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起(许均华生活随笔之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均华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均华所著的《云起(许均华生活随笔之三)》是作者生活散文的结集。作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用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笔,将生活趣事、读书感悟、观影体验等一一记录,展现出学者般的睿智。

内容推荐

许均华所著的《云起(许均华生活随笔之三)》内容分为五篇:《知所先后》、《梅花天地》、《格物致知》、《履痕处处》和《与谁同坐》。每篇的内容与篇名的意思大致契合。

《云起(许均华生活随笔之三)》讲述了: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将自己融入到书的里,物我两忘,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目录

第一篇 知所先后

 糨糊脑子

 人到四十

 我是人吗?

 生存智慧探幽

 时时是好时

 幸福在于生活要有底线

 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

 人生感悟

 做了半天心灵高尚的人

 笑对衰老

 看破与放下

 关于选择

 狼的思维

 坟前感悟

 我一天大啦

 岁月的轮回

 欲望-能力=痛苦

 关于福禄寿之浅见

第二篇 梅花天地

 格物致知

 别轻易裁员

 也说佣金

 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公平

 如何利用通货膨胀实现财富倍增?

 股市还需要呵护

 账不是这样算的

 楼下那些门店

 浅谈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

 管理的艺术

 如何选择管理者

 由民间借贷悲剧想到的

 实质比规模重要——私淑铃木修

 治理通胀关键在治本

第三篇 号称不等于实际

 说说无聊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读书的乐趣

 说戒烟

 也说教育

 做自己内行的事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改主意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有点少见多怪了

 这样的刊物该丢进厕所

 别让路负担太重

 奥斯卡是什么奖?

 预约生病

 有思想不是非得标新立异

 为什么现在出不了大思想家?

 千万别蔑视消费者

 为什么不能多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被人谋财害命一次

 假摔?

 读传记有感

 对不起,我没哭!

 近视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

 都来关心年轻人

 闲扯足球

 梦想与现实

 选人别太看重俗誉

 清议儒商、道商与佛商

 电影《山楂树之恋》像个PPT

 为什么一些事情总出乎经济专家的意料?

第四篇 履痕处处

 拜谒成陵

 夜幕下的武夷山

 人在画中游

 陪女儿游后海

 净心之旅

 重上岳阳楼

 走进美丽的长白山

 西安行记

 樱花映红玉渊潭

 腾冲淘玉记

第五篇 与谁同坐

 听老师谈小学生阅读

 听老师谈小学生写作

 清明回乡记事

 放风筝

 朋友们的逸闻趣事

 高考

 《雏凤初鸣》编后感

 再说只读名著

 《琴言》出版了

 女儿有烦恼了

 团团

 悼岳父

 《2012》值得看

 酱油饭

 湖南人的性格特征

 胖子

 缘分

 我的二00九

 雪中即景

 可怜的团团

 回老家过年

 狐狸与葡萄

 那时的元宵

 女儿的心里话

 跟高三同学交流

 童年的记忆

 那时的低碳避暑方法

 跟团团“谈话”

 听母亲说家史

 休假日志

 找皮带

 这种虚伪是真诚

 老天都给母亲面子

 中村中学高八班

后 记

试读章节

糨糊脑子

最近,感觉自己的脑子像团糨糊似的。本来自元旦后想写点东西的,但每当我打开电脑,却又难以静心,更难以把脑子里想过的东西变成文字。说江郎才尽,有点抬举自己。脑子乱,主要可能还是重感冒的缘故。

