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标主编的《被征地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研究——以福建省为例》首先界定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及受偿意愿等相关概念,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评述,得到若干启示。接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农地征收制度沿革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征地补偿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福建省的农地征收补偿政策进行剖析,了解不同区域农地征收补偿政策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基础;进而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的内外部因素,进一步从土地经济、政府行为及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等角度分析了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被征地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模型关系,确定影响农民被征地意愿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区位、不同农民类型等条件下农民被征地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并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差异性进行分析。在多种受偿方式中,以意愿受偿价格为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意愿受偿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模型关系,确定影响意愿受偿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区位、不同农民类型等条件下意愿受偿价格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 2 问题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2.1 意义
1.2.2 目标
1.3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内容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调研方案与研究方法
1.4.1 调研方案
1.4.2 研究方法
1.5主要贡献与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被征地农民相关概念
2.1.2 土地征收相关概念
2.1.3 受偿意愿内涵与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2.2.1 土地征收补偿理论
2.2.2 多样性补偿方式理论
2.3 相关实证研究评述
2.3.1 征地补偿标准研究
2.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2.3.3 差异性补偿政策研究
2.3.4 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4 若干启示
3 征地补偿制度演变历程及实施成效.
3.1征地制度及补偿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3.1.1 资源交换时期
3.1.2 互惠性时期
3.1.3 矛盾突出时期
3.2 差异性征地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以福建省为例
3.2.1 补偿标准合理化
3.2.2 安置形式多样化
3.3 本章小结
4 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差异性的生成机理
4.1 被征地农民补偿现状
4.1.1 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
4.1.2 征地对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
4.1.3 被征地农民对今后生活的顾虑.
4.1.4 偿安置费分配的满意度情况
4.2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影响因素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因素
4.3 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差异性的理论解释
4.3.1 土地经济分析
4.3.2 政府行为分析
4.3.3 农民受偿意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民被征地意愿差异性分析
5.1 农民被征地意愿差异性统计分析
5.1.1 不同经济发展区位的农民被征地意愿
5.1.2 不同家庭禀赋特征的农民被征地意愿
5.1.3 不同征地用途的农民被征地意愿
5.2 农民被征地意愿差异性计量分析
5.2.1 研究假设
5.2.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5.2.3 全样本模型估计结果
5.3本章小结
6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差异性分析
6.1 不同经济发展区位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
6.2 不同家庭禀赋特征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
6.2.1 性别与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2 年龄与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3 从事的职业与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4 家庭非农就业比例与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5 家庭待业人数与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6 家庭剩余人均承包耕地水平和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7 家庭失地面积比例和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2.8 家庭生活水平变化和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6.3不 同征地用途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
6.4 本章小结
7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差异性分析
7.1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差异性统计分析
7.1.1 不同经济发展区位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
7.1.2 不同家庭禀赋特征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
7.1.3 不同征地用途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
7.2 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差异性计量分析
7.2.1 研究假设
7.2.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7.2.3 全样本模型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8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案例研究
8.1 征地补偿市场化研究——以晋江市为例
8.1.1 引言
8.1.2 晋江市征地补偿市场化探索的动因
8.1.3 晋江市征地补偿市场化运作概况
8.1.4 晋江市征地补偿市场化机制评价
8.1.5 结论与启示
8.2福州市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8.2.1 福州市土地市场发展状况
8.2.2 福州市土地收益来源与构成
8.2.3 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现状
8.2.4 我国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优势及不足
8.2.5 改进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8.3 宁德市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8.3.1 宁德经济发展情况
8.3.2 宁德建设用地情况
8.3.3 土地收益来源分析
8.3.4 土地收益分配分析
8.4 荔城区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8.4.1 荔城区经济发展情况
8.4.2 荔城区土地供应情况
8.4.3 地收益分配分析
8.4.4 若干建议
8.5 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之我见
8.5.1 新中国成立以来征地补偿制度沿革及特点
8.5.2 构建市场化征地补偿制度的设想
8.5.3 征地补偿市场化机制的缺陷
8.5.4 结论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农民问卷调查表
附录2村集体问卷
附录3理论探索与研究
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思考——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以福建省为例
明晰制度安排 解决征地纠纷——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路径思考
土地整理的路径展望
试论我国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合作)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法律性质探析(合作)
关于土地使用权作价人股若干问题的探讨
闲置土地的界定与处置
后 记
图表目录
图1—1研究技术路线图
表1—1问卷结构与相应问题
表3—11992—1999年福建省山区与沿海征地补偿标准比较
表3—22004—2008年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福建省GDP增长速度
表4—1样本基本情况统计描述
表4—2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r区位差异情况
表4—3征地对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及区位差异性情况
表4—4被征地农民家庭生活水平影响原因调查
表4—5被征地农民对今后生活的顾虑及区位差异情况
表4—6补偿安置费的分配满意度区位差异情况
表4—7补偿安置费的分配满意度原因分析
表4—8农民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满意情况调查统计表
表4—9表示不满意的农民的理由分类统计表
表5—1被征地农民对于土地被征收的意愿程度
表5—2被征地农民是否愿意被征收的原因。
表5—3不同区位的农民被征地意愿
表5—4农民被征地意愿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表5—5农民被征地意愿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表5—6农民被征地意愿与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表5—7农民被征地意愿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表5—8农民被征地意愿与家庭是否有人当过村干部之间的关系
表5—9农民被征地意愿与征地前人均承包耕地面积
表5—10农民被征地意愿与失地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
表5—11农民被征地意愿与对农业依赖性之间的关系
表5—12农民被征地意愿与今后生活顾虑类型之间的关系
表5—13被征地后的地块用途与农民被征地意愿的关系
表5—14模型中拟选择的变量名称、含义及赋值
表5—15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表
表5—16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5—17显著变量及其对模型的贡献程度分析
表5—18不同经济发展地区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5—19不同征地区位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5—20不同农业依赖性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5—21不同家庭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6—1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及区位差异情况
表6—2性别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3年龄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4从事的职业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5家庭非农就业比例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6被征地后家庭待业人数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7 家庭剩余人均承包耕地水平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8家庭失地面积比例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9家庭生活水平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6—10被征地后的地块用途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方式的关系
表7—1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及区位差异情况
表7—2不同县、市、区的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
表7—3性别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4年龄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5文化程度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6从事不同职业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7家庭非农就业比例与意愿受偿价格之间的关系
表7—8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与家庭是否有人当过村干部之间的关系
表7—9家庭剩余人均承包耕地水平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10家庭失地面积比例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11家庭生活水平受影响情况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12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性与意愿受偿价格之间的关系
表7—13今后生活顾虑与意愿受偿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7—14被征地后的地块用途与被征地农民意愿受偿价格的关系
表7—15变量描述统计表
表7—16进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表
表7—17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7—18显著变量及其对模型的贡献程度分析
表7—19不同经济发展地区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7—20不同征地区位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7—21不同农业依赖性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7—22不同失地面积比例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8一l晋江市土地增值情况分析对比
表8—21998年与2008年用地供应情况
表8—32003年与2008年荔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对比表
表8—42003—2008年荔城区各类建设用地供应及价格对比
表8—5群众反映征地补偿问题情况
表8—6补偿安置的满意度
表8—7不满意的原因
表8—8变量含义及对应值
表8—9输入/移去的变量
表8—10模型摘要
表8一ll方差分析
表8—12系数
图8—1被征地农民希望得到的最少补偿款
表8—13被征地农民受偿意愿预测值与期望值统计量
表8—14晋江市工业用地报批缴纳税费表
图8—2经营性用地市场化补偿程序
表8—15不同补偿模式下各方收益支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