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码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南振岐//王家东//侯小琴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振岐,兰州IT行业领军人物、甘肃省最大的民营IT企业——南特数码的创办人。他30岁时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从租用一间小铺面做打印机生意起步,经过17年不懈努力,将南特数码发展成为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的IT名企。由南振岐、王家东、侯小琴编写的这本《数码人生》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未甘肃商界名人的人生经历,主要以创办南特数码这段经历为主。

内容推荐

《数码人生》分上篇“那些远去的日子”、中篇“国企岁月,十年一剑”、下篇“下海,永不言弃的梦想”、外篇“个人篇”以及附录“各界人士对南振岐的评价”五个部分,介绍了兰州南特数码科技集团总裁南振岐的童年生活、学生生涯、工作经历、创业过程以及获得成功后回馈社会等内容。

《数码人生》由南振岐、王家东、侯小琴编写。

目录

上篇 那些运去的日子

 通渭,那片无瑕的天地

出生:这片生长土豆的地方/004

父母:性格的最初塑造者/005

初识学堂:奇妙世界的窗口/015

中学生涯:学习与运动并重/020

 追梦,黄土高原人的蜕变

两次高考:第一次体会到落寞/025

峰回路转:终圆大学梦/033

学在重庆:农家少年的蜕变,038

毕业分配:谦让成就梦想/048

中篇 国企岁月,十年一剑

 国企打拼,奠定一生基业

初来兰州:欣喜与失落并行/057

与CAD有关:触摸行业最前沿/063

小有成就:初尝成功喜悦/073

 再度求学,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职称冲击:幸运蕴藏危机/081

成人高考:第三次走进高考考场/084

兰大求学:书到用时方恨少/088

 飘在海边,怎能不湿鞋袜

犹豫徘徊:是去是留,这是个问题/094

成立恒达:一万元付诸东流/100

加盟赛特:十分坚持终获胜/105

市场化赛特:由技术人员向营销管理人员的转变/114

十年小结:阴差阳错终成正果/118

下篇 下海,永不言弃的梦想

 初涉商海,彰显王者气势

成立工联:十年等待,终磨一剑/125

艰难起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28

第一笔订单:囫囵收场/135

代理服务中心:无缘爱普生,牵手惠普/139

聆听程天纵:初建企业文化/142

重整旗鼓:让梦想变成现实/146

 工联改制,插上腾飞双翼

南振岐的郁闷/150

民营企业遭遇管理瓶颈/153

大刀阔斧:实现股份制改革/155

年轻的退休者:毅然买断工龄/158

再度腾飞:苦练内功的结果/162

三度求学:校园里的熟悉身影/165

 南特信息,实现“三高”战略

“三高”战略,遥未可及/172

鼻息灵敏,嗅得时代气息/174

南特前身:金牌服务小组/177

南特信息:重拾“三高”战略/179

 南特数码,亟待腾飞的雄鹰

融资:遭遇创业板/182

南振岐的艺术:无形资产入股/184

校企联合,南特成技术孵化航母/186

费老、贾主席到访/189

 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

纵向发展:连锁网点密布/196

横向发展:涉足其他产业/200

集团化:问题面前的新选择/203

在路上

外篇 追求共赢的和谐氛围

 啃饼子的总裁

办公室的怪景:啃饼子的总裁/217

朋友眼中的“怪人”:这个老总,连麻将都不会/220

同学眼中的“儒雅之士”:胜人于无形之中/223

妻子眼中的丈夫:从腼腆土气到相知相爱/225

再回首:从技术人员向管理者的蜕变/227

 做西部企业的良心

心存感激:南特精神的延续/233

捐资助学:学生眼中的南伯伯/239

尊师重教:老师眼中的好学生/243

家的温暖:员工心中的好南总/244

誉满陇原:甘肃人心中的企业良心/245

附录 来自360°的评

试读章节

家里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孩子们在困难时期所经受的苦难。

南振岐的父亲由于有文化,所以在村里面当过干部,解放初期,他在乡上的供销社帮忙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还是在家务农。大概在1958年,国家进行整体的大跃进,实行集体食堂、大炼钢铁等,那是南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甘肃省为了改变陇中缺水的自然条件,决定上马洮河工程,把洮河水引到陇中干旱的平原以及山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省许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去参加了这一工程会战,而南振岐的父亲作为通渭的代表也被挑选前往洮河工地并担任突击队长。由于有文化,在洮河工地上,南振岐的父亲想出了很多的革新办法。加快工程的进展,比方说如何更加方便地从河岸下到河里等等。在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他的方法刚开始并不被很多的领导所支持,但因在运用中确有成效,所以逐步被很多主管领导在全洮河工程进行推广。当时刚解放不久,社会上盛行积极劳动创造财富的风气,人们的觉悟更因为新社会的建立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而绝大多数参加洮河工程的人都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所有在洮河工程上的人都是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工作。由于过度劳累,加之伙食营养跟不上,南振岐的父亲累到吐血,身体也因此留下了长期的隐患。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洮河工程虽然艰苦,但工地上的人至少每天都有吃的,尽管吃不饱,但是维持生命不成任何问题。在这段时间中,遭受最大困苦的是在家里抚养四个孩子长大的母亲。

