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超乎寻常的天才。二岁能言。五岁能读朽,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在科举道路上顺风顺水,被誉为嘉靖年间大明六人绝世天才之一。
但他也不是个纯粹的好人,野心勃勃,对于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对自己的朋友使出背后的阴招。他就是张居正,一个强势、霸气、所向披靡的权臣。
读透了张居正,你就读懂了明朝那些事儿。
本书讲述大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一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明朝中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也能看到边境上金戈铁马的豪迈军情,还可从中领略严世蕃、徐阶、高拱等奇才的智谋艺术。民族英雄戚继光、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也将和张居正同台亮相,一起书写明朝时代的风云故事。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一个天生奇才,他的智商情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他的成功,绝非仅仅靠这常人难及的天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朴实而又隽永的待人处世道理。
从少年张居正在科举路上的一鸣惊人与挫折教育;从青年张居正入朝为官,跟随老师徐阶参与的政治斗争;从中年张居正在内阁里静观变化,一击得手;从壮年张居正为帝王师,宰割天下的十载岁月……我们讲述“宰相之杰”张居正的一言一行,讲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提炼其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闪现的智慧,剖析其官场的经营思想,细辨其从帝师到抄家的成败得失。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交友?如何在官场自由驰骋?如何避免失败?让张居正告诉你。
第四章 王府纨绔 一樽美酒结仇怨
十六岁中举,张居正的人生前途无量。他的意气风发,竟然惹恼了同龄的儿时玩伴——辽王朱宪炜。张居正的祖父张镇,稀里糊涂死在辽王府的美酒之下。志得意满的少年,第一次目睹了特权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
立下光辉伟大的志向总是容易的,而要把自己的志向一步步实现,则需要漫长而坚忍不拔的努力实践。遗憾的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后者实行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太多的阻碍或者干扰。
张居正的才具当然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但即使是他,也未能在这点上免俗。尤其对于他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来自世俗的诱惑,也就更加丰富。这些声色和虚名,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其杀伤力简直是致命的。
所以,尽管顾磷在张居正中举后,曾为自己让张居正延迟三年中举表示歉意,实际在他心中,就算让张居正在十六岁中举,都还是太早。因为十六岁的举人,也是难得的少年才子,而这一事迹引发的公众关注和奉承,将会极大损伤少年张居正的进一步提高。
事实正是如此。
十六岁中举的张居正,成为了整个江陵的骄傲。当地的士人和富户,纷纷前来拜访张居正及其长辈,或者邀请他们做客。大家争着目睹神奇少年,并以和他结交为荣。在这样铺天盖地的荣耀面前-,张居正三年前第一次落榜带来的挫折感,也完全被覆盖和驱散了。
沉浸在荣誉中的张居正,理所当然地开始享受这一切,而不愿意再去下苦功读书。甚至,在次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举行的会试,他都懒得去参加了。反正考上进士也不过是早晚的事,何必那么着急?
