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凌步机等编著的《邓小平小道》记述的是邓小平蒙难江西的经历及他对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思考。
他每天在居住的将军楼院子的沙石路上,一边踱步锻炼,一边沉默思考,总结着党和国家以及他的人生征途上的经验教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小平小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程桂芳//凌步机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凌步机等编著的《邓小平小道》记述的是邓小平蒙难江西的经历及他对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思考。 他每天在居住的将军楼院子的沙石路上,一边踱步锻炼,一边沉默思考,总结着党和国家以及他的人生征途上的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邓小平小道》作者采访了曾与邓小平朝夕相处的江西新建托拉机修配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工人以及照料邓朴方的阿姨;采访了曾经接待过邓小平调研的地方负责同志;采访了那段艰难岁月中与邓小平相见、相处的同志。由凌步机等编著的《邓小平小道》记述史实的过程中,力求探索伟人在困厄中的心路历程;展现邓小平身处逆境仍表现出的一种令人起敬的伟人风范、紧定信念和崇高境界;阐述他在调研中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话语与建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之处,将邓小平调研中的话语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与党的历史贯穿起来,以展现邓小平有关理论的发展脉络。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序篇 疏散到江西 凝望含秀轩 “兄长”的保护 飞向蒙难地——江西 上篇 寄语小道 一个小厂、一座小院和 一个伟大的人物 要百分之百保证邓小平安全 为的是不让邓小平受刺激 不准造反派揪斗 刚正依旧保小平 走进车间一切由我负责 特殊的小道 整修小道护小平 一辆特殊的救护车 粽香阵阵情浓浓 中篇 风范在小道永存 当钳工,我行 我还会出来工作的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 铁骨铮铮斥庸俗 诠释崇高的父爱 步出小道毛泽东起用邓小平 告别 永远的惦念 下篇 小道在延伸 延伸的小道 但愿百姓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樟树之行显廉洁 篡改历史,那是“左”的路线 邓小平在三湾 冬天里的一把火 没钱能干什么 田野升起希望 重返赣南了心愿 想起一道名菜,感悟群众力量 参观毛泽东旧居引发的感慨 由建议搞一条生产流水线说开去 参观糖厂论人才 为什么有近路不走,偏要走远路? 承认落后就有希望 不仅仅是为了同志友情 我还可以干20年 难忘小平瓷都行 尾声 历史在小道铭刻 后记 试读章节 凝望含秀轩 凝望含秀轩。 这里曾经是一代伟人居住的地方。1997年2月19日他走了,带着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走了,走向宽阔无垠的大海。人民怀念他、祭奠他,祝福他在大海中永生。 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们走进中南海,去了却一桩心愿,一桩自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去世之后一直萦绕心中的夙愿——凝望含秀轩,缅怀邓小平。他曾经在这里居住了15个年头,许多故事也就留在了含秀轩。 那是1952年,他披着未及掸尽的战火硝烟、带着西南战场胜利的喜悦、迈着坚毅而自信的步伐,走进中南海含秀轩。微微飘动的雨帘,轻轻拂动海面的柳丝,向人们讲述着他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建立的赫赫战功。 他自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便立志“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党,交给本阶级。”在长达20几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他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为了挽救危局,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长征路上、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抗日战争期间,他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至解放战争期间,他与刘伯承同志一起领导的上党战役、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攻占南京、解放上海等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战役和战斗,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而且有的还是世界战争史中的不朽篇章。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刘邓大军”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化身。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当之无愧地作为开国元勋登上天安门。看到万众欢腾,人民当家作主的日子终于到来,他开心地笑了。他的心总是和人民的喜怒哀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站在观礼台上的邓小平,此时此刻,想到的是无数为今天的胜利抛洒热血的烈士和英雄,因此他挥笔题词:永远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绝不能让自己率领的部队因胜利而居功自傲。他亲自起草《第二野战军首长率全体同志致各战略区感谢支援电》。电文充满对人民的感激之情:“二野是在华北生长起来的一支队伍。多年以来一直是在华北党、政府和人民的抚育下,逐步壮大坚强起来的。”电文还对其他战区对二野的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在他看来,“人民是一切的母亲”,人民的军队忘记人民就意味着变质和背叛。此时此刻,邓小平想到的是即将挥戈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是国民党还有上百万的军队,蒋介石仍在西南筹划反攻,叫嚣“今日之重庆要成为反共产主义之中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发出了进军西南的命令,并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邓小平。他和刘伯承立即率部出发,横扫蒋介石的残兵败将,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三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身陷绝境的蒋介石,吼叫着下令部队死守成都,而自己却逃往孤岛台湾。毛泽东曾经说过,他一生干了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最后把他撵到那么几个孤岛上去了。邓小平是辅佐他完成这件大事的开国元勋之一。毛泽东赞赏他“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1952年7月,邓小平调到中央,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从此,人住中南海含秀轩,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探索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呕心沥血。 含秀轩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录着人民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也记录着邓小平的伟大业绩。凝望含秀轩,我们寻觅到了心中的那块丰碑。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他的品格如同这座住所的名字一样:外严内秀,蕴涵灵慧;同时,又绵里藏针,柔中有刚。因此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在历史的转折时期,起用、委派邓小平到重要的岗位上。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正当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党内出现了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他们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发难,借批判薄一波,企图打倒刘少奇、周恩来。毛泽东果断地对周恩来说:“搬兵陈云和邓小平。” 透过微微飘动的雨帘,凝望含秀轩,我们仿佛看到邓小平正在伏案疾书,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作发言准备。