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陌生的近邻(印度与南亚诸国游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顾衍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门然之旅,

充满了异域风光的瑰丽,满眼流霓;

这是一段灵魂之旅,

映照着古国文明的华光,步步生辉;

这是一段浪漫之旅,

洋溢着行吟诗人的情怀,缕缕馨香。

衍时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关于印度和南亚最全面、最丰富、最好看的游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个有着忧患意识的智者对印度及南亚诸国的一次诗意访问、神秘之旅,是沉淀了艺术、理念的深度耕耘。那里有奇异的风俗、多彩的宗教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物产。在娓娓的叙述中,读者能领略到美丽奇异的风景、深厚的历史沧桑和浓浓的异国情怀。喜欢历史的人能欣喜地看到每一处古国文明的现代遗存,喜欢猎奇的人能够在飘着咖喱香气、漾着纱丽魅惑的风土人情中感受这个民族的热情洋溢,喜欢艺术的人可以在精细的石雕、美轮美奂的古堡和寺庙建筑中经历灵魂的震颤。作者在十余次游历中拍摄了数千张照片,本书精选数百张,并配有说明文字,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获得视觉上的愉悦。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繁华难掩民生艰 细说首都新德里

第二章 传奇古都阿格拉 千年相思泰姬陵

第三章 美景宜人堪回味 拉贾斯坦竞豪奢

第四章 锡克族人英雄地 印巴边境旁遮普

第五章 藏传佛教名胜地 喜马偕尔游雪邦

第六章 品茶看球说名人 西孟加拉异趣多

第七章 阿萨姆物种珍贵 古锡金亡国无奈

第八章 朝圣证道佛陀乡 祈福永生恒河水

第九章 宗教圣地北方邦 雕刻艺术中央邦

第十章艺 术宝地多古迹 古吉拉特扬美名

第十一章 文化科技领头羊 马哈拉施特拉邦

第十二章 葡国旧属殖民地 别有风情在果阿

第十三章 人文科教俱兴旺 富裕之邦喀拉拉

第十四章 卡纳塔克科技新 印度硅谷盛名扬

第十五章 南印科技金三角 鼎鼎大名安得拉

第十六章 科技文化金三角 泰邦古今传奇多

第十七章 高山佛国风俗厚 崇尚神龙话不丹

第十八章 诸多信仰享众神 南亚古国尼泊尔

第十九章 国穷志坚图发展 水泽之乡孟加拉

第二十章 茶叶宝石物产多 斯里兰卡求和平

第二十一章 景色宜人岛如珠 马尔代夫度假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传奇古都阿格拉千年相思泰姬陵

阿格拉市多古迹

胡马雍墓重和谐

陪内人游印度,泰姬陵是旅游的重点。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宠妃蒙泰姬·玛哈尔(Mumtaz Mahal)在生产时不幸染病身亡。沙·贾汗痛失爱妃,花了20多年,动用两万多人力,终于建成这座让世人永难忘怀的泰姬陵。

从德里到泰姬陵所在地——古都阿格拉(Agra)约240公里,阿格拉是莫卧儿帝国的国都之一,现是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重城。旅途中在公路上耗费的时间不少,印度的公路及快速车道,不能与美国、中国、日本或欧洲相比,谈不上国际水准。一般是单行道,由德里到阿格拉一段虽是双线,但车多,车种也多,有三轮机车、人力车、马车等等,加上由阿格拉到北印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的一段路正施工拓宽,更是难行。总之,德里与阿格拉之间是所谓的高级公路,不是高速公路。途中经过许多城镇,市场嘈杂,路面同样拥挤不堪,人们不守交通规则,车辆行驶毫无秩序可言。邦界处有收费站,各种车辆排队通过亦颇费时间。上午离开德里,到阿格拉时已是下午。

