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读周易智慧/中华元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明武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水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告别根本,不可能有参天之大树,告别源头,不可能有滚滚之江河。

《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内容推荐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

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

《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目录

长江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代序

阿弥陀佛与元亨利贞

自强不息:《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合和宽厚:《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三无私:《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日新:《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致远:《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与四时合其序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有序之动

道:玄而不玄

“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

从天文到人文

“朝乾夕惕”与“慎独”

“三才”与“四大”

信:人文精神之元

信用·文化·民族尊严

汉字与抽象符号

小论“变”

小论“时”

道与知“道”

“是不是”与“该不该”

合和·和谐·平衡

进退·存亡·得失

三才·中正·中庸

见物求因·见物求源

见物作典:千古文章出自然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

独立不惧

无为之道,有为之人

人为天地之心

身正与心正

彰往察来·履霜知坚冰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

《周易》里的善恶观

崇尚自然

富有之谓大业

“忧患”意识

损益:治国治病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五以变”:自然演化的规律

道与技

节以制度

和为贵

易穷则变

革故鼎新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欲望与责任

文化与物化

复杂性与简易性

“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 

启蒙教育与饮食之需

男女对应天地:《周易》论男女地位

相互负责:《周易》论家庭成员关系

歌颂与革命:《周易》论君民关系

无语之天不可欺

治未病与治未乱

求学问,先学问

简论“廉”

原动力源于何处

开端与续尾

从发明劳动工具谈起

第一个市场及其他

第一身衣裳及其他

第一辆车·第一艘船

臼杵:第一台碾米机

第一件自卫武器

严格的规定性与无限的象征性

和而不同

循序渐进

后记

试读章节

太极为生生之源,由此开始生生: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太极之动,是有序之动。运动不已,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过程,犹如原子裂变,也犹如细胞裂变。

三、阴阳之动

《周易·系辞上》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者,阴阳也。太极之动,一分为二;二为“两仪”,“两仪”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在动中产生,一阴一阳产生之后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运动动力之来源,源于一阴一阳之间的相互推动。除了相互推动这一形式之外,还有相摩、相荡的运动形式。总而言之,阴阳之动的原动力与恒动力源于阴阳本身而非外部。一阴一阳之间的运动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圆周运动。阴阳之动是变化的基础,变化一是万物产生的前提,二是万物演化的规律。阴阳之动在形而上,天地万物之动在形而下。形而下的天地万物之动反映出了形而上的阴阳之动。

在运动中,阴阳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在《否》、《泰》两卦中,天地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在《既济》、《未济》两卦中,水火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四、卦之动

阴阳之动,产生出了八卦。八卦有无限的象征性,但首先象征的是八种自然景物: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有两种运动形式:先天八卦的运动形式为两两交叉之动——天地相交,山泽通气,风雷相激,水火相济。后天八卦运动为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在四季中起于春而终于冬,在方位中起于东而终于北。先有八卦,而后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同样在做有序之动:起于乾坤,终于未济。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八卦、六十四卦是中华民族先贤所做出的宇宙起源与演化图。演化图所表达的是两个演化: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化。两个演化均为自然演化,八卦图里没有任何神秘的成分,没有任何神秘的意义。

五、道之动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非常清楚,道是动态的道。

自然之道在中华民族先贤手下化为人文之道,人文之道用六爻即“六虚”来表达。六爻的位置既有时间意义,又有空间意义。六爻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六爻位置上的阴阳两爻是变动不居的。六爻之动,代表了三才之动即天地人之动。从自然到人事,一切都是动态的。所以,先贤告诫子孙这样一个道理:书中的道理都是有限的——包括《易经》这样的书,自然变化则是无限的。人,千万不能局限在书本之内,只有“唯变”,才能“所适”。

先天之道是生生之道,后天之道则一分为三:形成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才之道,是动态之道。《周易·系辞下》对此的说法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日爻。”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系统,三才运动是系统运动。系统运动是通过六爻的变化来表达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凡是道都是动态之道。《周易》的天是变化之天,《周易》的道是变化之道。西汉以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流行于中华大地,与《周易》稍加对比,就可以知道这一论点是相悖于《易》理的。

六、天地之动  《周易·乾·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泰·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周易·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周易·蛊·彖传》曰:“终则有始,天行也。”

《周易·复·彖传》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周易·系辞上》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行之“行”,天地交之“交”,天地变化之“变化”,这些都是动态的。天地有序之动,是生生之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之动,是规则之动。规则之动,一体现在无限循环上——“终则有始”,二体现在严格定量上——“七日来复”。《圣经》里的上帝造天地万物一共用了六天时间,第七天休息。《周易》这里,天行反复,而且是“七日来复”。不知两个七天之“七”有没有相似相通之处?

