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居正全传(从寒微草根到救时宰相)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益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超乎寻常的天才。二岁能言。五岁能读朽,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在科举道路上顺风顺水,被誉为嘉靖年间大明六人绝世天才之一。

但他也不是个纯粹的好人,野心勃勃,对于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对自己的朋友使出背后的阴招。他就是张居正,一个强势、霸气、所向披靡的权臣。

读透了张居正,你就读懂了明朝那些事儿。

本书讲述大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一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明朝中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也能看到边境上金戈铁马的豪迈军情,还可从中领略严世蕃、徐阶、高拱等奇才的智谋艺术。民族英雄戚继光、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也将和张居正同台亮相,一起书写明朝时代的风云故事。

内容推荐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一个天生奇才,他的智商情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他的成功,绝非仅仅靠这常人难及的天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朴实而又隽永的待人处世道理。

从少年张居正在科举路上的一鸣惊人与挫折教育;从青年张居正入朝为官,跟随老师徐阶参与的政治斗争;从中年张居正在内阁里静观变化,一击得手;从壮年张居正为帝王师,宰割天下的十载岁月……我们讲述“宰相之杰”张居正的一言一行,讲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提炼其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闪现的智慧,剖析其官场的经营思想,细辨其从帝师到抄家的成败得失。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交友?如何在官场自由驰骋?如何避免失败?让张居正告诉你。

目录

第一卷 神童出身——童年时必要的挫折教育

第一章 寒门贵子乳名原出白龟梦

第二章 荆楚骄子扶摇直上尽头竿

第三章 卿虽佳人梅香须自苦寒来

第四章 王府纨绔一樽美酒结仇怨

第五章 风云际会大明英杰逢今朝

第二卷 为官之道——跟徐阶老师学社交

第六章 疾风劲草方知严相是奸臣

第七章 心如煎熬忍见同门碧血飞

第八章 乡居三年脱胎换骨再人京

第九章 十载磨剑终将正气告忠魂

第十章 奸相虽败一波未落一波起

第十一章 昂首人阁恩师良友两难择

第三卷 苦心经营——与高拱从合作到斗争

第十二章 《陈六事疏》敢请皇帝搞独裁

第十三章 初揽大权边陲要塞用良将

第十四章 高拱复起朝廷风雨又无涯

第十五章 天降良机高张携手降蒙古

第十六章 明枪暗箭内阁双雄各鬼胎

第十七章 宫门政变大明执政终得手

第四卷 治国之策——实干才是硬道理

第十八章 富国强兵改革挂名效祖宗

第十九章 考成吏治账本之中算百官

第二十章 节俭财政官府皇宫皆压榨

第二十一章 清丈田地全民纳税应公平

第二十二章 一条鞭法税务改革商品化

第二十三章 恩威并举再无胡骑犯京城

第二十四章 严肃刑法太后求情亦不饶

第二十五章 整顿学府天下书生尽悚然

第二十六章 建设河工不会治水会用人

第二十七章 变法名相古今一体同争辉

第五卷 为帝王师——不可或缺的学识和操守

第二十八章 主动请缨讲经论史教明君

第二十九章 独特课表读书还需勤实践

第三十章 《帝鉴图说》兴衰存亡图画表

第三十一章 严苛老师皇帝出错都挨训

第六卷 用人方略——打破君子和小人的界限

第三十二章 至清无鱼结交权贵为中兴

第三十三章 恩仇两分报怨报德皆用直

第三十四章 朝廷选拔不看门户看才用

第三十五章 重用循吏慧眼独钟戚继光

第三十六章 慎用清官海瑞并非天下才

第七卷 大起大落——张居正的悲剧

第三十七章 盛极必衰居安几个不思危

第三十八章 师生反目百年恶例从君始

第三十九章 夺情归葬忠孝难全皆在权

第四十章 君臣情深自古花五百日红

第四十一章 慈圣太后贪利之心害老臣

第四十二章 元勋陨落江陵山水接魂归

第四十三章 身后遭劫无可奈何花落去

尾声 世间已无张居正

附录 张居正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 王府纨绔 一樽美酒结仇怨

十六岁中举,张居正的人生前途无量。他的意气风发,竟然惹恼了同龄的儿时玩伴——辽王朱宪炜。张居正的祖父张镇,稀里糊涂死在辽王府的美酒之下。志得意满的少年,第一次目睹了特权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

