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机构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给予广大散户的专业性投资指引,旨在启发散户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克服自身弱点,走出投资误区,像机构一样思考,进而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投资股票市场。
作者朱平,现为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执掌千亿投资资金,在中国股票市场征战十余载,积累了深厚的投资见地和经验。在此书中,他从价值投资理念出发,详细解读周期股,科技股以及成长性蓝筹的投资方法,更是结合环球经济现状和中国经济前景,大胆预言科技股将引领中国股市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并告诉投资者如何发掘最具成长和盈利潜力的超级企业,在新的变革和趋势到来时洞察先机,捕捉投资的黄金期。
《战胜机构投资者》是观望,还是抄底?股市“过山车”无比揪心。千亿基金副总带你拨开迷雾,在大变革时代捕捉投资黄金期。
全球经济迷雾重重,中国股市何去何从?在变革时代如何有效管理你的财富?《战胜机构投资者》着眼当下,全盘公开机构圈内的投资密码,给予广大散户“泄露天机”式的投资指引……《战胜机构投资者》作者朱平,现为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执掌千亿投资资金,在中国股市征战十余载,积累了深厚的投资见地和经验。在此书中,他由投资理念出发,详解各种估值工具及不同类别股票的投资方法,更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大胆预言中国股市的下一个黄金十年,指点未来最具投资潜力的超级企业,告诉投资者如何在新的变革和趋势到来时捕捉投资先机。
沃伦·巴菲特——坚定的价值投资者
接来下要提到的这位牛人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巴菲特。他的投资理念大家比较熟悉,中国的投资者也非常认同他。他的投资理念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他持有的基本上是龙头股,比如比亚迪(1211.HK),基本上是中国民营汽车的佼佼者。巴菲特从来不买比较差的企业。其次,他要在大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去买,这种时候价格会比较便宜。比如在1987年股灾之后的第二年,他买入了观察了几十年的可口可乐。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选择了投资高盛而不是美林。如上所述,他只青睐龙头公司。最后,巴菲特喜欢买能够保持很好的盈利水平的企业。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看好的对象都是具有“护城河”、有行业垄断地位的公司,如“吉列剃须刀”等,而不会购买周期性的股票。为了寻找这些好股票,他可以耐心等待数十年。比如,他在5岁时第一次喝可口可乐,其后50年内他一直观察这家公司。1986年,当可口可乐生产的樱桃可乐成为伯克希尔股东年会上的指定饮料时,此时他仍未买进。直到1988年,巴菲特才开始买入,次年更大手笔增持,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
这样的投资被巴菲特比喻为一系列“商业”击球行为。他认为,要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业绩,必须等待直到企业进入最佳击球方格里才挥棒。有时,并非投资者认识不到“好球”的来临,但困难之处在于投资者总是忍不住要挥棒。如果投资者经常对“坏球”挥棒,他们的业绩也会由此受到影响。
P42-43
在资本市场上,最为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价位买入和卖出的投资者,都往往认为自己比对方聪明。挖掘这种交易带来的价格波动的规律,就成为资本市场上始终引人入胜的投资理念的研究。在众多的投资理念之中,价值投资始终是一个质疑和追捧并存的理念,其追随者也往往毁誉参半。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市场缺乏方向感的迷茫时期,更是如此。
1934年,由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投资》一书首次系统地提出价值投资理论。价值投资理论的产生源于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反思。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华尔街股市一落千丈。格雷厄姆通过对所能获得的事实的认真分析而确定那些当前价格低于真实价值的股票或债券,他和多德成功地利用价值投资的策略赚取了巨额利润,使得价值投资理念一时声名鹊起。但是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日益健全、投资者素质日益提升,股市中再也难以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价值投资受到真正的考验是在1975年的大牛市时期。由于股票价格大涨,此时华尔街几乎没有什么股票符合格雷厄姆的“严重低估”原则。就连格雷厄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市场越来越有效,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已经不现实。然而,就在格雷厄姆准备放弃价值投资的同时,彼得·林奇、马里奥·加比利、沃伦.巴菲特等人传承了价值投资理念,开启了价值投资理论探索的新纪元,从而使价值投资理论的影响大增。特别是投资大师巴菲特,将价值投资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频发小概率、大后果的“黑天鹅事件”,使得价值投资理念再次面临挑战。
巴菲特曾经这样来定义价值投资:“大多数分析师感到他们必须在习惯上认为相反的‘价值’和‘成长’方法中做出选择。以我们的观点,这两种方法完全是连在一起的,成长性总是计算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成长变量的重要性是完全不能忽视的,它对价值的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学术界对于价值投资的界定,则有各种流派,对价值投资策略能得到超额收益的原因也没有形成一致观点。一是以法玛和弗伦奇(Fama and French,1993)为代表的“风险改变学说”,这种解释从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角度来解释股票的收益差,坚持有效市场理论,属于现代标准金融学的范畴。另一种是以德邦特,塞勒,拉科尼肖克,施莱弗和威斯尼(De Bondt,Thaler,Lakonishok,Shleifer and Vishny,1994)等为代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市场套利行为的局限性。这种解释从根本上否定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给予风险补偿的解释并不成立,是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来解释的,属于行为金融学的范畴。后者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利用市场的错误定价和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策略博弈。到目前为止,争议仍然在继续。在众多争议中,只有一点是所有人都同意的,即价值效应与市场非有效性是连在一起的,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就不应该有价值效应。国内外学者主要将价值投资分为两种策略: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价值型投资关注企业的现状和过去,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寻找低市盈率、高股息,以公司的权益、负债等为指标。成长型投资策略是寻找未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公司,有高的销售率和收益率,生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演进看,价值投资理念真正在中国资本市场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应当说发端于2003年“五朵金花”掀起的蓝筹风暴。2006年中国股市展开了一轮气势如虹的涨升,价值投资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