不仅张居正如此,他家的长辈,同样为此高兴得失态。
张居正的曾祖父,对他寄托厚望的张诚,大约此时已经去世了,来不及看见曾孙的发达。而张居正那豪放耿直的祖父张镇,以及一辈子只考上秀才的父亲张文明,则纵情分享着孙、儿的欢愉和名誉。
张镇如今已是辽王府的资深护卫,他的任侠与豪爽不减当年,兴高采烈接受着同僚的恭维。而完全被儿子所超越的张文明,也满足于“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成就感,成天与四邻街坊饮酒欢庆。 。
然而就在这志得意满的间隙里,竟然乐极生悲,惹出了一桩仇恨来。
这仇恨的对方,是当时江陵地区的第一豪门——辽王。
辽是地名,指代今天的辽宁一代。然而辽王却在江陵,实在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把朱家子弟都分封到各地,其中一个叫朱植的儿子,被封在了辽宁,国号辽王。因为辽宁是边陲重地,朱植手下颇有一些精兵强将,在当时算得上一方霸主。
等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朱棣起兵“靖难”,从侄儿建宁皇帝手中夺下了江山,成为永乐皇帝。朱棣自己是皇族起兵夺了帝位,因此对那些手握重兵的皇族便颇为提防。于是在永乐二年,把辽王朱植给调离辽东,搬迁到了江陵府。
这么着,才出现了辽王在江陵这种不伦不类的事儿。
在一般人看来,“王爷”是皇亲贵胄,金枝玉叶,在地方作威作福惯了。但在明朝,因为朱棣本人是藩王夺权篡位,他本人及其后代,也就对这些一笔写不出两个朱的同胞子弟甚是忌惮。所以当时的诸位王爷,一方面在经济上获得极大的特权,占有广袤良田,而且还能不上税;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却受到严密的监视,甚至连随便离开封地游玩,也成为违反规矩的逆行。
这么看来,他们又颇有些笼中鸟的味道了。
江陵的辽王,那时候已经传到第八任,名叫朱宪炜。朱宪炜和张居正是同年。又由于张居正的爷爷是辽王府侍卫,所以张居正年幼的时候,曾被带到辽王府中玩耍,与当时还是公子的朱宪炜,称得上是“总角之交”。
通常来说,世代富贵的家庭,一般养得出两种子弟。一种凭借良好的家风教养,成为出色的人物;还有一种则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最后骄奢淫耻,成为平庸纨绔之辈。
不幸,这位朱家公子,恰好是后一类。
更为不幸的是,他的童年玩伴张居正,又是一个神童。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拿别人的孩子来鞭策自己孩子。于是朱宪炜的嫡母,辽王妃毛夫人,就常常拿张居正作为样板,批评朱宪炜不好好读书,不是好孩子。
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其实丝毫不比成人差。朱宪炜从小生长在富贵的王府,众星捧月般长大,本来就受不得委屈。何况被拿来对照的,又是一个如此出色的小伙伴。这对年幼的朱宪炜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
嘉靖十六年,辽王朱致格去世,朱宪炜须得先守丧三年,然后继位。这时,王府的事物,暂时还是由毛夫人掌管。毛夫人素来喜欢张居正的才华,就把张居正招到府中,赐给他食物。
按说这是一片好心,可毛夫人还是改不了教育儿子的习惯,又把朱宪炜给叫到堂下,还对他说:“孩子啊,你看看,你和张居正都是十三岁,可他已经当了秀才要去考举人,你就知道吃喝玩乐,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你要被张居正牵着鼻子走了!”
唉,为人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也应该稍微顾及下面子呀!何况,人家朱宪炜再等三年就要当王爷了,怎能被老妈当着伙伴的面这样贬损呢?在堂上的张居正,嘴里塞满食物,听着毛王妃的夸赞,心头禁不住得意。但在朱宪炜,这刚刚进入叛逆期的少年,羞惭的同时,却是已经种下了怨愤的种子,而且还在渐渐地滋长和繁衍。
等到嘉靖十九年,朱宪炜守丧三年已满,袭了爵位,成为第八任辽王。这当然是值得喜庆的事,可不幸的是,同时又传来张居正中举的消息。
于是乎,刚刚庆幸自己得以称王的朱宪炜,转眼问又被毛太妃不断地絮叨和数落所包围:你看人家张居正,多么出息,再看看你自己……
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唠叨,如同毒药一样灌入朱宪炜的脑海,让这位新王爷仅有的理智也被嫉妒烧毁。雪上加霜的是,中举的张居正在江陵城中,成天是呼朋唤友,耀武扬威。站在刚刚完全属于自己的王府里,看着门外那张扬而欢快的脸孔,朱宪炜决心报复。
当然,报复的对象不是自己的老妈——他没这么恶毒,也没这个胆。他要报复的是张居正。
怎么报复?带着狗奴才去把张居正打一顿?这当然不可能。在张居正面前,朱宪炜有一种深切的自卑感,即使有着王爷的尊位,也丝毫不能抵消。何况现在的张居正已是举人,上衙门都可以不挨板子的特权知识分子,辽王又怎敢明目张胆地招惹他?
