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沧海,既要博学之,更须精读之。此套丛书荟萃传统文化之精华,传世之瑰宝,内容丰赡雄浑,版式新颖简单,图片原汁原味,愿您进入此讲堂,享其醇醴之香。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从崔钟雷编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课外讲堂》中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品赏历久弥新的语言精髓,阅读精彩纷呈的逸事掌故,领略经典书籍的艺术魅力,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入文熏陶,提升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拓展知识范围,《中华上下五千年/课外讲堂》这套“课外讲堂”系列丛书披沙拣金,甄选了古今名著、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等,将精练的文字、科学的体例、直观的图片、创新的装帧完美地结合,熔丰富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炉,以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为广大读者朋友打造一个颇具中华文化氛围的阅读空间。
崔钟雷编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课外讲堂》中讲道:登临远眺,铁马冰河,刀光剑影,气吞万里如虎。对月遣怀,青山念远,击筑高歌,唱尽英雄豪情。杯酒笑谈,大江东去,散发扁舟,哪管他肥马轻裘!……
禅让制转
世袭制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它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是指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它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将权力让给异姓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同姓血亲,不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内禅”。世袭制是指古代皇帝死后,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其名号、爵位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古人又称之为“家天下”。夏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自立为王,打破禅让制,改为世袭制。这标志着部落分散统治的结束和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因其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其鼎身呈正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示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据考证,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属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分封制的出现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国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务,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西周的统治,拓展疆域。这种制度解决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