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三院士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在农业区划、区域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汇集了多篇组织、亲友、学生等追忆周立三院士为人处世风范的散文,并附周老的多份手稿和主要时段的生活与工作照片,对地理同行及地理业务爱好者均有较强的可读性。
文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老百年华诞纪念文选,选登纪念文章及文件48篇,下篇为周老的论著、手迹和照片精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地理学的宗师科学工作者的楷模--纪念周立三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立三院士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在农业区划、区域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汇集了多篇组织、亲友、学生等追忆周立三院士为人处世风范的散文,并附周老的多份手稿和主要时段的生活与工作照片,对地理同行及地理业务爱好者均有较强的可读性。 文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老百年华诞纪念文选,选登纪念文章及文件48篇,下篇为周老的论著、手迹和照片精选。 内容推荐 周立三院士为我国著名的现代地理学家,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农业区划及国情分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亲切纪念和缅怀周立三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特编辑出版本纪念文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周立三百年诞辰的有关文章,包括反映他的学术地位、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和优秀品质等纪念文章、相关文件、媒体报道等48篇;下篇为周立三的论著、手迹及照片精选,选录了主要领域的代表作14篇及部分相关论著手稿、读书笔记、自传、信函手迹和工作、生活照片。文集内容丰富,亲切生动,编排新颖,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读性。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资源调查、区域开发、农业发展和国情国力等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有关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编辑说明 综述 上篇 周老百年华诞纪念文选 第一章 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中国需要更多周立三式的科学家 超地理学的帅才,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中国地理界的光辉楷模 长者风范,学界楷模——缅怀周立三先生 周立三院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重建地理所工作中的重大贡献 他留下的“财富”影响深远——继承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 缅怀周立三先生,发展地理学事业 中国地理学的大师——忆周立三院士的成就与为人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深切怀念周立三先生 中国近代地理研究机构的重要开拓者周立三先生 第二章 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 周立三先生的高尚精神和风范——周老对新疆综合考察与农业区划的贡献 怀念周老——回忆周立三院士对我的言传身教 周立三先生对中国农业区划的重要贡献 缅怀我国农业区划开拓者周立三院士 深切思念,难忘教诲——回忆周老对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的贡献 周立三同志对中国林业的重要贡献——纪念周立三同志一百周年诞辰 周立三,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周立三院士在中国国情研究上的学术思想 国情分析研究的基本意义与特点——纪念周立三先生百年诞辰 周立三院士与国情分析研究 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形成及其影响 周立三先生对我的教导 怀念周老——忆周立三先生二三事 永远怀念我最尊敬的周立三先生 第三章 思想品德与为人 学界楷模长者风范——在“地学部周立三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缅怀周所长,迎接新世纪 面向问题,开拓创新——缅怀周立三院士 投身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件事——怀念周立三先生 难忘的周老,难忘的情怀——纪念周立三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创新思维,提携晚辈 地理学发展的领头雁——怀念周立三同志 他心中想的只是国家建设——怀念周立三先生 与恩师在一起的日子里——回忆周老的治学与为人 周老,人生的楷模 从小事看周先生的高尚情操——纪念周立三院士一百周年诞辰 追念恩师三五事 缅怀恩师,开拓前进 忆恩师周立三院士 第四章 亲友的思念与缅怀 未了的夙愿 忆父亲——事业、读书、大度与无私 简朴、严谨、孜孜不倦——忆我的慈父周立三 相处贵知心——海峡对岸好友给周立三家属的一封信(摘录) 怀念我同班的挚友周立三院士 十六封信真情在谆谆教导伴我行——在与周老交往的日子里 第五章 崇高精神永放光华 (1998)宁地湖党字第04号关于向周立三同志学习的决定 地学帅才学界楷模——周立三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周立三院士‘建设节约型社会’学术思想座谈会”纪要 学习“周立三院士学术思想和崇高品德,为构建和谐研究所”做贡献 下篇 周老的论著、手迹和照片精选 第六章 论著选录 第一部分 新疆综合考察 新疆经济建设之刍议 新疆综合考察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业生产与棉花专业化问题 《关于新疆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序言 第二部分 