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扬州旧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宗金林
出版社 广陵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唤醒一段已经消逝的历史,重现廓清已经模糊的身影。

细细打量,轻轻地抚摸那段历史,民国的背景里,曾经有那样一群人。曾经有那样一些事………

本书共收录了民国年间反映扬州社会生活的文章近五十篇,是反映民国年间扬州社会生活较为全面的一本地情书。

内容推荐

该书共收录了民国年间反映扬州社会生活的文章近五十篇,约23万字,图片70多帧,同时还选录了民国期间《芜城怀旧录》《自勉斋随笔》等书籍中的相关资料,是反映民国年间扬州社会生活较为全面的一本地情书。

目录

戏剧性的辛亥扬州“光复”

熊成基烈士灵柩运回故乡纪实

灵堂婚礼

谋杀徐宝山事件的真相

中国第一宗商标官司

 县太爷给了个“说法”

 官司打到大理院

 树欲静而风不止

我所知道的富春茶社

卢殿虎兴办“镇扬”汽车公司纪实

扬州妇女会营救施剑翘的通电

军阀孙传芳盘踞扬州

 许蔼如

 军阀盘踞扬州

 下汤元儿

 刘汉

 里下河的浩劫

五四运动在扬州

扬州“五卅”反帝风潮

民国扬清公路兴筑与通车漫话

孙阆仙赌气开药店

同松参号沉浮录

走进绿杨旅社

名人们与扬州的情缘

 康有为两下扬州

 恽代英在扬州

 李根源在扬州

 郁达夫在扬州

 柳亚子在扬州

 马君武在扬州

 田 汉在扬州

蒋介石两次到扬州

扬州中医抗议“废止中医案”的前前后后

张之江整治扬州治安

惜馀春茶肆和他的主人

教场里的“惜馀春”

 史料中记载的一家小茶馆

 从可可居到惜馀春

 惜馀春的客人们

 惜馀春为什么能在扬州出现

 惜馀春主人最后的归属

民国时代的扬州徽商

 南河下汪氏

 丁家湾许氏

 地官第汪氏

吝啬豪富周扶九

袁豁嘴的故事

一道令人心醉的风景——扬州教场

百业汇聚的旧教场”

 茶楼酒肆

 书场

 各行各业

民国年间扬州的几条街

 古旗亭街

 辕门桥

 多子街

 新胜街

 左卫街

扬州的几次骗案

 扬州大骗案

 赌骗

 骗 案

 扬州少爷骗人又被人骗

 长江轮女拆白党

清赋风潮

扬州船娘风波

《闲话扬州》风波的台前幕后

民国年间扬州运河上的两座桥

《五亭桥铭》与《五亭桥记》

扬州“崇节堂”寡母孤儿生活纪实

 崇节堂的定性

 崇节堂中的寡母孤儿们的生活

 崇节堂中的学堂

 在崇节堂里长大的孩子们

日伪时期的吴道台宅第

抗战初期扬州的一次空战

陈含光与《芜城陷敌文记》

汪伪“建国号”飞机起义

民国年间的扬州著名谜社——竹西后社

著名书画团体涛社

 成立

 成员

 活动

扬州钱业话沧桑

 扬州钱庄“钱随盐走”

 扬州钱庄的组织形式

建国前的扬州银行业

 银行业的兴起

 银行历史的回顾

扬州城解放的前前后后

 华中二地委的指示及其传递

 开展地下宣传

 秘密绘制军事布防图

 成立“地下商会”

 保护电讯局

 保护电灯厂

后记

试读章节

富春本来不是茶馆,是个“花局”,专门培养各种花卉和制作盆景。

怎样由花局改变为茶馆呢?这个过程我知道。民国初年,扬州商会会长周谷人之父颖孝,年已70多岁,却喜欢天天上茶馆。当时茶馆并不是个好地方,店老板都是安清帮头目,茶馆便是他们的“堂口”,不少流氓常在里面“吃讲茶”(即他们中间发生纠纷,请“老头子”出面处理),和做不正当的交易。周谷人很不愿他父亲和这类人接触,以致于受到请托,影响到他的商会工作,但又无法劝阻老人家。当时商会办有一所“商业中学”(后来改为县立中学,即现在的市一中),陈步云在校里任庶务员,便向周建议在他花局里,自办茶馆“专供老太爷和他朋友们享用”,周认为很好,便支持陈办了。就在1914年,陈步云请来了高手师傅,雇用了两个堂馆(服务员),开张了茶社,但不挂招牌,一直保留着“花局”名义。免得清帮中来人找麻烦。

