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下蒲团上/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是作者陈毓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文化随笔、旅行游记、童年往事、以及描写故乡亲情的散文若干篇。全书共分为五大章:第一辑为星光下,蒲团上;第二辑为山水牛背梁;第三辑为印象·他们;第四辑为家园;第五辑为花朵从不灰心。
《星光下蒲团上》是作者陈毓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文化随笔、旅行游记、童年往事、以及描写故乡亲情的散文若干篇。《星光下蒲团上》语言诗意优美,情感温婉细腻,意境隽永深刻,在优雅从容的叙述中,带领读者走进一片似曾相识的山水与过往,给人以清新优雅的享受。
石头,到处都是石头。地球上的石头都集合到这里了吗?今天看贺兰山,仍然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场山崩地裂,塑造了眼前这片惊心动魄,参差巍峨的山?女娲补天的石头一定是取自这里的吧?那走来渺渺真人荒荒道士的无路之路。也一定隐匿在这大片的石罅间?让愤怒的共工决然以头相撞的,也只有这样的山能与之配。
这是八月。我走到了贺兰山口。走在石左、石右、石前、石后、石下、石上。太阳出来,又隐没,雾罩过来了,又散逸去。路始终傍依着一条水声叮咚的河,山如俊逸的男人,河却像他眼眸中一抹难以掩饰的笑纹。叮咚之声,是好男人遇见好女人时合奏的鸣响吧。河穿过《诗经》流到今天,依然清且涟漪。这是旷古的阴阳守望。
即便是最细的风,在经过山口的时候都会改了性情,是风的翅膀碰到沾染了尘埃的征衣?闪耀寒光的剑戟?还是让山岳潜形的哀哀的画角声?
很多人如我,记住贺兰山的名字,大概源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把战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会酷烈到极点。岳飞在幻想的胜利里呼喊“踏破贺兰山缺”。但是现实里的贺兰山不动声色地横亘在那里,让岳将军的壮志与豪情最终化作梦回时的一声长叹。
这里滋生豪情,同时生长叹息。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再如:“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除了长石头,贺兰山还长盐、长煤。那是些表面冷硬、本质温暖的物质,它们长力气,生柔软。当猎猎的风把人的衣角吹冷,那感到冷的身体里有颗怦怦跳动的渴望温暖的心。那心会遥望会想念。有想念驻扎的心是不是更孤单更寂寞啊?寂寞的心渴望倾听渴望倾诉。但是,只有日升月落是常见的。太阳升了,又落,月亮圆了,又缺。目光望不穿望不尽的,终是这无边无际的沉默的石头。
无处倾诉的心会越来越虚幻,于是人把心思倾吐给石头。人在石头上画画,在石头上说话。人画下马、牛、羊、鹿。人还画下一只长颈粗尾的怪兽,那是他的偶然所见,因此他的画作里有惊讶的夸张,又有无意说出的暗暗的欢喜。
现在我看见这些在石头上长存不死的牛、马、羊、鹿,它们稚拙的眼神,动静各异,惹人遐思。它们经历了长久风雨的冲刷洗礼,有些隐约,如石头上长出的一般;像石心里开出的花朵。我还看见人的行动,一幅出行图:一个人谦恭地牵着马,马上的人神态威严。还有舞蹈的人,相爱的人,祭祀祈福的人……隔着遥远距离无边的时空,我的心意能否回到那作画人最初的原点上?山风时猛时缓,耳边水声潺潺。我站在贺兰山东麓的石头的世界里。
据说贺兰山在蒙语里的意思是“骏马”,名副其实。那些和自然贴近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总能精准地抵近事物的本质。
贺兰山位于银川近郊,整个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这是我在地理书上获得的知识。我在来时的飞机上看见金黄沙漠,也看见毗邻沙漠的碧绿稻田,我惊讶这种对比的鲜明,少见多怪地以为这。可能是只有在银川才能见到的情景。黄河水能灌溉到的地方生长良田,水流不到的高处生长沙漠,沙漠在八月的艳阳里金黄灿烂,田地里,稻子正扬花,空气中无处不有稻谷的香。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