然而,坏小孩总能想出馊点子。朱宪炜派人把张居正的爷爷——辽王府老护卫张镇招来,赐给他王府的美酒,请他畅饮。
生性豪放的张镇,因为孙儿中举,早已成为江陵乡亲们宴请的重要对象,现在新袭位的小王爷请喝酒,他哪里会想到那么多?于是欣欣然进得府来。朱宪炜非常慷慨地摆开大鱼大肉,佳酿美酒,张镇开怀畅饮,不亦乐乎。张镇本人酒量不小,可是喝了许久,已经酒意十足,再也不能喝了。到这个时候,辽王朱宪炜却走下来,一定要张镇继续喝。张镇的头脑已经糊涂了,在小王爷的逼迫下,只好继续牛饮,直到完全失去知觉。
于是次日,送回到张家去的,便是辽王府侍卫张镇酒气熏天的尸体——他竟然是活活醉死的。
其实,张镇要真是乐陶陶痛饮而死,痛苦是很小的。但在张家看来,却是被辽王府倚仗权势逼死了老爷子。于是,原本为了张居正中举而欢天喜地的家庭,顿时哭声一片。 这其中,张居正哭得最是伤心。因为这位豪爽耿直的爷爷,一直是他心中最尊敬的人,也是对他最好的人之一。如今他考取举人,正是前途无量,想要好好孝敬爷爷的时候,却经历了这样一次死别。
尤为重要的是,这飞来横祸并非天降厄运,完全是由于权贵者的陷害。辽王府曾经亲切的院墙,在张居正眼中,成为了让人仇恨的所在。而那个自小的玩伴朱宪炜,也做了张居正人生路上的第一个仇人。
这一天,对张居正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出生在吃穿不愁,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里,凭借自己的聪明,在科举路上一帆风顺,赢得了无数的关注、赏识和赞誉。民间的疾苦,距离他并不很近,最多,也就是曾祖父或者祖父给予他们的一些赈济。
然而今天,看着爷爷难看的尸体,张居正终于明白,世上还有一种叫做权势的东西,一旦被恶毒的人掌握,可以用来伤害良善之辈。而且,当你面对这种邪恶的时候,简直没有还手之力。
只有掌握更大的权势,才能洗涤整个社会上这种不公平的污垢。
张居正变了,从一个尽情享受阳光雨露的天才少年,蜕变为心怀大志的勇士。终有一天,他要用自己的才华,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会试,张居正没有去参加,原因不详。
一晃又过了三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虚岁二十的张居正,怀着对自己学问的信心,和经世济民的伟大志向,走向会试考场。
他是十二岁当秀才的天才儿童,他原本应该十三岁就成为举人。如今,投身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博取一个会元,再考进士,甚至当上状元,也不该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吧?
考试的结果,让张居正跌破眼镜:他落选了。
这一次,可和七年前乡试落选不同。没有另一位顾磷来刻意关照。自视才华甚高,进士手到擒来的天才张居正,在会试中结结实实的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自身归纳总结时,分析了落榜的原因。
他说,自古以来,读书人在修身治国的道路上,一直面临着两条道路的分歧:或者是追求“古风”的经典之道(也就是为做学问而读书),或者是结合当代现实,研习切实可行的路径(说白了就是针对科举的应试教育)。多数人只能在二者选一,只有极少数“绝世之才”能两者融会贯通。而我自己呢,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取得了秀才、举人的功名,自以为高人一筹,便生了野心,想将古今之道兼而得之。这么着,抛弃了原本自己烂熟的今世学问,专心去研习古典。结果三年下来,古典的东西还没咂摸透呢,反而把过去的学业荒废了不少。现在看当时,真是可笑。
按张居正这总结,是因为自负才情,想一举囊括古今,结果在短短三年中贪多嚼不烂,反而成了狗熊掰棒子,两头落空。
其实往更高的地方说,这事只说明一个道理:考场无常胜将军。
毕竟是全国最高级的考试,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每三年就录取这区区的三百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浴血PK,纵然张居正天资过人,落榜也太正常了!
