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2010最后与最真的温情感动!是继《三杯茶》之后,又一部触及灵魂的感人之作。本书一出版,就触动了整个欧洲,相继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丹麦语等十几种语言。
根据《生命的余味》故事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安宁病所的顶级大厨》荣获了德国历史最悠远也最具权威的新闻奖——爱里希·克拉邦德奖!
2010最后与最真的温情感动!
鲁培希特用他精心准备的美食,用他的慧心善意、幽默达观,让临终的病人们享受了“生命的余味”,得到了“心灵的救赎”,也让平凡的我们,在平静之中,不平静地感触着人生。
本书为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厨师的慧心善意、幽默达观, 再添上无限量供应的美食巧思, 竟给了一群回天乏术的绝症病患 此生最后与最真的温情感动!
本书讲述了鲁培希特曾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主厨。有一天,他决定到一家专门照顾绝症病患的安宁病所,为所有这些回天乏术的临终病人烹煮美味的三餐。不管是牛排,还是红葡萄酒煮蛋,只要病人想吃的东西(为自己如此委屈的人生最后光景讨回一点公道!),他都竭尽心思发挥精湛的厨艺与创意,满足他们最后所求几希的口腹之欲。
于是,一个善良、幽默的顶级厨师,一座温暖、圣洁的安宁病所,一群乐观、坚强的绝症病人,共同开启了一段荡涤灵魂的生命之旅。
一、一个爱烤蛋糕的男孩儿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酒焖仔鸡美味的诀窍就在于:鸡肉至少要在红酒和香料混合的汤汁中腌制6天。鲁培希特·施密特站在厨房的窗边,仔细观察着变成酒红色的鸡腿,露出了满意的神情。“颜色刚刚好,现在要把鸡腿稍微晾干,然后把它烧得外焦里嫩,再用一瓶佐餐干红浇汁。那动静一定很大。”
从他的眼神看得出来,他非常享受这种“嘶嘶”声。
鲁培希特·施密特看起来并不像个传统的厨师:牛仔裤、深色格子衬衫、高高卷起的袖子,长长的蓝色围裙就那么随便系在胯上。但是这种非常规的工作装对他来说却正合适。他并不是那种不靠谱的家伙,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易北河大道上的五星级美食酒楼主厨,汉堡中心城区的顶级餐厅主厨——这都只是他的事业迈向成功的两小步,他的未来还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更高级的餐厅,更尊贵的客人,还有更多的肯定:从顶级厨师到美食大王,一切不就功德圆满了吗?对鲁培希特·施密特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当他得到目前这份工作时,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中了大奖。
鲁培希特·施密特现在在汉堡的一家安宁病所——“灯塔”做厨师。他的客人们不会在商务午餐的时候讨论下一单交易合同,也不会在浪漫晚餐的时候考虑应该将后年结婚的地点定在加勒比海的棕榈树下,还是在易北河上空的热气球上。对于“灯塔”的客人来说,他们没有时间计划未来,因为他们都已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了。
鲁培希特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绝症患者烹煮美味佳肴,每一天他都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与他之前的那些工作是完全不能比的。“在安宁病所中,饮食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他说,“如果我是在一家餐厅用餐,服务员招呼周到,食物全都合我的胃口,那么我以后会再来光顾。但是如果我已经得了绝症,那么在这里吃的每一顿都可能会是我的最后一餐。那我就要利用这可能的最后一次机会来尽情享受美食。”
鲁培希特·施密特讲话很轻,声音听起来温柔又舒缓。他46岁,身材瘦高,但属于运动型,一头短短的卷发,有一双温和的眼睛。
这天早上,他就像往常一样独自在大厨房里工作。从他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出他是个十足的行家:他以惊人的速度用手中的长刀将胡萝卜和芹菜切成同样大小的丁,然后将葱切成片。他整个人都沉浸在烹调当中,仿佛有些陶醉地说:“酒焖仔鸡是非常容易制作的一道美食。鸡腿烧好之后放入蔬菜,然后在炉子上小火炖两个小时。等到鸡肉变得软嫩时,我开始处理酱汁,尝尝味道然后用新鲜香草调味。”
他还会准备些迷迭香烤土豆和五彩沙拉作为配菜,甜点是焦糖香蕉柠檬冻糕。这份套餐他已经做过无数次,受到了这里所有病人的喜爱,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经典菜式”。而鲁培希特自己也是这道菜的忠实粉丝。不论是早上9点还是正午时分,只要一想到这道菜就会立刻令他食指大动。他带着灿烂的微笑,总结出他的烹饪哲学:“美食乃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自从11年前安宁病所成立的那天起,鲁培希特·施密特就是这所绝症患者之家的专属主厨。安宁病所坐落在汉堡的圣保利中心,为绝症病人提供安身之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活不过几个星期。
