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生活不是要我们平庸,而是深邃。减法实质上是面对纷杂喧嚣的一种清醒,是一种对复杂事物分析判断的彻悟,是一种顶着诱惑、把握住操守的精神境界。
生活的加法让我们的精神难以平息下来,感觉越来越累。而生活的艺术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因为生活即是矛也是盾,一方面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扬时放弃一切。《累了就换一种减法生活》是为感到疲惫的人在本来没有路牌的人生十字路口处,设立了“减法生活”这个指向牌。它不仅宣扬一种理念,更是一本行动指南,指导着人们如何用减法去获取幸福。本书由如歌编著。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我们不停地开发新产品;不停地扩大市场;不停地看手机,生怕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电话;我们在商务谈判中耗去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我们在策划广告方案中熬过了一夜又一夜;我们梦想着一夜暴富,渴望着一朝成名。生活的加法让我们的精神难以平息下来,感觉越来越累。而生活的艺术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因为生活即是矛也是盾,一方面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扬时放弃一切。
《累了就换一种减法生活》是为感到疲惫的人在本来没有路牌的人生十字路口处,设立了“减法生活”这个指向牌。它不仅宣扬一种理念,更是一本行动指南,指导着人们如何用减法去获取幸福。
《累了就换一种减法生活》由如歌编著。
有的人把“生活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生活中的减少”、“生活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
或许,你一听到“生活的减法”,就开始想象自己把屋里一半的用品丢掉;把几辆车的其中一辆处理掉;把你承担的所有委员会职务通通辞掉;或者说,也许“简单生活”唤起的是你卖掉所有家当,买一块位于乡村小路尽头长满刺藤的地,然后抓起长柄大镰刀和铲子卖力干活的想法。
比如,西方有的人所理解的“简单生活”包含以下指标——不看电视、不上网、不过夜生活、不在人际关系和衣着上花费过多时间,不大规模购物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不驾车等等。据说硅谷一家购物网站的CEO将这种简单生活发挥到极致——这个CEO几乎所有的上班时间都在与电脑、手机打交道,当他一回家,迫不及待地卸掉一身的“电器”,过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生活。他的家虽然有5间房,却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家用电器,邻居家灯火通明,他家却漆黑一片。这个CEO认为下班后最大的娱乐就是点着蜡烛读书。
这样的简单生活,其实是一种“偏激”。真正的简单生活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简简单单地仅讲物质上的东西。虽然在某些状态下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但无法否认有些基本的生活用具的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确需要它们。如果我们一定要全部抛舍它们,是不是也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呢?那种不要电视、不上网的生活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世界很精彩,电视和网络可以传达给我们有益的信息,没有必要完全排斥。过简单生活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舒适的小轿车和豪华别墅,回到原始的山野中去。在森林和草原逐渐缩小的今天,返璞归真更主要的指向是回到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精神田园中。
“简单生活”的倡导者、被誉为“2l世纪新生活的导师”珍妮特·吕尔斯认为,简单生活并不意味着清苦与贫困。“它是人们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生活,是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平凡、和谐、悠闲的生活。而有些简单的生活却是清贫、落后,甚至是远离文明的。”
从四川首府成都出发向西南,越过磨盘山和小高山到达临源县,在临源县以西40多公里的札拉山,有一支自称为诺苏的彝族人。他们居住的札拉山最高海拔为3937米,河谷地带海拔也有2434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30人。
诺苏人践行着极其简约质朴的生活,将物质的生活需求简化到了极致。几乎所有的家庭只有一口铁锅,由三块石头围着屋子正中的一个土坑架起来。那不仅仅是个灶,还是黑暗与苦寒时间里的光热来源。他们没有别的家具陈设,墙角会堆放些农具和破旧的竹编筐。无论白天他们分散在山地河谷的什么地方,黑夜来临的时候,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在这里聚集。除了几只碗、几个自己编制的竹篮和竹席,诺苏人不占有更多的东西。