从前年开始,一到元旦,我就开始感冒。更可能是年纪大了,一感冒就是十天八天好不了。这不,现在还咳嗽呢。

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确有许多话题在脑子里面过过。

如我元旦期间看完了电视剧《阮玲玉》的光盘,看完后是准备写个观后感的。我看完后的基本感受是,阮玲玉的确是个悲剧人物。悲剧的产生至少与她交友不慎有极大的关系,跟张达明的交往是个错误,跟张达明未婚同居更是错上加错。阮玲玉明明知道唐季珊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她最终还是投入到了唐季珊的怀抱。实际上,是阮玲玉自己一步一步朝着绝境在走。像唐季珊这样的人,最终生意一团糟并身败名裂,完全符合因果铁律,完全是罪有应得。我认为,凡是从影者或者想与从影者亲近者,《阮玲玉》是很好的警示片,我建议他们好好看看。拟议中的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开头,最终还是没有成文。

又如,我看到一些关于一些电视台的主持人准备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演出的报道后,准备写一篇感想,题目都想好了,叫做《这是典型的行业不正之风》。为什么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被人们诟病,我总结的原因有四:一是节目内容越来越庸俗。其实,老百姓的爱好根本没有晚会策划者想象的那样庸俗和低级趣味。二是演员阵容越来越非专业化。我不知道许多专业演员为什么上不了春晚节目,一些业余演员却能在春晚上大行其道。是专业演员不愿意参加还是策划者本身的问题?答案不得而知。三是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节目的演出。这种现象说轻点是歪风,说重点就是典型的行业不正之风。不是说节目主持人不能参加节目的演出。但是,要参加演出,你就先改行。四是晚会实际上成了主持人的个人秀,成了主持人出风头的场所。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和喧宾夺主。主持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是个很严重的毛病。一句话,策划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晚会的水平。拟议中的这篇文章写了四个开头,最终还是没有成文。

还如,一天清晨醒来,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四十五岁以后的男人生命价值是什么。我首先诧异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是我马上要进入四十五岁的行列的缘故。这个问题在脑子里转了几天,基本上形成了我自己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只对自己有效。我的看法是,既然我即将四十五岁了,对于自己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欲望就不能太多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能成为我四十五岁后继续活着的目标。上有老,下有小,这是我目前的现状。所以,承担起对老人和小孩的赡养和教育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首要任务。其次,我是有工作的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我应尽的职责。再者,我是在某个行业工作。为本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是我应尽的义务,也是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拟议中的这篇文章也写了四个开头,最终还是没有成文。

上述三个问题,本来都能独立成为很有意思的文字的。可是,吭哧了十几天,终究还是没有形成像样的文字。我把自己的烦恼跟一个朋友说了,朋友的回答是:写不来就别写呗。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是呀,既然写不出来,不写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何必强自己所难呢!

2009年元月15日于北京

人到四十

男人到四十,好像心理、身体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心理上的变化主要是为人处世更加理性,四十不惑嘛!所谓理性,一是遇事会冷静沉着,二是处事会瞻前顾后。人到四十,已经不是孑然一身了,上下左右有许许多多的人与自己相关,活着不是完全为自己了。所以,年届四十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能完全凭意气,不能完全不计后果了。四十岁以上的人至少需要有一个安定的职业。如果人到了四十多岁在职业上还举棋不定,那么,这种人至少不能给家人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男人到四十,在身体上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视力上。应该是从两年前开始,我感觉看书的时候字有些模糊,看起来不是很清爽。我以为是眼镜的度数低了。于是,我重新配了一副眼镜。由于度数增加了,刚开始的时候,看书的效果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没过多久,看东西又不是很清爽了。前几天,我把视力情况跟一个朋友讲了。朋友说做个试验吧。他叫我先带上眼镜,看能不能看清手表表盘上最下面的一行字,也就是“哪里制造”那一行字。我说看不清楚。他说:“把眼镜摘下来再看看那行字。”我说看起来很清晰。他斩钉截铁地说:“你的眼睛花了。”哈哈,也许只有自己的眼神不会欺骗自己。原来,我可以加入老年人的行列了。眼睛老,才是真正的老。眼睛老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眼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没看见的不一定就真的不存在。这可是个大问题。

