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一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感叹的话,因为不懂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不懂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之问就会经常发生冲突,而导致冲突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由蓝根莲编著的《妈妈请听我说》以作者女儿豆豆的实际生活为案例,通过孩子自己的语言,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加融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妈妈请听我说 |
分类 | |
作者 | 蓝根莲 |
出版社 | 新时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一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感叹的话,因为不懂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不懂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之问就会经常发生冲突,而导致冲突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由蓝根莲编著的《妈妈请听我说》以作者女儿豆豆的实际生活为案例,通过孩子自己的语言,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加融合。 内容推荐 《妈妈请听我说》主要是面向3~6岁孩子的父母,以作者女儿豆豆的实际生活为案例,通过孩子自己的语言,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真实想法,以期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必要冲突。 《妈妈请听我说》由蓝根莲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请让我尽情地哭 1.哭是因为疼痛 2.哭是因为不快乐 3.哭是因为害怕 4.哭是因为想要你的安慰 5.会哭的孩子真的不是好孩子吗? 第二章 请允许我出错 1.我不是有意犯错误的 2.你伤害了我 3.我做错了事,你还爱我吗? 4.你只要告诉我就行了 5.我不是想推卸责任 6.请用原谅代替批评 7.爱我,就要多鼓励我 8.爱我,就请抱抱我 第三章请让我自由地玩 1.玩比学习更有趣 2.请和我一起玩 3.不要干涉我怎么玩 4.我不是在玩,而是在工作 5.让我自然地成长 6.带我走人大自然 第四章 请给我说话的权利 1.请认真听我说 2.什么才是正经事 3.胡说八道的乐趣 4.顶嘴有理 5.自言自语不是病 第五章 请给我一个独立的成长空间 1.不要帮助我,让我自己来 2.你和我商量过吗? 3.请让我自己来选择 4.请不要打扰我 5.请把思考的自由还给我 6.请让我自己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7.我的梦想我做主 8.请为我保守秘密 9.请尊重我“无序”的生活 第六章请维护我的人格尊严 1.请不要当众打骂我 2.不要笑我,请尊重我 3.你对我说话也要有礼貌 4.我也有生气的权利 5.请理解和尊重我的感受 6.请言行一致 第七章请为我的恐惧保驾护航 1.真的有妖怪 2.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 3.我也可以很勇敢 第八章请尊重我的个性 1.我就是我 2.你知道我的优势吗 3.什么是任性 4.我并不总是出色,请爱真实的我 第九章请告诉我对与错的界线 1.不要问我为什么 2.我并没有说谎 3.不是我不讲礼貌 4.为什么你只对别人好 5.为什么总要我让步 6.规则是可以随便改变的吗? 7.为什么你可以,我却不可以 8.请做我的榜样 第十章请支持我对世界的好奇 1.请认真回答我的问题 2.请经常和我讨论问题 3.请不要左右我的想法 4.请给我更多的支持,不要总是打击我 5.请和我一起读书 第十一章请不要谈性色变 1.我只是想了解生命的起源 2.我也想结婚 3.我吃醋了 4.请理解我的幼稚行为 第十二章 请善待我的慢长 1.妈妈,请等等我 2.请让我慢慢地了解 3.请理解我发展的不平衡性 4.请给我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5.你也要慢一点 第十三章 幼儿园并不那么美 1.谁来帮助我 2.幼儿园一点都不自由 3.我只想要一次自己展现的机会 4.我想要一个温柔的老师 5.如果不用考试多好 6.为什么要做作业 试读章节 1.哭是因为疼痛 女儿豆豆从小就对打针极度敏感,每次打针(包括预防针),我和她爸爸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记得上幼儿园之前的人园体检中,在抽血时,我和她爸爸两个人都没能摁住她。后来,一位男医生实在看不下去了,叫我让开,然后两个大男人才算制伏了一个小女孩。 三岁半的时候,豆豆在幼儿园里接受了一次体检。那天上午,我一直在担心,下午去接她时,老师告诉我,豆豆不但没有哭,反而眼睛看着医生抽血。豆豆的这一表现,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想当然地就认为她在集体生活中已经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坚强,以至于后来,每次面对着打针或者摔跤之类的,我就会对她说:“豆豆是个勇敢的宝宝,肯定不会哭的。”每次豆豆听了我的话,也都竭力忍住自己的疼痛,表现出很勇敢的样子。 可是,豆豆四岁时的一次生病,却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正确。因为发烧,扁桃体发炎,医生说必须进行输液,否则病情很难得到控制。虽然豆豆坚决反对输液,可为了她的健康,我还是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做皮试的时候,看着豆豆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对她说:“豆豆是很勇敢的宝宝哦。”听了我的话,豆豆终于没让眼泪流出来。但是在等待皮试结果的时候,她却告诉我:“妈妈,我一点都不想打针,打针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快乐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体会豆豆的真实感受,而是用我所拥有的知识去告诉她为什么要打针。在正式进行输液时,为了能够让豆豆不哭,我又对她说:“豆豆不用害怕,会有一点点痛,就像小蚂蚁咬了一样,一会儿就好了。”护士也接着我的话说:“小朋友很勇敢的,不用害怕。”在我们的双重攻击下,豆豆确实表现得非常勇敢,甚至眼睛直直地盯着针插进血管里。我心里暗自高兴,豆豆终于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样,打针也不哭了。可在输液的过程中,在和她闲聊的过程中,我却高兴不起来了。 记得当时豆豆看着自己手上的针问我:“妈妈,被小蚂蚁咬了真的只有一点点痛吗?”“是啊。”我回答说。“妈妈,你被小蚂蚁咬过吗?”豆豆问。“当然咬过了。”我告诉豆豆,“妈妈小时候因为顽皮,去抓小蚂蚁,所以被蚂蚁咬了。”“那你哭了吗?”豆豆听完我的话又问。“嗯,没有,妈妈很勇敢的。”我还想着要教她学习勇敢。“妈妈,你骗我吧?被小蚂蚁咬了是很痛的,你肯定哭了。”我没想到她会这样说,“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我想知道她的想法,于是问她。