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他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他的成功在于他以非凡的亲和力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由李琦编著的《毛泽东与联系群众》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与联系群众/伟人风范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作者 | 李琦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他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他的成功在于他以非凡的亲和力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由李琦编著的《毛泽东与联系群众》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内容推荐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由李琦编著的《毛泽东与联系群众》是“伟大风范”丛书之一。 《毛泽东与联系群众》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 目录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游学农村,去读“无字之书” 一篇别具风味的招生广告 “工”“人”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天 “就看穷人齐心不齐心” 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蒙古族学生 秋收起义前夕的历险 “三湾来了毛司令”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土行孙”与“风火轮” 从“废除买卖婚姻”到“讨老婆不要钱” 为了“红米饭,南瓜汤”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在闽西发动群众 分田分地真忙 才溪乡调查群众生活 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 和陕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 和农民群众是一家人 关心警卫员的学习生活 亲手种菜 “群众的意见反映了我们工作上有毛病” 重视群众的负面意见 悼念张思德 我要最后撤离延安 只要毛主席还在陕北 主席不是官,是人民的领袖 赶庙会看民情 与房东情谊深 站在高处看黄河 脚踏黄河,背靠陕北 不能随便吃老乡的枣 奉命照相 眼泪为谁抛 一件棉大衣 每天省一两粮食 关心小阿姨的学习 关心马夫 悯农古雁门关 滹沱河边问稻 送战士学习 毛泽东与“大老张” “水排干了,鱼还讲什么安全?” 辫子工人不理睬毛泽东 在香山开地种菜 警卫人员批评毛泽东 向卫士发脾气和道歉 初进北京听“万岁” 我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 主席还是韶山人 吃苦菜以示不忘老百姓 毛泽东与群众交往的幽默 毛泽东与他的理发师 操心工作人员的婚事 关心但不特殊照顾家乡的烈属 致刘亚南的一封信 对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关怀 劳模原来是故人 关心淮河治理 毛泽东与京效农民 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请您喝一碗黄河水吧” 喜欢身边的人“知识分子化” 原谅身边工作人员的小过失 毛泽东乘“长江”舰 “下不了的黄鹤楼” 中山陵草坪上欢腾的海洋 为身边工作人员办业余学校 让李银桥探亲时考察民情 吃着窝头流泪 “还是走人多的地方吧” 他是能量解农民 乡音传乡情 让乡下客人坐上座 嘱咐毛物夫和群众打成一片 乡下到底有没有红烧肉吃 “突袭”杭州小营巷 毛泽东和毒草“打破碗花花” 在成都走访基层 “真正湖北的风味” 正阳春饭馆的一瞥 戴口罩的毛泽东 要研究群众睡觉问题 “我也到大餐厅里去吃” 与李达的一次争论 重归韶山冲 请乡亲们吃顿便餐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车 鼓励韶山乡亲说实话 在北京是主席,在韶山成小辈 牵挂农民,错怪侄儿 毛泽嵘在中南海发脾气 总要为农民兄弟做点好事才行 “到全国人民都吃上猪肉的时候再吃吧” “全国人民遭了灾,我哪里睡得着” 贺凤生质问毛泽 火车司机的一张老照片 嘱咐儿女回韶山 人民就是上帝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对毛泽东的性格影响较深。每逢荒年旱月,她就会悄悄地送些米面接济贫苦的乡亲们。在母亲的影响下,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性。至今,在韶山还流传着许多毛泽东助人和同情穷人的故事。 毛泽东8岁起入私塾。当时的塾馆规定,中午不放午学,带饭在塾馆中吃。一些家境贫寒韵同学,连早餐都仅得半饱,哪里顾得上中饭。毛泽东的家境在同学中算是好的。他见到一些同学没有中饭吃,便常常分一些饭菜给他们,有时干脆全让出去,自己却忍着饥饿,到傍晚回到家里再饱餐一顿。母亲知道了以后并不怪他,反而每次给他多准备些饭菜。 有一年天气特别冷,毛泽东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个衣着破烂单薄,冻得浑身发抖的同学。他毅然把身上的一件半新的夹袄脱了下来,披在那位贫苦同学的身上。到了第二年开春,母亲翻晒冬衣,发现少了他的夹袄,还担心是自己忘了收拾起来,他这才告诉母亲,他把夹袄送给别人了。 还有一次,毛泽东的父亲买了邻居的一口猪。猪的价钱已说好,交了定金,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可当毛泽东到邻居家赶猪时,猪价涨了,邻居家的老阿婆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背时,把猪卖贱了。