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常春藤名校毕业生,一个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精彩故事!
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推崇的教改样板,备受比尔·盖茨赞誉的教育创新典范!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美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项目。《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 |
分类 | |
作者 | (美)杰伊·马修斯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个常春藤名校毕业生,一个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精彩故事! 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推崇的教改样板,备受比尔·盖茨赞誉的教育创新典范!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美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项目。《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 内容推荐 芬博格和莱文,两位踌躇满志到贫困社区“支教”的美国名校毕业生,在课堂上遭遇了令人痛苦的挫败。他们拜两位名师为师——其中一位便是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教学技能突飞猛进,但他们希望把学生带得更远,于是创办了与美国公立学校迥异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学校。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KIPP发展成为有100多所学校的全美最有前途的新型公立学校群网,被誉为奥巴马的“卓越实验室”,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这本《每个孩子都爱学》,会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 目录 译者序言/1 开学导引/5 第一季 启程/1 1.学会争取/2 2.冒险者在行动/7 3.驾车旅行的智慧/11 4.在休斯敦遇到的问题/15 5.遇见哈瑞特·鲍尔/19 6.放学不回家/24 7.迈克尔的烟雾信号/28 8.排行老小的莱文/30 9.任教第二年/34 10.遇到雷夫·艾斯奎斯/37 今日KIPP:贾奎恩的新起点/42 第二季 创办KIPP/45 11.获得许可/46 12.解雇莱文/52 13.冰激凌和菠菜/55 14.来自“床垫麦克”的钱/63 15.每个孩子都想学/66 16.坐在门廊下的大狗/73 17.动感之屋/78 18.调研纽约/82 19.上新闻了/85 20.单挑/89 21.在高尔富顿招生/93 22.为克林顿总统演唱/96 23.换地方/102 24.哈瑞特和赫尔曼/105 今日KIPP:贾奎恩跨越障碍,努力向上/108 第三季 创办两所学校/113 25.“那些犹太人在偷你的东西”/114 26.“这小伙子怎么回事?”/119 27.走出“门廊”/122 28.在休斯敦重新开始/127 29.翻过围栏/133 30.搬走电视机/136 31.去犹他州远足/139 32.操场上的课堂/142 33.“伏击”教育局长/145 34.戴夫和弗兰克/151 35.“我不去那所学校”/157 36.掐掉学校的扬声器/160 37.放弃/162 38.快速搬家/166 39.椅子飞了起来/170 40.释怀/174 41.肯尼斯和“金票”/178 42.“你不能对我说那样的话”/180 43.“我们在这里起步”/183 今日KIPP:贾奎恩进步了/187 第四季 创办更多学校/191 44.六人会议/192 45.心太大/196 46.怀疑KIPP/200 47.小实验室/205 48.导师们/210 49.KIPP毕业生/213 50.“高个子教师,甜美脸庞”/216 51.教学大师的课堂/222 52.难忘220号教室/227 毕业典礼/231 后记/235 试读章节 在休斯敦遇到的问题 莱文和芬博格原以为以他们的魅力、智慧和精力,一定能成功,但这个预想被混乱不堪的课堂击碎了。完全是无政府状态,孩子们在走廊里上蹿下跳,没有几个人做家庭作业,教室里噪声持续不断。学生们完全没有把新教师的常春藤大学文凭和漂亮口才当回事。比如莱文班里的昆西,虽然在读6年级,但看上去根本不像。他身高将近1.8米,总是气急败坏、桀骜不驯的样子,还取笑、羞辱其他孩子。他从不理会老师对他的制止。他不觉得有任何理由要听莱文的,而莱文对管教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莱文向校长和指派给他的导师寻求建议。他们告诉他的大多含糊不清,不起作用。学校的总体混乱状态让莱文确信,这位校长尽管心是好的,且真诚地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对像昆西这样的孩子,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在满带疲惫的谈话中,莱文和芬博格突然意识到,他们过于努力地去尝试扮演他们认为教师应有的样子,而没有足够努力去做他们自己。他们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为什么在自己的课堂上却没有呢?一天,教室里的空气特别紧张,莱文终于爆发了,全然不顾自己的反应违反了学校的教师行为规范,甚至是法律。那天,昆西像往常那样在教室里晃来晃去,不时地骚扰其他同学。“坐下,昆西。”莱文说。昆西完全就当莱文没有存在一样。 “赶紧坐下!”仍没有反应。 