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海上花开——从女孩到女人 上海的风华已然绝代,不因那女子未涉纤尘的超脱,反为她历尽沧桑的沉积,甚而是曾经遭受蹂躏和血腥的洗礼! 有人因上海的风花雪月、万种风情常常比她作温婉细腻的女子,若在我,则以为这虽不错,却还得将她的年龄、经历仔细考量一下。 上海的风华已然绝代,不因那女子未涉纤尘的超脱,反为她历尽沧桑的沉积,甚而是曾经遭受蹂躏和血腥的洗礼! 若说超脱,这当是真真正正的超脱了,因为超越单纯而越散发迷离之光,因为超越灾难而沉淀悠长之致,也因为超越自我而升华出令人目眩神迷的韵致。 如果没有从简陋的小小渔村姗姗而来,她不至于有今日的温婉;如果不是开埠向洋,她怕也难有眼下的大家风范:若不是那段被群兽围攻且沦陷的刻骨铭心,她当是不会有此后的痛定思痛、不会有再挣扎而生的坚强、不会从列强的爪牙中学会了自尊自强以及不会有今天的这般骄傲且桀骜……我怕,这世上再难有谁征服得了她,奈何得了她,甚至惊动得了她…… 城市的沦陷并不可怕,只要,民心不曾沦陷,所以,明君说:“我不怕城门失守,我只要民心还在!”所以名将说:“我不怕屡战屡败,我只要土气仍在!” 破碎过的蛹才成其为蝶,破裂过的土壤才生出新芽,涅槃过的凤凰才得以永生…… 她不说“质本洁来还洁去”,也不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但她却在包容了一切的沉迷和污秽之后依然透出慧质兰心,在已得山花插满头时成为多少人梦中的温柔归处…… 若要言说上海,我想我不能够,仅以我与她短短二十载春秋的相处,若说穷尽上海,我怕凭他是谁也不能够,仅凭一地的狭隘、一世的光阴…… 若要眷恋上海,我想我同样也不能够,因她的卓尔不群任凭你来自何方,任凭你如何效颦,终究是不能近她,也终究便留着一段若即若离却也无法弥合的深深鸿沟…… 你看她那绰约自晨曦的窗纱后一展颜时的风姿,再看她卸尽铅华时唯余不可言说的清洁;你看她那雍容自华灯初上时的盛装出场,再看她不带一名随从却分明就是女皇…… 这、这、这时如彩蝶翩然的奇异女子、时如名媛嫣然的千面佳人,我当如何将你追逐、将你拥入怀中?……我郁闷,因我不能够;我狂喜,因我不能够…… 于是,我尝试远离她,但,我仍不能够……退潮的左岸——从田子坊到静安别墅 如果说左岸代表精神,右岸代表肉体。如果说我们在左岸找到自己,右岸实现自我。上海的左岸,代表都市人精神领地的退向何方? 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人们往往将田子坊称为“新天地第二”。 人们习惯于用已知事物来构建对新事物的认识,把同样有着石库门和文艺范儿的田子坊与新天地类比,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新天地是珠光宝气的红毯名媛,田子坊却更像打扮出位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出道的时候,名媛已经嫁入豪门,“锦麟天地”、“翠湖天地”之类高端住宅拥趸的新天地,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酒吧区和旅游集散地。 至于后起的静安别墅再开出来的时候,细心的上海人会发现,有几分田子坊当年的风貌,而此时田子坊已经太炙手可热,真正做原创、开独立书店的,对于迅速蹿红后已经有几分膨胀、开始“翻脸不认人”的田子坊大呼伤不起,悄然地,退向了静安别墅。 不知道上海还有多少片这样的地方可待开发。我从静安别墅一家原创瓷器店出来,选了几样心仪的小物件,不禁陷入了一场忧郁的沉思…… 2008年8月29日,当城市长高的欲望随着474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终于封顶,“摩天大楼魔咒”降临魔都时,上海这座巨大城市已经如同白垩纪的恐龙,行动迟滞。某个夜里,我从飞机舷窗俯瞰这座城市,觉得她像CD香水广告里,满身金光首饰的贵妇,却被自己的沉重的金饰,绑得喘不过气来,我真想伸出手,替她扯下几条。 新天地、田子坊、创智坊……一度代表“左岸文化”的精神领地租金一再刷新纪录。 静安别墅的老房,黑板涂鸦、手工作坊……城市左岸,一直在寻找退路,变换航道,从每一个城市被忽略的角落,不远不近地与右岸迂回。在一家陶瓷坊伫足,一些有意思的小瓷器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和店主讨价还价中,知道这件小瓷铺背后的故事,一些自嘲“玩泥巴的人”,在匠气十足的景德镇,做一些自己的东西。也和自称写字匠的我或者我们一样在坚持和放弃之间走着钢丝。 