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履主编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彩色图解)》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同时,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两部内容博大精深的著作,编者还精心绘制了800余幅精美插图,这些图分为战例示意图、战略解析图和人物事迹图。战例示意图是随文列举历代最经典的战例,绘制成战争双方军力部署、进退虚实以及天候地理的情况,以实际战例加深读者对原著的理解。战略解析图是随文绘制的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析著名战役战略思想的系列图表,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这两部著作所蕴含的令人惊叹的谋略智慧。人物事迹图生动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活动,让读者感受接近真实的历史情景,通过真实的人和事具体而微地学习《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用兵之道中所承载的普遍哲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彩色图解)》由思履主编。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
《孙子兵法》被喻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甚至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曹操、唐太宗、宋仁宗、王阳明、张居正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在国外,人们对《孙子兵法》更是推崇备至,不少国家的军校都把它列为教材。在商业领域,《孙子兵法》也是大放异彩,哈佛商学院将其列为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将其奉为圭臬。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该书集“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是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它曾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并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使世界无数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扬名于天下。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彩色图解)》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帮助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宋襄公死守“仁义道德”
在春秋中期以前,战争行为普遍受到西周礼乐教化的影响,讲求“以仁为本”,“以礼为固”。随着争霸战争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战争行为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孙子提出了“兵者,诡道也”这一基本战争思想,而那些还在坚持着“仁战”、“德战”的人,则在战争中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惨败。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宋襄公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遭致失败。
公元前643年,中原霸主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们在他死后展开了激烈的争位斗争,当时,齐桓公的宠臣竖刁、易牙等人操纵了齐国大权,他们赶走了公子昭,将公子无亏扶上了君位。齐国的大臣们都不服,没有人去朝见无亏这位新国君。
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当时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他依照齐桓公生前的嘱托,支持公子昭复国,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有限,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追随宋国。宋襄公便率领着四国的兵马前往齐国。齐国的大臣多数支持公子昭,于是与宋军里应外合,杀掉了竖刁和公子无亏,易牙见大势已去,匆忙逃到了鲁国。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纠集人马与四国、军队作战,结果大败。在齐国大臣和四国军队的拥护之下,公子昭登上了君位,他就是齐孝公。
由于帮助公子昭取得了君位,而齐国又是原来的诸侯盟主,所以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这时,齐国因内乱而势力衰弱,晋、秦也暂时无暇顾及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乘机进人中原,企图攫取霸权。而一贯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也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但从实力上来讲,宋国是远远不能和楚国相比的。于是宋襄公便打起了如意算盘:只要把楚国拉过来,那些托庇于楚国的小国自然也都臣服于自己,那样宋国的霸业就容易实现了。
宋襄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公子目夷,公子目夷不赞成这样做,他认为一来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二来楚成王野心勃勃,善于权变,宋襄公很难与他争斗。
然而宋襄公不肯听从公子目夷的忠告。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与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会盟。盟会上,宋襄公邀请楚成王及其盟国出席下一次的诸候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答应了,他们相约在宋国的盂地进行会盟。
到了这年的七月,宋襄公前往盂地大会诸侯。临行前,公子目夷对他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您还是多带些兵马去,以防万一。”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会盟,自己怎么反倒带兵马前去呢?”公子目夷见不能说服襄公,无奈之下,只好不带军队跟随前往。
在这次盟会上,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为此二人争执了起来。楚国势大,诸侯大多拥立楚王为盟主。宋襄公不服气,这时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掉了外衣,露出里面的铠甲,二话没说就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公子目夷趁乱逃回了宋国。
其后,楚军押着宋襄公前去攻打宋都商丘,公子目夷率领宋国的军民顽强抵抗,顶住了楚军的进攻。楚军曾以杀掉宋襄公相威胁,然而宋军没有中计,并回应说宋国已经立了新君。楚军围困宋都数月都未能攻下来,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答应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蒙受奇耻大辱,心中着实郁积了一口闷气,但他并没有能力去攻打楚国,于是决定先讨伐依附于楚国的郑国。他联合了几个诸侯国共同讨伐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听到消息,并没有派兵去援救郑国,而是命令大军直接攻打宋国。宋襄公赶忙撤兵回来防御,宋军于是在泓水岸边驻扎下来,等待楚军的到来。