从德里到阿格拉途中有几处景点值得一看。早上先到德里南区,经过巴哈伊寺(The Bahai Faith Temple),建筑似莲花,信徒在此静思并研习教义。我们停在接近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交界处的一所酒店休息,此处有纪念品商店,内人选购了一个木质小盒,盒面雕刻朴实精致,另一骨刻小象更是栩栩如生。途中还经过一座有巨型湿婆像的印度教新庙宇,外表平淡无奇,堂内所供神像却颇为华丽。在印度,70%以上是印度教信徒,伊斯兰教徒约13%,其他有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巴哈伊教等。

离阿格拉不远处,是莫卧儿帝国二世胡马雍(Humayan)帝的陵墓。莫卧儿帝国于1526年由巴布尔(Babur)大帝建立,巴布尔是蒙古帝国帖木儿的三世孙,属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他的领地是当时的察合台汗国,即今中亚乌兹别克与吉尔吉斯交界处。巴布尔富有雄心,积极向阿富汗及印度扩张。长子胡马雍继任后,曾被阿富汗击败,再加上内乱,后来受到当时波斯(今伊朗)国王的协助,才恢复失土,重新为王。陵墓秉承胡马雍大帝生前的旨意,向世人述说着和谐共荣的理念。进人陵墓大门,可见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图像,除了伊斯兰教经文,亦有印度教的花纹及基督教的十字架。陵墓有五层,基层到四层以红砂岩为主,顶层是白色大理石。陵墓大门亦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图案,由一条斜坡信道可达石棺安置处,守棺者见我们进入,开始高声诵读经文,给了小费后,他唱得更是起劲。

胡马雍大帝曾遭放逐多年,复位不久即去世,妻子贝古姆(Hamida Begum)在1565年开始为他建墓,花了10年才完成。导游说此墓是泰姬陵的前导参观点,规模不如泰姬陵,但其花园之方正、建筑之谐调与阿格拉的泰姬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图案多数呈几何状,线条简洁,与四周花园非常和谐。陵墓有镂空的石格窗子,光线自空格透到石棺上,若隐若现,宛如诉说着久远历史中的争斗与怨愤。整座陵墓庄重大方,有伊斯兰文化的简洁优美,又不失皇室的庄严权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墓两翼是家族墓群,园中还有几座小型陵墓,多与皇室有关,有数位是亲近芏室的苏丹与大臣,其中一座还是御用理发师墓,想来定是一位忠心耿耿并且技艺高超的理发师。

阿格拉堡泰姬陵

悲凄爱情传万世

在阿格拉下榻的酒店具有印欧风格,从五楼阻台可远远看到泰姬陵。放下行李,就在馆内用自助餐。在阿城遇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游客,一为深圳团,一为北京团,都是为期六天的所谓“金三角之旅”,行程包括德里、阿格拉及斋浦尔等观光点,其分布恰如等边三角形。

在阿格拉,先游阿格拉堡。此堡是莫卧儿帝国三世阿克巴大帝所建,之前他曾迁都法塔甫·希格里(Fatehpur Sikri),不到14年(1571~1584),因供水等原因迁回阿格拉,建造了这一传世古城。

阿格拉堡主要建材是红色砂岩,故也称“红堡”,与德里红堡异地同名,但阿格拉堡的规模及豪华远超德里红堡。古堡既有印度传统建筑风格,又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还有欧陆基督教风范。亚穆纳河穿阿格拉城而过,城堡就建在河边,与泰姬陵遥遥相望。城堡大门由红色砂岩砌成,两旁一对半圆堡垒,大门上矗立两层门楼,铁栏门窗可抵御入侵之敌,未进门已有气壮山河之感。

经过斜坡进入贾汉基尔宫(Jahangir's Palace),贾汉基尔为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代皇帝。此红砂岩宫为两层平衡的长形建筑,呈伊斯兰建筑式样,无门柱,假窗墙饰线条简洁,镶嵌大理石边饰,红白鲜明,美轮美奂。门前石缸由巨型整石雕凿而成,据说昔日缸内装满金银宝物。公众大厅是大帝与臣下议政降旨之处,有无数黄白砂石大柱,让我想起了西班牙科尔多瓦(Cordoba)清真大寺的石柱。开放式的私人大厅与德里红堡相似,但远比它豪华,有多柱回廊环绕。

