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图片记录了中国首批生物火箭的发射和载人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历史事件。中国航天生物技术伴随着全球航天科技活动发展迅猛,本书在航天科普教育、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揭开鲜为人知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初期的基础工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贝时璋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谷岩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贝时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图片记录了中国首批生物火箭的发射和载人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历史事件。中国航天生物技术伴随着全球航天科技活动发展迅猛,本书在航天科普教育、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揭开鲜为人知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初期的基础工作。 内容推荐 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和推动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主持领导了我国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发射,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他以实验为依据,挑战传统细胞学说,创建了“细胞重建学说”。德国图宾根大学五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证书。在太阳系中,有一颗闪烁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时璋星”。透过贝时璋精彩的世纪科学人生,在了解他的科学研究历程、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学部的建立、我国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首批生物火箭的发射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基础工作的历史。 贝时璋笃实敦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动着每一个和他接触过的人。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自能声名远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学校的学生。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难忘的年华 第一节 镇海的渔村 第二节 幼年的印象 第三节 母亲的教诲 第四节 少年的理想 第五节 青年的追求 第二章 留学德国 第一节 远涉重洋 第二节 弃医从理 第三节 图宾根大学 第四节 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节 学术氛围 第六节 学科交叉 第七节 友谊长存 第八节 五张博士学位证书 第三章 一代宗师 第一节 回国求职 第二节 筹建生物学系 第三节 大师风范 第四节 名系名师 第五节 成家立业 第六节 邂逅丰年虫 第四章 浙大西迁 第一节 校园风云 第二节 文军长征 第三节 湄潭岁月 第四节 科研工作 第五节 复员杭州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 第一节 赴欧考察 第二节 当选院士 第三节 时局动荡 第六章 筹建科学院 第一节 科代会筹委 第二节 筹建研究所 第三节 实验生物所 第四节 访苏代表团 第五节 科学院学部 第七章 战略科学家 第一节 当选人大代表 第二节 制定科学规划 第三节 开拓放射生物学 第四节 奠基生物物理学 第五节 创建生物物理学会 第六节 基本生命现象观 第七节 科技建设战略 第八节 国际学术交流 第八章 科学引路人 第一节 理论研究组 第二节 仿生学研究室 第三节 工程技术研究室 第四节 人才辈出 第五节 培养年轻一代 第九章 服务原子能事业 第一节 发展放射生物学 第二节 学科发展指导者 第三节 核爆炸动物实验 第四节 小剂量长期照射 第十章 奠基载人航天 第一节 中国要搞卫星 第二节 宇宙生物学 第三节 发射生物火箭 第四节 规划载人航天 第五节 实现载人航天 第十一章 挑战细胞学说 第一节 确认细胞重建现象 第二节 重开细胞重建研究 第三节 创立细胞重建学说 第四节 模拟诱导细胞重建 第五节 探究细胞起源痕迹 第十二章 世纪人生 第一节 为科学而生 第二节 无尽的探索 第三节 幸福的家庭 第四节 长寿之道 第五节 故乡情深 参考文献 附录A 贝时璋论生物物理学 附录B 贝时璋科学论著目录 附录C 贝时璋生平活动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留学德国 第一节 远涉重洋 1915~1921年,在德国人创建的德华学校和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贝时璋读了近7年的书,德国老师的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也适应了德国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的这段学习过程,给他打下了较好的医学知识基础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使他有了扎实的德语语言训练,自然而然地贝时璋渐渐有了日后到德国留学的想法。1921年9月医预科毕业,虽然家境艰难,然而父母却给予儿子全力支持,贝时璋的留学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胸怀自己的理想,踏上了赴德国的自费留学之路。 像贝时璋这样家境贫穷的人,想去德国自费留学本来是没有可能的。但是,那个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国国内通货膨胀、马克贬值。这就使得去德国留学所需费用,与在收费较高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上学相差无几。同学中想去德国留学的人不少。逢此机会,贝时璋于是下定决心,向父母提出要求赴德国深造。母亲虽然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间女子,但对儿子读书非常赞成,常常给贝时璋以鼓励,特别嘱咐他要学一些专门技能。姨母也赞成贝时璋出国留学,并给予支持。家庭虽然贫穷,父母却以对儿子无私的爱和远见卓识,对贝时璋全力支持,并倾其所有,多方告贷,凑得800元钱。1921年秋天,贝时璋花了100多元钱买了一张三等舱船票,随身带了些零用钱,剩下的钱换成马克支票,这些钱足够贝时璋在德留学一年的开销了。父亲送他在上海登上了9000吨级“亚马森”号(Amazon)法国邮船,和他同行的还有余鸿康、李元善两位同学。由上海去德国路途遥远,要远涉重洋,刚满18岁的贝时璋,这次要出的可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远门”。他要经受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洗礼,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由东海进入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跨越地中海,到德国去求学了。 1901~1920年,德、法、英、美四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分别为20人、11人、8人、2人,德国居于首位。