资本市场的情绪波动与价格表现经常充满戏剧性,这也是其魅力所在。股市需要各式各样的参与者,也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投资理念。证券投资决策通常被称为是科学加艺术的行为,包含着人类对其复杂性本质特征的判断。问题的答案存在多重解,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正是由于多重解的存在,投资者对所选股票的价值的观点不同,所采用的估值方法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不同,所投资的期限长短不一,以及对风险的偏好不同,才促成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并使得各种解在不同时机下有成立的可能。这其中,价值投资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可能是最复杂的解。就像巴菲特最主要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巴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但我却从未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
本书的作者朱平先生在证券和基金界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观其博客,经常引经据典,从诸子百家到近现代史,再到武侠小说和身边故事,笔端可见市场风云。正如作者所言:“投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此书读来,简单快乐。作者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很多中肯务实的投资建议,值得一读。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投资能力的获取不能依赖知识的灌输,还必须经历实践试错——感悟——总结——升华这样一个认知、循环的历程。人性弱点时时影响客观判断,因此价值投资往往成为一道简单的复杂题。破解这道题目需要的,诚如作者所言,是“经过无数次市场涨跌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给股民颁奖,这个奖的名字叫“感动股民奖”。其中有一个候选者,退休后开始炒股,据说一年参加了170多场报告会,每天收盘后做复盘笔记,比我们这些专业的投资者还要勤奋,但是回报却为负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困惑所在,甚至有许多投资者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相信阴谋论,认为每个股票都有庄,有内幕信息才能挣到钱,政策总是打压股市。
证券市场原本是为了投资,流动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投资,而投资的结果从总体上说也必须是盈利的,否则就没有人会投资,证券市场也不可能存在。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就像人活着应该追求快乐,工作或生活的目的也在于此。
但问题是,投资者面对每天波动的股市、快速传播的消息,不由自主地会倾向于沉迷市场所提供的流动性,把买卖当成了重点,就像生活中会有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追求生活的复杂,而忘记了快乐可以很简单地获得。孩子很容易快乐,因为他们快乐的原因不在于丰富的物质或精神供给。这一点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是相似的。
实际上,只要遵守一些简单的原则和理念,投资一定是可以获利的。投资与你之前学过的专业无关,也不需要你具备特别齐全的知识。彼得·林奇在他的畅销书中列举了很多他逛商场时产生的投资选择。这样的道理在中国的股市中同样适用,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只投资像白酒、白药、阿胶或服装零售这样很容易理解的公司,仍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那么,投资者究竟如何才能摆脱常见的投资误区,从股市中获利呢?一般而言,投资获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是承担风险,因为投资者的投资总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没有人可以绝对正确地判断未来,所以投资者出现某些品种的亏损是投资的一部分,只有那些愿意承担这些亏损的投资者才可能因正确判断而获利。其次是信息优势,信息优势的来源主要来自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投资者可以发现别人忽略的信息,而等到大家都开始关注时,你已经率先入场,将会获得超额收益。第三是正确的分析能力,这是本书的重点。相同的信息,不同的投资者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而专业的力量就是对现有的信息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是执行的能力,股市充满了诱惑,而实验表明,人的天性是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的,所以虽然投资的一些原则非常简单,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只能事后后悔,当时不能抓住机会。
归根结底,投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部分在于遵守纪律,保证不亏本;艺术的部分在于要想获利,光靠书本和勤奋还不够,投资功力的积淀一定是经过无数次市场涨跌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的,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自我总结和思考。由简单变复杂,再由复杂变回简单,那时相信你已经悟出了投资的真谛所在。
此书读来,简单快乐。作者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很多中肯务实的投资建议,值得一读。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朱平兄不一而足的悉心研究和独辟蹊径,在汗牛充栋的投资书籍,七彩晃眼的纷乱中自是冷光一道。特别是他的“坚守”——积多年操作和研究提炼而出的“坚守”,令人尊敬。
——方泉 融资中国杂志总编,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这本书凝结了一个有经验的、成功的基金经理的理念、方法和智慧。在生动的文字之间,朱总告诉了大家一些看大势、看公司的基本方法,也给出了自己对中国股市方向性的观点。无疑,这对每一个投资者来说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建议大家和我一样,在忙碌之余好好品味一下这本书。
——庄涛 华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