莱文从教室中间走过去,来到这个男孩身边,双手抓住他的腋下,把他整个人举起来,一直把他带到他的座位上,然后放下。莱文从来没有举过这么重的孩子,在一阵恐慌中,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昆西掉下来之前把他放到座位上。刚把昆西举到他的座位上,莱文的力气就用完了,他没有轻轻地把昆西放到座位上,而是用力一扔。窘迫中,莱文回到自己的讲桌,开始想他会在哪天被解雇。 他自己都记不清,他被多少次告知不能触碰孩子的身体。这是一个大禁忌,触犯它就会吃官司,被开除。他为他的工作担忧,也为昆西担忧。对一个或许从小就受虐待的孩子来说,被教师强行扔在椅子上,会让他怎么想呢? 但莱文注意到,昆西被放回他的原位后,全班学生明显安静下来。这个男孩是个欺凌弱小者。莱文在想,是不是由于自己平时未能很好地保护其他孩子免受昆西的伤害,才造成班里时不时都有紧张的气氛。 莱文决定对昆西的家长进行家访,并向他们道歉,尽管家访也是他被告知的另一件不能做的事情。学校的规则是,跟家长的接触仅限于电话联系和家长到学校里来跟老师会面。学校明确表示,年轻白人教师不应该进人属于巴斯蒂安小学招生范围的社区。莱文不在乎这些。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难过,除了亲自家访并道歉外,他感到别无选择。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他找到了昆西居住的木头框架的小屋。他敲了敲门,昆西的母亲走到门口。她身材壮实,个子比她6年级的儿子矮一些。她面带倦容。“晚上好,夫人,”莱文说,“我是莱文,昆西的老师。我能进来吗?” 她对莱文在家门口出现感到很惊讶。她似乎心有疑虑,跟教师谈她的儿子几乎就没有愉快过,但她还是请莱文进了屋。他坐在沙发上,脸上毫不掩饰地流露出难过的神情。“夫人,”他说,“我真的感到很遗憾。今天班里发生了一些事。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你的儿子打了其他孩子。” “我了解我儿子。”她不急不慢地说。 “是这样的,今天他不听我的,我就把他举起来,把他放回到他的椅子上。” 她点了点头。 “我希望你不介意我这样做,我希望我再也不会被迫这样做。” “如果你觉得必须这么做,你只管做好了。”她说。她从莱文的脸上可以看出他松了一口气。“知道吗,”她说,“你是第一个来我家的老师。对我的儿子你做什么都可以,他不听我的话。你觉得必须怎么做,你就去做好了。” 离开昆西的家,莱文心里好受多了,但却又疑惑起来。为什么学校要警告教师不要家访?这样做会出什么大问题吗2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家访是有作用的。他见到了昆西的母亲,从她的眼睛可以看出来,他来她的家,而不是给她打电话或把她招到学校里,她感受到的是对她的尊重。昆西不可能变成一个模范学生,但那天过后,他的行为有了改善。莱文对课堂危机的处理也变得更有信心了。他问自己,在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为时,为什么不能更积极主动一些?为什么不能和其他家长建立起像他跟昆西母亲那样的联系呢? 他制订了家访日程表。他努力做到每天放学至少给一个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学生是否表现好并没有关系,他想跟养育这些孩子的人见面。他需要一些线索,以便找到能够激励学生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想让孩子们知道,他是关心他们的,能不惜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访问他们的家庭,那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他认为,一旦跟家长见了面,他就能够在孩子做得不到位时更容易地寻求支持。 芬博格也开始对家长进行访问了。打破不能家访的禁忌,他还有一条额外的理由。他需要提高自己的西班牙语水平。班里不到一半的孩子能听懂他的英语,也能用英语回应。更多的孩子似乎只能听懂他说的英语,却用西班牙语回答。还有几个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完全一头雾水。 跟莱文一样,芬博格也分到了一位导师,作用没有他期望的那么大。那位老师就如何装点教室提供了一些好的想法,但对教学,她说不出什么。因急于从其他人那里寻求帮助,芬博格赶紧拉住另一位“为美国而教”的成员,毕业于圣母大学的弗兰克·柯卡伦,一个金发碧眼、身材偏瘦的白人。芬博格来的时候,他已经在这里任教1年了。柯卡伦是一个艺术家和音乐家。他后来成为纽约KIPP学校的创始教师,还获得全美大奖,但在1992年,他的内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他能回答芬博格提出的问题,但不太愿意主动为他提供什么建议。 芬博格的学生大多居住在四周都有低矮铁丝网的小木房子里。他们养花养狗,很多的狗,所有能想到的品种都有。芬博格敲门,开门的往往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兄弟姐妹。开门的孩子会大吃一惊,然后砰地把门关上。芬博格能听到屋里的大笑声和耳语声,他会再敲门。然后听见里面传来脚步声,成年人的脚步声,门打开了。开门的人是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意外但又感动。“请进吧!” 芬博格往往会在一间狭小的起居室里坐下。墙面上油漆在脱落,墙上贴着一些旅游海报和耶稣的画像。家长会给他一杯饮料。他会提到他带给家长的用西班牙语写的信,向他们介绍自己是谁。他提醒他们,他曾说过他很希望教他们的孩子,并有对他们进行家访的计划。“我是芬博格。”他用西班牙语说,“你的孩子在我班里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我糟糕的西班牙语和芝加哥口音到抱歉。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助你或你的孩子,请跟我联系。” 这些家庭大多数来自墨西哥。