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当之无愧地处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列。德国虽然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德国本土受到战火的破坏不大,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较为完整。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科技人员没有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大量离开自己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恢复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的投资和发展,从而使得战败的德国在高等教育以及许多专业领域,诸如工程学、机械学、医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仍然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从而吸引了大批留学生纷至沓来,中国也出现赴德留学的热潮,其中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生尤为踊跃。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历来与德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大学承认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学历资格,学生可以直接入学。特别是到了1920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确立的“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对学生的影响,加之马克贬值的因素,使得留学德国的学生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有资料统计,1921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德留学生有102人,其中1920年57人,贝时璋出国留学那一年,即1921年有37人。当时留德学生拿到国家公费资助的极少,大多数是自费留学,而且像贝时璋这样靠借贷自费留学的在当时也不在少数。 这一时期留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学生中,日后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贝时璋(生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伯强(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宁誉(皮肤科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金问淇(妇产科专家、武汉医学院教授)、宗白华(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魏时珍(数学家、四川大学教授)、梁之彦(生物化学家、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李元善(曾任上海同德医学院院长)等。 贝时璋乘坐的“亚马森”号邮船,从上海出发,经香港、越南西贡、新加坡、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经波斯湾(阿拉伯湾)到阿登,进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在法国的马赛靠岸,航程16000公里。因为是邮船,途中经停许多港口,每到一处停靠一天半日,乘客可以上岸游览参观。第一站是香港,上岸后,有几位香港人见贝时璋他们三个学生那么年青就能出国留学,回国后可以建设国家,使国家富强起来,对他们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并执意请他们吃饭,这让他们很是感动,也使他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在越南西贡,又有华侨对他们说了同样一席话,也执意请他们吃了饭。这是在旅途中留给贝时璋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这两顿饭让他终生难忘。这件事也让贝时璋意识到,他留学德国不止是自己个人和家庭的事情,同时还负有使国家富强的责任。第三站到新加坡,他们参观了槟榔园和植物园,看到了许多在国内从未见过的植物。沿途各站的参观游览,让他们领略了异国风情,但是他们最盼望的还是尽快到达德国。 贝时璋虽然是第一次乘坐远洋轮船,却不太晕船,不像许多人那样连餐室都去不了。此次航程,一路风浪不是很大,只是到了波斯湾风浪变大。一个月后,从中国的东大门上海启航的“亚马森”号邮船,终于在法国的南大门马赛港靠岸。贝时璋和他的两位同学上岸后改乘火车,纵贯法国南北,经斯特拉斯堡,跨过著名的莱茵河,越过法德边界,之后不久便到了贝时璋留学的所在地、位于德国西南角的城市——弗赖堡。 从上海出发算起,整个旅程历时一个月。在弗赖堡,贝时璋一下火车就见到了来接他们的沈谦、金问淇和周彦三位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时的同学。“他乡遇故知”,让贝时璋在陌生的国度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三位同学帮他们安排住处,又向他们介绍学校情况,帮助办理弗赖堡大学的入学手续,贝时璋一下子就有了安顿下来的感觉。 就在贝时璋到达德国的1921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校友、电机科预科的魏时珍和医科预科的宗白华等中国留学生发起组织了“中德文化研究会”,旨在“将德国的文化介绍至中国、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德国”,“以共同发展文化”。中德文化研究会发布宣言:“我们是华人,是东方文化最古、最高的国民。目下旅居德邦,是西方文化最出类拔萃的地方”,“现在东方的或西方的文化,都是片面的,还没有充分地调和,所以要谋全体人类文化的发展及进步,非从互相研究、互相孕育上着手不可”,“我们应当努力,来担任两大文化的融合及发展。从此进行,方能创造一个将来的及全人类的新文化”。中德文化研究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留学生的团结,唤起了留学生们的使命感。贝时璋虽然远离祖国国土,但在这样的留学氛围当中,让他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留学生的责任。 P19-21 序言 北京,中关村,紧邻“北四环西路”北侧,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住宅小区。在高过楼顶的杨树枝叶的掩映下,小区里有东西向一字排开的三座三层住宅楼:13、14和15号楼。这三座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虽然现在已经十分陈旧,在当时却是中国科学院特批、特建的“特楼”。这三座“特楼”,当时是为中国科学院的一批顶级科学家特别建造的。在后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就有杨嘉墀、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和郭永怀6位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构思了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蓝图。