的田上,面向田畈作揖,祈祷田公田婆保佑苗全秧壮。祈祷完毕将黄纸和香插在田塍边,谓之许愿。第二次在开秧门前,拿个碗碟中放片肉,供于田塍,人仍立田缺口,燃香求田公田婆,保佑稻禾快长大,谓尝甜头。第三次在夏至日,摆酒肉饭菜祭品于田头,老百姓穿蓑衣、戴斗笠去拜祭,并烧一大把麦秆,祷告说:“田公田婆,保佑风调雨顺,无病无灾,来日丰收,再来重谢。”穿蓑衣戴斗笠象征求雨,烧大把麦秆以驱虫害。第四次在开镰前,先摘两穗黄谷,插在两碗米饭上,祭品丰盛,以报答田公田婆保佑之恩,谓还愿。
平时在田畈耕作和吃饭时,要洒一些饭菜和酒在地上,以示先敬田公田婆。俗传,种田睡田头,可以得到田公田婆的保护。若睡在田塍上,田公田婆就管不到,但一只脚伸到田里,田公田婆就可以保护你了。所以农民带小孩到田头,若孩子睡着了,都放在田里面而不是放在田塍上睡。
(一)种植
农业种植,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民俗重农时,有“人误地一日,地误人一熟”,“只可脱收,不可脱种”等民谚。意思是应及时下种,不可误时。
1.粮食作物种植
分水稻和旱作杂粮。
(1)水稻
熟制历史上义乌实行一年一熟。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种植双季晚稻,推广速度快。种单季稻时,以成熟期长短,分早、中、晚三类品种。早熟只种“六十日”等,产量低、米质差,为度荒应急而种植。中熟品种有“东阳青”等,于立秋前成熟,收割后可连作玉米。晚熟品种“三百粒”等,产量高。可以间播田豆,或收割后种红、白萝卜。红萝卜田不连种大小麦,但可撒播草籽(学名紫云英)作绿肥肥田。豆田可种麦,也可播种草籽。
水稻双熟制后,在晚稻中撒播草籽,或收割后播种大麦或小麦,一般不用翻耕。P5-7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黄志平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关华
在纂写《义乌市志》民俗篇时,内容较多,字数有10多万。由于市志篇幅有限,不可能都用,但感到压缩掉的这些内容很可惜,因有存史价值,有人建议再编本《义乌民俗》,内容更充实一些,配上图片,予以正式出版。于是翁本忠同志花了数月时间扩写了《民俗篇》的稿子,责任编辑张金龙对此稿再扩写,增加了一些民谣、婺剧表演、建筑等内容,并委托华柯同志在文字上作一些修饰,由编辑孙清土插图,形成该书。
《义乌民俗》采用志书体写作方法,力求内容更为充实。为了保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民俗》详写了粮食作物种植方面的内容,像塞和毛、翻田戽田之类精耕细作的方法,因为这些耕作方式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消失了,不记诚为可惜。小姓(惰民)、赌博这些陋习存在过,后来禁绝了,今再人书,此为一种历史现象,并非提倡。由于《义乌民俗》的主要阅读对象是义乌老年人及研究义乌民俗的专家,所以采用了较多的义乌方言及口语,使之读起来生动有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提高,西风东渐,义乌民俗的变化比较快,所以《义乌民俗》也适当写了一些新民俗,使读者可以看出民俗的流变。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义乌市志》民俗篇写作之初,曾去苏溪、廿三里、佛堂、义亭、上溪等地调查,因而在《义乌民俗》中有义乌不同地区民俗之比较。但由于调查不可能遍及每个乡村,地区之间的差别也不可能全部写出来。特别是义乌边界地区,往往掺杂着周边县市的风俗,更不可能详细写出来,敬请读者谅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