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与农业系统 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 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 农业区划问题的探讨 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 我国农业区划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第三部分 国情分析研究 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从国情分析看农村发展战略 中国国情的简要分析 太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人口、土地和粮食三大问题的挑战及其对策 认清国情、寻找对策、走出困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第七章 手迹影印 第一部分 论著手稿 第二部分 笔记卡片 第三部分 自述与提案 第四部分 信函 第八章 照片选登 第一部分 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 生平经历 第三部分 工作生活 第四部分 家庭生活 附录1 周立三院士年谱简表 附录2 周立三院士论著目录 试读章节 怀念周老 ——回忆周立三院士对我的言传身教 沈长江 当周老逝世的噩耗传来,倍感震惊。因在一个多月前的1998年4月24日下午我曾去医院看望过他,当时他虽体力极端衰弱,但还能辨认出来人。南京地理所的同志们以及他的研究生还和他商讨与请示有关的工作等。仅时隔月余,他就于5月27日与我们永别了,这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下面回忆三次与周老共事的情况。 周老与我于1957年在参加新疆综合考察时相识,前后四十余年在他的领导、指导和帮助下,共同工作过三次,每次长者达数年,短亦数月,每次的共事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在这四十余年中,经他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从一个对地理科学一无所知的畜牧系毕业的学生,成长为能够从事畜牧地理及畜牧业宏观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使我能从畜牧技术角度,又从地域分异观念出发,去观察、认识、分析与解决畜牧业生产及其区域布局上的诸多问题,完全得益于周老的言传身教。 回顾20世纪50年代,刚出校门的我即参加新疆综合考察,对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很不适应。几乎每天不是在汽车上颠簸,就是从早到晚在马背上活动。到达计划停留地点,就要进行调查访问或收集与阅读有关资料,每经三、五天或十天半月,就要做一次小结或阶段总结,并要写出考察小结或阶段考察报告,使我感到极大的困难与压力。周老当时正值中年,既是队长,同时又进行着新疆经济地理的考察研究,与我们畜牧组经常同在一个大组中,同乘一辆大卡车,共同行动与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他经常指导我们如何进行野外工作,告诉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记录在行进过程中所见到的一切变化,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农田、牧场、作物、畜群、城镇与居民等。总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与变化都要有浓厚的兴趣。在小结与总结时,他告诉我们要区分考察地区内畜牧业生产存在的地区差别,分析形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并做出评价,再根据自然条件的可能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提出关于考察地区畜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途径与措施的建议。经过1957年与1958年两年的南北疆野外考察工作与室内总结,基本上摸索到了进行畜牧业宏观考察研究的一些方法,结合野外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补充了相应学科的有关知识。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四年的野外工作结束后,进人了全疆大总结的阶段。他又及时地指导我们要抓住影响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议。要利用全队各专业组集中在乌鲁木齐的机会,进行专业之间的交流,吸取对发展畜牧业有益的观点与建议。我们根据他的指导,在一个多月的集中总结期间,写出了3400字的“饲料问题”的建议,纳入向自治区汇报用的总报告中。建议内容已从传统畜牧技术干部研究畜牧业饲料问题的范畴,扩大到了包括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草地植被资源、水资源,尤其是缺水草地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的农牧用地与农牧结合等方面来解决新疆的饲料问题,其中很多内容与知识都是在大学课堂上从未学过的。该项建议在汇报中曾得到当时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人的好评。随后,进人专业学科的大总结阶段,周老又及时地告诉我们,要写出一本较全面系统的专著,就要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历年所得的调查、访问和观察记载的所有原始资料,以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要写出编写大纲,再写出详细提纲,列出主要的论点论据。如能做到这一步,等于完成了全部专著编写一半的工作。然后分工分头执笔,先要写出样板章节,以减少因多人分头执笔可能带来的返工。为了系统地阅读有关新疆历史发展的资料,尤其是新疆众多少数民族的资料,他还特地安排我到南京地理所停留了三个月,系统地阅读了收藏于该所的上述文献资料。在写作《新疆畜牧业》一书的过程中,他还谆谆教导我们,要区分出畜牧业在地域分布上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在写作时,要先阐述地域分布的共性,再列举出个性部分,才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根据他的指导,我们几个年轻人,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近40万字的《新疆畜牧业》一书。