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研究》丛书,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诸问题的专门的言论空间。通过发表国内外方家硕学的高文谠论,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呈献给中国和世界。《儒家文化研究(第4辑)》按内容分为三个单元。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儒家文化研究》丛书,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诸问题的专门的言论空间。通过发表国内外方家硕学的高文谠论,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呈献给中国和世界。
《儒家文化研究(第4辑)》按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六篇论文重点研究宋明理学及其心性论,以张载、朱熹、王阳明为中心,旁及清初胡石庄,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韩国儒生郭俛宇与田艮斋之争所反映的朝鲜性理学的发展,其中关涉心性论与宇宙论的关系,张载与朱子心学的定位,阳明教法的流衍,心、性、情关系的争辩与心性论诸范畴的厘清,及在何种意义上说心性论是实学等。第二单元三篇论文回溯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以孟子、荀子与《乐记》为中心而展开,尤重视性善论的真谛,孟子学的发展,荀子“心之所可”的道德人学之意涵。第三单元五篇论文从更宽广的历史视域出发,研究儒家的意义之域、道德哲学的范畴系统、仁爱观、幸福观、人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弁言
張載在宋代理學的地位重探
朱子“心論”試析
王陽明哲學之根本性質及其教法流衍中所存在之歧異性
論宋明理學的興起
清初胡石莊的心性實學思想
艮齋學派與倪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以田艮齋與郭倪宇的“心說”論爭為中心
觀點、視角與思想譜系——關于孟子性善論的思想史解讀
荀子論“心之所可”與人的概念
《樂記》的“踐形”思想研究
儒家道德觀念系統的内在結構
儒學的意義之域
愛的張力——儒家仁愛觀念的理論內涵
從“孔顏樂處”思考儒家的倫理幸福論
儒學人性論的邏輯發展
附錄
“近三十年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