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军主编的《读经解典·教学卷》在宏观层面,教师们就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识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面对大学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大学化的现实,如何使素质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素质化,如何在自己的课程中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等展开热议,强化了文化素质教育主流话语体系。在微观层面,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讨了“通识课程在我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如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相近课程内容互相交叉问题”、“如何把通识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等。很多教师还从增进教师间协作与交流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队伍应进行适当整合,形成教学、科研合力。
教师们的教学研讨还向科学研究延伸,如有的教师从学理角度对大学与中学的素质教育进行比较,系统论述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的研究“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建构”,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精辟见解。
《读经解典·教学卷》由王义军主编。
《读经解典·教学卷》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探索本校素质教育的又一项成果。教学沙龙中的说学论教、人文考察中的探微指要,都以通识课程的教学为中心。广大教师对百门通识课程进行思考和总结,特别涉及“西学”、文学艺术、历史、方法类等课程群建设的若干问题。在这里,思想的感悟、安静的心态、深入的研讨、严谨的治学,其意义深远。
序
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构建
从国学看文、史、哲教学相互结合的问题
I 文学艺术类课程
非艺术专业电影课程的定位与方法
会心处不必在远——关于艺术类通识教育教学的反思
语言类课程开设现状及课程群建设
关于文学作品的解释
回到语境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建设刍议
理论是灰色的吗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改革探索
他们的选择——我讲《张中丞传后叙》
Ⅱ 历史类课程
历史类课程教学的统一性问题思考
历史类课程教学的四点建议
学好四门历史打好坚实基础
通史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感悟
以细节讲授历史逻辑
相看两不厌唯有多重山
“外国新闻传播史”的教改探索
Ⅲ 西方文化类课程
“西学”在我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以“现代西方哲学
思潮评介”为例
“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教学实践
“外国文学”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教学实践
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西方文化
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
西方文化各学科互动教学之初步设想
“世界历史”教学中的“西方文明”:以“世界通史”为例
重视历史知识的培养
“西方政治学”教学实践
“西方政治哲学”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如何强化法科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西方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学院课程设置中的“西方文化”基础
Ⅳ 方法类课程
方法论课程的定位
量化与质化的平衡
社会工作学院各专业中方法课程的定位与特点
我在方法课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方法课在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与特殊性
方法课的教学目标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法课的改革与效果
方法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与分层
经济系各专业中方法课的开设与实践
政治与行政学专业开设方法课的实践与成效
四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运用
案例教学应抓好三个环节
案例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优劣分析
V 通识课程考察
“丝绸之路”之文化考察与课程建设
丝路花雨点点
眼往属万形,万形来人眼:敦煌旧忆
关于各地“文化产业”所塑文化形象之考察心得
丝路随想:关于信仰
西行漫记:2011年“文化考察”报告
大河无源:“丝绸之路”畅想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