沙·贾汗晚年曾遭软禁于红堡一隅,楼顶有八角亭可远眺对面泰姬陵美景。软禁期间,沙·贾汗常来此处遥望泰姬陵,倾诉心中的思念、烦愁和郁闷。死前已无力登亭观望,仍借着宝石折射映照爱妃的墓,含恨而终。八角亭区亦有清真寺、花园及多栋王宫建筑,大理石的墙壁镶嵌着彩石图案,还有不少圆拱形的格子窗,其雕工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泰姬陵让每位访客留下难忘的印象,沙·贾汗夫妻的爱情故事亦流芳后世,人们从世界各地前来感受、见证和追随这一份水存的爱。沙·贾汗大帝费尽心血建造泰姬陵,晚年凭借着对泰姬陵的遥望在禁室中独守,最后拥着折射出的泰姬陵影子默默死去。这一份滴血的凄美,岂是历史能够洗涤的!

印度政府已了解到污染对古迹的危害,因此游客到达泰姬陵前,需在两公里外的停车站更换无烟的电瓶公车。在我印象里,20年前的泰姬陵似乎较现在更为洁白,倘若当真,那这些年的污染确实可怕。要维护洁白的大理石原貌,电瓶车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周围环境亦须改善,但愿世世代代后我们的子孙仍能有幸欣赏到这世界遗产与艺术瑰宝。

泰姬陵庄严和谐,处处显得平衡安详,任何。一个角度的景色都令人难忘。呈八角形的白色大理石主建筑在双层基础之上,衬托着白色的圆顶,四角有尖塔,墙面有不少伊斯兰式拱形窗饰,壁面有雕花图案。大理石中镶嵌着各种彩右,拼成文字、花卉等各式图案,十分精致。基台两翼有两大清真寺,更显泰姬陵之宏伟,每个寺前都有水池供净身之用。面对泰姬陵有一长形的喷泉水道,白色的泰姬陵,绿色的树,蓝色的天,就那么静静地倒映在绿地相拥的水中,这便是著名的“泰姬倒影”。水道将长方形的大花园分成四块,潺潺’的流水在几何平衡中细细地诉说着这段旷世奇情。

泰姬陵的建筑以大理石为主,建材来自世界各国,运用当地著名的镶嵌艺术,镶嵌图案以花草为主,嵌入黑玛瑙、红玉髓、珊瑚、褐红玉、黄玉、绿松石、绿玛瑙、灰玛瑙、虎眼石等宝石及贝壳,经过十分繁复的工序,千百年后仍保持着原来的光彩。可以想象当年沙·贾汗是如何费尽心思收集各地珍宝,将自己对泰姬的思念一丝丝、一缕缕地浸透进那一块块红宝绿玉中。人们在赞叹那光彩四射的艺术瑰宝之时,分明听到了那悠远的凄泣呼唤。

我们曾三次进入陵墓参观,在大理石镂空屏风的环护中并列着两座镶嵌彩石的石棺,寄托着沙·贾汗身后与泰姬合葬的心愿,石棺中并无遗体,遗体在何处亦无人知晓,无论何处何地,只希望这对生离死别的爱人最终能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洲命名了不少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泰姬陵、吴哥窟、长城,还有印尼的婆罗浮屠,是我印象最深的四地。  阿格拉以大理石手工艺享誉印度乃至世界,参观过巧夺天工的泰姬陵,我们在访游大理石工厂时禁不起诱惑,花了上千美元买了块大理石桌面,上面嵌有孔雀石、翡翠、水晶等,镶成四头大象图案和花饰,另送一对茶垫。工厂包装精良,辛苦运回后常让我想起泰姬陵之旅。在红堡,内人买了一把孔雀扇、一只嵌有简单图案的小石盒,这些都常常让我们睹物缅怀,忆起那凄美之地及其背后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眺昔日胜利之都

