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涛编著的《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珍藏版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生动记述了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的传奇和轶事;对他们的大智大勇非凡经历进行了精彩描写,对他们的多彩生活、人生变故进行了娓娓叙述,对他们无私无畏、立党为公的高风亮节进行了热情赞颂;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功名显赫的将帅战星传奇的战争阅凡高超的指挥艺术、凛然的英雄气慨、高尚的道德情操、怡人的情趣爱好和笃深的婚恋之情。读来饶有情趣,引人入胜。开国元勋,功彪青史;一代将帅,风貌犹存。相信您一定能从本书中得以启迪智慧,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宋国涛编著的《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珍藏版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内容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威名天下、人才辈出的英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伴随着新中国的的诞生,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涌现出了一批文韬武略、才艺生辉、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将帅之星。
创业艰难百战多,中国革命的胜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南昌起义的隆隆炮声到新中国成立的阅兵大典,在人民军队辉煌历史的灿烂星河中,烁烁生辉的是将帅们肩头那耀眼夺目的金星和银星,印证着共和国艰苦卓绝、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历史。当他们挥师入关过长江跨海峡,当他们遥望军旗插上南京总统府,当他们举手敬礼注视着一队队士兵迈着矫健步伐通过天安门,他们作为军人的荣誉和自豪到达了光辉的顶点。将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独特的形象。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珍藏版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讲述开国元勋,功彪青史;一代将帅,风貌犹存。相信您一定能从本书中得以启迪智慧,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一代天骄——开国元帅轶事
01.朱德元帅——革命婚恋战友情
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朱德自幼入私塾读书,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22年9月前往德国留学,因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出境,后又转赴苏联学习。1927年,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国民革命军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人称“红军之父”的朱德从井冈山“朱毛会师”到中南海授衔,整整度过了28年时间,朱德与毛泽东这两位老战友相处融洽.配合默契,红军时期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朱、毛再也不分开了。”
朱德一生中曾结过4次婚,第一次是1912年,那时他26岁,妻子叫肖菊芬,是一位新派女性,昆明师范学堂毕业。第二个妻子叫陈玉贞,是在四川省泸州时结的婚。第三个妻子叫伍若兰,是位红军战士,1929年在赣州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朱德一生酷爱兰花,在他的住处,到处可见兰花的身影,可以闻到兰花的清香。朱德对兰花的喜爱,即缘于他与第三位妻子伍若兰忠贞不渝的爱情。1961年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过一首表达对兰花钟爱之情的诗:“越秀公园花不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康克清,原名康桂秀,在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出生在赣江上漂泊的渔船上,16岁参加红军后改名为康克清。1929年,朱德与康克清在红军两次战斗中相对平静的时间举行了婚礼。多少年后,康克清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领袖。朱德被授予元帅军衔时已经69岁了,是我军10位元帅中最年长的一位,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02.彭德怀元帅——横刀立马情意笃
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原名彭得华,号石穿。能征善战的彭德怀只在幼年时读过两年书,后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他的文化知识都是在马背上学来的。1925年,25岁的彭德怀在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由此走上了职业军人的道路。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赠诗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露丝小姐慕名访问彭德怀,专门抱上一把大刀与彭德怀合影,觉得这样更符合彭德怀“横刀立马”的性格。
彭德怀初恋的对象是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周瑞莲,正当他1920年准备从湘军中回去结婚时,周瑞莲因地主逼债而跳崖身亡,此事成了彭德怀的终身憾事。1922年,彭德怀与原配夫人周坤模成了亲,无情的战争环境使这对恩爱夫妻天各一方,断了联系,生死不明。直到抗战时期,刘坤模步了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后尘,千里迢迢找到了丈夫,彭德怀见两人已不可能再次走到一起,忍着痛苦对周坤模说:“我不怪你,孩子不能没有妈妈,你走吧!”彭德怀的第三次婚恋是和浦安修,他们结成伉俪正是狼烟四起、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1938年10月,40岁的彭德怀和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浦安修在延安结婚。据当时人们评价,浦安修是延安屈指可数的美人和才女。结婚后不久,浦安修即随彭德怀奔赴前方,俩人一起度过了战争年代最艰苦的岁月。
功高盖世的共和国英雄彭德怀,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打下共和国红色江山建立了卓著功勋,又与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决一雌雄,大获全胜,凯旋而归,走马上任担负起国防部长的重任。就是这样一位无私无畏的开国元勋、功臣、老臣和重臣,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被错误批判,1974.年含冤逝世。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获平反昭雪。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担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部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03.林彪元帅——功罪历史自分明 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按林氏族谱序列取名祚大,曾用名:育蓉、育荣、尤勇、本进等,幼年入私塾读书。1914年,林彪年仅8岁,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他物色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汪姓姑娘。林彪参加革命后远离家乡,新婚之夜,他看了一眼熟睡的汪氏,站在院内向父母的房间深深一拜,便悄然离家而去。在漫长的岁月里,汪氏独守空房,直至1967年去世。延安时期,林彪把爱情之箭射向了陕北米脂姑娘张梅,张梅真名刘新民,人称“陕北一枝花”,她对林彪非常仰慕。1937年,林彪与张梅结了婚,次年冬天林彪由张梅陪同去苏联养伤,在苏联期间,两人感情不和,1942年林彪只身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张梅留在了苏联。回国后的第二年,林彪与叶群结了婚。