离开一家公司的时候,一个女孩在QQ上给我留言: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适应和妥协吧,环境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我回:从来没奢望改变环境,只想保留一点自己。这话原不是我说的,是金星。说得比我利落:“我没想改变环境,但也不想让环境改变我。”精神和肉体较量一生,终归要分道扬镳,尘归尘、土归土。P3-5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大地》为我们如何寻求内心的释放和充电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作为内心修行的践行者,作者的体验给了我们典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以真正践行者的领悟、体验游学的方式,进行工作之余的心灵充电,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思想更加丰富,情感更加丰满。 ——上海普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职业顾问 何兰英 从篇章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从女孩到母亲后的成长;能想象她行走于城市问,被风吹乱时仍保持的机敏笑容和坚定的眼神,那些或近或远,或知或从未踏足过的城市变迁,被她的心情和观察又梳理地行走了一遍,我也随着停留了下来,阅读、思考,匆忙中有这样的停顿非常之美好。城市喧嚣间,我们需要多一些的停留时间,找到自己,为了下次更好的起行。 ——华映传媒董事长 第一财经《第一地产》《理财宝典》 冯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鸿雁则是把路当书来读。二十年的“读路心得”汇集成了如今这部优雅、敏锐、知性而浪漫的《阅读大地》。在鸿雁的引领下,每一地,每一城,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黄敏 《阅读大地》,像夏日的丝丝凉风飘过心头。魔都上海,花都广州,帝都北京,无不韵味十足。寥寥数笔,勾画出三个城市的不同风情。本书特别推荐给传媒界、房地产界、广告界的同行,也适合文艺青年、城市白领、旅游爱好者、知性女性阅读。 ——上海开启房地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桥奖个人获得者 朱美丽 后记 一本书的形式美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照片,都是旅途记录。早期的记录以文字为主,那时候相机没这么普及。 有人问:怎样才能拍出最好的照片? 著名摄影师马格南说:“去爱……然后买双好鞋。” 在微博上发了这句话后,采用了云技术的搜索引擎,在当天就出现淘宝某店@我某个鞋店的网址。 去爱,是让你用心去感受,一双好鞋,是让你下车,用脚走路。摄影大师确实说出了全部的秘密。也许有些人擅长利用光圈和景深,有些人擅长构图。但一副作品要有精神,必须摄影师自己先用心去感受,再用技巧表达。我对光圈把握度不大,构图是看多了平面广告,心里多少有那么点“黄金分割”意识。而许多细微的东西,或出于女性的天生敏感。 我如果是个男人,会去学建筑。可我不是,所以我的工科制图课学的有点狼狈,别人用AUTOCAD绘机械图的时候,我悄悄画了只兔子,那是个兔年,学校文化艺术节征集LOGO,我徒手画了个艺术的“艺”绕成的兔子,后来想用AUTOCAD实现它。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专门的绘图软件。 当然,很多年后,这句话改成“我如果生了个儿子,会让他学建筑,如果生了个女儿,会让她学服装设计”。反正天秤座的人大多是外貌协会会员,形式美真是很重要的,不美会比死还要难受。文化自信和建筑觉性 严歌苓说:文字是有性别的。她必是感受了文字中的不同的温度和气味,而我相信城市也有性别。 植物分南北,同一科属,南方为橘,北方为枳。武学分南北,南拳北腿;语言分南北,南腔北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点不错的。非要去学,就闹出邯郸学步。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大地赋予生灵特别的属性。