身体上的第二个变化应该是牙齿。我一过四十,个别牙齿就开始不安分了。前年的时候,我的一颗牙齿立场不坚定,出现了动摇,而且动摇的时候还伴随着剧烈的疼痛。最后,我只好斩草除根,干脆到医院把那颗牙齿给拔掉了。

身体上的第三个变化就是经不起酒的折腾了。我二十八岁以前是不喝酒的。一九九二年我在张家口工作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学会了喝酒。后来我到证券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搞投资银行业务,除必要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外,能喝酒也是基本要求之一。喝酒其实没有不喝酒的人想象的那么庸俗。毕竟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借助于酒的话可以把关系搞得更亲切一些。四十岁以前,中午喝高了,稍微休息一下,晚上还能接着喝。晚上再喝高了,睡一个晚上,一觉醒来,身体就完全恢复了。现在就不行了。喝高了一场酒,一个星期都缓不过劲来。

身体上的第四个变化应该是头发了。一是头发开始脱落了。现在,洗头的时候,每次都会有大量的头发随水而去。许多人过了四十甚至开始谢顶了。我还算好。虽然头发不断地掉,但还没出现成片掉的。二是头发开始花白了。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要描写一个人老态的话,必不可少的一个词就是“鬓发花白”。我现在虽然只在头顶上偶尔能找到一两根白发,但右边的鬓角却是真的花白了。我每次去美发店洗头的时候,剪发的师傅都劝我用点他们店里的可以把头发染黑或者可以防止掉发的东西,我说一切顺其自然吧。他们的思想工作连续几次没有感动我,现在去理发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提这茬子事情了。人总是要老的,何必要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

人过四十,老的迹象就会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人老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怕老。泰然面对老,人就会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怕老就会形成一种心理负担。心理负担重了,人就会真的显老,就会老得更快。

2009年元月16日于北京

P2-5

序言

用智慧点亮人生

张华伟 张均 李胜

能与如此优秀的学长交流,我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心中也伴随着些许的紧张与期待。许均华作为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平日工作繁多,但我们的访谈预约还是出奇地顺利。对许均华的初次了解源于他的一条简短的回复:“好,要问些有意思的问题。”这句湖南人特有的轻快爽朗的话语为我们此次寻访活动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初见许均华是在他充满书香茶韵的办公室。水墨画、盆栽、木质书柜里的丰富藏书,几处典型的布置与主人的学者气质相得益彰。他戴着大大的眼镜,身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西裤,笑容总在脸上浮现,举手投足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广博的学识底蕴和高雅的生活志趣。采访之前我们曾浏览过他的个人博客,里面不仅有他对金融领域热点事件的分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思考,这就使得我们的谈话内容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学长的人生经历本身,在和他的谈话中,我们体悟到的是学长几十年求学工作经历积淀下的人生哲学。

读书是一种纪律

一九八0年,许均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财经学院农村金融专业。对于当时的情形,他回忆说:“我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概念,当时对于金融的全部认识都来自我家乡的农村信用社。”认识的不足并不影响许均华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相反还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迎头赶上的决心:“我高中学的东西仅限于课本,加之是在信息较为闭塞的农村长大,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学习方法跟其他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过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的目标也随之明确。”学长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大学四年没有白过,从老师的授课中,从与同学的交流中,他汲取着营养,充实着自己。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许均华总是与书相伴。最初,是那种迈人大学迫切的求知欲和对自己纪律一般的约束促使着他经常出入于图书馆,久而久之,读书对许均华逐渐成为习惯和爱好。“好不容易给了我们四年的读书机会,那么大的图书馆就在眼前,前人的智慧都汇集于此,我当然要好好利用它。”