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邀请芬博格共进晚餐。起初,他对接受家长的邀请感到不安。他的很多学生在早上都饿着肚子,芬博格不想在他们自己都不够吃的情况下还要吃他们的食物。但当他留下来后,他们度过的夜晚是如此的美好,让他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很愚蠢的。如果他想融人他们的文化,他就不应该拒绝他们共进晚餐的邀请。 不过,芬博格仍然感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很困难。每个星期他都有不同的尝试:小组学习、学习中心、直接讲授、整体语言法,等等。他感到不知所措。一次,他把全班33个学生分成了7个阅读小组。这是解决课堂混乱的一个良方。能说英语的,有低级、中级和高级组;只会说西班牙语的,也有低级、中级和高级组;对那些不知道该怎么划分的,他把他们分到第7组。无论哪一组,他都不知道怎样去教。他无法向学生传递他的要求。 听了莱文的故事,芬博格庆幸自己的教室里没有人打架,没有像昆西这样的欺凌弱小者。他的学生把这类活动留到了午餐和休息时段。他没有看到学生对他的公然挑衅,但会感觉到他们说出的某些西班牙语词汇可能会带有那样的意思。 每天晚上,他和莱文都要想法子搞懂这些词汇。他们希望下午6:00到家,这样在准备第二天的课之前,他们还能看《星际迷航:下一代》。这部电视剧充满了希望,跟他们每日经受的痛苦全然不同。在25世纪,所有人都是有文化的。不同种族的所有人走路都带着三录仪,且能对它进行娴熟地操作。“企业家号”飞船上的15岁孩子在做着核聚变实验。 有时他们会用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买来的大量廉价蔬菜和肉类做晚餐。无论做什么东西,烹饪方式都是一样的,烘烤30分钟,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回到课堂上,芬博格担心他的教学进度。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他每天只能完成25%。他无法管理好时间和课堂,总有什么东西在拖他的后腿。他的5年级学生,大多数的阅读水平只有3年级或更低。他只能在课堂上亲自给他们大声朗读,但这看上去像是对他们的放弃。他强迫学生们朗读,这让课程进度更慢了。在课堂上朗读的学生,总是磕磕绊绊,问题不断;不朗读的学生,则在课堂上感觉很无聊。 芬博格和莱文在晚上相互交换意见对二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这就像尝试学习如何驾驶“企业家号”飞船,两人都不知道身处哪个星系。他们需要帮助。P15-18 序言 如果有这么一所学校,上课比规定时间早,放学比规定时间晚,周末有课,暑假也有课,老师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目标是上大学——这所学校最有可能在哪里,中国还是美国? 很像是在中国。但如果这所学校的评估不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看学生比上一次提高了多少分呢? 如果这所学校里的教师首先确保跟每一个孩子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尝试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晚上做家庭作业遇到困难可以给老师打求助电话呢? 如果这所学校还努力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价值观,每学年末都要带学生去远足,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乐器和参加演出的机会呢? 这所学校其实在美国,它的名字叫KIPP。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有着上百所学校,并仍在扩张的学校群网(network)。它目前还不是美国公立学校的主流,至多可算是美国的“特色学校”,但它为祛除美国公立学校之旧弊而生,被本书作者、《华盛顿邮报》著名教育记者杰伊·马修斯誉为全美国最好、最有前途的学校。 这不是马修斯的个人臆断,否则,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不会说,“就国外而言,最让我受启发和激励的是KIPP所取得的成就”,并将KIPP学校作为英国“自由学校(free school)”的样板。 比尔·盖茨,这位出巨资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直接影响着美国教改风向的大慈善家,在一次回母校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每当他推动教育创新受挫,他“就去走访一所KIPP学校,然后对自己说:这是能够做到的”。 KIPP是“知识就是力量工程”的缩写,正如其名字所示,KIPP在美国成功上演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KIPP学校的生源总体基础很差,但学习成绩提高幅度远远高于当地学区其他学校。据KIPP官方网站的数据,超过85%的KIPP学生最终进入了大学。而在这些学生居住的社区,只有不到25%的人能够上大学。当然,KIPP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送入大学,而是“让孩子在大学和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KIPP的两位创始人芬博格和莱文,因其“服务于国家的典范行动”获得2008年的“总统公民奖章”,并与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道入选当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4位“美国最杰出领袖”。 正如《南方周末》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所介绍的,KIPP诞生于美国教育平权运动的大背景中。