看看这一年把张居正挤下去的贡生们,也有几个狠人。比如明朝著名文人,“后七子”之首的李攀龙,还有曾抗倭保蓟,推举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的著名将领谭纶等,都是这一科出的。
落第的张居正,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回到家乡,再行备考。他自己记叙说,这一次,认真的分析了自己的实力,捡起荒废不少的旧日功课,昼夜不息,殚精毕力地刻苦攻读,颇有些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
P22-26
明朝中叶,王朝与整个中国封建主义社会,都似将走蓟自己的末路。-明武宗的荒诞妄为,明世宗的虔心修道,只不过是帝国迟暮的表现之一。在北部边境,有彪悍的蒙古铁骑纵横驰骋;在东南沿海,有武装私商勾结日本浪人,组成凶暴的倭寇,烧杀抢掠。国内,皇亲国戚横行不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不聊生;庞大的官吏阶层日趋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国家税收欠缺严重,而这种欠缺反过来成为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的最好机会;朝廷上,党争激烈,大明帝国的精英,把主要的能力都投入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战。整个帝国,因此摇摇欲坠,正是风雨飘摇之时。
然而希望总是存在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时,把他的一个同乡将领张关保封为千户,从凤阳搬迁到湖北。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早已在泉下追随自己的同乡皇帝,但却传下了一位出色的后人。
他就是张居正。
他是一位超乎寻常的天才,二岁能言,五岁能读书,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在帝国科举道路上顺风顺水,前途无量。他与杨博、陆炳、严世蕃、徐阶、高拱,一起被誉为嘉靖年间大明六大绝世天才。
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大明内阁,他隐忍潜伏,八面玲珑。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的刀光剑影中,唯有他傲然而立,袖手壁上。
所有的隐忍,都是为了一刻的爆发。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他使出雷霆手段,击倒不可一世的高拱,夺得了大明内阁首辅的宝座。
张居正不是个纯粹的好人。他野心勃勃,对于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向皇太后谄媚,与太监勾搭,同奸相眉来眼去,对自己的朋友使出背后的阴招。
一旦夺得大权,他意气风发,趾高气扬,自称是大明的摄政。他公然践踏儒家“守丧三年”的传统,在父亲去世后依然稳居内阁,并对敢于弹劾的大臣,动用强权加以打击和迫害。
他削减各地学校的秀才名额,强制关闭全国的书院,而在回乡归葬的路上,他坐着三十二人抬的豪华轿子,行进在从北京到江陵的路上,同时内阁的重要事务,就雪片般从北京往他的轿子传输过来。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强势、霸气、所向披靡的权臣。
他的揽权,他的霸道,却又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大明的政权,在明武宗手里,只是寻欢作乐的玩具;在严嵩手里,是聚敛钱财的工具。当张居正成为首辅,他以排山倒海之力,开始清除朝廷的弊政。
他用考成法,把惯于磨洋工的数万官吏,整合成为高效的行政机器;他用一条鞭法,让国家的税收更加实在,也减少了损公肥私的漏洞。
他整顿边防,任用戚继光等名将,使得曾经千疮百孔的大明边防线,成为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曾经给北国造成巨大灾难的蒙古骑士,或者在坚城利炮下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成为接受大明封号、朝贡开市的军事附庸;他兴修水利,任用治水专家潘季驯等人,让凶暴的黄河,在数十年间不再为祸人间。
他开源节流、厉行节俭,不但整顿遍布全国的驿站,甚至皇帝和皇太后的日常开销,也成为他大力砍削的对象……
在张居正的整顿之下,大明帝国之前的暮气与弊政,得到了极大的清扫。吏治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边防巩固了,赋税公平了。一度气息奄奄的帝国,重新焕发出第二春的生命,史称为“万历新政”。
然而这新政的持续并不长久。当张居正以五十八岁的年龄,过早耗尽自己心血之时,他的学生万历皇帝,那个被他从十岁开始教导长大的少年,却萌发了极端的叛逆。以至于在去世后不久,张居正便遭到了褫夺一切尊号,甚至抄没家产的报复,他的长子也在迫害中愤而自杀。 天才的张居正,用了三十年时间,从寒堂草舍爬上帝国首辅的最高位,却在死后迅速坠落下来。从天国到地狱,看似遥不可及,其实竟如此接近。
他的改革成果,也成为昙花一现。万历皇帝在保持了五年勤勉之后,开始了慵懒怠政。此后,这个最漫长的朝代,就被历史称为明朝彻底转衰的关节点。