立下光辉伟大的志向总是容易的,而要把自己的志向一步步实现,则需要漫长而坚忍不拔的努力实践。遗憾的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后者实行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太多的阻碍或者干扰。

张居正的才具当然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但即使是他,也未能在这点上免俗。尤其对于他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来自世俗的诱惑,也就更加丰富。这些声色和虚名,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其杀伤力简直是致命的。

所以,尽管顾磷在张居正中举后,曾为自己让张居正延迟三年中举表示歉意,实际在他心中,就算让张居正在十六岁中举,都还是太早。因为十六岁的举人,也是难得的少年才子,而这一事迹引发的公众关注和奉承,将会极大损伤少年张居正的进一步提高。

事实正是如此。

十六岁中举的张居正,成为了整个江陵的骄傲。当地的士人和富户,纷纷前来拜访张居正及其长辈,或者邀请他们做客。大家争着目睹神奇少年,并以和他结交为荣。在这样铺天盖地的荣耀面前-,张居正三年前第一次落榜带来的挫折感,也完全被覆盖和驱散了。

沉浸在荣誉中的张居正,理所当然地开始享受这一切,而不愿意再去下苦功读书。甚至,在次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举行的会试,他都懒得去参加了。反正考上进士也不过是早晚的事,何必那么着急?

不仅张居正如此,他家的长辈,同样为此高兴得失态。

张居正的曾祖父,对他寄托厚望的张诚,大约此时已经去世了,来不及看见曾孙的发达。而张居正那豪放耿直的祖父张镇,以及一辈子只考上秀才的父亲张文明,则纵情分享着孙、儿的欢愉和名誉。

张镇如今已是辽王府的资深护卫,他的任侠与豪爽不减当年,兴高采烈接受着同僚的恭维。而完全被儿子所超越的张文明,也满足于“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成就感,成天与四邻街坊饮酒欢庆。 。

然而就在这志得意满的间隙里,竟然乐极生悲,惹出了一桩仇恨来。

这仇恨的对方,是当时江陵地区的第一豪门——辽王。

辽是地名,指代今天的辽宁一代。然而辽王却在江陵,实在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把朱家子弟都分封到各地,其中一个叫朱植的儿子,被封在了辽宁,国号辽王。因为辽宁是边陲重地,朱植手下颇有一些精兵强将,在当时算得上一方霸主。

等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朱棣起兵“靖难”,从侄儿建宁皇帝手中夺下了江山,成为永乐皇帝。朱棣自己是皇族起兵夺了帝位,因此对那些手握重兵的皇族便颇为提防。于是在永乐二年,把辽王朱植给调离辽东,搬迁到了江陵府。

这么着,才出现了辽王在江陵这种不伦不类的事儿。

在一般人看来,“王爷”是皇亲贵胄,金枝玉叶,在地方作威作福惯了。但在明朝,因为朱棣本人是藩王夺权篡位,他本人及其后代,也就对这些一笔写不出两个朱的同胞子弟甚是忌惮。所以当时的诸位王爷,一方面在经济上获得极大的特权,占有广袤良田,而且还能不上税;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却受到严密的监视,甚至连随便离开封地游玩,也成为违反规矩的逆行。

这么看来,他们又颇有些笼中鸟的味道了。

江陵的辽王,那时候已经传到第八任,名叫朱宪炜。朱宪炜和张居正是同年。又由于张居正的爷爷是辽王府侍卫,所以张居正年幼的时候,曾被带到辽王府中玩耍,与当时还是公子的朱宪炜,称得上是“总角之交”。

通常来说,世代富贵的家庭,一般养得出两种子弟。一种凭借良好的家风教养,成为出色的人物;还有一种则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最后骄奢淫耻,成为平庸纨绔之辈。

不幸,这位朱家公子,恰好是后一类。

更为不幸的是,他的童年玩伴张居正,又是一个神童。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拿别人的孩子来鞭策自己孩子。于是朱宪炜的嫡母,辽王妃毛夫人,就常常拿张居正作为样板,批评朱宪炜不好好读书,不是好孩子。

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其实丝毫不比成人差。朱宪炜从小生长在富贵的王府,众星捧月般长大,本来就受不得委屈。何况被拿来对照的,又是一个如此出色的小伙伴。这对年幼的朱宪炜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

嘉靖十六年,辽王朱致格去世,朱宪炜须得先守丧三年,然后继位。这时,王府的事物,暂时还是由毛夫人掌管。毛夫人素来喜欢张居正的才华,就把张居正招到府中,赐给他食物。

按说这是一片好心,可毛夫人还是改不了教育儿子的习惯,又把朱宪炜给叫到堂下,还对他说:“孩子啊,你看看,你和张居正都是十三岁,可他已经当了秀才要去考举人,你就知道吃喝玩乐,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你要被张居正牵着鼻子走了!”