“因为打针是很痛的,所以被小蚂蚁咬了肯定也是很痛的,你肯定会哭的!” 豆豆的话让我突然惊醒,自己是多么无知,打针本来就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打针本来就是会疼痛的,特别是当针扎进血管的那一刻,就连我自己都会觉得很痛,为什么我却要求一个四岁的孩子去忍受这种疼痛呢?而且更可笑的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为了让孩子学会所谓的坚强,我还告诉她打针会像被小蚂蚁咬了一样有一点点痛。我却没有想过,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被蚂蚁咬过的孩子来说,她哪知道被蚂蚁咬了是什么感觉?她怎么可能去把两者进行对照呢?豆豆的话同时让我想到,刚才在扎针的时候,她一定是想哭的,不过她最终还是忍住了,只因为她想在妈妈的心目中做个勇敢的孩子。因为在扎完针后,她问我:“妈妈,我现在是不是很勇敢的宝宝?”而我却在所谓的培养勇敢坚强品质中剥夺了她哭的权利。 第二天,带豆豆输液时,在扎针的时候,我告诉她,如果她觉得痛,不能忍受,想哭就哭出来,没关系,妈妈会一直在旁边陪着她。不过,豆豆仍然没有哭,这一次她告诉我,虽然很痛,但她还是可以忍住。我想这一次,豆豆之所以没有哭是因为我理解了她的疼痛,感受到了她的感受,所以让她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以至于她可以在自己的阈限范围内忍受疼痛。而之前的一次,她之所以眼睛直直盯着针管不是因为她勇敢,而是因为她害怕。 这也让我想起,有一次在和小伙伴们疯跑的过程中,豆豆重重地摔倒了,摔得鼻青脸肿的,可她硬是没让眼泪流下来,站起来后还告诉我一点都不痛。可那一刻,看着她脸上流出来的血,看着她眼里含着的泪水,我的心却很痛,我的泪却流了下来。我想她说不痛是因为她想要在我面前表现勇敢。而她之所以想在我表现她的勇敢,是因为我曾经说过某位小朋友打针不哭,摔跤了也不哭,这让她想要证明给妈妈看,其实她也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所谓正确的指导,真的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比如打针是疼痛的,摔跤重了也是疼痛的,可我们却偏偏告诉孩子一点都不痛。而且在孩子想哭的时候还不允许孩子哭,并告诉孩子勇敢的孩子都是不哭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做法让孩子不哭了,可这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内心体验,他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心中的愿望而已,他只是为了迎合父母而已。而让孩子不哭,比较合理的解释除了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外,还在于我们自己的虚荣心。如果孩子在遇到疼痛时能够忍住,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有多成功,孩子有多坚强。可实际上这却是以孩子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为代价的,长期以往,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所以,当面对疼痛时,不妨把疼痛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根据自身的真实感受去选择哭与不哭。这样做,往往更能够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品质。因为他的感受得到了你的认同,会让他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会让他的心理有安全感,因而也就会促使他学着忍受疼痛。曾经有位妈妈说,当她带五岁的女儿去打针时,虽然每次女儿也都会说害怕打针,因为打针很痛,可每次女儿都没有哭。但是当孩子的爸爸带她去打针时,每次女儿都是哭得淅沥哗啦的。刚开始,妈妈觉得不理解,后来在与女儿及爱人的交谈中,她发现,女儿和她在一起去打针之所以不哭,是因为每次她都是拥抱着女儿,给女儿心灵上的安慰。而她爸爸每次都是让女儿独自站在护士面前,自己站在旁边,嘴里还说着“有什么好怕的,打针又不痛,要勇敢一点”之类的话,所以每次都是还没开始扎针,小女孩就已经被自己心理上的“疼痛”吓哭了。这就说明,心理上的疼痛远比生理上的疼痛更让人难以忍受,而心理上的安全感却能够缓解生理上的疼痛。P2-4 序言 “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一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感叹的话。因为不懂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不懂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就经常会犯错误。父母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然后简单地作出对与错的判断。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有孩子自身的方式,孩子也有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是想当然地用成人的方式去思考孩子的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剥夺了那些本该属于孩子的权利。 曾经我们都有过童年,可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却发觉童年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面对着孩子,我们已经无法感受童年的心,我们开始沿袭父辈对我们的养育方式来养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开始在孩子身上寻找为人父母的权威。而当孩子开始对我们的做法进行抗议时,我们仿佛得了失忆症,忘记了孩子所做的事情我们都曾经做过,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各种毛病在我们身上也曾经存在过。 因而,当我问你,孩子的成长谁最有发言权时,你一定会说当然是父母!可实际上,孩子成长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谁也无法替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会经历各种快乐、悲伤、痛苦、无助、害怕、愤怒等事件,而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感受唯有孩子自己知道。因而他必须在各种实践生活中接受考验,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把本该属于孩子的权利一件件剥夺时,孩子用自己微弱的声音开始呐喊!对孩子来说,这种呐喊只是想为自己争取一点成长的机会,争取一点成长的权利。可在父母眼里,孩子的呐喊却成为对父母权威的反抗,成了不听话,成了执拗。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放下身段,放下所谓的父母威严,认真地听听孩子的心声,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那些权利还给孩子,那么我们将会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那么难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