邓小平在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骄傲自满“如果不注意克服,就会发展到一种可怕的危险的地步”。“只要党内出现了个人主义的骄傲的人们,只要这种人的个人主义情绪不受到党的坚决的制止,他们就会一步一步地在党内计较地位,争权夺利,拉拉扯扯,发展小集团的活动,直至走上帮助敌人来破坏党分裂党的罪恶道路。”邓小平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再次称赞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6年9月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当总书记时赞扬说,他“比较顾全大局,比较有才干,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个厚道人。” 做人要有道,从政也要有道。 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长达十年,这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他工作最繁忙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为了勾画新中国的蓝图,他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为了纠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失误,他走过多少地方调研;为了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他主持制定了多少文件;为了纠正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多少卓有见地的意见。《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一文曾这样写道:在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10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同时也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在许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他积极贯彻八大的路线,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起来以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接着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他到农村调查,在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个条例对恢复和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及正常的生产秩序,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起了重大作用。他还主持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2年2月,为了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团结,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民主生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62年,许多农村的干部和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62年7月提出这样一个原则,就是:哪种生产关系的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P3-5 序言 本书记述的是邓小平蒙难江西的经历及他对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思考。 1966年,我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被加罪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义道路的当权派”,疏散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挫折。 邓小平从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被革职变为受监督劳动的工人。地位的反差、环境的危难,并没有磨灭他的革命意志,动摇他的崇高信念。他每天在居住的将军楼院子的沙石路上,一边踱步锻炼,一边沉默思考;在院子通往工厂之间的小路上下班的步行当中,总结着党和国家以及他的人生征途上的经验教训,久而久之,沙石地上被清晰地踏出一条白色小道。因为这是邓小平在逆境中意志的体现、信念的体现、思想的见证,所以被人们称为“邓小平小道”。 邓小平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_次走向更大的成功。“文化大革命”的这次打倒把邓小平抛入了社会基层,使他有较长的时间与老百姓在一起,以“老邓”的身份走下去倾听群众的声音,也使他有时间坐下来认真读书。邓小平曾感慨地说,他一生奔波,除了江西,从未在一个地方闲居过一年以上。1969年10月一1973年2月,他在江西度过了5个年头,先在工厂劳动,林彪叛逃以后,从1972年11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吉安、赣州所属的井冈山、宁冈、泰和、兴国、会昌、于都、瑞金等地调研。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所到之处话语不多,但卓有见地。在江西的蒙难岁月,是他人生中一段特殊的艰难历程。 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致悼词说:“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体现在他全部革命实践活动中,体现在他‘三起三落,的经历和他勇敢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进程中。……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显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他在蒙难江西时所进行的思考是有关联的。 本书作者采访了曾与邓小平朝夕相处的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工人以及照料邓朴方的阿姨;采访了曾经接待过邓小平调研的地方负责同志;采访了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与邓小平相见、相处的同志。本书在记述史实的过程中,力求探索伟人在困厄中的心路历程;展现邓小平身处逆境仍表现出的一种令人起敬的伟人风范、坚定信念和崇高境界;阐述他在思考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中的所见、所感、所悟;探索他在调研中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话语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之处,将邓小平调研中的话语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与党的历史贯穿起来,以展现邓小平有关理论的发展脉络。 本书不求文字华丽,但求立意深刻、联想有据,写出感情,议出哲理。全书力求贯穿一个“情”字。写出工人对邓小平的情,邓小平对工人的情,尤其要写出邓小平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深情。写出一个伟人、一个“儿子”身陷逆境,仍关心“母亲”的境界。 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一种探索,由于水平所限,书中定有不少罅漏,我们诚挚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后记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中蒙难江西,是他人生经历中的一段痛苦岁月。这次沉没使他有较长的时间了解基层、了解民情,从而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此书所选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作者赴邓小平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以及蒙难时劳动之地——新建拖拉机修配厂的实地采访,同时,也参阅了许多有关的出版物,恕不在此一一注明。 本书的构思策划,主要是程桂芳同志;本书的作者为:程桂芳(序篇、上篇、中篇和下篇第2、4、7篇及尾声)、凌步机(下篇第9、10、1l、12、13、14、15、16、17、18、19篇)、梅宏(上篇第5篇,与程桂芳合写)、皮端森(下篇第3篇)、吴志昆(下篇第5篇)、贺军(下篇第6篇)、刘茂秋(下篇第8篇)、凌至葆(下篇第20篇)。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央文献出版社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作者 2002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