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华主编的《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从众多少数民族英雄豪杰人物当中,选取了55个少数民族的71位代表人物,介绍他们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丰硕成果。他们都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典型,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了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知难而进、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务实肯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甘于奉献、无私无畏的道德情操。他们为了共和国的各项事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团结奋进。他们是人民的榜样,社会的楷模,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
金星华主编的《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旨在歌颂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模范人物,当然也包括在新中国建立前浴血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工作的革命家、军事家以及其他各条战线的英雄豪杰。
《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则除革命家、军事家外,特别注意收录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和医生等。
前言
一、党政军精英
乌兰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包尔汉——“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我们的祖国”
赛福鼎·艾则孜——“新疆过去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今天仍然是,将来也永远不会改变
阿沛·阿旺晋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粟裕——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军事家
周保中——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
韦国清——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团团长
杨静仁——党和国家民族、统战工作的杰出领导者
李根源——朴素勤俭 唯诚唯义
张冲——台儿庄浴血杀敌寇
格达活佛——红军朋友藏族领袖
田富达——“最大的愿望就是两岸早日大团圆”
齐燕铭——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
朱鹤云——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
李和才——从“咪哩王”到红河州长
王国兴——“白、保、乐人民解放团”团长
鄂秀峰——抗日战争老战士
二、科教文卫英豪
梁漱溟——“他是一个有思想,且又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艾思奇——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家
李四光——“李四光同志是一面红旗”
杨石先——中国农药研究的开拓者
翦伯赞——“著书不免惊风雨,怒吼犹堪断锁枷”
白寿彝——主编迄今最完整的学术性通史
方国瑜——精通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历史学家
向达——精通中西交通史的历史学家
常书鸿——敦煌艺术的“守护神”
沈从文——用真、善、美的文字构筑“湘西世界”的京派代表作家
老舍——“人民艺术家”
程砚秋——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创始人
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音乐创作者
萨空了——新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
施学生——刻苦自学精通古彝文
汪玉良——东乡族作家文学的奠基者
哈扎布——蒙古族“歌王”
刀美兰——傣族“金孔雀”
夏米力·夏克尔——“我是连队的歌唱家”
罗林——有突出贡献的雷达专家
吴晓——京族女经济学专家
古兰丹姆·哈比甫阿丽娜——“我们的好母亲”
盘承乾——拼音瑶文创始人之
吐尔地阿洪——最杰出的“十二木卡姆”演奏家
吴定元——一生为人民群众服务
葛德胜——以“一心跟共产党走”为座右铭
谭魁——“应知毛南有才人”
达嘎——国家运动健将
李扎白——拉祜族的“民兵英雄”
三、民族团结典范
彭恩德——注重民族团结 积极参加建设
阿荣桂——领导鄂伦春族改变单一狩猎生产方式
马桃花——支前拥军积极分子
郭莲英——“阿克依尔太”(太平吉祥的象征)
勒期木果——在云南省陇川县办起第一个互助组
蓝朝全——福建省罗源县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创办人
贺遐志——“我们的老县长”
昆德依万——领导鄂温克族猎民第一次下山定居
四、各行各业英模
李烛尘——正直爱国的民族企业家
赵银棠——纳西族第一位女大学生
杨三——“德昂山上的不老松”
林军——保护国家财产的革命烈士
阿不都克日木·玉买尔——为抓捕逃犯英勇牺牲
马达尼牙孜 巴哈提古丽——为保护集体畜群献出生命
唐华新——新长征突击手
唐友德——,“草鞋书记”自愿回乡务农
孔志清——独龙族第一个知识分子
吴德俊——义助解放军歼敌保家园
岩火龙——“建设幸福美满的新中国”
邹习祥——上甘岭上“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
潘一志——抵制腐败传衍文脉
马六十三——勇敢战斗的民兵中队长
库尔班·都来提——执行国策为人民
和荣贵——云南丽江和平解放的功臣
白丹措姆——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旗塔布村一户蒙古族农民家庭。12岁那年,乌兰夫进人塔布村私塾读书。1919年秋天,他转入归绥(今呼和浩特)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式教育。
1921年秋天,由于日资电灯公司不守法度,欺压民众,归绥中小学的学生,在当地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砸毁了日资电灯公司。乌兰夫参加了这一次反帝爱国斗争。
1923年5月,绥远学生联合会组织纪念五四运动和“五七”国耻日活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捣毁了专门经营日货的“盛兴时”洋行,历史上称为打“盛记”行动。乌兰夫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这次学生反帝爱国行动。乌兰夫是一个喜欢思考问题的人,对所有问题,都要找出正确的答案。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开始成为乌兰夫长期思考的问题。
1923年秋天。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同乡荣耀先回家乡归绥地区为北京蒙藏学校招收学生。乌兰夫和30多名同学一起,乘火车来到北京,进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和邓中夏、赵世炎等一批中国革命的先驱,经常到北京蒙藏学校,向这里的蒙古族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世界形势,分析中国现状,讲述革命道理,剖析蒙古族苦难的根源,和大家共同讨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正确道路。1923年冬天,乌兰夫和同学奎璧、佛鼎、赵诚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乌兰夫在北京参加了许多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行动。1924年底至1925年初,他参加了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和促成国民会议运动。中共“二大”的纲领和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提出的民族政策,使他看到了蒙古族解放的希望。他和多松年、奎璧等同学在北京创办了内蒙古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于1925年4月28日出版。他们撰写的“发刊词”,只有十六个字:“蒙古农民的仇人是——军阀、帝国主义、王公。”以简洁、鲜明的方式,宣布了刊物的宗旨。这也是他们简明坚定的政治主张。
到苏联学习
1925年6月,乌兰夫与吉雅泰等人,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组织发动并领导了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9月,乌兰夫经多松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以驻京蒙古族学生代表身份,到张家口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以后,他与多松年等人,被中共北方区委选派到苏联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们从北京出发,到达上海后,与张闻天、王稼祥、伍修权,还有蒋经国等人同船赴苏联。沉稳内敛的乌兰夫写诗以作纪念:
山河悲破碎,水火痛黎元。
赤帜镰刀举,为民解倒悬。
胸怀救国志,肩负民族托。
鲲鹏徙北海,取火向赤俄。
远渡寻真理,归来报国家。
愿洒苌弘血,赤遍我中华。
乌兰夫、多松年等人从苏联的海参崴登陆,换乘火车,经过西伯利亚,到达了莫斯科,进人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夏天,乌兰夫毕业,先后在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中国留学生做教学翻译工作。
1928年6月,乌兰夫在莫斯科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中共“六大”文件的翻译工作。此时,他认识了瞿秋白、周恩来、王若飞、蔡和森等中共领导人。