对于读书的态度,许均华十分欣赏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读书是一种纪律。”与很多人较为闲散自由的读书习惯不同,许均华更多的是一份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喜欢的书要读,不喜欢的但对自己有用的书也要读。他至今仍保留着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在自己的博文和公司的杂志上发表着读书的感悟与收获。他把读书当成一种提升自己的过程。当我们问及他最喜欢读的书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他脱口而出的并不是自己本专业的书籍而是国学。国学是一个很广博的概念,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许均华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诸子百家、南怀瑾等各类书籍,对于里面的思想与内容,他如数家珍。这其中,他特别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经》。他认为《道德经》在向人们诠释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即人们对于“道”的世界本质问题的认识。他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培养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很多人正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悟”不出“道”,从而误人歧途。对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他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无为,二字并不是指的无所作为。对它的含义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二是我们要通过‘有为’的行动达到‘无为’的境界,即‘无为,不是起点而是终点。”他的话使我们受益匪浅。我想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就是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吧!许均华语重心长地勉励我们要珍惜这四年稍纵即逝的时间,博览群书,汲前人之所长,借鉴千百年来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有理论有积累才能做出更好的实践,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均华博学多识,抚书万卷,文章自然是妙笔生花,写作亦是许均华的一大爱好。许均华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术写作的训练。“当时我们写文章或翻译文章,不但可以练笔,还能复习英语,可谓一举两得。”上到事关国民经济的民生大计,下到与家人朋友的出游小聚,他皆会把它们搬于纸上。除了撰写一些学术文章,平日里许均华还会在自己的博客中记下值得回味的生活感悟。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立言”恰恰是最困难且最难以实现的。而如今,许均华这位生活点滴的记录者与感悟者已是收获颇丰,《路上·2007——闻思与感悟》和《琴言——经济与生活的音律》这两本分别收录了许均华二00七年和二00八年所写的生活随笔的书已经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能和他人分享我对于生活与人生的一些感悟,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用智慧点亮人生

“时时是好时”这条位于杭州灵隐寺的禅语引起了许均华的共鸣,“它的意思是我们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专心做好每一件事。”一个真正能做到“活在当下”的人,既要有着能放下过去包袱的释然,又要有着不对未来空想、虚叹的务实。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需要心无杂念、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提及禅宗,许均华若有所感,信手拈来一例为我们解释何谓专心:“话说一天有一人问赵州禅师何为禅?禅师回答说:‘喝茶去。’”他认为这里的喝茶就是要做到心无二用,喝茶就是喝茶,不去考虑别的事,不去比较其他种类的茶。如此一来,品眼前的茶就会专注、客观而不受外界的干扰。

多年的求学治学经历使许均华对很多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于当今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他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金融危机就像一吹得鼓鼓的气球,要保全气球,就得慢慢地把气放掉。现在处理危机的方法过于简单,也就是拿针一扎。结果呢,气是放掉了,但气球也没了。危机虽然终究会过去,但处理危机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作为大学生千万别为眼下的危机所惑,我们应该打好基础,“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不变应万变。“这就好比游泳,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领在哪里都会游,无论是水流湍急的江河湖海还是小小的游泳池。”

此外,许均华还谈到了“大气”。“大气”顾名思义,是一种开阔的胸襟、宽宏的气度,一种不拘泥于琐事的大智慧。他说:“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大气。”“大气”并非让人变得大手大脚、粗心大意,而是让人头脑清晰、目标明确,要求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目标的顺利实现,有时必须做出适当的忍让、取舍、宽容与原谅。不为琐事而羁绊,才能大步前行;松开紧握的双手,才能拥抱更广阔的天空。这就好比旅游,我们不能因贪恋沿途的景色而忘记此行的终点。许均华提到生活中一些缺少“大气”性格的人和社会现象,因争执于无关小事,忘却了原有目标,因小失大,实乃惋惜。“大气”还代表着一种包容的性格:“生活中总会有磕磕绊绊,自己要主动适应别人,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忆往昔,殷殷忠告

许均华谈吐脱俗,面对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困惑,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治学之道——让知识升华为智慧。促成这步升华的前提条件是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即阅读大量的、有益的、能给人思想以启迪的书籍。许均华笑谈道:“书上的内容即使都记下来充其量也只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们的治学之道应该先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储备,使各领域的知识连成线形成片,然后自己再加以融会贯通,使之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从而使知识升华为真正有用的、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生智慧。”