楚军到达泓水以后便开始渡河,其时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吧。”宋襄公说:“不行,还不到时候。”于是,大家就眼睁睁地看着楚军顺利地渡了河。渡河之后,楚军便乱哄哄地列队布阵,公子目夷又请求主动攻击,宋襄公说:“不行,还不到时候。”等楚军摆好了阵势,宋襄公才下令攻击,强悍的楚军铺天盖地杀来,宋军被打得大败,士兵们四散逃命,宋襄公的大腿受伤,卫队也全部被歼灭了。
退回到城中,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公子目夷对他说:“您其实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来进攻我们,他们因为地形的原因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就是在这样的有利情况下还要担心不能取胜,何况今天前来进攻我们的是强悍的楚兵呢?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对我们不会手下留情,就算他们的士兵中有老人,两军对阵时也应该把他们抓回来,何况其中年龄最大的也只不过是四十上下、头发花白的人呢!我们平日里训练士兵,就是为了让士兵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没有死,为什么就不能再次攻击他们让他们毙命呢?如果是因为您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对他们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击伤他们;您要是同情年长的敌人,那还不如向他们投降呢!”
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为腿伤过重而死去了。
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它的唯一意义就是看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至于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而获得的胜利,人们也许会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它们是否合适,但更关心的往往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愚蠢地信守仁义道德而战败身死,使得国家破亡,生灵涂炭,在这样的结果面前还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呢?对谁行仁义了,又对谁讲道德了呢?宋襄公的例子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P8-10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孙子或孙武子都是对他的尊称。他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古人称他为“兵圣”。孙武的生卒年月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生于春秋晚期,出生地是齐国,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大约和孔子同时期。孙武从事军事活动是他由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以后,经吴国名将伍子胥推荐,和伍子胥一同辅助吴王治国练兵。当时吴王阖间非常欣赏孙武和他著成的兵法十三篇,想看看兵法十三篇的可操作性,于是集合了吴宫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被娇宠惯了的两个任队长的吴王宠姬,三令五申之后仍然嬉戏无度,不听号令。孙武随即严命斩首,吴王出来说情也无效,结果一百八十名宫女被训练得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之后,孙武担负起吴国的军国重任,他率领吴军西破强大的楚国,北方与齐晋抗衡,对吴国的崛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喻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甚至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曹操、唐太宗、宋仁宗、王阳明、张居正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在国外,人们对《孙子兵法》更是推崇备至。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比如美国的国防大学、西点军校、海空军指挥学院等就把《孙子兵法》列为了战略学和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在商业领域,《孙子兵法》也是大放异彩,哈佛商学院将《孙子兵法》列为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他的经营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孙子兵法》的军事精华。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该书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未见诸任何文献记载,因此无法确切考证是何人何时所著。据很多学者称是南北朝时檀道济所著。“三十六计”一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传》云:“檀公(道济)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为唯应走耳。”意思是王敬则讽刺东昏侯父子,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才是上策。《三十六计》蕴含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思想,集“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是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它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智慧,曾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并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使世界无数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扬名于天下。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称赞它是一本“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而日本人则称其为“运筹帷幄的诀窍”。它既是政治家、军事家的案头书,也是企业家与商人在商海中进退自如的法宝。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本书将这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同时,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两部内容博大精深的著作,编者还精心绘制了800余幅精美插图,这些图分为战例示意图、战略解析图和人物事迹图。战例示意图是随文列举历代最经典的战例,绘制成战争双方军力部署、进退虚实以及天候地理的情况,以实际战例加深读者对原著的理解。战略解析图是随文绘制的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析著名战役战略思想的系列图表,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这两部著作所蕴含的令人惊叹的谋略智慧。人物事迹图生动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活动,让读者感受接近真实的历史情景,通过真实的人和事具体而微地学习《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用兵之道中所承载的普遍哲理。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