在西方建筑中,以赖特的“流水别墅”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本源上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种理念。 去年,我受邀参加长三角第一届建筑师联盟成立大会,与会专家程泰宁院士演讲的主题是建筑的“语言与一境界”,在这个课题之下,特别谈到了千城一面的现状和建筑创新的必要性。是由于缺乏哲学思考和理论体系,并引用了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也批评了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民粹主义反外来文化的一边倒做法。 建筑是工科,但程泰宁院士在讲座中却提到“二十一世纪是语言的时代,以语言为本体,从追求本源逐步转而追求文化”,相对于西方“语言”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大美不言”、“无可言哉”更注重内心体验。 在谈及四川省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中,重点谈到“环境与意境心境的契合”,亦即建筑空间能以境写情,语境表达的是通过光和气氛营造,对历史的追溯。该博物馆由监狱改造而来,故改建后,迂回曲折的空间内,展览动线长、而大多空间却十分狭窄,从而更能达至建筑形体与心境、意境的契合。 现在,人们在饭桌上动辄谈儒道释,真正深入其中探寻本源的话,会发现,儒家其实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讲阴阳,讲有用和无用。事实上,我们观察到的建筑之美,是其形式外延,而建筑的使用功能,却体现在属阴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我们有时候用“场”来概括和形容。中国目前的建筑很大一部分是开发商在做,开发商的本质是商人,故而现阶段往往注重建筑形式、造价成本、工艺实现。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的是人与空间、人与风、人与阳光的关系。 国与国,人与人的较量,最终是价值观的较量。从王澍的建筑和莫言的文章,透露出中国本土文化的觉醒,而它背后是文化的自信和建筑的觉性。城市笔迹 白纸上划过的铅笔线,擦掉了还有痕迹,城市里留存过的建筑,拆了也有痕迹。这些痕迹构成城市的历史和地脉。 在海港边上的咖啡馆写字,窗外是灯塔和海鸥。一边做着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中信海港城,一边眼看大连百年老港拆除。台湾建筑师登琨艳曾在上海大拆大建的年代反复谈论地脉和文脉,说城市的发展如同年轮般一圈圈沿着一个中心扩散。后来他在苏州河边做了个艺术馆,写下《失忆的城市》。 一个上海人,独自跑到大连,在达沃斯会址边上做项目,城市地标是一个动态概念,三十年代十里洋场,上海的地标是外滩。后来,大多数人心中“上海”的形貌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换成了陆家嘴的剪影。我看到大连正处在类似浦东刚刚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时期,回身看过去,才明白当时遇到许多背井离乡到上海来的台湾人、香港人,对我们当时大拆大建的批判,听起来像抱怨和挖苦,其实是怀着善意的。后来大连晚报的主编把我的话写成专访形式,我觉得实在不妥,改成一篇评论员文章——《再见大连港,再现海港城》。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我的文字也在成堆的废纸里面,渐渐蜕去华丽,变成现在的样子。满世界的流行词“华丽转身”,有些转身,在夹缝里面,哪来的华丽。看见的华丽,大概是无数匍匐和彳亍之后的样子,在微信上签名备注里,我写下“素年锦时”。 一起去周庄旅行的Candv说,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的事情太多,我坚持写字,是对自己的一点点保留。心有戚戚,这是我至今为止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带着从热血沸腾到节制和冷静,完成这部《阅读大地》,从饱暖自己,到温暖别人,或许也是我的天命。 西方人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中国人却用木头造房子,从阿房宫到圆明园,从十三行到天一阁,中国建筑最怕的是火。