同时掌握了处理大量原始材料,组织多人共同写作大部头著作,既保证质量,又不至于大返工的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我使用至今,甚至在指导我的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时,也遵循着这样的方式方法,效果很好。 第二次与周老共事,是70年代末在北京进行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与领导下,我分工承担有关我国畜牧业发展、布局与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1979年7月的北京,正值炎热的夏季,我们一批主要撰稿编写人员集中在当时西直门外的中直招待所,已年过七旬的周老,仍是忘我地、夜以继日地与大家分头讨论编写提纲与要点。他在讨论中总是详尽地阐述他的观点,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从不把他的观点强加于人。你不同意不接受也没关系。同时他总是认真地、聚精会神地听取对方的发言,并不时记录。因此和他在一起工作,总是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的。当时他指出,在全国畜牧业合理布局与调整中,应按畜牧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论证在近期优先建设的若干畜牧业基地以及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发展途径与措施的建议。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个主题是符合当时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即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全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 第三次与周老共事是在1984年的春夏季节,为了对1985年将要开展的第二次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进行准备,确定要在50年代第一次新疆综合考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科学院包括冰川、治沙的研究成果和新疆分院完成的成果,以及新疆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20年的发展变化,对于新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农林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若干建议,为新疆编制“七五”发展规划的参考。该项任务要在当年完成,时间十分紧迫,请周老主持,我具体协助。当时他已74岁高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除经常头晕与听力不佳外,还患有痛风的毛病,经常大脚拇趾疼痛,行走很不方便。他在当年春节后与我们在北京讨论了工作计划、时间安排及建议的主要内容,初步确定提出九大问题,包括节约用水,耕地增产的主攻方向,治沙,治理与利用盐碱土,保护森林与草地,及粮食、棉花与畜牧业的发展问题等。我们提前先期到达乌鲁木齐,开始进行初稿的准备与编写。他在5月底由夫人陪同和照顾,来到乌鲁木齐,在吃住并不十分方便的条件下,于抵达的次日就开始工作,对九条建议,约5万字的初稿,逐字逐句审阅,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分别与9个专题的执笔人反复讨论修改,直到最后定稿,前后约经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近4万字的《关于新疆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他又亲自写了该建议的前言,指出在制定规划时,除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外,还强调了在新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布局方面,长期未受关注的观点,即在规划中要明确新疆的“山地与平原统一性”,“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性”及“加强质量第一的思想”。还强调了在调整经济结构时,要发挥综合功能,不应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这些在15年前提出的真知灼见,今天仍如此新鲜,不失现实意义。全部建议完成后,他还代表“中国科学院新疆农业发展建议编写组”向自治区党政领导做了口头汇报。令人至今难忘的是,在他的汇报中对新疆的水资源数量,尤其是地下水储量与未来可以开垦土地的数量,与当时自治区的主要党政领导的观点不尽一致,但周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凭科学依据形成的认识和观念,做了认真的分析阐述,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风范。因此,于1985年1月29日在北京给杜润生主任和何康部长汇报该“建议”时,杜老认为“有观点,有论据,有政策,有针对性,坚持了科学态度”。 在周老的领导与指导下,在与他多年共事的过程中,他还有两个数十年如一日学风,使我印象深刻,深得教益。第一,他知识渊博、学术工作经验丰富。他经常告诫我们,凡是涉及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的观点与内容,一定要请有关专家审阅,提意见,避免犯常识性错误,甚至闹专业性笑话。他自己身体力行,例如,他常在写作有关畜牧业问题的段落时,就要我读一读,防止出现专业性的错误。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感人至深,也使我从中深得教益。第二,在我们研究问题或总结时,他总是不断提示我们要落实到地区特点上认识和思考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一定要与当地实际相吻合,要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切忌开千篇一律的药方。所以他在阐述任何问题时,总是落实到地区,具体而生动,从无“一刀切”的弊病。因此他不愧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地理学家。这种学风,这种思想方法,这种世界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理大国是何等的可贵与重要。 