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韶山--伟人诞生的地方》(作者纪红建)介绍了其的诞生地——韶山。
《韶山--伟人诞生的地方》(作者纪红建)介绍了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
《韶山--伟人诞生的地方》讲述了2004年春天,中央作出重要决策;给毛主席争面子;“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从看牛娃到独臂的中国上将;汤瑞仁和她的“毛家饭店”;“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等内容。
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
其实细心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早就为毛泽东回韶山做着准备工作。6月24日这天他专程视察了湘潭附近的涟源、新化、邵阳、邵东、双峰、湘乡后,来到韶山,精心安排毛泽东回故乡的行程。
6月24日。长沙。
虽说第二天就要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但毛泽东还是忙里偷闲,照例去湘江游泳,游了一个多小时后上岸登上橘子洲头,访问农户,察看食堂、田地,并来到橘子洲头小学,与师生们谈论读书、生活、学制等问题。师生们很意外地在自己的校园里看到了日思夜盼的毛主席,心情自然特别高兴与激动。
游湘江后,毛泽东又回到专列上。此时,毛泽东回韶山的心情十分迫切。时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高智后来回忆说:
24日下午,主席游湘江回来后就把我叫到他的卧室对我说:“高智,我睡不着觉,你看怎么办?”主席睡觉时,一般要服些安眠药,做些按摩,现在主席还喊睡不着,我就建议他下火车,到招待所、宾馆去住一下。他说:“不。”我知道.他是怕麻烦地方同志。
突然,主席对我说:“我明天回韶山。”我一下没有听清楚,反问了主席一句: “主席,你说什么?你要回家乡?你要回韶山?”
“对,我要回韶山看看,明天就走。”
主席说:“先回韶山住几天,看看家乡。然后上庐山开会。”接着主席又把庐山开会的范围,参加人员一一给我作了交代,要我给中办主任杨尚昆打个电话。由他负责通知和安排,交代完后,主席指示我:“打了电话就发车。”
我急忙回到我的房间,很快就用专线给杨高尚昆同志打了电话。
50年代后期,我们随主席外出,在一个地方住得稍久一点,邮电专线就很快接到专列上。
打完电话,我就向当地同志了解去韶山的行程和路线,并作了安排。确定了发车时间。决定从长沙到湘潭后,在湘潭休息一晚,然后乘汽车到韶山。
刚过了一会儿,主席又把我叫去了。他问我:“打了电话吗?”
“打了。”
“那为什么不发车?”
主席显得有点急躁。他这几天没有休息好。我解释道:“我们是临时决定走的,线路上正在安排。再过十几分钟就可以发车了。”
听了解释,主席“喔”了一声。
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任重陪同毛泽东在韶山调查访问,感慨颇多颇深,当时曾在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写下了一首诗以抒怀记事:
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
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这首诗凝练而豪壮地反映了毛泽东韶山之行,同时印证了毛泽东1927年初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告别韶山讲过的那句话:“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
诗言志,言志心声。这句豪言壮语,也很容易让人想起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东山学校求学时留赠父亲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作为有志学子,毛泽东在长沙学有所成,找到革命的真理,曾回韶山省亲、探望母病。作为革命家毛泽东走出韶山、离别故园之后,完成了建党、建军、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才于1959年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这次回乡,并不是衣锦还乡之行,而是毛泽东主持国事政务,调查国情民意,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亲民行为,与当时的国内形势、党的任务和即将召开的庐山会议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当晚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列车启动开往湘潭,毛泽东终于踏上归乡之路。
6月25日,三辆深蓝色的小卧车直驶韶山冲。车入韶山境内,司机便放慢了车速。
这是韶山人民盼望已久、梦寐以求的心愿!这个伟大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汽车上载着韶山人民的儿子毛泽东,以及陪同前来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及书记徐启文等领导。
下午5点左右,毛泽东乘坐的灰白色吉普车,缓缓地开进了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
“你去帮我把山神找来。”一走进寓所,毛泽东便对招待所党支部书记毛伟昂说。毛泽东所指的山神,是指公社书记。
当毛继生匆忙来到松山一号时,毛泽东正坐在房前的藤椅上休息。毛继生走上前去,同毛泽东握手,说:“主席,您还认得我吗?我1954年到过您那里,住了三天。”“你看,山神来了,我眼睛竟连叔老子都不认得了啦!”毛泽东笑着说。这句诙谐的话语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我离开韶山几十年哒,要请乡亲们吃顿饭,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去办吧!”毛泽东又对毛继生说。当时,大家都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气氛之中。
这天深夜,毛泽东在批阅文件后到走廊上乘凉小憩,并和警卫人员杨明随便交谈起来。 “小杨,你读过几年书?”毛泽东问道。“小时读过私塾,从9岁读到15岁。”杨明说。“哟!那你不错哇,你和我一样。”毛泽东说。杨明慌忙说:“那不一样呢,主席!我家没有劳动力,读书是冬春两季,我没有读好哩。”“我也是小时候要参加劳动。”毛泽东说,“你父亲是干什么的?”“是农民,50多岁了。”杨明说。“那就是清朝时候出生的人,那时候男人梳辫子,女人梳巴巴头,后来反封建,时兴剪辫子,剪巴巴头。”毛泽东说。“你说人民公社好不好?”突然,毛泽东向杨明问起这个事来。杨明尽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如实回答说:“有好的,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也有不好的,生产、生活都不大好。”毛泽东听了表示满意,并感慨地说:“我们共产党做事就是这样,一旦把问题纠正以后,人民公社好得很!”
