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是中间路线。而是本性之大道回归;中庸不是折中态度,而是良心之自然流露;中庸不是平衡关系。而是当下之恰如其分;中庸不是知识学问,而是智慧之最高境界。
李一冉编著的《<中庸>之般若十大智》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庸之般若十大智/国学经典系列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李一冉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庸不是中间路线。而是本性之大道回归;中庸不是折中态度,而是良心之自然流露;中庸不是平衡关系。而是当下之恰如其分;中庸不是知识学问,而是智慧之最高境界。 李一冉编著的《<中庸>之般若十大智》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 内容推荐 李一冉编著的《<中庸>之般若十大智》乃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中庸>之般若十大智》又分为中庸十大智慧:“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净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之剖析”,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之源头”,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人生在世,迷惑丛丛,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一门处世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妙辩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不拘泥,不教条,圆通人事,理事圆融,合乎情理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如其本来,诸法如意,不是不动,也不是乱动,而是妙动,偈曰:“不动不动非不动,般若智慧常流动,不动不动真不动,诸缘尘境莫妄动。”“显仁藏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大智若愚,而非真愚,宅心仁厚,返璞归真,大仁不仁,天人合一。“中庸大智慧”,其为人生之最高享受,处事之最高法则,做人之最高品位,生命之最高境界,孔门之最高心法。 目录 前言 般若篇章一 智者乐水 般若篇章二 智之剖析 般若篇章三 智之源头 般若篇章四 智者不惑 般若篇章五 知人者智 般若篇章六 明辨是非 般若篇章七 通权达变 般若篇章八 如如不动 般若篇章九 显仁藏智 般若篇章十 中庸大智慧 附录 中庸 试读章节 不说是非是不给他人心中种下不良的种子,以免结恶缘。那么不听是非便是不给自己的心中种恶因。《庄子·盗跖》云:“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喜好当面夸赞他人的人,也喜好背后毁谤诋毁他人,所以不听两面三刀之人的是非之言亦是智者所为。 古时,三人成虎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相传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将其引申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曾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一起打赌,甲对乙说:“我给你一个空鸟笼子,你一定会在十天之内养鸟的。”乙说:“不可能,养不养鸟与一个人的性情有关,不可能因为一个鸟笼子就改变一个人的这种性情。” 于是,甲乙两人就打赌十天之后见分晓。第一天来到乙家的人,看到家里挂着一个空的鸟笼,就说:“怎么挂着个空的鸟笼呢?鸟死了吗?别伤心了!” 接下来的几天,又陆续有很多朋友来到乙的家中,说:“鸟死了吧?一定很伤心吧?你是不会养鸟,还是家里养猫把鸟给吃了啊?”乙也一直在解释自己没有养过鸟。之后的几天,很多朋友就特意带了很多养鸟的书,说:“你不会养鸟,看我给你带了养鸟的书,书上说,鸟不能……” 大家来了以后就不是无意地谈有关于养鸟的事情了,而是特意地讨论养鸟的这个话题。最后实在是无可奈何,乙说:“好吧,那我就养一只鸟吧!”就这样,乙真的养上了鸟。 这就是给耳朵作不了主,导致自己放弃了原来的主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坚持我们的初心,我们的原则,很大程度是我们把别人的眼光当作行为的最高标准。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母亲对儿子的人品应该说是非常相信,可是当别人三次对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从最初的不相信到怀疑,最后到相信。可想而知:母亲对儿子的信赖应该是高于一般关系的人吧,母亲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难道不是这样吗?听过很多是非,也许开始不是真的,但日子久了,就变成事实。所以明辨是非的第二条就是不听,左耳进右耳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句格言说得好:“是非天天讲,不听自然无。”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洗是非。人,都是给自己的耳朵作不了主,可都好听是非,不能像孔子那样耳顺,无论好话歹话都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完全给耳朵当了家。而我们一般人好话听完也许就忘了,不好的话一旦种进心里就拿不走。 就算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冲刷,却依然不能抹去。尤其是针对自己的是非,从此仇恨说我们是非的那个人的种子便生根发芽。一旦日积月累,不管那个人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的眼睛依然会骗我们,他的确是这样!产生对立之后,一旦有机会就要报复,仇恨从此拉开帷幕。 P139-141 序言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由于中庸之道太过平常,但人们却往往忽略其存在,所以孔子以“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为例说明,中庸之道如同衣食住行一样平常,人人都可达成。儒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曰:“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王阳明曰:“满街都是圣人。”故人人依次皆可成圣成贤。 进德修业,有凡夫而登圣位是有其顺序的,这就好比要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走起。又好比要登高地,一定要从低下处开始。 《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进德修业是不离开人之本性的。而修道绝不可好高骛远,远离做人之法则,若离人道而奢求天道,这便不算修道了。 《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可算得上是一个大孝之人吧!他具有丰厚的德而成为圣人,处在被尊为天子的帝王位置上,拥有四海之内江山社稷和财富,享受宗庙祭祀,子子孙孙继续不断。舜将孝做到极致,所谓人道成天道立,最终成就一代圣君,万古流芳。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天命?天者道也,命者一本散万殊也。道所赋予人身中故日命。理乃性之源。在未赋性于人前,乃真空至理。它是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大而不包,微无不入,圆坨坨、光灼灼,无在无不在。赋予人身之后,散则支配全体,所以人会哭,会笑,会有知觉及喜怒哀乐,这都是其灵妙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通常人之性分分秒秒在作用,许多人是有而不知其有,用而不知其用。人之本性,源自于天。