寻今朝王宫古迹

莫卧儿帝国三世阿克巴大帝在1571年自阿格拉迁都所谓的“胜利之都”法塔赫布尔西,以纪念帝国征服现印西的古吉拉特邦等处。大帝之长子就在法塔甫出生,阿克巴认为这里不但是胜利之城,亦是王朝繁衍子孙之地,故迁都于此。可惜此地缺水,到1584年,大帝最终返回阿格拉,胜利之都成了王朝的另一弃都。也有认为不断迁都是当时控制印度各邦的方法之一。法塔甫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法塔甫·希格里,离阿格拉40公里左右,约一小时车程。我们清晨启程,到达时还不到10点,大批客人尚未抵达,老王宫显得十分清静。主宫城门高达54米,建在高坡上,由下往上看十分宏伟,呈现出胜利的光耀之势。此大门称为“布兰·达瓦查”(Buland Darwaza),又称“布兰凯旋门”,是北印度最高之城门。

阿克巴大帝在位时,王朝的疆土向北扩张,直至阿富汗及现克什米尔地区,北印度几乎都被纳入了版图。阿克巴不但是王朝的最高领袖,亦是宗教的最高权威,他改变了不少伊斯兰教及印度教的陈规,创立了很多新的规范。当时虽有各地苏丹及王公掌握地方行政,但大帝统一全国政区,每区设总督及税务官,负责财政的税务官由中央财政大臣直接管理。阿克巴亦统一军权,并将全国土地划分作多层封建的占用之地,称“柴明达制”(Zamindar),功臣近戚都是封建主,农民成了他们的佃农。封建主不仅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官员,亦有信仰印度教的功臣,一视同仁的政策巩固了王朝初期的统治。他还采取开明的经济及文化政策,因此国家繁荣兴盛,人民生活安定,尊称其为“大帝”并不为过。

阿克巴大帝与大臣和顾问常在私人大厅商议国家大事,大厅共有两层,四角塔楼,顶层由巨柱支撑,柱顶有放射状雕饰,像盛开的莲花,亦有人说是蛇形雕刻。巨柱顶上就是大帝的宝座,这位大帝用人不分宗教,只重人才,大臣伯巴勒(Birbal)虽是印度教教长,却被委以重任,并与帝王一样有专用之屋。大帝对印度各宗教及传统都十分尊重,其三位夫人,每位的背景及爱好各有不同,住宅亦各有特色。来自葡萄牙的基督徒夫人爱绘画,房子呈十字架形,屋内有不少人物、花卉、动物等壁画。信仰伊斯兰教的夫人爱珠宝,屋内有许多储放宝石之处,住宅内亦有雕塑及绘画,但动物画像的头部都被去除,因为依据伊斯兰教规不能崇拜偶像,是故动物头亦不可留。信仰伊斯兰教的夫人宅小,但户外有很大的波斯广场,广场内有水池和阶梯,在当时是座大花园。园之斜对面有座称为“潘契·玛哈”(Panch Mahal)的建筑,远看似佛庙,基层宽广,有84根圆柱顶着上面的五层建筑,由下而上一层比一层面积小,顶层仅为四柱圆塔:又称“五层塔”。由此通过大广场欣赏私人大厅,更觉得此厅建筑确有特色。大厅之后有一排建筑,据说是嫔妃活动之处,建筑尽头可见山下碧潭。所有建筑都在山顶,可居高临下以观风景。信仰印度教的夫人的住宅特别宽大,这位夫人是四世杰汗格尔王的母亲,宅子称为“左妲·巴宫”(Jodh Bar Palace),无论建筑外表还是其雕刻都充满了印度传统风格。阿克巴大帝的住宅就在不远处,由柱子凌空顶着的石床建在半空,大有一房之面积,床下空荡不易藏人,是为安全考虑。王妃住宅分东西两厢,,导游说因太阳直晒,冬夏不同,故有冬宫及夏宫之分。