1955年授衔时,林彪是10位元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时年48岁。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林彪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主要是治病休养。从1958年起,林彪开始活跃起来。 “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彭德怀,林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个月之后彭德怀被免去国防部部长职务,由林彪兼任,同时林彪被任命为军委常委、副主席,主持军委常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野心膨胀,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中国共产党“九大”通过的党章中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林彪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二号领导人。1971年9月8日林彪铤而走险,策划武装政变,妄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败露后,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机毁人亡,终年64岁,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主犯。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等职务。
04.刘伯承元帅——能文能武的战神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f今重庆市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刘明昭,幼时入私塾。1912年春天,他投考重庆都督张烈武所办的重庆军政府陆军学堂,以优异的成绩和威严的仪表被录取,从此改名为刘伯承,开始了军人的战斗生涯。护国讨袁时血洒丰都城,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历尽艰险,彝海结盟,刘伯承组织指挥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英雄多磨难,可谓九死一生,身体负伤达9处之多。在护国讨袁的战争中,刘伯承右眼负重伤而不幸致残,被誉为我军的“独眼战神”。刘伯承手术时坚决拒绝使用麻醉药,被德国医生赞佩地称为“军神”、“战神”。
1936年9月,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红军走出草地到达甘南成县清源河畔的曲子镇,草地有悲壮的英雄交响曲,也有浪漫的爱情奏鸣曲,红4方面军二过草地时,刘伯承初次见到了刚被分配到总参谋部4局的汪荣华,这位来自大别山的少女纯朴端庄,勤劳聪慧,14岁就瞒着父母参加了红军。叱咤风云、身经百战的刘伯承怦然心动,以笔代言,生平第一次用蝇头小楷写下情书,倾吐心声。这年的中秋节前后,当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师之际,刘伯承和汪荣华结成了终身伴侣。刘伯承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自身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两人从此恩爱一生,整整走过人生的半个世纪,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始终是一对恩爱夫妻、模范夫妇。
说到“刘邓大军”,中国老百姓都知道是指刘伯承和邓小平,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刘伯承任第129师师长,邓小平任政委。从此开始,几十年的炮火硝烟,风风雨雨,两人是一对难得的“军政好搭档”。两人在属相上都属龙,只不过刘伯承长邓小平12岁。刘伯承于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是新中国军事家中最长寿的一位元帅。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P1-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威名天下、人才辈出的英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从硝烟与炮火中走来,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数不清的英烈们倒在了湘江畔、大草地、祁连山……活下来的战友们前赴后继,从南昌城走向井冈山、走向陕甘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大智大勇,实践了那支激昂并充满自豪的战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胜利,向着全国解放。伴随着新中国的的诞生,人民军队里涌现出了一批文韬武略、才艺生辉、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将帅之星。
创业艰难百战多,中国革命的胜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南昌起义的隆隆炮声到新中国成立的阅兵大典,将帅们肩头那耀眼夺目的金星和银星,印证着中国革命艰苦卓绝、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历史。当他们挥师入关过长江跨海峡,当他们遥望军旗插上南京总统府,当他们举手敬礼注视着一队队士兵迈着矫健步伐通过天安门,他们作为军人的荣耀和自豪到达了光辉的顶点。将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形象。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率军拼杀、浴血疆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为建设新中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经历如同壮丽的夕阳一样璀璨,他们开创的业绩如同丰硕的秋天一样辉煌。
今天,群星闪烁的将帅之星正渐渐离开我们的视野,当年横戈马上,为新中国奠基的老帅老将们,健在者逐渐减少,敬仰和怀念之际,回眸将帅们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听听有关他们的传说和故事,无疑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本书生动记述了1955至1964年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对他们的非凡经历进行了精彩描写,对他们的人生故事进行了娓娓叙述,对他们无私无畏、立党为公的高风亮节进行了热情赞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将帅们丰富的战争阅历、高超的指挥艺术、凛然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浪漫的生活情趣。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开国元勋,彪炳千古;一代将帅,风貌犹存。相信您一定能从本书中得以启迪智慧,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本书于2004年出版后,得到了广泛赞誉和好评,读者朋友充分表达了对我军革命将帅、开国元勋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指出了书中存在的差错,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2009年再版时我们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使本书更趋完善,此次修订又调整充实了部分内容,审校了相关文字,使篇幅更加整齐,内容更加精炼。
