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是19、20世纪之交美国最富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史上素有“美国的高尔基”之称。他的小说在20世纪初给美国文坛带来了一股雄健、锋利而又清新的风气,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发展的进程。杰克·伦敦是一位勇敢忠诚的艺术家,他的优秀作品渗透着对社会不平等的愤怒和反抗精神。王琴玲和喻燕静编著的《杰克·伦敦作品导读》精选了杰克·伦敦10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内容包括《为赶路的人干杯》、《热爱生命》、《马普希的房子》和《荒野的呼唤》等。
王琴玲和喻燕静编著的《杰克·伦敦作品导读》精选了杰克·伦敦10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来自他的“北方故事”、“太平洋短篇”、“社会问题小说”及其他的中篇和长篇。其中部分为节选,并附有导读、注释和参考译文。这些作品集于一书,概括地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和创作成果,让读者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对作家及其大致创作活动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杰克·伦敦作品导读》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的大中专学生和中等水平的英语爱好者,因此选文难易适中,兼顾了内容的趣味性和语言的优美流畅性,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其目的是让广大的读者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于轻松的阅读中拾取知识的珍贝。
《为赶路的人干杯》是伦敦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杰克·伦敦参加了旧金山《呼声报》的征文比赛,荣获第一名和二十五美元的奖金。此后,荣誉和金钱对他产生了同等的诱惑。他认真地想专门从事写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但试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成功。接着他便到克朗代克去寻找金矿,归来时不名一文,但却写下了寻金旅行的札记。克朗代克之行是他青年时的最后一次流浪,这次流浪让他真正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与他一样被生活所迫但又为生活所引诱的人的思想。他又一次拿起了笔。《为赶路的人干杯》发表后,有人开始向他约稿,命运从此有了改变和转机。
《为赶路的人干杯》是一篇很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很发人深省的北方故事。一个名叫威斯顿德尔的淘金者有着像牛马一样干活踏实的好名声,但他的运气简直坏透了。为了照顾患坏血病的伙伴,他把自己惟一的全部积蓄交给一位朋友买股票,但那个朋友却到赌场下最大的注,一下把钱全部输光了。可怜的他本来是准备在冬季去看他的妻子和他那从未见过面的儿子的,但计划彻底落空了。迫于无奈,他抢了哈利·麦克法兰四万美元,就是他伙伴输掉的那四万美元,却因此受到警察的追捕。途中,他得到了以基德为首的其他淘金者的帮助和他们的良好祝愿:“为了今夜赶路的人干杯!祝愿他的食物充足!愿他的狗不累垮!祝愿他的火柴都能划出火!愿上帝帮助他,愿他一切顺利吧!”
杰克·伦敦写了很多淘金者的故事,大致都发生在育空河和阿拉斯加一带的原野山谷,没有了南国阳光和煦的牧场,没有了潺潺溪水,没有了富饶的物产,有的只是漫天飞舞的雪花,成群的狼群嗥叫。在那里,他们要和严酷的大自然作斗争;但有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甚至更残酷。生活在北方荒原的人们有着自己的道义标准和不成文的法律。他们有时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事,即使是违背法律的。因为在他们眼中,法律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他们把自己溶人到这种冒险生涯的集体中,非常珍视友谊。在本文中,基德就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形象。梅尔木特·基德是这群淘金者中最受人尊敬的老大哥,他在伦敦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过。《寂静的雪野》反映了淘金工人梅森、基德和露思(梅森的妻子,一个印第安妇女)与大自然进行残酷斗争的经历。他们三个人赶着狗拉的雪橇在北国荒原上艰难跋涉。北方荒无人烟,气候寒冷,旅途艰难,食物缺乏,危机四伏。梅森不幸被一棵倒下的大树击倒,伤势严重。在生命垂危之际,梅森把妻子露思托付给同伴基德,并求助他用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减轻梅森的痛苦,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基德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同伴,然后带着露思在茫茫荒原上继续跋涉。基德在这两部小说中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作者很善于把故事的主人公放到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去体现他们的真正品格:他把赶路人安顿好之后,悄悄替他打点行装,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和狗饲料。等他起床时,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等上路。此外,他还再三叮嘱赶路人要小心未结冰的地方以免陷进去。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竟然还掏出一袋金沙相送。在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他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处境,却细心、周到、热情地帮助那个即将赶路的人。同时,基德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丝毫不为金钱所动,断然拒绝了警察借狗的要求。