1917年,我年13岁,才随上辈回故乡居住。就在这年深秋,周颖孝(他是我曾祖母的内侄,我叫他“三爹爹”)带我第一次去吃茶。这次给我印象很深,虽然事隔70多年,还是历历如在目前。富春哪里像个点心店,进了一个小门,就看见了一排花架,上面盆菊盛开,五色缤纷,清香扑鼻,好像今天的菊花展览会。对着花架,并排着两间矮屋,每间只摆三四张方桌和十几条长凳,砖地粉墙,倒打扫得很干净。茶客不到20人,大多数是老者,彼此熟识,有的随便交谈,有的拈须微笑,怡然自得,一派闲适清静气氛,好像是古画中见到的。记得那天吃的蟹黄包子,也算得是“持螯赏菊”。

这两间原始矮屋,被后来的茶客们赠送一个雅号,叫“乡贤祠”。“贤”在哪里呢?在于这班老茶客们懂得茶经食谱。而又提倡“俭德”。有的一清早就来洗脸刷牙。毛巾牙刷就存放在馆里,冷热水却是免费供应的。有的存放了自备的茶壶,古雅的宜兴陶壶和精美的景德镇瓷壶都有的是,容量总比馆里壶小。尽管一壶茶只卖7分钱,他们却把茶叶分成两份,一半早上吃,一半留在午后再来吃。点心吃得很少,各取所需,有的只要两个包子,甚至于仅仅是一块油糕,馆里却能体贴到老年人的消化能力,没有二话,如数供应。最妙的是吃了不须付钱,他们叫服务员取来账簿,按照早已自定的“账头子”(姓名和号数)亲笔记账,然后在三节(端午、中秋、春节)时期,结账总付。由于“俭德”,他们一天花费不到两角钱。三节总算也不会超出20元的,真是“优哉游哉”、“惠而不费”!

这里可以看出,陈步云对于老茶客们是照顾非常周到的。作为店老板,当然要谋利,可是他并不想暴发横财,而是想“细水长流”地争取长远利益。他熟悉老茶客们的身份地位,他们虽非达官贵人、豪商巨贾,却都是家产有恒的读书人,在当时扬州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如果把他们招待好了,便可以通过老主顾的义务宣传,吸引来新主顾。他想把富春办得高尚一些,不同于一般的喧哗杂乱的茶馆,就可以使得过去讨厌茶馆的上层人士,也逐渐愿意前来做座上客。他和点心师傅及服务员相处得很好,团结一致,经营事业,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这是富春兴盛起来的关键。现在看来,早期的富春当然是为少数绅士服务的,但它一切从方便顾客着想的精神却是值得今天服务性行业借鉴的。

我从20岁起,到南京上大学,30年代,一直做教师。寒暑假回老家时,才做了富春的常客。我亲自感受到它“蒸蒸日上”的气氛,尝到了它的美味。先从茶说起,服务员每天用锡制的小圆杯作为量具,把三种茶叶:浙江龙井、湖南湘潭家圆魁针和扬州窨制的珠兰茶混合一壶。龙井取其色,珠兰取其香,魁针取其味厚而后劲大。合在一起,色香味俱全,并且加水三次,还存着余味,足够半天品尝,这是其他城市里的茶馆所没有的。

服务员还准备了扬州茶客所爱吃的烫干丝。每份不过卖5分钱,加佐料后,茶客自拌自吃,别有风味。  点心方面,凡是其他茶馆所有的,富春都有,但做得更加精美可口。

富春的声名越来越大。不辜负陈步云的期望,好多过去不上茶馆的人士都变成了老茶客。馆里东南、西南两角,各新筑了两个敞厅,添了几十张茶桌。中间地区,原来摆列的花盆搬走了,也搭起篷子,摆设桌凳,以适应不断增加客人的需要。不过“乡贤祠”两间矮屋,却保持愿样不动,大概是由于它是“发祥之地”吧!原来的“乡贤”们虽然逐渐凋零了。但前面的花盆架子尚在。陈步云另在广储门附近,辟地种花。按照节令,把开放的好花,轮流搬来陈列,春梅秋菊,还有杜鹃等等,依然是艳色幽香,耐人欣赏。所以,多少带点文人气息的新老茶客还是喜欢这个角落。在这里,不时出现了文娱活动。

民国初年,扬州有个“冶春后社”,表示要继承清初大诗人王士祯(号渔洋)所创立的“冶春诗社”。社址原设在瘦西湖的徐园里,这时候有的社员嫌出城路远,改到富春来谈诗句,传阅作品。春节期间,他们悬挂出若干灯谜条子,供来往茶客们猜谜,有时他们作小型“诗钟会”拈字嵌在七联诗句里。这是一种。

乾隆年间,扬州人会唱昆曲的很多,这时遗风尚在,有个“广陵曲社”。有的曲友带着笛子和手鼓(叫“荸荠鼓”,扁圆形,音量不大)来到富春,高兴起来,便细吹低唱一两支《牡丹亭》、《长生殿》名曲。这又是一种。