“特楼”的住户里,还有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贝时璋、秉志、童第周、钱崇澍、陆元九、屠善澄、赵忠尧、杨承宗、张文裕、汪德昭、陈宗器、尹赞勋、顾功叙、傅承义、黄秉维、叶渚沛、柳大纲、郭慕孙、熊庆来、蔡邦华、戴芳澜、邓叔群、陈世骧、吕叔湘、罗常培等人。 生物学家贝时璋先生1955年住进了14号楼,与物理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住对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事过境迁,三座“特楼”里原有的老住户,有的已经辞世,有的搬出住进了新居,三座老楼的显赫身份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到2009年,惟有106岁的贝时璋先生和96岁的何泽慧先生,依然在这里对门住着,从房屋的外观到室内的陈设,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 当贝时璋先生过了百岁生日之后,每逢星期三的上午,我总要在10点钟准时来到“特楼”贝时璋先生的家。贝时璋先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而我则是先生与院、所间的联系人。先生还是细胞重建研究组组长,我是先生的工作助手。每周的这一天是先生和我讨论工作的日子。一生中,少享受、多奉献、进行科学研究是先生最大的快乐。百岁寿星贝时璋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工作依然是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每到讨论工作的这一天,先生总是提前到客厅就坐。我一到,随着我的问候声,先生也总要起身和我握手,热情而和蔼地说:“王谷岩同志,你好!”而每当工作结束我离开时,先生又总是起身和我握手,还要送我到门口,和我道别:“王谷岩同志,再见!”我是先生的学生,又是他的助手,可多年来先生一直这样称呼我,一直是这样的和蔼、这样的亲切。不仅是对我,对于任何人,不论是领导、同事、朋友,也不论是学生、下属、小辈,或是来拜访他的少年儿童,先生都无一例外地热情问候、热情接待。步入百岁之后,贝时璋先生还在做着两件工作:一件是继续对他建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及与之相关的重要生命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先生说,他要把进行这项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出的认识作为“备忘录”,交给研究所和国家,希望对一些科学问题的探讨与发展有所用处。另一件是回顾和总结他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80年来的心得体会与经验,以及他创建并长期领导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治所思想与实践,先生把这件工作称为“回忆录”,并同样也要把它交给研究所和国家。 贝时璋先生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从在德国留学时起,他就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与细胞分裂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了细胞的繁殖增生存在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2003年10月10日,是贝时璋先生的百岁寿辰。在那之前,先生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主编完成了他的《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并于2003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细胞重建》论文集的第一集,已于1988年12月出版,收入论文24篇,报道了细胞重建的基本情况:细胞分裂不是纽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细胞重建是与细胞分裂并行存在的另一条途径;细胞重建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只要具备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合适的环境,都有可能发生细胞重建或核重建。《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收入的18篇论文,是先生从未发表过的20‘多篇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报道的是对细胞重建本质的探讨,重点在于细胞重建的诱导和模拟的研究结果。这两集论文集,收入了贝时璋先生和他的研究组1970年以后、历时3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论文。正是根据这些原创论文,贝时璋先生提出了一套完整理论——“细胞重建学说”,向有着100多年历史、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细胞学说提出了挑战。 贝时璋先生享年107岁,他的人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时代,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他曾是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被人们尊称为一代宗师,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科技人才。他是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及其学部的建立,他高瞻远瞩、倡导学科交叉,开创了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和宇宙生物学。他勤勉业精,1928年25岁时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他在教育和科学生涯中取得的学术成就赢得他的母校的厚爱,图宾根大学又先后为他颁发了四张博士学位荣誉证书,德国政府还授予他“惟一学术公民”称号,他得到了举世无双的殊荣;在太阳系中,有一颗闪烁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时璋星”,昭示着他为科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贝时璋先生的人生是科学的人生,他视科学为生命,他要做一个“真实的科学家”。他说:“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 人到老年,会经常回忆往事。2006年的年初,贝时璋先生对我说,他3岁时开始记事,当2006年的10月他满103岁时,一生中100年经历的重要的事情他都记得。我说,如果写出一篇《清晰记忆100年的科学老人》的文章,很多人一定都喜欢去读。听了我的话,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当我坐在贝时璋先生的身旁,静静地注视着这位从浙江宁波走出来的百岁科学老人时,脑海中会闪现出镇海渔村里那个沉默寡言的乖少年,那个走在图宾根大学城里、被德国同学昵称为“Pai bub”(贝娃娃)的有为青年,以及那个在讲台上和实验室里的一代宗师和科学大师的一个个身影。当我握着先生有力的双手的时候,仿佛触摸着他那厚重的世纪人生。当我聆听他对重大生命科学问题思考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一个真实科学家人生价值之所在。 贝时璋先生笃实敦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动着每一个和他接触过的人。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自能声名远播。