皇宫的另一区在布兰凯旋门的后面,是清真寺,须脱鞋进入。正午太阳正烈,地都是烫的,特别是砂岩石,难以驻足;而大理石较凉,走上去有清凉的快感。清真寺广场另一边有栋白色大理石的陵墓建筑,是当时伊斯兰教苏菲派哲人启世迪(Salim Shalkh Chishti)的陵墓。.阿克巴大帝为无子嗣而烦恼,请教圣哲启世迪,圣人预言五年内大帝将有三子,果然印度教夫人连生三子,大帝遂建清真寺以答谢圣哲,并在其死后在寺旁建起白色大理石陵墓。当地很多信徒进墓膜拜,不少妇女在穿洞的大理石窗饰及穿孔的屏风上扎丝线许愿,一旦愿成就可解下丝线。陵墓中挤满人但不混乱,大家诚心祈求,自然遵守和谐之道。

(2007年5月完稿于阿格拉)

P16-21

序言

顾衍时先生是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的一位名人,也是我二十多年的一位好朋友。他多年来为我的报税、理财提供了很多帮助,这次听说他要在国内出版游记,便自告奋勇为他写序。

衍时兄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只是位出名的会计师,而且也是洛杉矶地区的政坛名人。很多美国政坛人士如首位华人加州州务卿余江月桂,都在选举期间求助过衍时兄,在选举经费及获取华人选票等问题上得到过他的协助。美国政坛有所谓的Kina Maker,即“造英雄者”,意思是有许多人协助政坛人士出头,自己却甘居幕后,但他们往往影响深远,在地方上不但人脉广,且一言九鼎,衍时兄就是这样的人。

除了协助华人参政外,衍时兄的民族意识也很强,大凡祖国有任何公益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他专业工作繁忙之际,能如此致力于祖国和公益事业,实属难能可贵。

衍时兄多年来周游世界,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写过多本生动又深入的游记,如记载访华观感的《龙的故乡》,描写西班牙的《斗牛的国度》,这次又完成这本《陌生的近邻》,畅谈他在印度及周边国家旅游时的感受。

和其他游记一样,衍时兄的这本印度游记实非一般游记可比,我个人甚至认为已超越了徐霞客。他对印度、尼泊尔及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入文、政治、宗教作了大量的研究,然后以生动的笔法、独到的观察,为读者们呈现他所走过的足迹。他将读者带进这些国家,享受奇妙文字所带来的精神盛宴,又由于衍时兄曾周游各国,因而他独特的旅游经验和感受,也增加了读者对印度及南亚各国的思考和体会。

更难得的是,衍时兄能在书中为读者们介绍印度的历史和知名人物如印度国父圣雄甘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印度文豪泰戈尔等人,使大家对这个国家能有更深入的体会,不仅陶醉于当地的风光,还因风土人情而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了人物及历史的介绍,游记便更加鲜活起来。

我由衷地希望,国内的读者能喜欢这本不同凡响的《陌生的近邻》,它确实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后记

好不容易又忙完了一个税季,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一下积存已久的南亚日记与书稿。微风翻弄着书桌上厚厚一叠日记与数据,慵懒而明媚的阳光透窗而人,摊开的上千张照片纷乱而有序地诉说与重复着昔日的行程与足迹,刚沏好的大吉岭红茶香气氤氲,熏炉内的檀香将灭_,熟悉的味道再次将我的思绪与记忆拉回到那片神秘而遥远的南亚次大陆之上。

十次南亚之行,累积的感想与经历常常萦绕心头,溢洒笔尖,虽然内容仍嫌单薄,文笔仍感生涩,但面对墨迹渐干的书稿,结集出版的冲动亦常常拨弄心弦,特别是南亚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印度、巴基斯坦,甚至不丹、尼泊尔,都越来越引起我们广大华文读者的兴趣。友人又邀我于201-0年底赴印度一游,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使我欣然应允,内人又有机会取笑我这渐人膏肓的南亚痴迷症了。