父亲在遥远的洮河工地上日夜劳作,音信全无。母亲需要在家拉扯四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小脚女人,她所面对的困难远远大于在洮河工地上的父亲。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即集体生产,集体消费,每家每户按出工的劳力来计算收成,通过“记工分”的方式来确定年终分红。父亲去了遥远的洮河工地,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去挣工分来养活自己和四个孩子。当时也没有其他的亲戚能帮上忙,虽然南振岐还有一个二叔和一个姑姑也都在村上住,但是和南振岐家在困难时期的来往并不是很多。在当时的条件下,地里的产量本来就不高,而且每家的粮食种子、油、面全部被收走搞集体食堂,家里面是不容许点火做饭的。最初的时候,庄稼长势还可以,粮食储备也还很充足,集体食堂里浪费的现象很多。随着灾害的扩大,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全国都在赶英超美,大放卫星,纷纷虚报粮食产量,以至于全部粮食都交到国家当公粮。这样,春节以后整个农村都进入了青黄不接的光景,集体食堂也就没有了粮食,只有纷纷解散,各家又被迫自管营生。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没有粮食,一般人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更何况南母还要养活四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集体食堂解散以后,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苦之中,很多家庭开始有人活活饿死。当时南振岐的大伯、大妈两位老人都在家,但1958年到1960年期间,他们的几个小孩全部都被饿死了。

相比其他的家庭而言,南家此时的条件要差得更远,但即便是这样,南振岐的母亲也以无比坚定的毅力,供养着自己的子女,在每一日的劳苦中,彰显母性的伟大。当时的村子里,很多家庭都是男人出去做事,想办法养活家里人。而女人在家里照顾家人。由于南振岐的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白天照顾四个孩子,晚上一个人出去找吃的。当时基本上没有米、面等细粮一说,只要是能吃的,都逃不脱母亲的眼睛。每天晚上,等几个孩子都熟睡了之后,母亲就拿把镰刀,提个粪兜,就着暗淡的月光,到处去挖野菜、捡草根,有时还要跑到离家十多公里的地方去收集树皮。初春时,家里的情况就会稍好一些,因为定西盛产洋芋(土豆),由于头一年收获时的大意。初春时地里会有很多漏掉的洋芋在土地解冻后发芽冒出地面。母亲就将这些已经被冰雪冻得发软的半坏的洋芋捡回来,一点一点刨去那些坏了的部分,给孩子们改善生活。整日刨洋芋非常辛苦,而且收获也不是很大。特别是当时很多人都在刨洋芋,所以并不好找。但是母亲每天都能带回一点点洋芋,而正是这一点点,让她四个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她对四个孩子不偏不倚,一碗清汤她会一人一勺,有野菜她也会分成四份。这时的她没有多大的奢求,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活下去。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更是执着的,正是她的这种坚守和对命运的反抗,使得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她的孩子也全部活了下来。

母亲的辛苦,南振岐没有看到,但是从母亲后来的回忆以及哥哥姐姐的描述中,南振岐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那份执着的爱。在南振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坚强与执着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实行集体化生产,每家每户按人头来分粮食,但是每一次分给南家的粮食都很少。母亲不识字也不懂很多的道理,但是他们家毕竟有5个人,按人口分的话应该不至于那么少,于是她很坚决地找到队长要求重新分配。队长一称果然少很多,而本来该分给南家的粮食却已经分给了别人,他便把负责分粮食的几个强壮男人叫到一起重新分粮食。本来背粮应该是男人干的重活,然而南振岐的母亲在分到粮食之后,就从几十里路之外踮着一双小脚,把这些粮食背回家里,然后用农村的土磨不分昼夜地将这些粮食碾碎,磨成粗糙的面粉来维系四个孩子和自己的生命。

由于过度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母亲的身体十分虚弱,走路都开始眩晕。四个孩子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姐是老大,身体需求的给养也要多一些,但由于和弟弟妹妹们平均分粮食,得到的营养供给远低于身体的需要。所以严重营养不足,头肿得很大,四肢却非常消瘦。当时农村的门槛比较高,南振岐的大姐都已经快10岁的时候,把她放到门槛里面她就再没有力量爬出来,所以基本上都是半光着身子,在房子里的地上坐着。同样由于营养不良,南振岐的二哥到6岁时还不会站立。但是不管怎样,孩子们都还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

每次向孩子们讲述那些辛酸往事时,母亲总是黯然泪下。而每当他们兄弟姐妹回忆起那些母亲为生活而奔走劳苦的日子时,无不发自内心地深深感谢母亲。

P8-10

序言

《数码人生》将我拉回到了在甘肃省电子计算机办公室工作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南在兰州电力修造厂CAD室为他们厂的除尘器设计与绘图开发软件,由于成绩突出,通过了省电力局的验收,并进行了软件登记,被电力部评为五小成果省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能源部信息化工程研讨会和甘肃省第一届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在他们厂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的CAD工作。继而,甘肃省成立了CAD/CAM协会,担任副秘书长的小南成了我工作的左膀右臂。

小南的学习精神令人感动。自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他屡感自己业务上的不足,所以总是自学不息。从兰大成人教育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到甘工大(现兰州理工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再到兰大经管学院的MBA、惠普商学院MBA……我目睹了他从助理工程师到教授级高工的跃迁。正如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南的成长正处在从微机(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到互联网,从模拟到数字化的时代。小南用他的业绩,谱写着他的“数码人生”。他的研究能力很强,从CAD到3S(RS、GIS、GPS)等都有涉猎,也是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的成功典范。当今,固定的互联网已经在“移动”,台式计算机已经被小巧多样的MID(M0bile Intemet Devices,移动的互联网终端)所替代,Intemet已经被人们装进了口袋,互联网已经被引进万户千家。看到年轻人的成就,我备感自己的无才无思,还是唐代韩愈在《晚春》中写得好:“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愿小南沿着“数码人生”的路永远向前,我们走在大路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