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多方查找资料,但因时间跨度大,特别是战争年代的很多珍贵史料未能保存下来,有些资料仍未能找到,对此我们感到非常抱歉和遗憾。另外,因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名、地名、时间、部队番号较多,虽反复核实,多方印证,仍有可能存在差错和疏漏之处,殷切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在此,谨向关心本书的读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果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学,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对《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一次次修订的过程,也是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史不断学习、不断梳理、不断思考的过程。查阅核对完最后一位将帅资料,遥望不远处天坛祈年殿蓝色的穹顶,喷薄而出的红目送走了又一个黎明,开国将帅感人至深的情感经历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带给我深刻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成功的人能排除万难,失败的人被万难排除。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人.都是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开国将帅几乎都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把目光回放到1935年,在长征途中危难时刻,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后来成为元帅的林彪,曾经给中央写信,要求撤换毛泽东前敌总指挥的职务。要知道,在井冈山的时候,林彪给予毛泽东最重要的信任和支持,遵义会议好不容易重新确立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地位,还不到4个月,林彪居然不能容忍毛泽东的指挥了。在红军被迫长征的危难时刻,不同的人对待苦难的不同解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注定了人生不同的结局。开国将帅的战斗阅历,印证了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的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苦难带给人民军队巨大的力量,即使毛泽东本人也没有预料到。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时又说“准备十到十五年”,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解放战争仅仅3年就结束了。困难,就像是一座熔炉,在这个熔炉里,越是千锤百炼,越能无坚不摧,百炼成钢。正是苦难磨砺出了开国将帅的深刻与激情,成就了一个个将帅的人生伟业。
启示二:成功一定经历过苦难,但经历了苦难未必一定成功。开国将帅的人生经历,无一不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出生于苦难家庭,历经无数次苦难的摔打与考验,最终才获得成功。从“苦难”到“成功”,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桥梁,那就是对苦难的咀嚼和回味,对教训的反思和汲取。如果失去这个桥梁,苦难就只能是惨痛的记忆,继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苦难。在本书所记的开国将帅录中,没有看到红军早期领导人博古、李德、王明、张国焘等人的名字,他们在革命中同样经受了苦难,在长征中同样经受了挫折,但他们非但没有个人的辉煌,甚至把革命带入了绝境。开国将帅们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们对革命终将成功有先知先觉的预言和判断,而在于他们善于从苦难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没有对失败的总结和反思,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当然也就不会有将帅们的个人辉煌。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苦难的时候,它就是你的财富;当你屈服于苦难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屈辱。将帅们的成长奋斗史告诉我们,苦难是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辉煌是一份等价交换的报酬,只有那些勇于将苦难掰碎了咀嚼的人,才有资格收获肩扛将帅之星的耀眼辉煌。
启示三:追求决定层次,执著赢得辉煌。本书所记录的开国将帅,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优秀的集体和团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担当,追求卓越,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跨越万水千山,摆脱围追堵截,冲破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带领人民军队迈向光明的前途和未来,新中国才最终扬眉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在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有谁能想到这样一支用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队伍,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又有谁能想到这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艰难跋涉而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将帅们的大智大勇,铸造了人民军队刚强的灵魂,磨砺了披荆斩棘的利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时代宽度,培养出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的血性军人。将帅们胸前的军功章,写满了中国历史的沧桑与凝重。历史无法投机,没有运气可讲,只有经历过历史车轮反复研磨的金刚石,最终才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开国将帅这个优秀团队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因为他们在磨难中成长,他们的崇高追求与坚韧执著,铸造了人民军队的辉煌。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年轻一代的革命继承者,新一代的革命军人,除了仰望将帅们创造的历史高峰,更应传承和弘扬这种无坚不摧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事业走得更远、更坚实。
宋国涛
2011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