唉,为人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也应该稍微顾及下面子呀!何况,人家朱宪炜再等三年就要当王爷了,怎能被老妈当着伙伴的面这样贬损呢?在堂上的张居正,嘴里塞满食物,听着毛王妃的夸赞,心头禁不住得意。但在朱宪炜,这刚刚进入叛逆期的少年,羞惭的同时,却是已经种下了怨愤的种子,而且还在渐渐地滋长和繁衍。

等到嘉靖十九年,朱宪炜守丧三年已满,袭了爵位,成为第八任辽王。这当然是值得喜庆的事,可不幸的是,同时又传来张居正中举的消息。

于是乎,刚刚庆幸自己得以称王的朱宪炜,转眼问又被毛太妃不断地絮叨和数落所包围:你看人家张居正,多么出息,再看看你自己……

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唠叨,如同毒药一样灌入朱宪炜的脑海,让这位新王爷仅有的理智也被嫉妒烧毁。雪上加霜的是,中举的张居正在江陵城中,成天是呼朋唤友,耀武扬威。站在刚刚完全属于自己的王府里,看着门外那张扬而欢快的脸孔,朱宪炜决心报复。

当然,报复的对象不是自己的老妈——他没这么恶毒,也没这个胆。他要报复的是张居正。

怎么报复?带着狗奴才去把张居正打一顿?这当然不可能。在张居正面前,朱宪炜有一种深切的自卑感,即使有着王爷的尊位,也丝毫不能抵消。何况现在的张居正已是举人,上衙门都可以不挨板子的特权知识分子,辽王又怎敢明目张胆地招惹他?

然而,坏小孩总能想出馊点子。朱宪炜派人把张居正的爷爷——辽王府老护卫张镇招来,赐给他王府的美酒,请他畅饮。

生性豪放的张镇,因为孙儿中举,早已成为江陵乡亲们宴请的重要对象,现在新袭位的小王爷请喝酒,他哪里会想到那么多?于是欣欣然进得府来。朱宪炜非常慷慨地摆开大鱼大肉,佳酿美酒,张镇开怀畅饮,不亦乐乎。张镇本人酒量不小,可是喝了许久,已经酒意十足,再也不能喝了。到这个时候,辽王朱宪炜却走下来,一定要张镇继续喝。张镇的头脑已经糊涂了,在小王爷的逼迫下,只好继续牛饮,直到完全失去知觉。

于是次日,送回到张家去的,便是辽王府侍卫张镇酒气熏天的尸体——他竟然是活活醉死的。

其实,张镇要真是乐陶陶痛饮而死,痛苦是很小的。但在张家看来,却是被辽王府倚仗权势逼死了老爷子。于是,原本为了张居正中举而欢天喜地的家庭,顿时哭声一片。  这其中,张居正哭得最是伤心。因为这位豪爽耿直的爷爷,一直是他心中最尊敬的人,也是对他最好的人之一。如今他考取举人,正是前途无量,想要好好孝敬爷爷的时候,却经历了这样一次死别。

尤为重要的是,这飞来横祸并非天降厄运,完全是由于权贵者的陷害。辽王府曾经亲切的院墙,在张居正眼中,成为了让人仇恨的所在。而那个自小的玩伴朱宪炜,也做了张居正人生路上的第一个仇人。

这一天,对张居正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出生在吃穿不愁,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里,凭借自己的聪明,在科举路上一帆风顺,赢得了无数的关注、赏识和赞誉。民间的疾苦,距离他并不很近,最多,也就是曾祖父或者祖父给予他们的一些赈济。

然而今天,看着爷爷难看的尸体,张居正终于明白,世上还有一种叫做权势的东西,一旦被恶毒的人掌握,可以用来伤害良善之辈。而且,当你面对这种邪恶的时候,简直没有还手之力。

只有掌握更大的权势,才能洗涤整个社会上这种不公平的污垢。

张居正变了,从一个尽情享受阳光雨露的天才少年,蜕变为心怀大志的勇士。终有一天,他要用自己的才华,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会试,张居正没有去参加,原因不详。

一晃又过了三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虚岁二十的张居正,怀着对自己学问的信心,和经世济民的伟大志向,走向会试考场。

他是十二岁当秀才的天才儿童,他原本应该十三岁就成为举人。如今,投身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博取一个会元,再考进士,甚至当上状元,也不该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吧?

