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沧海,既要博学之,更须精读之。此套丛书荟萃传统文化之精华,传世之瑰宝,内容丰赡雄浑,版式新颖简单,图片原汁原味,愿您进入此讲堂,事其醇醴之香。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从鲁迅自己专著的《鲁迅小说杂文散文精选/课外讲堂》中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品赏历久弥新的语言精髓,阅读精彩纷呈的逸事掌故,领略经典书籍的艺术魅力,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熏陶,提升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拓展知识范围,鲁迅自己专著的《鲁迅小说杂文散文精选/课外讲堂》这套“课外讲堂”系列丛书披沙拣金,甄选了古今名著、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等,将精练的文字、科学的体例、直观的图片、创新的装帧完美地结合,熔丰富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炉,以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为广大读者朋友打造一个颇具中华文化氛围的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的文字,既有民族苦难的记录,又有刻骨铭心的悸动。他的文字如矛、如刀、如黑夜中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那他的文字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从鲁迅自己专著的《鲁迅小说杂文散文精选/课外讲堂》来赏鉴一下。
这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同年1月19日的《语丝》上。对于这篇文章的题旨,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作为思想界的战士,鲁迅敏锐地觉察到青年中普遍存在着“疲倦的颓丧”和“虚空的苦闷”的心理,于是意识到应该唤醒青年人的觉悟。他写作此文,就是要打破青年中绝望的消沉的心理,激励他们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在《希望》中,鲁迅用优美的诗的语言,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情波澜。文章首先写了自己所感到的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在这寂寞和衰老的心情中,他品尝着对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而造成这种寂寞和衰老的痛苦的原因却并不是自己主观上意志的衰退,而是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中,“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然而作者却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因为他仍对青年一代寄予了希望。即使是这样悲凉缥缈的青春也“消沉”了,这就给鲁迅带来了更深的寂寞和痛苦。于是,他从心底里发出了沉痛的呼声:“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身外的青春”即指当时的青年,而青年们意志的消沉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失望。他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之歌,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境:“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曾多次对入谈起这首诗,但又表示不愿意把它发表出来,就是不愿这首诗过分消极的思想毒害当时的青年。他引用裴多菲的《希望》的目的也绝不是否定真正的希望,他是用否定绝望来代替否定希望,引导青年通过斗争去实现真正的希望。这篇题为“希望”的散文诗,正是一曲鼓舞青年摆脱绝望和消沉,奋起与黑暗搏斗的希望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