而那些文明要怎样回溯,怎样掘地三尺,才能重现?地面之上,一些无存世间的真迹渐渐就被谎言遮蔽了,好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辩。而地下文明碎片,却渐渐拼凑事实真相,在写“西关故事”和“退潮的左岸”时,对用陶瓷文化来代表中国的CHlNA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中学老师说是西方人贬低中国如瓷一样脆弱。但大国崛起时代,再看源自泥土、浴火而生的陶与瓷,又是一种意味。你说它脆弱,我说它华丽。 沿着海岸,从南到北,御风而翔,一年四城,略读人生四季。 心无尘,爱无垠。 目录 自序 GAP YEAR之后 第一章 魔都之韵 海上花开——从女孩到女人 退潮的左岸——从田子坊到静安别墅 素年锦时——从老工厂到新工坊 第二章 花都之魅 西关故事 吹过沙面的风 一壶天地,悦纳百川 深圳五月天 第三章 帝都之风 香山小住,一乌不Ⅱ乌山更幽 香山,红烬黄褪浓转淡 北京·酒吧 岁月研磨出的川底下村 银山塔林——通向净土的浮屠 第四章 我是深蓝 不睡的城市 亚龙湾的完美夏天 一场刮走6.8亿元的台风 银河、温泉、孔明灯和火星冲日 大连,爱上层楼不识愁 徒步星海,馆藏大连 白槐花与黑丝袜 客居,城市旅店 青岛,石阶路上的小情调 第五章 一路乡愁 桃源仙踪 周庄,梦里依稀慈母泪 平遥,三晋春秋尘烟里 西塘——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无梦到徽州 婺源 普罗旺斯不远,我在月河等你 第六章 小城故事 烟花三月下扬州 抚顺·露天煤矿 路过郑州——断流的黄河 西安,无尽红艳烟尘里 第七章 山水四季 人间仙境·张家界 丹山碧水武夷山 华山,天地间的斧痕 黄山踏雪 绿遍江南时,明月照我还 第八章西行漫记 内蒙古,断肠人在天涯 舌尖世相,最念那夜冷淡杯 川藏公路 四姑娘山 彩云之南,去丽江晒太阳 新疆,守望麦田 后 记 序言 初次听到GAP YEAR,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与发小在中山公园分手。很多城市都有中山公园,我说的是上海的中山公园。分手时,我们都已为人母,各自奔忙,青春渐行渐远,一面努力夯实人生的基底,一面仰望理想的星空。我说,“GAP YEAR”这个词与我这些年的行走有些相似,但我的这段时光,应该是复数——GAP YEARS。她沉默良久,回了句:“Anv time iswasted.” 这个时候,我刚刚换了份工作,我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总是在面对HR的时候有些尴尬,这次交谈一样令人难忘。HR总监问我,“你的职业经历开局这么好,怎么后来……,你怎么做的职业规划。”我笑笑说,“生了场病,学会警觉,所以我做的是生涯规划。” 那些迁徙的乌儿,总是知道前进的方向,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南飞了。而人却不行,有些取舍和决定,问别人都是徒劳,这时候,最好闭起眼睛,听着风声,用最原始的方式,找到自己的节律和内心的声音,就是常说的“Follow your heart”。如果我的前一本书,是挥别,那这一本就是启程,写给GAP YEAR之后的回归。 几年前,打电话给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老友求助,几句冷语丢来,我删了那人的号。随后,人生渐渐峰回路转,推宝宝在花园散步,接到一个电话,没有显示来电人的名字,号码又有几分熟悉,我迟疑地接起,是那位被我删了号的故人。他告诉我全家已经办妥移民,妻子带着儿子坐移民监,他留在国内打拼,一边收入翻番、事业蒸蒸日上,一边劳燕分飞。临了,他说,那次通话时,他正得抑郁症。我不知说什么好,抑郁这个词如此流行,也如此临近,说不定就点了谁的名。移民这个词也很流行,身边的故人,亲也好,疏也好,说不定就一去不回。随后,对“老友”的态度,变得宽容,谁都活得不易,几乎人人都卷入一场如电影《一九四二》般的长途迁徙,望断天涯、乡关何处?常常自顾不暇,也就全然忘了谁借了谁家一升米。 我们总有身心疲惫的时候,我是那种主动给自己放假的人。一次又一次,让自己在抑郁之前,放下所有,出门远足。不管是摔门而出,还是轻轻把门带上。一次或远或近、或长或短的行走,构成我大多数后来工作、思考、写字的基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其实是从坐而论道的一方小天地起身,在行走中阅世事、阅人生。 