考试的结果,让张居正跌破眼镜:他落选了。

这一次,可和七年前乡试落选不同。没有另一位顾磷来刻意关照。自视才华甚高,进士手到擒来的天才张居正,在会试中结结实实的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自身归纳总结时,分析了落榜的原因。

他说,自古以来,读书人在修身治国的道路上,一直面临着两条道路的分歧:或者是追求“古风”的经典之道(也就是为做学问而读书),或者是结合当代现实,研习切实可行的路径(说白了就是针对科举的应试教育)。多数人只能在二者选一,只有极少数“绝世之才”能两者融会贯通。而我自己呢,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取得了秀才、举人的功名,自以为高人一筹,便生了野心,想将古今之道兼而得之。这么着,抛弃了原本自己烂熟的今世学问,专心去研习古典。结果三年下来,古典的东西还没咂摸透呢,反而把过去的学业荒废了不少。现在看当时,真是可笑。

按张居正这总结,是因为自负才情,想一举囊括古今,结果在短短三年中贪多嚼不烂,反而成了狗熊掰棒子,两头落空。

其实往更高的地方说,这事只说明一个道理:考场无常胜将军。

毕竟是全国最高级的考试,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每三年就录取这区区的三百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浴血PK,纵然张居正天资过人,落榜也太正常了!

看看这一年把张居正挤下去的贡生们,也有几个狠人。比如明朝著名文人,“后七子”之首的李攀龙,还有曾抗倭保蓟,推举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的著名将领谭纶等,都是这一科出的。

落第的张居正,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回到家乡,再行备考。他自己记叙说,这一次,认真的分析了自己的实力,捡起荒废不少的旧日功课,昼夜不息,殚精毕力地刻苦攻读,颇有些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

P22-26

序言

明朝中叶,王朝与整个中国封建主义社会,都似将走蓟自己的末路。-明武宗的荒诞妄为,明世宗的虔心修道,只不过是帝国迟暮的表现之一。在北部边境,有彪悍的蒙古铁骑纵横驰骋;在东南沿海,有武装私商勾结日本浪人,组成凶暴的倭寇,烧杀抢掠。国内,皇亲国戚横行不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不聊生;庞大的官吏阶层日趋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国家税收欠缺严重,而这种欠缺反过来成为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的最好机会;朝廷上,党争激烈,大明帝国的精英,把主要的能力都投入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战。整个帝国,因此摇摇欲坠,正是风雨飘摇之时。

然而希望总是存在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时,把他的一个同乡将领张关保封为千户,从凤阳搬迁到湖北。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早已在泉下追随自己的同乡皇帝,但却传下了一位出色的后人。

他就是张居正。

他是一位超乎寻常的天才,二岁能言,五岁能读书,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在帝国科举道路上顺风顺水,前途无量。他与杨博、陆炳、严世蕃、徐阶、高拱,一起被誉为嘉靖年间大明六大绝世天才。

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大明内阁,他隐忍潜伏,八面玲珑。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的刀光剑影中,唯有他傲然而立,袖手壁上。

所有的隐忍,都是为了一刻的爆发。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他使出雷霆手段,击倒不可一世的高拱,夺得了大明内阁首辅的宝座。

张居正不是个纯粹的好人。他野心勃勃,对于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向皇太后谄媚,与太监勾搭,同奸相眉来眼去,对自己的朋友使出背后的阴招。

一旦夺得大权,他意气风发,趾高气扬,自称是大明的摄政。他公然践踏儒家“守丧三年”的传统,在父亲去世后依然稳居内阁,并对敢于弹劾的大臣,动用强权加以打击和迫害。

他削减各地学校的秀才名额,强制关闭全国的书院,而在回乡归葬的路上,他坐着三十二人抬的豪华轿子,行进在从北京到江陵的路上,同时内阁的重要事务,就雪片般从北京往他的轿子传输过来。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强势、霸气、所向披靡的权臣。

他的揽权,他的霸道,却又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大明的政权,在明武宗手里,只是寻欢作乐的玩具;在严嵩手里,是聚敛钱财的工具。当张居正成为首辅,他以排山倒海之力,开始清除朝廷的弊政。