天人一体,天行人行一个理。天行刚健,人行自强不息。以天理论人理,是《周易》的精髓所在。人之动静,本乎天地。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的生活必须顺应天气地气的变化。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产必须顺应天气地气的变化。

人之动静,本乎天地。《周易》中的这一哲理,正常延续到《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四时之内,养生与医病必须顺应天地、顺应四时。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百变皆由天地阴阳逆从而生。“知天者必验于人”。以天气地气论疾病,在一部《黄帝内经》之中其篇幅占三分之一强。

七、日月、寒暑之动

阴阳之动,动在形而上。无形之动,是看不见的。八卦与六十四卦之动,动在纸上。纸上的卦之动,平常人也是看不明白的。日月寒暑之动,是形象之动。形象之动一是人人都能够看得见,二是人人都能够看明白。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周易·系辞下》对日月寒暑有序之动的认识与总结。日月往来,昼夜循环。寒暑往来,新岁更替旧岁。日月、寒暑之动,促使着自然与人的变化,也促进着自然与虫的变化。人有生死之变,蝴蝶有蛹虫之变,花草叶藤有枯荣之变,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在日月之动、寒暑之动之中。P29-32

序言

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水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告别根本,不可能有参天之大树,告别源头,不可能有滚滚之江河。

根与树、源与流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这里不展开讨论。这里所关心的是这样两个问题:文化有没有根,文化有没有源?文化能不能断根,文化能不能告别源头?《文心雕龙·宗经》日:“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句话告诉人们,凡是称得上“经”的道理,就是永恒的真理,也是不可改变的伟大教导。

根据这句话,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河图洛书、八卦到《周易》是中华民族祖先“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创造出的成果,书中的道理,书外的道理,对于今天、对于今后,还有没有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周易》书中与书外两方面的道理,对于现代人与将来人仍然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

《周易》书中有崇尚自然的哲理,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有自强不

……

爱因斯坦把中华民族的贤哲与犹太人的先知放在了同一等高线上,把中华民族贤哲所确立的目标与犹太先知所确立的目标放在了同一等高线上。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也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作为犹太人、作为一流的科学家,他如此敬重中华民族的祖先、如此敬重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子孙而言,应该作何感想呢?

一百年来,中国一直都没有出现像爱因斯坦这样水准的科学家,但是却出现了不少在“科学”的名义下蔑视祖先、蔑视中华文化、“忘祖”又不“数典”的“文化人”。对比爱因斯坦,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人类早期的经典,《周易》也好,《圣经》也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劝人为善的。

从“为善”这个基点上看,科学愈发展愈离不开原点文化即元文化。元文化讲求善,现代科学讲求真。原子弹爆炸是“真”,但是这个“真”善不善呢?克隆人是“真”,但是这个“真”善不善呢?无论是今后还是将来,求真的科学必须接受“善不善”标准的评判。否则,科学会将这个世界变成一锅粥。

在此,笔者要说的一句话是:“长江再长,会告别源头吗?”

后记

这些作文是我学习《周易》的心得,先是写出来自己看的,后来试着投了一篇给一家报纸,很快发表了。编辑告诉我,一是校对员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二是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说是喜欢看这样的文章。

发表了几篇之后,报社为我开设了一个《文化长廊》的专栏,一开就是四年,以上这些作文绝大部分都在上面刊登过。

我看《周易》看出了两条道理:一条是做人的理性,一条是做事的智慧。我写心得,也写的是这两条。做人,讲自强不息。做事,讲发明创造。

《文化长廊》开办期间,我接到过不少读者的电话。有青年大学生的电话,有硕士、博士的电话,也有教授的电话,说是这样研究《周易》的文章,很值得一看。有青年说,我谈的中华文化与书本上所讲的不一样,有青年甚至说通过看《文化长廊》改变了对中华文化的看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所谈的仅仅是《周易》的皮毛而已,里面真正有用的宝藏有待青年人的开发。