现在周老虽离我们而去,我们要遵循他的教导,学习他的治学学风,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P59-61 序言 2010年9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现代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周立三院士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为了亲切纪念和缅怀周老的丰功伟绩与崇高品质,我所决定编辑出版《一代地理学的宗师科学工作者的楷模——纪念周立三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文集。这是我所七十周年所庆出版系列著作中的重要一部。学习和发扬周立三院士的崇高思想与优秀品德,从我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工作,勇于攀登,为建设和谐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发展我国区域地理学与湖泊科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就是编辑出版本文集的初衷。 文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老百年华诞纪念文选,选登纪念文章及文件48篇,主要选自:一是1999年周老去世一周年时我所编辑的《周立三院士纪念文集》有关文章;二是2006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北京召开的“周立三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交流的有关文章或讲演稿,其中大部分已在《科学新闻》或中国科学院网站上发表;三是组织部分周老的学生或一起工作过的同仁撰写的纪念文章。对前两部分多数文稿,我们重新打印后通过邮寄或网络或直接给作者校核和确认,大部分作者都做了认真的核对、修改和补充,有的作者来函确认;在新组织的稿件中,一些作者当接到约稿通知后很快就写成文稿交给我们,均表现出对周老的一片真情与崇敬之意。本篇因文章较多,为了更好反映周老的学术地位、学术思想、学术贡献、优秀品质,按文章的题意和内容,分为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思想品德与为人、亲友的思念与缅怀、崇高精神永放光华5章。在周老去世十余年问,有些作者已不在人世,有些作者的职务或职称或工作单位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在文章作者署名时,除为了方便说明背景,在文后用括号注明职务或单位外,一概不署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职称。对那些已经过世的作者文章的写作时间,仍用原稿标明的时间;还有些纪念文章尊重作者意见仍保留1999年《周立三院土纪念文集》所注明的年月日期。 下篇为周老的论著、手迹和照片精选,包括3章:第六章论著选录,选登了周老有关新疆综合考察(包括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和80年代三次综合考察的代表作4篇)、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研究(包括农业地理学理论、不同农业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农业区划研究进展等6篇)和国情分析研究(包括中国农村国情简要分析、中国国情简要分析以及太湖地区面临人口土地粮食三大挑战等4篇)三方面的代表作共14篇;第七章手迹影印,分为论著手稿(以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章和有关国情分析的部分手稿为代表)、读书笔记、生平自述和信函等部分;第八章照片选登,包括论著封面、获奖证书、生平经历、工作生活、社会活动及家庭等有关照片70余张,比较全面反映了周老工作与生活情况。由于受文集篇幅限制,只能选有代表性的手迹扫描,尤其有些信函手迹无法全扫描采用;有些照片因不是用原照片扫描而是从书本上复制的,相片质量不太好;影印的部分手迹也有些模糊;均请读者和有关提供者谅解。 文集开篇综述简要介绍了周老的生平经历、主要学术领域与贡献、学术思想与治学、思想品质与为人,目的是让读者对周老的一生有一个基本认识与了解。虽经多次修改,但可能还有挂一漏万或不够准确之处。 在收集周老的手稿、笔记、卡片、便条、信函、证书、照片等以及征集文稿过程中,得到周老家人吕庆如(周老夫人)、周蜀恬(周老长女)、周蜀怡(周老二女儿)、周迅(周老的孙子)、刘宁(周老的外孙女)等的鼎力协助与支持;原《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杂志主编周光敏先生倾其所有提供有关周老的信函手迹和照片;中国科学院国情办公室秘书刘燕鹏同志和我所流域室张落成等同志,为收集有关周老的信函、便条等手迹以及为文稿的征集与网络传输提供了很大帮助,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沈长江先生提供有关新疆综考资料和照片。所党政办、科技处、人事处、档案室、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为文集的编辑出版提供了许多方便。特别要提到所党办邢路宁同志为周老的遗物、照片、证书和论著封面等的扫描、照相及照片编辑,07级硕士研究生田方同学(导师段学军)为周老的论著及手稿扫描与识别处理,档案室李白华、王莱英为查找有关档案,图书馆胡键红、许桂红为查找周老论著,还有流域室周惠军为打印部分文稿,人事处刘庆华为保管周老考察笔记等,均付出了许多辛勤劳动。 施雅风院士、屠清瑛先生、虞孝感先生等对综述文稿进行了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并亲自做了修改与补充。国家林业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朱俊凤先生,国家开发银行刘志雕先生等,为文集的内容和结构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科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保证文集的质量和按时出版也做出了巨大努力。 总之,凡对文集编辑和出版提供帮助和出过力的人有许许多多,恕不一一列举,在此深表谢意! 本文集由吴楚材、佘之祥、吴明其、段学军负责编辑与统稿。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存在问题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谅解与赐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