对于印度,我总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既有关心亦有顾虑,可能是由于来自中国吧。大家既是陌生的近邻,亦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甚或潜在的敌人,龙的故乡与象的国度,既如此贴近,又仿佛如此遥不可及。但无论如何,知己知彼,总会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

每次到印度,总会看到明显的变化,虽有时仅隔数月,但新机场、新地铁、新公路、新建筑……看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光是我们祖国母亲的专利,印度、南亚乃至整个亚洲,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追赶着世界,特别是印度人民的思想与心态,更是与时俱进。

印度落后而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与文盲比例大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她在宗教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问题,但当地人颇能从容面对,或许对宗教及轮回的虔诚笃信,让他们总能尽量保持着平静安详的心态,恒河之水,千年不变地荡涤着朝圣者的心灵。时序数千年,这古老朴素的南亚次大陆,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风吹雨打、天灾人祸,但顽强的人类总能保持着充盈的信心与无穷的耐心,去迎接,去面对,去踏过这一次次的历史洪流而傲然至今。

这数十万字的文字与图片,包含着南亚友人的盛情接待,包含着美国知交好友的细心安排与支持鼓励,亦包含着我背后所有同事、文友、亲人一言难尽的理解、关怀与祝福。在成稿期间,不断更新的打字、编辑与校对工作,欠下了一大堆的人情账,不敢轻言偿还,只能深表谢意,但愿此书的最终出版面世,对华人读者有些许参考裨益,成为对我所有朋友知音的最好回报与交代。

在这里,需要特别感激的,包括我多年的好友阮次山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还有我的长辈汤宜、熊国俊编辑,多年知交与忘年之友刘冰老师、汤毅嵩、吴宗锦、孔祥兆,还有其余不及一一记述的,亦一并深表谢意。特别是内人逸凡,抽空阅稿,不吝修改,我自知日记文章乃出于工匠之手,平实记述而欠缺生趣,夫人的滋润更新,正好给稍嫌枯燥的文字添加了生命,点睛之笔活络全书,她给照片添注的文字说明更是精简独到,让读者恍如亲临,感同身受。逸凡的正职是备受推崇的专业会计师、大学校园里的教书匠,但何其幸运的,她同时也是我生活与求知路上的良伴及知音,吾之幸也,书之幸也。幺儿陪我几度赴印,亦帮忙阅读部分手稿,对人名及地名的英文翻译提供了不少意见与帮助。孔祥兆与Anson这两位年轻朋友在文字与照片上都下了不少工夫,颇为用心,完稿之余亦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南亚,并跃跃欲试,欲亲身一游而后快。与我合作多年的蒋德玲女士,在打字等方面贡献良多,我的手稿杂乱无章,几不可读,有时更是数易其稿,而蒋女士凭着耐心与默契,总能细心地将手稿整理成篇,错别字与一时记不起来而用拼音代替的地方亦总能发现改正,一一补上。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的张云总领事,侯艳琪、杨连春侨务领事等,热情提供与分享了他们在南亚各国外交使馆的宝贵经历,在此一并致谢。不少在美的南亚友人,亦热诚为我安排,提供意见。对于一个与南亚并无直接关联的异乡人,能兴致不减地多次踏足南亚的土地,并目睹与见证了南亚今日之变化,其中因由与缘分,连他们也十分惊奇,难以置信。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呈递初稿到正式出版,短短数月,投入数位编辑,修改文字,核对数据,校正图说,使本书得以顺利问世。

2010年底的印度之行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此行可能有数十位好友同行,他们当然会有各自的感受与见闻,有见及此,我们相信,此书倘能再版,我们有信心新版的内容能有所添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而言,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茶热香温,酒阑灯尽,品着杯内大吉岭红茶的余香,我仿佛又听到了孟买的印度舞曲在耳边回响。

(2010年6月完稿于洛杉矾静心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