当这位顶级厨师回想起他在“灯塔”工作的第一天时,他会时不时地用手背擦拭额头,就好像那里挂满了汗珠。当时他的心情激动又紧张,在他的厨师生涯中,他还没有过与身患绝症的客人打交道的经验。他不知道当他作为厨师走进病人房间的时候,他应当如何开口说话。他害怕病人们不跟他说话,或者是跟他讨论饮食以外的话题。对于那些关于痛苦或者恐惧的谈话,他还没有做好准备。
出现在病人面前的时候,应该是严肃点还是轻松点?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每一次大笑都要克制住?每次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都要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匆匆走过?如果病人们对美食根本毫无兴趣怎么办?新工作开始前,鲁培希特买了两本关于癌症与艾滋病患者饮食的书。他想为这些患者做出营养健康的食物。“三天后我就意识到:他们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我做的坚果炸饼他们连碰都不碰。绝症病人们想要尽情享受,想要吃到一些他们熟悉又爱吃的东西。如果吃到猪排能够使他们高兴的话,我就做猪排给他们吃。而不是逼他们吃坚果炸饼来证明‘我煮的食物很健康 ’。”
P1-4
当我被问到愿不愿意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回答的是:“当然,我愿意。”
生存与享乐,死亡与离别,没有人可以逃脱宿命的轮回。
我是个追求享受的人,这一点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到现在为止,我的人生还算是幸运的,非常幸运。但在我身边不幸却时有发生,有几个很好的朋友都相继去世了,尽管百般不情愿,我还是要不时地去体会离别的痛苦与不合,去思考死亡的悲伤与恐惧。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家叫做“灯塔”的安宁病所。
“灯塔”是一道门,隔着生与死,病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从这个世界进来,在这里短暂停留,然后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人生的这趟旅途,开始和离开,都不由我们决定。
然而,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地方,让回天乏术的病人们可以充满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爱、还有家的感觉。尽管深受病痛折磨,尽管悲伤总是将他们笼罩,尽管生命随时走向终结,但他们却在这里了结了夙愿、荡涤了灵魂、顿悟了人生。
了解了鲁培希特·施密特的工作之后,我深受触动。他正在做着一份伟大的工作:他守在这扇门中,用美食与死神拔河,为逝者送行。他无法延长病人们生命的长度,却尽自己所能,让生命有了重量,让病人们享受了生命的余味,得到了最后的温暖和尊严。
如何活着?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的价值是什/a?痛苦是否有长度?人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在此书中幡然醒悟,找到自己的答案。
——林悟道(Udo Lindenberg)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家叫做“灯塔”的安宁病所。
“灯塔”是一道门,隔着生与死,病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从这个世界进来,在这里短暂停留,然后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人生的这趟旅途,开始和离开,都不由我们决定。
然而,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地方,让回天乏术的病人们可以充满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爱、还有家的感觉 尽管深受病痛折磨,尽管悲伤总是将他们笼罩,尽管生命随时走向终结,但他们却在这里了结了夙愿、荡涤了灵魂、顿悟了人生。
鲁培希特守在这扇门中,用美食与死神拔河,为逝者送行。他无法延长病人们生命的长度,却尽自己所能,让生命有了重量,让病人们享受了生命的余味,得到了最后的温暖和尊严。
如何活着?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痛苦是否有长度?人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什么?……我在此书中幡然醒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你呢?
——林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