对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美国来说,教育公平意味着缩小各阶层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让贫困家庭、少数族裔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为此,美国政府并没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而是寄希望于一批新型学校能摆脱教育系统的僵化体制,通过教育创新来为大面积提高公立学校的质量探路。于是,有较大办学自主权的“特许学校”在各州蓬勃地发展起来,KIPP正是其中发展最快、最成功的佼佼者。 尽管每所KIPP学校都有其独立性,但它们都有五大“支柱”: ·高期望:要求所有学生都要为上大学作好准备 ·选择与承诺: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必须签《卓越承诺书》 ·更多教学时间:包括每日延长课时,周六和暑假上课 ·强有力的领导:校长拥有学校的人事权和财权 ·用成绩说话:成绩的依据是标准化考试和其他客观评价工具 芬博格在谈到KIPP的成功经验时说:“KIPP的使命就是让学生获得他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这三方面如有任何一方面缺失,其他两方面也不会起作用。” “勤奋学习,友善待人。(Work hardBe nice.)”这是KIPP学校最响亮的一个口号,也是本书的原书名。话虽简单,却传递出了KIPP的核心理念。“世上没有捷径可走,作为一个KIPP人,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教师,为了成功你必须竭尽全力。”芬博格说。而“友善待人”也是KIPP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意思是,“要对自己好,对你的邻居好,在你的社区里做一个负责任、有贡献的人”。 KIPP对国人最直接的一个启示或许是,即使我们仍然要求学生考高分,仍然期望每个孩子上大学,仍然强调勤奋,仍然严格砥砺学生的品行,我们也可以办出一所面貌完全不同的学校,一所真正尊重和相信学生、关照学生全方面的成长需求、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并活泼生长的学校。 自从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我们的耳边一直萦绕着这样的抱怨声:只要高考存在,甚至只要考试存在,应试教育就无法改变。这后来还成为不少人对新课程改革无动于衷的借口。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借口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还会有很多,尤其是对我国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会有很大的启发。“教育均衡”是否一定就要拒绝“选择”?既然我们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什么不大力鼓励人们创办更多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特色学校? 书中有很多课堂案例,比国内媒体常见“课堂实录”精彩很多,因为这些案例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故事中的教师——无论是莱文、芬博格,他们的导师鲍尔、艾斯奎斯,还是他们的同事柯卡伦、迪佩尔——都是个性十足的人。或许,只有当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充分肯定与尊重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是人对人的教育。 这是我编译西方教育发展动态10多年后翻译的第一本英文著作,也是我等待多年的一个文本,它如此丰富、精彩,我在发现它后第一时间便向出版社作了推荐。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让这本书与国人见面,我在此向读者朋友们发出一个邀请,邀请大家去感受此书带给我们的激动,一种专属于“有想法”的,希望改变学校现状,希望通过好的教育改变学生命运的人所特有的激动,并在字里行间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能为教育做些什么——无论你是教师、家长、校长、教育行政官员、媒体的记者编辑,还是关心教育的商界、政界与公益界人士,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某种启发和激励。正如此书所揭示的那样,一个国家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我们看美国教育,如果既能看到它的“长”,又能看到它如何补“短”,那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教育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它的决心、力量和方法。 感谢本书作者杰伊·马修斯,你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的专栏是我了解美国教育的一扇重要窗口,你还让我看到了一个记者和作家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对一国教育产生影响。感谢编辑任红瑚女士,你的“大斧”为译文增色不少。感谢爱妻王艳玲,我翻译此书时你正在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或许是一个译者所能获得的最幸运的陪伴了。 最后,希望能以此书为媒介,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话题,我的邮箱:limaoyx@126.com。 