有的茶客是书画家或收藏家,带着新作品或新购置品来,提供同道内行人进行鉴赏。这样,就吸引了一两个小本经营的古董掮客来兜揽生意,小名头书画和其他文物都有。有眼力的茶客有时会以低价买到真迹佳品,顿时会传为“美谈”。这又是一种。

以上的“雅事”或多或少地帮助了富春的发展。但是造成富春营业“蒸蒸日上”的原因当然是点心的质量。老师傅们能够不断地增加花色品种。据我的记忆,最多时有30余种,其中有一般茶馆通行而加工精制的,如生肉包饺、油糕、翡翠烧卖之类,还有汤包、蚌螯烧卖、豆沙烧饼、黄糕、三丁包等。

好食品谁不爱吃!顾客不断地增加,成分日见推广。首先发展到教育界。当时扬州中等教育很发达,有四所中学:省立扬中、县立扬中、私立扬中和教会办的美汉中学。1927年起,省立扬中是全国闻名的中学,由于扬州物价低廉,有不少足够教大学的教师情愿留在家乡教书。由于省立扬中学生升学率高,大量外地学生也来读书。老师们虽然不赞成茶馆生活。但在课余时间里,也会到富春来品尝茶点。到了星期天,外地学生们也会来聚餐一顿。结果富春里有一部分茶室被称为“教育厅”。接着也产生了“商业厅”。从古老的盐商、钱庄客人到新兴的各种商业的老板、管事和高级职员们,都在这里聚会,接洽交易,交换经济信息,并招待过往客商。但是从来不见女茶客。这并不是富春不愿接待她们,而是当时的家庭妇女们认为上茶馆,抛头露面不正经,这个风俗一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改掉。

富春始终保持着价廉物美的经营方式。服务员人数不多,却很干练、勤快,也始终保持着一切从顾客需要着想的良好服务态度,对新老顾客一视同仁,说话表情和蔼,一呼就到,从来没有怠慢,更不会发生争吵,老茶客固然可以只叫两件点心,对新来乍到的客人,同样地计件供应。当时一般茶馆,点心以笼计算,一笼16个,最少得叫半笼。富春点心花式品种多,为了便于外地顾客品尝,发明了“杂花式”方法,一笼罗列8种点心,每种两件,4咸4甜,味道各别,外地客人就可以在半天时间里,尝到了富春的主要点心。这个方式也一直保留到今天,不过由一笼8种改为4种而已。由于物价波动很小,赊账的办法也保留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前夕,记“账头子”的账簿最多时有五六厚册。好在当时市面不大,富春茶客都是“正经人”,而且花费有限,陈步云不怕他们到节不付钱,因为一赖了账,就会传开了,大大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

以上记录的是富春早期发展的情况。

抗战期间,我一直在四川。1946年5月才回扬州。富春营业,较抗战前更加兴隆。花局的痕迹几乎不见了,完全是个大茶馆,“乡贤们”大多谢世了,赊账的没有了。富春经营方式,总的看来,是商业化了,转变了过去适应封建士大夫那种悠闲气息。点心品种减少了,分成两类:一类叫“常行的”,质量不高,但有个好处,一叫就很快地送上来,对于赶时间做生意的客人方便;另一种是特制的,专供应老茶客,还保存着过去的质量。我的老朋友都有熟识的服务员,供应的点心还使我满意。

  在家时间很短,我就到无锡工作,把整个家庭搬走了。解放以后,又从无锡搬到南京,很少回扬州,只有时因公出差或参加会议作短暂的停留,食宿都在招待所里,没有多少闲空到富春重温旧梦。但是,后来富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还是亲身感受得到的。P24-28

后记

那个命运多舛的民国已离我们而去了,虽然离去的时间很短,但是一个真实鲜活的时代已有些支离破碎了。好在这段历史并不那么久远,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仍能穿透重重迷雾,看到那或光鲜、或风流、或沉郁、或清雅的一页。

《民国扬州风情》出版之后,和文史界的朋友交流更加愉畅。每每品茗、谈道、临境、陈情,都绕不开民国的那些人和事,民国这个选题应该继续下去,有了心愿就有动力!年初,又埋头钻进故纸堆里,在寻找的路上,卤莽地撞开了一座座深邃的历史之门。历史已显斑驳,作为史志档案工作者,翻检、记录责无旁贷,在默默地工作中,也找到了凝固于这段历史的深厚的情感。

感谢撰稿的各位作者,不仅在于他们辛勤的笔耕,更在于帮助策划、选题,以及一次次在畅游历史中,给我们信心和勇气!书中一些图片来自城建档案馆,许凤仪、顾一平、李保华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还有些许图片由于历史久远,未能找到作者,若能联络,定当奉惠稿酬!

但凡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见证了磅礴时势风云的东西,往往散发着史不绝书、令人难忘的意韵与魅力。这就是这项看似枯燥,却又其乐无穷的工作的魅力所在了。这项工作也尤使人诚惶诚恐,虽勉力而不能尽美,讹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