这个晚上,毛泽东阔别归来的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提笔写了几封信。
而这个晚上的韶山人民则沉浸在欢乐之中,很晚了他们还围坐在屋场里,在笑谈中送走这个不眠之夜。
毛泽东回韶山的第二天,即6月26日,因为人们都知道毛泽东回到韶山了,韶山冲里冲外一片沸腾,有3000多名干部和群众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涌进韶山冲欢迎毛泽东。
这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悄然起床了,迎来了离开韶山32年后的第一个清晨。P19-21
历史渐渐远去,但毛泽东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庄严的宣告,却久久在世界和历史的上空回荡。这沉稳、激越的韶山口音,依旧令人震撼和振奋!从此,强大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为了这一刻,为着共同的梦想,毛泽东带着他的战友们,一路风雨兼程,在革命途中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从韶山到湘潭,从湘潭到长沙,从长沙走向世界;从韶山到井冈山,从井冈山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的光辉岁月,毛泽东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人生乐章。
……
1947年到1948年,胡宗南率领30万国民党部队对我西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当时驻扎在延安的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延安城,转战陕北。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昆仑纵队”,毛泽东也取了一个代用名——“李德胜”。他说:“我叫李德胜,取革命一定胜利的意思。”而且,毛泽东十分喜欢这个名字。也就在转战的过程中,毛泽东把他的两个女儿的姓氏改为“李”,即李讷和李敏。
毛泽东正是用这种坚定而必胜的信念,带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新中国!
美国《时代周刊》编著了一本名为《人类1000年》的书,将1001年至2000年一千年间的人类历史加以浓缩,从全世界的范围内,遴选出对于全人类影响最大的100个人和100件事。十分引入注目的是,书中所列100位人物中,没有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却给了毛泽东以双倍的称颂——既置身于100位人物之中,他所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又成为100个事件之一。一个人和他所成就的事业同时被认为具有世界意义,在这本书中是不多见的。
是啊,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宝贵的伟人财富是属于我们现在的,也是属于未来我们子孙后代的!这不仅是韶山人民的自豪,更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千年豪迈!
豪迈千年!
基于此,关于是否去写韶山这块土地的文章,我一直在犹豫,一直在徘徊。因为不仅这里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这里是世人关注的焦点,“韶山无小事”,韶山的发展事关全国啊,我怕写出的东西让他们感到“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最让报告文学作家担心的。
那些日子,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背着包,从长沙来到韶山,在韶山市区的街道上,在毛泽东故居前,在毛泽东遗物馆前……我细细观察,细心体会。渐渐地,我被这里的一切感动了,我被韶山人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这种豪迈自信的精神打动了。走在韶山的每一处,我都在扪心自问:韶山为何能由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今天山川秀美、旅游兴旺、城市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兴城市?他们靠的是什么?不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吗!不就是他们一直传承下来的伟人风范吗!其实,他们的这种精神就写在了他们的脸上,表现在他们的语言里,凝聚在他们的成果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共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钟立新给了我启迪与信心。2010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生117周年、韶山建市20周年的日子,2011年7月1日是建党9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时期推出一部全面反映韶山从一个贫穷小山村发展成繁荣的新兴城市,特别是韶山建市20年来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历程的报告文学,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写出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心中的包袱放了下来,我想,韶山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我用自己的笔抒写韶山,因为敬仰,因为热爱,这就是创作的最好理由了。
随后,我多次从长沙来到韶山,来这里采访,来这里感受。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征程里,韶山人民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以建设好毛主席家乡为己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使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起点上,韶山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株潭“两型”社会核心实验区的宏图已经展开,中央“一号工程”的基石已经深入推进,湖南省“五个示范工程”已经全面实施,全国人民“共建韶山”的意识已经形成,这片红色热土正进发出前所未有的商机与活力,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工业、旅游、文化产业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韶山又迎来了新一轮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千年豪迈,红色韶山正扬帆!
韶山的沧桑巨变,深深地感染着我,它向我传递着勤劳致富而又豪迈自信的韶山人的情怀,它向我传递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在创作时,我内心都是感到无比自豪与荣耀,我想这是我创作关于伟人故里的报告文学的动力和对韶山以及韶山人的敬畏所致。
同时,我又知道,韶山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生态文化资源,韶山人民辛勤建设韶山的历程,是无法用几十万字记述完整的。但我却是始终怀着一颗激动和敬仰的心来采写完成这个作品的,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尽量写得客观,一定要表现韶山人在现代生活中传承伟人精神、敢为人先的革新创造精神和聪明务实的性格力量,又要将韶山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困惑和迷茫写出。
然而,让我深感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苏爱平等一批先进和典型人物没能接受采访,他们的先进事迹也就没能收入此书。但我相信,这并不会磨灭他们的功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迹,已经深深镶嵌在韶山这片土地上,将被永久地发扬与传承。
韶山,是伟人故里,同时它又是韶山人民辛勤耕耘的土地。韶山人民承载着双重的历史使命,除了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伟人风范、伟人精神。我相信它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呵护与帮助下,会更加美丽和繁荣。我也相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会在世界大地上遍地开花、结果。
2011年5月于毛泽东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