李茂 2011年9月于北京 后记 我有一个游说优秀教育工作者让我把他们及他们的学校写出来的癖好,然后在未经他们允许的情况下,把麻烦的形容词“最好”用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以我的经验,无论对什么用“最好”的标签都会引发争议,但我不会为此道歉。当27年前我成为一名教育记者的时候,我就认定如果我找到最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并把他们写出来,我便能最好——噢,又有这个字眼——地帮助到读者。从那以后,寻找那些战胜了贫困、冷漠及种族与阶级偏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到一个新高度的学校和教师,便成为我的使命。以这些条件来看,由戴夫·莱文和迈克尔·芬博格创办的KIPP学校是我在美国发现的最有前途的、最好的学校。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是我而不是他们,决定以这样的方式去描述他们的学校,这一点很重要。 我欢迎任何比K1PP学校更好的学校的线索,这是我作为记者的学习方式。我们越是找到更多的人,跟他们谈我们最好的学校,我们便越有可能给予所有儿童他们应得的、有挑战的教育。 因此,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两位主角,他们为使我的探寻不断深入付出了太多,我还要感谢数百位跟我分享他们对芬博格和莱文创办KIPP的记忆与观点的人。我尤其要感谢莱文和芬博格最重要的导师哈瑞特·鲍尔和雷夫·艾斯奎斯,他们自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师,他们慷慨地花了很多时间告诉我他们怎么教好学的学生迈克尔和戴夫,以及教了他们什么。艾斯奎斯和鲍尔还赐予了KIPP很多醒目的口号。“勤奋学习,友善待人”便来自艾斯奎斯,现在它被全美的KIPP教师广泛地采用。 本书中的所有人物及人名都是真实的。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只要我能找到的,我都让他们核对过相应部分的原稿,但任何错误都是我的责任。我没有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的对话和活动,是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而写的,重点是那些多个人都提到的内容。 我要感谢我的编辑艾米·高什,为她所提的好问题,她的鬼斧神工,以及她对我再三修改的耐心。我要感谢我的代理人海德·兰格,他对寻找图书出版商如此热心而又才华横溢,比如这本书,如果不允许我写,我会感到很痛苦。乔·马修斯、唐·格兰汉姆、尼克·安德森、乔纳森·肖尔和史蒂夫·曼西尼阅读了初稿,提出了很有帮助的建议。《华盛顿邮报》及washingtonpost.com网站的编辑们,尼克·安德森、莫妮卡·诺顿、R·B·布伦纳、菲利斯·乔丹、保罗·伯恩斯坦、特雷西-格兰特、勒西亚·维顿、利兹·希伦、斯哥特·万斯、迈克尔·塞梅尔、乔-安·阿毛、鲍勃·麦卡特尼、史蒂夫·科尔、菲尔·本尼特和伦恩·唐尼,一如既往地理解我、支持我。 我的妻子琳达,我的孩子乔、彼得和卡蒂,我的儿媳妇安娜,对我在研究中过度兴奋于自己的发现很宽容,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跟我最亲近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的母亲弗朗西丝·马修斯也很乐意聆听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我还要提前感谢在几十座城市的很多KIPP教师、校长和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我要研究创作第二本关于KIPP惊人扩张的书,他们有可能接到我的电话。如今已经有66所KIPP学校,大多数的成绩都跟最早一批学校一样好。这不是人们原本所预想的。聪明而又有经验的分析家经常指出,起初取得成功的学校或办学思想,当第二代校长在新的不同环境下在更多校园尝试时,总会失去其繁衍能力。 KIPP看来正在挑战这样的预期。在这本书中,我呈现出了我们迄今拥有的关于此事为什么得以发生的最好证据,不过,仍有许多需要去了解。我必须了解清楚正在发生什么,不仅仅是很多新创办的KIPP学校,还包括在使用跟KIPP类似方法,取得跟K1PP相近成绩的其他学校。在寻找最好的学校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书评(媒体评论) 充满了活力与希望……每一个关心我们国家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美国前教育部长 理查德·W·赖利 KIPP在很多方面非常了不起,尤其是在吸引优秀教师、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让我震惊的是,教育学院居然没有用KIPP的教学方法来培训教师。 ——微软公司创始人 比尔·盖茨 KIPP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新学校系统。 ——脱口秀女王 欧普拉·温弗瑞 渴望知道KIPP秘密的教育工作者和改革家,渴望为自己找到出路的家长和政策制定者,会发现没有什么资源比这本书更富有洞见、内容更丰富、更引人入胜的了。 ——美国企业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M·赫斯 杰伊·马修斯值得称道,他的这本书太精彩了,并充分证明我们能够改变公共教育。 ——哈弗肯尼迪学院公共领导中心主任、公共服务学教授大卫·哥根 一个讲述两位青年从狼狈不堪的“菜鸟”教师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的生动故事。 ——《今日美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