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刑事证据法学》(作者陈瑞华)共分4个部分23章。其中,在“导论”部分,本书讨论了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刑事证据法的法律渊源和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力图使读者对刑事证据法这一学科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在“证据”部分,本书分别研究了证据的概念、证明力和证据能力、证据的理论分类、证据的法定形式、实物证据的鉴真、鉴定意见的审查、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等问题,从而解释了一些与证据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各类证据规则背后的理论背景。在“司法证明”部分,本书重点研究了司法证明的概念和要素、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推定等五个问题,对中国司法证明机制作出了理论分析。最后,“证据规则”包含着六章内容,涉及刑事证据法所确立的一些特殊证据规则。在这一部分,本书讨论了中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分析了中国特有的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剖析了那种以规范证明力为中心的“新法定证据主义”理念,研究了贯穿刑事证据法始终的“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并对两个特殊领域——程序性裁判程序和量刑程序中的证据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
《刑事证据法学》(作者陈瑞华)是一部以刑事证据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法学教科书。本书以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证据规则为基本线索,全面阐述了刑事证据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证据制度。《刑事证据法学》既可以作为法学本科生、研究生的证据法学教材,也可以作为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学习和研究刑事证据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分“导论”、“证据”、“司法证明”和“证据规则”四个部分,不仅全面讨论了证据的概念、理论分类、法定形式、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推定等基本证据法问题,还系统总结了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实物证据的鉴真规则、新法定证据主义的立法理念、证据相互印证规则、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等前沿性证据理论问题。本书遵循“从中国法制经验出发,总结中国法学理论”的学术宗旨,试图对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作出理论上的提炼,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未来发展作出一些理论上的预测和评论。
考虑到中国已经有了越来越复杂而专业化的刑事证据规则,而很多规则也与同样取得巨大发展的民事证据规则渐行渐远,因此,本书没有以一般意义上的《证据法学》命名,而是选取了《刑事证据法学》这一标题。但愿这不仅仅意味着教科书名称的变化,而更是对未来的证据法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
一、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
二、刑事证据法的体系
三、刑事证据法的功能
四、两个理论问题
第二章 刑事证据法的渊源
一、刑事证据法的主要法律渊源
二、2012年《刑事诉讼法》
三、《司法鉴定管理规定》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五、《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
六、刑事证据法的渊源与证据法理论
第三章 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实质真实原则
三、无罪推定原则
四、证据合法原则
五、直接和言词原则
六、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七、中国刑事证据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第二部分 证据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事实”与“证据载体”
二、“事实说”的缺陷
三、“材料说”的确立
四、证据的定义
第五章 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一、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二、英美法中的可采性与相关性
三、大陆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四、对“可采性”与“证据能力”的比较
五、中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六、证明力
七、证据能力
第六章 证据的理论分类
一、证据理论分类概述
二、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
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五、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
第七章 证据的法定形式
一、物证与书证
二、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
三、鉴定意见
四、笔录证据
五、证人证言与被害人陈述
六、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八章 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
一、鉴真问题的提出
二、鉴真的性质
三、鉴真方法
四、鉴真的诉讼功能
五、违反鉴真规则的法律后果
六、鉴定检材的鉴真问题
第九章 鉴定意见的审查规则
一、多维视角下的鉴定意见
二、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与排除规则
三、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
四、专家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五、鉴定意见规则的制度空间
第十章 被告人口供规则
一、被告人口供规则概述
二、被告人供述的自愿性
三、口供排除规则
四、口供印证规则
五、口供补强规则
第十一章 证人证言规则
一、证人证言规则概述
二、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
三、非法证言排除规则
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五、证言印证规则
第十二章 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
一、侦查人员作证问题概述
二、作为“定罪事实提供者”的证人
三、作为“量刑事实提供者”的证人
四、作为“程序事实提供者”的证人
五、侦查人员提交的说明材料
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
第三部分 司法证明
第十三章 司法证明的概念与要素
一、证明与查明
二、司法证明的定义
三、审判构造与司法证明
四、司法证明的基本要素
五、审判前程序中的事实认定
第十四章 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分类
三、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四、免证事实
第十五章 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英美法中的举证负担与说服负担
三、大陆法中的结果责任与行为责任
四、中国刑事证据法中的证明责任
五、证明责任的转移与倒置
六、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七、证明责任与法官的真相探知活动
第十六章 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英美法中的证明标准
三、大陆法中的证明标准
四、中国法中的证明标准
五、“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六、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第十七章 推定
一、推定的性质
二、中国刑事法中的推定
三、推定的功能
四、推定与司法证明
五、推定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可证明性
第四部分 证据规则
第十八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强制性的排除与自由裁量的排除
二、可补正的排除
三、程序审查优先原则
四、证明责任的分配
五、非法证据排除的裁判程序
第十九章 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
一、“瑕疵证据”的主要分类
二、“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
三、对瑕疵证据进行补正的正当性
四、程序瑕疵的补正与治愈
第二十章 新法定证据主义——一种以限制证明力为核心的证据理念
一、新法定证据主义的提出
二、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证制度
三、新法定证据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四、新法定证据主义的潜在风险
第二十一章 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一、作为证明力要求的印证规则
二、作为证明标准的印证规则
三、对印证规则的反思
四、印证规则的未来
第二十二章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一、程序性裁判与证据规则
二、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理念
三、程序证据的证据能力
四、证明责任
第二十三章 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
一、量刑程序与证据规则
二、量刑证据审查判断的基本理念
三、量刑证据的证据能力
四、证明责任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