《文化长廊》能够开办,我感谢编辑王木林硕士;《文化长廊》能够延续,我感谢众多的读者。

记得有一个典故讲的是“鱼”与“渔”的关系,意思是馈赠人以实物之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下面谈一下我读《周易》的方法,如果能够给人一点启示作用,将是我十分高兴的事。

很多人对《周易》望而却步,感觉无法接近。我觉得,这是“书内读书”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读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内读书”,一种是“书外读书”。

“书内读书”,大都是先从书中的文字人手——读书、背书、记书,一旦读不下去、背不出来、记又记不住的时候,随之而来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书外读书”,就是把“这本书”当成一个观赏的对象,例如把它视为一条江河,或者把它视为一棵大树。观赏江河,首先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简图:源头~中游一下游。观赏大树,脑子里也会出现一幅简图:树根一树干一枝叶。阅读研究《周易》,同样可以采用观赏的方法,应该分清源头、中游、下游,树根、树干、枝叶。《周易》无论多么博大精深,但总应该有一个源头,总应该有一个根。书中的源头,书中的根,就是卦,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知道了这个源、这个根,那么脑子里同样会出现一幅简图:卦一卦名~卦辞,爻一爻辞,经一传。从源头进入有困难,那么就从下游溯源而上。一时欣赏不了根本——卦,可以先从枝叶——传的欣赏开始。总之,“顺流而下”可以读书,“溯源而上”也可以读书。

“书内读书”还有一个弊病,这就是只注意“书中说了些什么”,而忽略了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怎么产生的这本书?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把人局限在书中,把书孤立于实际世界之外。这是很多人读《周易》而无法进入《周易》的深刻教训。

笔者研究《周易》,所采取的方法是“从下游进入源头,从枝叶进入根本”。先读传,后读经。传,先读的是《周易·序卦》,从这里知道了“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啊!这里讲的是宇宙发生论。从《序卦》中还知道了“天地”是对《乾》《坤》两卦的注释,“万物”是对《屯》卦的注释——乾坤象征天地,屯则象征万物。其次读的是《周易·象传》,在这里知道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啊!“如何做人”的道理源于天地之理。在《象传》还知道了“云雷,屯”中的“云雷”二字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与《震》卦——《坎》象征云,《震》象征雷。是八卦中的《坎》、《震》两卦组成六十四卦中的《屯》卦。“云雷”二字的顺序还揭示一个上下位置的摆布关系一一云在上,雷在下。如此,笔者进入了《周易》之门。

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笔者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周易》之根——八卦、六十四卦这里,而是“在这里”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易》之根在于卦,那么,卦之根在何处?卦的作者是人还是神?凭什么做出的卦?卦对目前的现实生活有没有实际意义?

持这种方法阅读与研究《周易》,笔者的体会是,《周易》是一本人创作出来的书,而非神创作的书。这本书的基础是生气勃勃的大自然。这本书是讲理的书,而非讲邪门歪道的书,书中起码包含有四方面的道理:物理、人理、哲理、数理。

所谓物理,就是天地万物起源与演化之理——广义物理,还有那一事一物之理即具体物理。所谓人理,就是“如何理性做人”以及“如何智慧做事”的道理。所谓哲理,就是万古长青的成语中所表达的智慧之理。所谓数理,就是奇偶之数表达的宇宙时空之理。

《易》理广大,我写的这些心得,仅是些皮毛之谈。工程师谈文化,班门弄斧,错误在所难免。《易》理精髓有待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开发。请看,德国人莱布尼茨研究《周易》,从中发现了“二进制”,“二进制”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能不能这样设想一下:《周易》里能够推动世界进步的哲理还有什么呢?下一个发现能不能是《周易》作者的后人呢?

最后摘录这样两段话奉献给读者:

一、“易道广大,无所不全。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

二、“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顾吾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经纬,而合而名之日《易》。”(严复《天演论·译序》)

三、法国在华传教士白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