1929年6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派乌兰夫、佛鼎、特木尔巴根、朋斯克、德勒格尔回国工作。他们离开苏联,经过蒙古的乌兰巴托,然后分三路,回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乌兰夫与佛鼎随同当时在乌兰巴托的奎璧、李森等,从西路回到内蒙古的绥远地区。佛鼎、乌兰夫、奎璧、李森等人组成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先后由佛鼎、乌兰夫任书记,以归绥、包头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发动群众,进行秘密工作,组织革命斗争,发展农民协会,培养民族干部,开展军事工作。
1931年10月,王若飞等人从苏联到达包头。乌兰夫积极配合王若飞,组建中共西北特委,王若飞担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乌兰夫和同志们深入探讨了内蒙古的革命问题。他们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从事党务、军运、情报和民族工作。
领导抗日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乌兰夫按照党的要求,成功领导并实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党的工作重点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转移。1933年5月。他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大会。同年冬天,回到归绥,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1934年,乌兰夫先后派中共党员朱实夫、赵诚、云青、赵俊臣等打人百灵庙蒙政会,秘密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蒙政会保安队官兵由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率领发动了,抗日军事暴动,史称“百灵庙军事暴动”。乌兰夫等共产党人领导了这支蒙古族抗日武装。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国民政府军政部将这支起义部队组建为绥远省蒙旗保安总队,1937年10月,改称蒙旗混成旅。白海风先后担任总队长、旅长,纪松龄、朱实夫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大队大队长,乌兰夫担任政训处科长。乌兰夫在这支抗日队伍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委员会,他担任党委书记,秘密开展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确保这支蒙古族武装执行团结抗日的政治路线。10月中旬,这支队伍在归绥城南大黑河参加阻击日伪军的战斗后,经包头、伊盟撤到晋西北,经乌兰夫与八路军一二0师取得联系,得到指导和援助。
1938年初,这支队伍改称蒙旗独立旅。乌兰夫、白海风曾赴延安汇报工作。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接见。1938年5月,蒙旗独立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乌兰夫担任政治部代理主任。他按照八路军的制度,在新三师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使这支队伍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日斗争。P1-3
我国是一个由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族儿女都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了力量。在各个朝代,在对外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捍卫祖国统一,表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各族儿女在共同开发、缔造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经济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各族人民共同遭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为了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中华各族儿女英勇反抗,同心同德,浴血奋战。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华各族儿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共同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各族人民,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各民族的优秀儿女,扎实奋斗,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条战线上无私奉献,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篇章。
本书从众多少数民族英雄豪杰人物当中,选取了55个少数民族的71位代表人物,介绍他们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丰硕成果。他们都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典型,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了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知难而进、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务实肯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甘于奉献、无私无畏的道德情操。他们为了共和国的各项事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团结奋进。他们是人民的榜样,社会的楷模,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当学习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实际行动中,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坚定不移,勤俭朴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劳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家园。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相依相伴,团结互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历史和现实,已经把各族人民群众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同心同德,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向共和国的英豪们致敬!
2010年夏天接受贵州民族出版社的约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和《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两部书稿顺利完成。
作为“共和国民族之魂丛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和《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旨在抒写近代历史上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当家做主而英勇就义的烈士,时间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旨在歌颂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模范人物,当然也包括在新中国建立前浴血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工作的革命家、军事家以及其他各条战线的英雄豪杰。
由于历史的原因,《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所收人物自然以参与革命斗争尤其是战争的人物为主,这固不待言;《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则除革命家、军事家外,特别注意收录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和医生等。这样的选收角度,固然可以涉及更多的少数民族,同时也可以全面展示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也是歌颂民族之魂、弘扬民族文化选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民族众多,加之文献资料的缺乏,虽然我们尽可能地甄选了名单,收集了资料,力争使更多的少数民族英烈、英豪在我们的书中有所体现,但仍然难免遗珠之憾,《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是这样,《共和国少数民族英豪传》更不用说。好在两书的系列是开放的,尤其是后者,续书会不断地补充新的人物,以逐步臻于完善。
两部书稿的写作,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参考了不少地方文献资料,这当然是要深致谢忱的。同时,民族图书馆的张静、秦江月、甘大明,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有关工作人员也为本书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我们知道,书中缺失、错讹定然难免,因此恳切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