本自具足美好德性,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多少人不知性之本源,迷失在红尘假景中,苦苦追求,既不知人生目标,也不知人生目的,更不知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空过一生,岂不哀哉!所以,依本性做人做事,自然合乎真理大道,上合乎天理,下合乎民心。可是世俗之人不明“率性”之理,误将率性当个性、习性或惯性。凡事不能依率性而为,却总是从私心小我中出发,一切为了“我”,怎么能不苦?!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大道无丝毫瑕疵,那么,为什么还要修道呢?只因人落红尘之中,受阴阳之气所拘,物欲障蔽,从而贪恋红尘假景,迷失了自己。终日追名逐利,欲望膨胀,只顾生存,而丧失人生目的,所以只有通过教化,使其明理,从而恢复本来面目。 人性天理乃道之根本。人离道末,身坏死;离道端,性灭了。道之不能离,如同鱼儿不能离开水,离开大道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是欲望的生活,是堕落的生活。人饮食起居乃道之端末,虽为道末,但也不应忽略,不吃不喝,必将身亡。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怎能行功立德,建功立业?所以老子说:“我爱此身,我患此身。”爱身体,是因为它是利益众生的法器;忧患身体,因为有身体,容易为身体而造罪。 宇宙万物处处皆有道,日月星辰所以能井然有序的运行而不相撞,人群动物的共生共存,互容而不相残,植物的互相为用,互生而不相克,其原因就是有道的存在。道在人日性理,在天日天理,在物曰物理,在地日地理,在事日情理。人无道就胡作非为,紊乱纲常;天无道就日月颠倒,四时无序;物无道则万物不调,乱象发生;地无道则五谷不收,山倒川涸。总之,道是万事万物的真理,失去了真理如同车离轨,船离航,终必走上毁灭之路。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放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闻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心,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 所以《中庸》云:“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引用《诗经》的话,意指沉潜在内,虽然隐藏起来,却仍是甚为明显的。所以君子是常能自身反省,无愧于心的,一个君子所以让人尊敬,令人感到不及于他,就在于他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去用功。 人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越是细微之事,更易显著。俗话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由于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性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俗云:“人心善变,好似天上云。”其说变就变。人由于外在环境干扰,使人心随境迁,产生情绪的变化,表现于外就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欲,儒称之为七情。 人生于世,谁人无情,哪个女子不钟情,哪个男子无有情。情有许多种类,但是人却不善用情,为自我私欲而用情,为自私爱产生情,其实,一切情的出发点都是私心造作,为了满足欲望,为了有所依靠……有人说爱是没有理由的,但事实是所有的爱都是因为某种理由而开始。种种自私情产生不正当后果,以致为情所伤,为情所累,为情而苦,为情造罪。 许多人将圣人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圣人看似无情,却有情。圣人无私情,却有真情。他的情发乎至情至理,是一种真情流露,超乎世间一切的那种情,无丝毫造作,真心流露,完全合乎真理大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性,达到了至德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德性。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都是从世俗常人开始进修而成就的。及至修到最高的中庸境界,就自然会明白天道的奥义了。 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叫道。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谨慎地对待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现的了,没有比处在隐微之中更显明的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各种感情尚未表现出来,就叫做“中”。向外表露时,没有太过和不及,能合于自然之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能够达到“中和”,那么天地便安处其位,万物便能成长发育,生生不息。 《论语》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君子即使别人不理解、不知道,君子也会守着中庸大道。《中庸》云:“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没有大智慧而刚愎自用——误事,地位低下而自作主张——越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当今世人反对传统文化,不听古圣先贤的教诲一定殃及子孙。 本书乃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此书又分为中庸十大智慧:“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净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之剖析”,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之源头”,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人生在世,迷惑丛丛,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一门处世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妙辩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不拘泥,不教条,圆通人事,理事圆融,合乎情理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如其本来,诸法如意,不是不动,也不是乱动,而是妙动,偈曰:“不动不动非不动,般若智慧常流动,不动不动真不动,诸缘尘境莫妄动。”“显仁藏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大智若愚,而非真愚,宅心仁厚,返璞归真,大仁不仁,天人合一。“中庸大智慧”,其为人生之最高享受,处事之最高法则,做人之最高品位,生命之最高境界,孔门之最高心法。 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故圣人转识成智,自性流露中庸大智,内心清净,无为自然。无后天自私小我的聪明巧智,完全止于至善光明的境界。每个人都有光明的德性,只是被后天染污,一旦恢复,我心即佛,佛心即我。 开悟即“明明德”,是人生的第一步,终极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拥有中庸之大智慧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中庸大智慧,才能让我们早日觉悟,早登彼岸。 笔者不才,德性不高,智慧不够,只有一颗赤心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写得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各位大德多多指点。 李一冉 2011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