张居正的万钧之力,也仅仅在这漫长走衰的开头,掀起了一次强劲却又短暂的起势。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不管你对他是褒是贬,你都无法忽视他的绝世才华,以及在明朝历史上起到的巨大影响。
甚至就连对他再心怀不满的文人,在记录张居正事迹的时候,也不能推翻“救时宰相”的评价。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一个天生奇才。他的智商、情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他的成功,绝非仅仅靠这常人难及的天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朴实而又隽永的待人处世道理。
从少年张居正在科举路上的一鸣惊人与挫折教育;从青年张居正入朝为官,跟随老师徐阶参与政治斗争;从中年张居正在内阁里静观变化,一击得手;从壮年张居正为帝王师,宰割天下的十载岁月……我们讲述“宰相之杰”张居正的一言一行,讲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提炼其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闪现的智慧,剖析其官场的经营思想,细辨其从帝师到抄家的成败得失。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交友?如何在职场自由驰骋?如何避免失败?让张居正告诉你。
因此,我们编著了此书,讲述大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一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明朝中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也能看到边境上金戈铁马的豪迈军情,还可从中领略严世蕃、徐阶、高拱等奇才的智谋艺术。民族英雄戚继光、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也将和张居正同台亮相,一起书写明朝时代的风云故事。
如果说,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彻底落后前最后的振作机会,那么万历一朝,可以说是明朝起死回生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张居正做出了他的最大努力。遗憾得很,他最终失败了。不是失败在自己的能力,而是失败在自己的寿命。
作为今人,当然不能苛责他的失误。毕竟,当传统的文化思想已经被体制所桎梏,作为其中的每一个人,所作出的每一分努力,无论成败,都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张居正在他十年的执政岁月里,已经做出了如此了不起的成绩,为明朝的延续贡献了相当好的基础。
明朝的风云人物中,张居正又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要以本书的区区三十几万字,完全描述这位历史伟人不寻常的一生,或者深入的剖析其过人之处,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任务。在此,我们只能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形象生动的描绘,把张居正从出生到人阁,从变法到没落的一些故事,深人浅出地讲给各位读者朋友听。在讲故事的同时,顺带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使读者能对大明朝当时的历史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许多人为此做出了努力,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在这里,将共同参与其中,并给予了帮助和努力的朋友名单列举如下,以感谢他们的付出:蔡悦、管雯、纪中亮、刘宁、刘文韬、赖伟、聂志勇、屈真、舒弘毅、沈雷、王超君、王琳玥、王书凤、张进、杨蕾煦、郑妍。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他人的著作,并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在此,谨借小小的版面,向所有共同研究过张居正和明朝那段历史的同道致意敬意。可以说,正是基于前人的辛勤研究,才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到的观点。也正是在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让我们对于明史,对于明史中那数以百计的鲜活人物,有了如今的把握和理解。
相信在大家的携手共进之下,定能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
2010.8
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飞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当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