行走是人类原始生存状态的基因沿袭,伴随着为生存而迁徙的地域变更,世界文明的传播也由此而来。国际上普遍把世界四大人种中的黄种人称为蒙古人种(MongoIoid)。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是以生活在河谷地带炎帝部落的农耕文明与“迁徙往来无常处”的黄帝游牧部落的融合。当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遇、碰撞、交锋后,先民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周起源于西戎,周代商、元代宋、清代明的更迭中,有野蛮的争夺,流血的历史,更有“天下有不服者,黄帝从而征之,未尝宁居”的游牧的基因,在血液里世代相传。 也许,正因此,我们的骨血中才有那么多矛盾,既有炎帝神农部族血液里深刻的故土情结,向往永居一处的安宁,又保留黄帝轩辕骨子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天性。 行走亦与人生有深层次相通之处。很多人把人生比作一段旅行,大路、小路、弯道、坡道、坦途、险途、……,远行不是目的,远行之后,从路途中带回了什么才最重要。 大地长养万物,自然、建筑、人文、风物则尽附其上。从半路出家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边走边思考》,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再到间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近年来,行走类的文章,不再单单呈现于《国家地理》之类的旅行杂志里,而是更多地从建筑界、文化界、新闻界等专业领域出发,旅者带着人生、职业的双重思考行走,在跨域的自我对话中,实现本我和自我的碰撞。一路彳亍,阅人生、阅天地,阅古今,一步一芳华。 从我们目力所及的祖辈生活到膝下儿辈.在这大约一百年时间里,承载我们生活的土地,从祖辈的农业社会到父辈的工业社会,再到被称为“第三次经济浪潮”的信息社会转型,蜕变之快,超越以往任何时期。不出数年,故地重游,转眼就成陌生旅途。这样一场跨时二十年的阅读,才有更迭变化的乐趣,借由对土地前世今生的思考,亦引发对人生征途的无限遐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诗中好一股仙气,从小喜欢得不行。以前也专喜欢挑清幽的地方去,但走着走着,就发现这样的清幽也只有留在了古诗词句中。中国城市化已经超过50%,法定假目的增加、失业率的增高、自由职业者的增多、城市老龄化带来退休人口休闲时间的增多,各种因素的综合之下,素以“清凉”著称的五台山中密密的游人、盘桓曲折的灵隐寺上山路长长的车队……贾岛到了今天恐也难再写出这样仙气的诗句吧。 我们已经无可返回地走入城市,有上赡下养的义务,有自己的惑与不惑。所以,壮行之路,已不是为了一去不回,遁世隐居。 这些年,行走中的思考远大于坐在办公桌前的总和。经由行万里路的回溯、观照,再度走进霓虹闪烁、人际杂沓的十字街头,也会用看山水的心,去看林立的高楼和流动车灯尾光的道路…… 城市大观者,建筑为山,道路为水。 内容推荐 《阅读大地》已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行走中体悟生活,理解工作,认识自己。行走是一种启迪身、心、灵的方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从一座城到另一座,我们变得更宽容。安藤忠雄在行走中,将自己从一个建筑业的门外汉走成了一位大师。余秋雨在行走中,将自己从一个文化人的苦旅升华成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本人通过十余年在房产、传媒、广告领域的穿越的从业背景,画出自己的行走和思考的心灵地图,分享给每一个喜欢走路和思考的朋友。《阅读大地》由吴鸿雁编著。 编辑推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其实是从坐而论道的一方小天地起身,在行走中阅世事、阅人生。行走是人类原始生存状态的基因沿袭,伴随着为生存而迁徙的地域变更,世界文明的传播也由此而来。吴鸿雁编著的《阅读大地》为我们如何寻求内心的释放和充电打开了一扇窗。跟随本书一起去阅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