针对现在有些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制度与课程设置心存不满的现象,许均华告诉我们,不应对某些大学的课程体系心存偏见或质疑,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坦言大学的课程教育让他受益终生,我们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得益于从本科到博士十余载的求学经历,许均华对于如今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基于自身条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他建议我们如果有机会,读研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深造平台,对于我们眼界的开阔与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至于是选择国内读研还是出国深造,许均华的建议是最好能在国内读研,他解释道:“这些年中国的经济还处于转型阶段,中国存在着许多自身特有的问题,外国的很多经验不能直接照搬。盲目的出国深造可能会远离中国实际国情、导致‘水土不服’。”对于有意出国的学生,他建议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随,自己应该在有明确的求学目标后再做定夺。

情系岳麓

离开母校二十余载,回忆起岳麓山下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许均华感慨万千。他由衷地说:“感谢湖南财经学院(现已并入湖南大学)提供给我的学习机会,我的四年没有荒废。”许均华的大学生活是充实的,也是美好的:他的眼界得以开阔,人生的奋斗目标得以明确。师恩难忘,学长对于教过自己的老师心怀感激:“是他们教给了我自主学习的方法。”好知识不如好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使人受益终生。财院给予许均华的另一笔财富就是丰富的人脉资源。财院培养了无数精英,他们毕业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步入社会后,是母校这条无形的情感纽带把一批批莘莘学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拼搏。

相比于这个暑假我们寻访的其他金融界校友,许均华可以说是最具学院背景的。湖南财经学院本科毕业后,他令人羡慕地考上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进而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与他的访谈中,我们不仅分享了学长的成功经验,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学者风范与气度。与许均华的聊天交流短暂而愉快,学长目送我们走出办公楼,望着他的身影,那些谆谆的话语萦绕在耳畔,回响在心问。在听着学长总结自己人生奋斗历程的同时,我们自己脚下的道路也愈加明晰。

2009年暑假于岳麓山下

后记

在出版《路上·2007——闻思与感悟》(二00八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我当时有一个打算,就是每年出一本与专业无关的集子。《琴言——经济与生活的音律》(二00九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按约定做的,但《云起》是爽约了。追究原因,次要的是这两年俗务太多,占去了许多可以用来思考一些问题的时间;主要的还是许郎才尽,一年的时间要写出能成集的好文字实在是有点强自己所难。说一句自己为自己辩护的话,两年能出一个集子也是难得的。

关于集子的名字,得感谢曲宏博士。曲博士是搞金融的,但对诗呀、词呀的挺有兴致。我便请他为我的集子起个名字,他说可以叫《看云起时》。我说这个名字好。前几天,深圳的黄建华博士来京,我将集子的初稿给他看,他建议集子的名字最好与已经出版的两个集子的名字风格一致。于是,在征得曲博士同意的前提下,我将《看云起时》简化为《云起》,这样《路上》、《琴言》和《云起》就比较一致了。有朋友开玩笑说,书店进行图书归类时,《路上》很容易被归为交通类,《琴言》很容易被归为音乐类,《云起》很容易被归为气象类。我说,那就只能看它们自己的造化了。

集子内容分为五篇:《知所先后》、《梅花天地》、《格物致知》、《履痕处处》和《与谁同坐》。每篇的内容与篇名的意思大致契合。篇名也是仰仗曲博士的灵感。

集子的序,用的是张华伟(湖南大学四年级学生)、张均(湖南大学三年级学生)和李胜(湖南大学三年级学生)二00九年暑期联合采访我的采访稿《智慧点亮人生》。采访稿文字优美,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三个集子的出版,李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什么方式都难:以表达感激之情。只能沿古人的套路,大恩不言谢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高云谲,云舒云卷,花开花落。心随境转,或是境随心转,就看自己的修炼和定力了。

2011年8月1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