一切都来自于土地,也将归还与土地。土地出产什么,诺苏人就吃什么,加工食物的方法仅限于煮和烧。土豆下锅煮熟了,剥掉皮沾着盐吃;荞麦磨成面粉,和水揉成荞麦粑粑,下锅煮着吃。米饭是待客的奢侈品,几乎没有蔬菜。一年中,只有夏季的火把节和冬季的彝族年,才会宰杀牛羊,吃上肉食。这不是诺苏人想要的,而是一种继承。如果在不能果腹的情况下,还空谈简单的快乐,就有些不着边际了。
其实,简单生活多是一种复杂后的简约,一种华贵之后的淡雅。是在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准后,衣食无忧情况下的回归。年轻的诗人海子曾经写到:“从明天开始,过幸福生活,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从明天开始,关心粗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渴望,不是缺吃少穿下的幸福生活,是一种在丰厚物质保障下的,对简单快乐的寻求。
生活中的减法不是浅薄、简陋、粗放,而是深刻、淡定、精细。简单是一种美,一种悟。
1964年,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从小失去父亲,10岁起就高度近视的作家却拒绝领奖,并一如既往地居住在乡下一间充满阳光的木屋里写作。在他看来,50万美元的大奖和世界性的荣誉并不及他乡下的清风明月,还有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在与轻松。
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这位衣衫褴褛、一贫如洗、生活拮据的哲学家,一生深居简出,过着乡野农夫的生活。当时,当局要求他只要放弃自己的学说,就能进入元老院享受终身幸福,但是他宁愿选择赴死,也不愿去当局那里过奢华的生活。
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的艺术,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要展开多角度思维,辩证分析。P9-11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我们不停地开发新产品;不停地扩大市场;不停地看手机,生怕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电话;我们在商务谈判中耗去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我们在策划广告方案中熬过了一夜又一夜;我们梦想着一夜暴富,渴望着一朝成名。
现代社会可供我们享乐的东西太多了,房子变大、存折变多、汽车变新、衣服变靓……人却越变越累。物质越丰富,留给我们的精神空间也就越小。电话、电视、电脑、汽车、KTV……每一样现代的发明都分割着我们的时间。我们忘了世界上还有好山水、好书籍等着人去欣赏,人成了物质的奴隶,生活也变得复杂了,幸福感明显下降。面对这样的社会性问题,我们应该探讨更为科学、更为人性的生活理念与方式。
减法生活是一种让生活尽量简单化的状态。
减法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多一份自由与舒适。每增加一份奢侈,就是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也就失去了一份自由。从简朴走向奢侈的过程,就是自由逐渐失去,自己从自由走向奴隶的过程。
减法生活是一种倾听内心的精神需求,忠实于自己真实想法的生活方式。忙碌赚钱为了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远离自然,还有多少自我?所以,“减法生活”其实是直指心灵的价值观拷问。只要依循心的节奏愉悦地前进,你就会发现,幸福快乐不在于成功与财富,而在于简单与满足。
减法生活是一种化繁为简获得快乐并懂得享受快乐的能力。
一切快乐的要素都是去繁从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考虑这件事花的时间多了,自然花在另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少了。如果我们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琐碎、但是又和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的事情上面,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享受快乐的时间。
往往,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看问题的眼睛。我们变得复杂了,也就经常忽略一些简单的道理。用一个简单的思维来化解复杂的纷争,用一个简单的心境来面对复杂的人生,原来,快乐俯拾即是,幸福就在身边。
减法生活不是要我们平庸,而是深邃。减法实质上是面对纷杂喧嚣的一种清醒,是一种对复杂事物分析判断的彻悟,是一种顶着诱惑、把握住操守的精神境界。
生活的加法让我们的精神难以平息下来,感觉越来越累。而生活的艺术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因为生活即是矛也是盾,一方面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扬时放弃一切。
本书是为感到疲惫的人在本来没有路牌的人生十字路口处,设立了“减法生活”这个指向牌。它不仅宣扬一种理念,更是一本行动指南,指导着人们如何用减法去获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