正如浙江乡贤、唐代名重一时的诗人虞世南诗中所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王谷岩 2009年10月于北京中关村 后记 撰写《贝时璋传》的动议,始于2003年,是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庆贺贝时璋先生百岁诞辰的一项计划提出的。当时,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务会和贝时璋先生本人将这项工作委托由我来做。 一份传记,不只是简单地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它应展示人物在生活年代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大背景下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贝时璋先生是一代宗师、一位著名科学家,他的传记是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各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之中,去记载他的学术思想、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因此,第一步的工作,是要进行包括社会史料、科学事件史实以及贝时璋先生的学术活动与成就、学术思想及其形成过程的搜集与考证,工作量很大,而且十分重要,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我与先生的子女贝濂和贝德一起整理过先生的文稿,我选出了先生的所有可以用做传记素材的文稿,并做了进一步深入的阅读。为搜集先生在浙江大学20年的经历,我翻阅了《浙江大学发展史》,逐日阅读了《竺可桢日记》1~8卷,即1936~1954年19年的日记。贝时璋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时间最长,因此《中国科学院发展史》和《中国科学院编年史》等也是需要仔细阅读的。在所有的阅读中,我都做了摘记。 2006年动笔,开始了传记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资料的进一步搜集、核对和考证工作也从未间断。一位教育家,一位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的取得,反映在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但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独到的学术思想指导。因此,贝时璋先生的学科交叉思想、科学创新思想和建所治所思想的形成及其推进过程,就成为我深入探究与叙述先生学术成就的一条主线。 贝时璋先生选定我作为他的助手,是我的荣幸,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可以时时聆听他对其所创建的“细胞重建学说”及与之相关的重大生命科学问题的阐释与思考。而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又让我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有了一个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同样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传记应有某些过程的细节,要有传主的个性化语言。然而,每当向贝时璋先生问起在某一时期或在某一事件中他的所做、所说和所想的时候,他经常会说:“不要说得太多,那是我们应该做的。”他更不太愿意多谈他的成绩和贡献。所幸,在1991年编纂《贝时璋文选》时,应幼梅先生写过一篇类似传记的文章《贝时璋教授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依据的是与贝时璋先生交谈所得到的资料。再有,从2000年6月12日开始到7月13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贝时璋先生与贝德和朱蔓萝夫妇陆续谈了他的经历,他们将其整理成文,便有了《贝时璋生平自述》。感谢他们三位的辛勤工作,给我提供了《贝时璋传》的写作框架。 也是用了三年的时间,以每个月近10000字的进度,到2009年9月,我才完成了传记的初稿,之后即对传记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补充。2009年10月,贝时璋先生逝世。是年年底,生物物理研究所有了拟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纪念活动的安排。为此,我即加快了初稿的修改与补充,并配上140张照片,有了在2010年9月即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前出版《贝时璋传》的计划。也正是在那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与科学出版社议定了出版院士传记事宜。有了院士工作局和科学出版社的支持,《贝时璋传》得以及时列入出版计划并如期出版,以作为我们对贝时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永远敬仰他、怀念他。 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杨星科研究员和贝时璋先生子女,全文阅读了《贝时璋传》文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许多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对《贝时璋传》的写作和出版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注与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王谷岩 2010年5月于北京新龙城 书评(媒体评论) 贝时璋教授在科研和教学生涯中,密切关注着生物科学的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他曾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生物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过许多重要意见,对推动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动物学会 贝时璋先生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和生物学卷编委会主任,领袖群伦,历时十余载,终成煌煌巨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为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繁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贝时璋院士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生命科学研究,为当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贝时璋院士德高望重,是众多青年学子的恩师和楷模。贝时璋院士已过百岁高龄仍然关心我国纳米生物学的发展,令我们敬仰和钦佩。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 最尊敬的贝时璋院士,请允许我们代表我们的德国同事,感谢您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地沟通的桥梁,对中国生物学界与世界生物学界的科学交流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德国斯图加特动物学研究所教授Hinrich Rahmann和Mathilde Rahmann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