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似乎不再是冰天雪地的残酷,而是淘金者之间的患难与共,朋友间的真挚友情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细节描写,尤其是有关外貌的细节描写在本文显得很突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威斯顿德尔进门之后,作者借众人的打量,对他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和刻画。这正是伦敦的高明之处。从那张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正直、开朗和善良。这也是基德所看到的,否则他不会轻易做出那种决断。如果不对威斯顿德尔进行交代,读者恐怕会对基德的决断感到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庇护一个抢了四万元的人呢?莫非他是个是非不分之人?细节性的刻画为后文作了有力的铺垫,同时也使读者的这种疑虑烟消云散。P1-3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我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外国文学原著。每当我读完一部文学精品之后,我便禁不住想到高尔基为文学下的定义,即“文学是入学”。一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用语言建构的一个“虚构的世界”(fictional world)。这个“虚构的世界”是建立在特定时代的现实世界(real world)基础上的。其核心是人,是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调和。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她)可以把人带进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让人类能够尽情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今天和过去,并从中汲取改善人生、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和力量。没有文学的世界必定是个野蛮、荒凉的世界;哲人贤达曾哀叹过:人,最难的莫过于认识自己。如果我们承认这点,那么我们或许更该读点文学作品。透过文学这一人类精神文明的瑰丽结晶,我们可以不断地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物质文明越来越缤纷多彩的今天,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更该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基本需求。
我喜欢阅读外国文学原著,是因为它能使我接近形色色的人物,我可以体察别国的芸芸众生是怎样生活和奋斗的,从而可以探索人类历史的脉搏,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对陈旧的价值观念予以否定的过程中完成对人、对生命和真正价值的肯定。阅读世界名著,实际上是以艺术享受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接触社会,认识人生和人类的历史。
我喜欢阅读外国文学原著,是因为它能丰富我的感情世界。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无“情”者,非“人”也。《礼记》称,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和基本要素是情感的蕴蓄、抒发和升华。品味一部名著,其实就是感受一个比现实生活还要丰富的感情世界的过程。人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被升华到了美学境界。“爱”与“憎”、“喜”与“怒”、“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凡此种种,都被揭示得那样鲜明、那样深刻、那样淋漓尽致。文学能陶冶情操;文学是精神食粮。其道理就在于此。
我喜欢阅读外国文学原著,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了解语言是如何建构那个“虚构世界”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人存在的领域。文学文本是人类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范例。学习语言,不读文学作品不行;学习外语,不读外国文学原著不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的魅力和作用恰似一幢宏伟大楼中的砖瓦、水泥和钢筋。品味一部文学名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语言迷宫中漫游并接受语言感化的过程。
别人喜欢外国文学可能出于别的原因。但就我而言,以上三点是我坚持阅读外国名著的根本原因。所以当李华田同志动员组织一批年轻的外国文学学者编著这套丛书时,我不仅感到高兴,而且立即表示支持。浩瀚书海,需要导航员。这套丛书从英美文学王国里挑选出几位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巨匠,把他们代表作中的名篇或名段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稍作评析,且配注释和参考译文。这样安排应该是能够起到导航作用的。懂英语的人可以只读英语原文,品味原文的风格;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的读者,可以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学习英语原文。此外,对从事外国文学和外国语言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丛书可被看做是他们的“资料员”或“语料收集员”。
在人们的心灵易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感到骚动不安的时刻,武汉大学出版社有勇气编辑出版这类丛书,这充分显示了社领导和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我想,他们心目中的文学也是人学;他们是想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旗帜鲜明地呐喊:人类历史沉积下来的文明需要世世代代地继承和发扬。我们尊敬他们:我们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