他用考成法,把惯于磨洋工的数万官吏,整合成为高效的行政机器;他用一条鞭法,让国家的税收更加实在,也减少了损公肥私的漏洞。

他整顿边防,任用戚继光等名将,使得曾经千疮百孔的大明边防线,成为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曾经给北国造成巨大灾难的蒙古骑士,或者在坚城利炮下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成为接受大明封号、朝贡开市的军事附庸;他兴修水利,任用治水专家潘季驯等人,让凶暴的黄河,在数十年间不再为祸人间。

他开源节流、厉行节俭,不但整顿遍布全国的驿站,甚至皇帝和皇太后的日常开销,也成为他大力砍削的对象……

在张居正的整顿之下,大明帝国之前的暮气与弊政,得到了极大的清扫。吏治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边防巩固了,赋税公平了。一度气息奄奄的帝国,重新焕发出第二春的生命,史称为“万历新政”。

然而这新政的持续并不长久。当张居正以五十八岁的年龄,过早耗尽自己心血之时,他的学生万历皇帝,那个被他从十岁开始教导长大的少年,却萌发了极端的叛逆。以至于在去世后不久,张居正便遭到了褫夺一切尊号,甚至抄没家产的报复,他的长子也在迫害中愤而自杀。  天才的张居正,用了三十年时间,从寒堂草舍爬上帝国首辅的最高位,却在死后迅速坠落下来。从天国到地狱,看似遥不可及,其实竟如此接近。

他的改革成果,也成为昙花一现。万历皇帝在保持了五年勤勉之后,开始了慵懒怠政。此后,这个最漫长的朝代,就被历史称为明朝彻底转衰的关节点。

张居正的万钧之力,也仅仅在这漫长走衰的开头,掀起了一次强劲却又短暂的起势。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不管你对他是褒是贬,你都无法忽视他的绝世才华,以及在明朝历史上起到的巨大影响。

甚至就连对他再心怀不满的文人,在记录张居正事迹的时候,也不能推翻“救时宰相”的评价。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一个天生奇才。他的智商、情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他的成功,绝非仅仅靠这常人难及的天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朴实而又隽永的待人处世道理。

从少年张居正在科举路上的一鸣惊人与挫折教育;从青年张居正入朝为官,跟随老师徐阶参与政治斗争;从中年张居正在内阁里静观变化,一击得手;从壮年张居正为帝王师,宰割天下的十载岁月……我们讲述“宰相之杰”张居正的一言一行,讲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提炼其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闪现的智慧,剖析其官场的经营思想,细辨其从帝师到抄家的成败得失。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交友?如何在职场自由驰骋?如何避免失败?让张居正告诉你。

因此,我们编著了此书,讲述大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一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明朝中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也能看到边境上金戈铁马的豪迈军情,还可从中领略严世蕃、徐阶、高拱等奇才的智谋艺术。民族英雄戚继光、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也将和张居正同台亮相,一起书写明朝时代的风云故事。

后记

如果说,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彻底落后前最后的振作机会,那么万历一朝,可以说是明朝起死回生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张居正做出了他的最大努力。遗憾得很,他最终失败了。不是失败在自己的能力,而是失败在自己的寿命。

作为今人,当然不能苛责他的失误。毕竟,当传统的文化思想已经被体制所桎梏,作为其中的每一个人,所作出的每一分努力,无论成败,都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张居正在他十年的执政岁月里,已经做出了如此了不起的成绩,为明朝的延续贡献了相当好的基础。

明朝的风云人物中,张居正又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要以本书的区区三十几万字,完全描述这位历史伟人不寻常的一生,或者深入的剖析其过人之处,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任务。在此,我们只能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形象生动的描绘,把张居正从出生到人阁,从变法到没落的一些故事,深人浅出地讲给各位读者朋友听。在讲故事的同时,顺带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使读者能对大明朝当时的历史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许多人为此做出了努力,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在这里,将共同参与其中,并给予了帮助和努力的朋友名单列举如下,以感谢他们的付出:蔡悦、管雯、纪中亮、刘宁、刘文韬、赖伟、聂志勇、屈真、舒弘毅、沈雷、王超君、王琳玥、王书凤、张进、杨蕾煦、郑妍。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他人的著作,并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在此,谨借小小的版面,向所有共同研究过张居正和明朝那段历史的同道致意敬意。可以说,正是基于前人的辛勤研究,才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到的观点。也正是在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让我们对于明史,对于明史中那数以百计的鲜活人物,有了如今的把握和理解。

相信在大家的携手共进之下,定能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

2010.8

书评(媒体评论)

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飞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当年明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