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僧庐听雨(文化视野中的佛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文海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维、自居易、苏东坡、王安石、王阳明等大文豪、哲学家、政治家,他们的见识不能说不博,他们的思考不能说不精,为什么他们都逃脱不了佛教的浸润?戏曲是入世的、人欲横流的、娱人的艺术;佛教是出世的、克制人欲的、追求解脱的宗教,它们是如何发生勾连的?天台宗只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为什么能博得历代众多文人的青睐?翻开这本《僧庐听雨(文化视野中的佛教)》,你便犹如身居深山僧庐,静听关山暮雨,点点打在心底,必有所感悟。本书由文海著。

内容推荐

《僧庐听雨》,意为身临其境去体悟佛教,因为,坐在茅屋里的人与坐在皇宫里的人对世界的体悟是不同的。本书的三部分,虽内容各自独立,但都从文化的视野去体悟佛教,所以加一个“文化视野中的佛教”副标题。

《僧庐听雨》的第一部分为“文人佛缘”。该部分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唐、宋、明八位大文豪对佛教的体悟。

第二部分为“佛教与戏曲的勾连”。佛教的因果报应等抽象教义通过直观、富有情感、生动的戏曲得以展现,两者因而达到了对立统一。

第三部分为“天台宗佛学研究”。天台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此宗派最擅长于佛教哲学的思辨,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并影响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这部分从多角度对天台宗佛学作了阐述。本书由文海著。

目录

说明

文人佛缘

 “雪中芭蕉”看王维

 “在家出家”白居易

 “儒服梵心”柳宗元

 “谏迎佛骨”评韩愈

 “援佛入儒”刘禹锡

 “舍宅为寺”王安石

 “禅净双修”苏东坡

 “契入天台”王阳明

佛教与戏曲的勾连

 俗讲、赛神,佛教与戏曲相遇

 因果报应,戏曲的扬善惩恶

 人生如梦,戏曲的梦幻思维

 人欲横流,戏曲与佛教的对立统一

天台宗佛学研究

 天台宗知礼答日本国师问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智顗的弥勒信仰探讨

 天台宗的止观忏法

 天台宗忏法对华严宗密的影响

 华严澄观对天台宗理论之批评

 智顗对佛教忏法的贡献

 智顗对《金刚经》论疏之特色

 略评遵式在天台宗中的地位

 天台知礼与子凝禅师论争简析

 天台宗与普贤感应

试读章节

王阳明的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泛神论诸方面都深受天台佛学思想的影响。反过来,王阳明的哲学又影响着其后的天台佛学思想。这里顺便把天台传灯的“性善恶论”与王阳明的“四句教”作一比较,作为王阳明思想与天台思想关系的一个小小佐证。

“四句教”又称“四句诀”、“四旬宗旨”,是王阳明对自己晚年成熟思想的概括,这从《年谱》里一段王阳明与王畿、钱宽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畿日: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先生日: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先生又重嘱咐日:二君(王畿、钱宽)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人下人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王阳明为后人立教,告诫门人以后讲学务必按其四旬宗旨讲,不可更此四句宗旨;只要能依此四句宗旨自修,不管中人、下人、上人都能直跻圣位。

“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指超越善恶的“至善”。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心无善无恶系指超越善恶,相对的,善恶不能形容本体的心。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心之本体“常应常寂”,“无起无不起”。因而也就无善无恶可思,超越了善恶,故为无善恶。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王阳明说,“有障有恶者,气之动”,“动气便是恶”,“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王阳明认为恶是气动产生的。“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因为气动有私欲、情蔽,这些人伪之杂即恶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良知一旦发用,善恶自辨,有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王阳明白释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就是“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物作事字义”。王阳明是主张心物同一、体用一源的,根据他的“意之所发,必有其事”,得出“只要心正,必然事善”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看天台宗传灯的“性善恶论”。性恶说是天台宗的“独家法门”,智顗主张“阐提不断性善,佛不断性恶”,但到湛然,他把《大乘起信论》引入天台宗,把智颉的“心具恶”修正为“用恶”,即把天台法门的“体具恶”发展为“体善用恶”。到了明万历年间的传灯,把佛教儒化,天台宗的性恶说在传灯的思想中变成了“性善恶论”。他著有六卷本的《性善恶论》,对天台佛学思想有所发展,因而被后人称为天台宗在明代的中兴人物。传灯“性善恶论”的要点有:

第一,“性之为理,本非善恶”。他说,“夫性者,理也”,“性之为理,本非善恶”。他认为善恶是相对而言的,是具体事物的名言概念。而作为真如理体,是超越具体事物,绝对自待的,所以是没有什么善恶可言的。这点是对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直接吸收,而且论证的手法都与王阳明一样。

第二,“古今之立论,以善恶言者,无乃寄修以谈性,借事以明理”。传灯认为,虽说真如本体无善恶可言,但从修、事者看,就有善恶可言,也就是说,体发为用,就分善恶,这点也就是王阳明的“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三,“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传灯把佛界作为划分善恶的标准。这与王阳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是把善恶标准的“良知”换成了“佛界”而已。

通过以上两方面阐述,可以看出,王阳明虽然生活于禅宗兴盛的时代,难免要与禅师接触,受禅风影响。但王阳明哲学骨子里装的却是天台佛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天台佛学思想体系的儒化、世俗化。笔者结论是:天台宗对王阳明的影响比其他诸宗(包括禅宗、华严宗)都要大,是决定性的、本质的。相对来说,禅宗与华严宗对其影响则是表面的、形式的,因而也是次要的。至于天台佛学对王阳明哲学的影响途径及原因剖析,将另行撰文,这里暂不涉及。P94-96

序言

《僧庐听雨》,意为身临其境去体悟佛教,因为,坐在茅屋里的人与坐在皇宫里的人对世界的体悟是不同的。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视角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本书的三部分,虽内容各自独立,但都从文化的视野去体悟佛教,所以加一个“文化视野中的佛教”副标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文人佛缘”。该部分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唐、宋、明八位大文豪对佛教的体悟:王维看重的是佛教(尤其禅宗)的境界;白居易选取的是亦进亦退的在家出家;柳宗元权衡的是儒重于佛的儒服梵心;韩愈主张灭佛强国;刘禹锡走的是援佛入儒之路;刘宋拗宰相王安石,鉴于人生的起落,最后舍宅为寺,青灯黄卷终老;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则把佛教融入生活方式,悠闲自得;明代的王阳明则从宋明理学契入佛教天台宗。这八位大文豪,可以说身为朝贵,学识渊博,见地深刻,但都无法摆脱佛教文化对他们的浸润。

第二部分为“佛教与戏曲的勾连”。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为了普度众生、深入民众,它采用了适应世俗的“俗讲”、“赛神”等形式。至宋元明清,随着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佛教又找到了新的传播载体,戏曲与佛教发生了勾连。佛教的因果报应等抽象教义通过直观、富有情感、生动的戏曲得以展现,两者因而达到了对立统一。

第三部分为“天台宗佛学研究”。佛学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佛学是用哲学方法去研究佛教,是用理性与科学的态度去阐释佛教,所以应属于文化视野看佛教。佛学有别于佛教,佛教是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与过佛教生活的必要性,它应属神学范畴。天台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此宗派最擅长于佛教哲学的思辨,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并影响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这部分从多角度对天台宗佛学作了阐述。

总之,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你对它的研究,可以选取“远、近、高、低”各个视角,只要你敢于身居“僧庐”,总有“雨”可“听”。

文海

于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2011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