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研究背景
1.1.2 本书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研究情况
1.3.2 国外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研究情况
1.4 研究框架与结构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管理理论
2.1.1 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2.1.2 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2.1.3 公共管理的模式分析
2.1.4 公共管理的利益分析方法
2.1.5 公共管理理论在本书中应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2.2.2 林业可持续发展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本书的应用
2.3 委托代理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溯源及內涵
2.3.2 委托代理关系的天然缺陷
2.3.3 委托代理问题的制衡
2.3.4 委托代理理论在本书申的应用
2.4 现代产权理论
2.4.1 产权理论概述
2.4.2 产权的定义
2.4.3 科斯定理
2.4.4 交易费用
2.4.5 现代产权理论在本书中的应用
2.5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1 生态经济学的內涵
2.5.2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5.3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
2.5.4 生态经济学在本书中的应用
2.6 信息经济学理论
2.6.1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6.2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2.6.3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几种模型
2.6.4 信息经济学在本书中的应用
2.7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2.7.1 政府失灵的现象
2.7.2 政府失灵的原因
2.7.3 政府失灵的对策
2.7.4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在本书中的应用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3.1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历史进程
3.1.1 初创阶段
3.1.2 规范阶段
3.1.3 深化阶段
3.1.4 壮大阶段
3.1.5 现处阶段特征
3.2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成就
3.2.1 工作绩效方面的成就
3.2.2 工作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3.3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3.3.1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现状
3.3.2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3.3 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3.4.1 东北內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4.2 东北內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相对利益结构分析
3.4.3 东北內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制的产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理论框架
4.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概念
4.1.1 森林资源的管理
4.1.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
4.1.3 森林资源管理与监督管理的关系
4.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功能
4.2.1 制约功能
4.2.2 参与功能
4.2.3 预防功能
4.2.4 反馈功能
4.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原则
4.3.1 目的性原則
4.3.2 客观性原則
4.3.3 异体监督原則
4.3.4 超前监督原則
4.4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目标
4.4.1 根本目标
4.4.2 具体目标
4.5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对象
4.5.1 东北、內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监督管理对象
4.5.2 其他林区的监督管理对象
4.6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内容
4.6.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
4.6.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业务范围
4.7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方法
4.7.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手段
4.7.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环节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
5.1 我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现状
5.1.1 东北、內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现状
5.1.2 其他地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现状
5.1.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的缺陷
5.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5.2.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
5.2.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則
5.2.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构改革方案
5.2.4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调整
5.3 对改革方案的评价
5.3.1 “双轨迹”观点
5.3.2 经济学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
6.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6.1.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的指导思想
6.1.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6.1.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6.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的实施
6.2.1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的实施步骤
6.2.2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结果的使用
6.2.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指标的调整
6.3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评价实证
6.3.1 基础工作评价
6.3.2 业务工作评价
6.3.3 廉政建设评价
6.3.4 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森林资源监督的有效性评价
7.1 森林资源监督主体的有效性评价
7.1.1 监督主体有效性的评价要素
7.1.2 监督主体有效性的评价
7.2 森林资源监督客体的有效性评价
7.2.1 森林资源的多级委托代理
7.2.2 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体制
7.2.3 政企不分
7.2.4 监督客体失效的模型证明
7.3 外部监督和自我监督的有效性评价
7.3.1 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7.3.2 自我监督的“逆向”作用
7.3.3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综合分析
7.3.4 案例:云南小湾电站进场路、施工区采伐林木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保障措施
8.1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
8.2 加强资源林政和资源监督管理的基础建设
8.3 强化对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8.4 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要对象的林业法制宣教机制
8.5 尽快出台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
8.6 构建职能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
8.7 加强对监督系统的再监督
第9章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基本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