她说:“有钱人家少这几块不要紧,穷苦人家少几块就少了一截啊。”毛泽东对她十分同情,就说---“价钱虽然讲好了,可你又喂了这么多天,你舍不得卖就喂着吧!”结果毛泽东收回定钱,回家了。 有一年秋收时节的一天,昏天黑地,眼看暴雨就要来I临了。毛泽东赶在雨前帮助邻居邹四阿婆将晒场上的谷子收了。等到他去收自己家晒的谷子时,暴雨倾盆而下,将谷子已经冲走了不少。父亲气得骂他:“你到底在哪家的炉灶吃饭?!”但毛泽东却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想,自己家的粮食年年吃不完,所以即使冲走一点也碍不了大事,但邻居家的粮食本来就少,冲走了就只能挨饿了。 1914年冬,毛泽东和一个远房堂叔一起,从就读的湖南一师回家,半路上投宿旅店。他们住下后不久,房间里文来了一个客人。第二天天还没亮,这个客人就走了。毛泽东起床后,发现自己的棉裤不见了。堂叔马上去追那个先走的客人,追上后一看,棉裤果然正被那人穿在身上。堂叔把那人拉了回来,狠狠骂了一顿,让他把棉裤脱下来。毛泽东却没有责骂那个人。他和和气气地同那人交谈起来,得知那人是个失业工人,大冷天只穿一身单衣,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毛泽东听了,就没有要回棉裤,还留他在店里共用早餐,临走时还送了他一串铜钱作路费。 李南华家里很穷,靠租种毛泽东家两亩田地耕种度日,经常得到毛泽东的照顾。后来,毛泽东干脆劝父亲将那两亩地免费转让给李家了。1920年年关将近,毛泽东的家中催讨李南华欠的50两银子,李南华只好四处筹措,将银子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银子,问李南华有没有钱过年。李家的确已经没有钱过年了。毛泽东见此情形,就让他拿点钱过了年再说,并告诉他,今后若还不起,不还也没关系。李南华接过毛泽东给回的银子,非常感动。他们一家就用这20两银子,总算过了一个像样的年。5年以后,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李南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连他年少的儿子李文贵也参加了儿童团。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不幸逝世。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的毛泽东昼夜兼程赶回韶山,为母亲守灵。他回忆着母亲的件件往事,以悲痛的心情写了一篇哀恸动人的《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侧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语,不存欺心。整饬有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不久,毛泽东在给他的同学和好友邹蕴真的信中,又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他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在毛泽东的心里,对父母的怀念和深情,始终没有淡漠’过。而终其一生,毛泽东也以母亲为榜样,将全部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奋斗中。P1-3 序言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正因为如此,在毛泽东辞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始终是一个以很高频度出现在公众话语当中的词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述说毛泽东、缅怀毛泽东,以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毛泽东热”。令人欣喜的是,在喧闹的“热浪”背后并不缺乏理性的“冷思”,并且也正是在这种“热浪”与“冷思”的相互砥砺之间一人们对于伟人的体认得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谛。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的伟大智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对一切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他的伟人风范也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体现在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奋斗不已的工作当中。正是这些切实而平凡的践履过程,铸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风范。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这套“伟人风范”丛书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在谋篇布局上,不求结构的完备与叙事的恢宏,但每册各围绕一个主题,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类别分章,力争做到整体立意与具体叙事的有机结合。 愿望确实如此。当然我们的水平有限,恐怕有力不从心之虞。这里,我们愿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诗句,来表达我们编著这套丛书的心情: 我知道,言语并不能将人们牵制, 我们心中的真情才是行为的根基。 言语如水可以一泻千里, 它不能化作纽带把心来连在一起。 但我们仍要怀着恭敬的赤子之心, 为崇高的伟人建筑一座殿堂, 我们在那里树立起他的形象, 以便把我们的挚爱之情全部献上。 我们可以在广漠的天宇向他致敬, 也可以建筑殿堂将他奉为神明, 应当允许满腔的挚爱之情, 凝结成为一颗虔敬之心。 编者 200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