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中一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夏王朝以姒禹治水而扬名天下,以姒启武威而征服天下,以姒桀亡国而感伤天下。

说起大夏王朝,不得不言及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远古帝王——炎帝、黄帝……

《华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作者王中一)讲述了夏朝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追问少典:人名还是部落名称》、《豢养猛兽:黄帝秘密演练独特战术》、《指南车:蚩尤迷雾衍生的发明创造》、《龙图腾: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泰山封禅:古代帝王的政治时尚》、《龙山文化:奠定大夏王朝进步的基础》、《发现阳城:大夏王朝第一都城》……《华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讲述了夏朝的故事。

《华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的作者是王中一。

目录

前言 大智大勇——姒禹继承了炎黄的血脉

第一章 黄帝平定天下

 第一节 炎帝是黄帝的兄长

 第二节 炎帝部落的兴衰

 第三节 黄帝部落兴起于姬水

 追问少典:人名还是部落名称

 豢养猛兽:黄帝秘密演练独特战术

 指南车:蚩尤迷雾衍生的发明创造

 龙图腾: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二章 禅让制开创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大同局面

 第一节 选贤与能: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节 帝王唐尧: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选

 第三节 平民重华:依天子以令诸侯

 第四节 帝王虞舜:开启干部考核制度

第三章 滔滔洪水引发精彩故事

 第一节 洪水改变尧、舜、禹的生活

 肆虐水灾:华夏大地的最大威胁

 丈量姒禹:上古时期的高个子

 治水方针: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孟子点评: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

 第二节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姒禹治水

 千古神话:淹没了姒禹治水的真实

 滔滔洪水:上古时期的世界性难题

 第三节 铭记姒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地有哪些

 第四节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夏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差额选举:虞舜提名姒禹成为接班人

 行刺姒禹:防风氏族的乌龙刀

 第五节 涂山之会:史上第一次开国大典

 泰山封禅:古代帝王的政治时尚

 第六节 千年传颂的大禹都城——阳城位于何处

 龙山文化:奠定大夏王朝进步的基础

 发现阳城:大夏王朝第一都城

 盘古王表:一帖迷失4000年的天书

 第七节 安葬会稽:姒禹的最终归宿

第四章 王位世袭制第一人——姒启

 第一节 武力镇压:姒启捍卫大夏王朝尊严的终极手段

 第二节 姒启都城埋在什么地方

 第三节 夏王朝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第五章 漫漫长路:夏王朝世系与历史

 第一节 五子争权:姒启晚年的尴尬

 第二节 姒太康:我保证再不外出狩猎了

 第三节 姒仲康:谁有能力恢复天下呢

 第四节 扯不清的姒相、后羿、寒浞

 第五节 姒少康:史上最早的王子复仇记

 第六节 姒季杼:东进!征伐东夷

 第七节 姒槐:九夷朝拜是大夏王朝仅剩的面子

 第八节 姒芒:创始祭祀河神仪式

 第九节 姒泄:拿官袍换和平,有什么不可以

 第十节 姒不降:我不行,可是我弟弟行

 第十一节 姒扃:看看,我受位于危难之中

 第十二节 姒廑:国势衰落能怪我一个人吗

 第十三节 孔甲:我就是喜欢养龙,怎么着吧

 第十四节 姒皋:把杀龙凶手释放了吧

 第十五节 姒发:为什么大家都不跟我玩呢

 第十六节 姒桀:骂吧,骂了我就出名了

第六章 商汤灭夏:治大国如烹小鲜

 第一节 大夏王朝的小方国——商

 第二节 伊尹:史上第一位奴隶丞相

 第三节 商汤:我敢挑战大夏王朝

 第四节 大夏王朝的晚期都城在哪里

 第五节 3600年前的商汤亳都怎样挺立至今

 第六节 再现夏商两代交替过程的大师姑遗址

 第七节 石磬:大夏王朝的皇家乐器

 第八节 夏: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

试读章节

至今,世界史学界仍然不能回答,创造了人类第一文明的苏美尔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是不是美索不达米亚流域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或者,他们是迁徙而来,在更早的居民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史学界承认,这些问题都不能否认苏美尔人的确创造了人类第一文明。

那么同样,中国的炎帝、黄帝究竟出生于何地?葬在了哪里?这些中国学者自己还在打架的问题同样不能否认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同样不能否认现代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一段历史巅峰期。

翻开左丘明的《国语·晋语》,这是目前我们能够查询到的较早记载炎帝诞生地的史料:很早的时候,少典迎娶了有峤氏部落的女儿,生育了黄帝、炎帝。黄帝部落在姬水河畔发展壮大,成就了事业;炎帝部落在姜水河畔发展壮大,建立了联盟。他们两人的部落都兴盛起来之后,性格、爱好、思想、抱负等不一样的地方太多,所以,黄帝为姬姓部落,炎帝为姜姓部落。两个人最后刀兵相见,也是因为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

这段文字,既说到了炎帝,也说到了黄帝,既说明了两人性格、信仰不同,各自执掌不同姓氏部落,而且刀兵相见的原因,又说明了两人血脉相连的兄弟关系。这段文字还说明了炎帝、黄帝各自的部落分别在姜水流域、姬水流域兴旺起来。

在历史时间的排序上,炎帝姜姓部落的兴盛早于黄帝姬姓部落。在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中,黄帝姬姓部落是最后一个发展起来的。

不论您是否认同“八世炎帝”的说法,您得承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炎帝部落之所以统一了很多的小部落,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当时势力范围很大,绝不是一日之功。炎帝之前,一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抛开农业的进步和军事的发展,单单是增加人口,也不是三五年工夫能够完成的。

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的《竹书纪年》记载:炎帝养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亲叫做任姒,是有峤氏部落的女儿,亦名女登,嫁给少典成为妃子。炎帝的母亲女登游于华山的南边,有了感应,生下了炎帝。炎帝出生时人身牛首,从小长于姜水,就以姜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至此,我们明白了,在姜水边长大的炎帝,以河名为姓,姓姜。

记载姜水一词的还有《史记·补三皇本纪》: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现代学者多认为,姜水流域是炎帝的原生地,为炎帝故里,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炎帝姜姓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东发展到了中原大地,这里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炎帝部落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并且建了都城陈(今河南淮阳),之后,还曾迁往鲁,建都曲阜。

在中国那个没有文字、没有纸张、没有笔墨、没有公章钢印的时代,炎帝的出生日期不可能给后世留下确切的记载——像今天的医院出生证,可以用来到派出所办理户口本和身份证。所以,后世口耳相传了数千年之后,我们得到的只有神话传说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刨坑考古来逐步证实这些神话了。

关于历史与神话,马克思说了一句非常客观的评价:“过去的现实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

马克思的观点并非只是针对中国远古历史,而是针对世界远古历史,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都与神话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越是那些文明古国,神话的历史越是悠久。所以,当我们读到《白虎通·五行》里说炎帝是太阳神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为炎帝历史的神话色彩感到奇怪。在距今近5000年前的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人神混杂、巫史不分的时期,产生神话传说非常正常。加上后世人们对炎帝的敬仰,更是为炎帝的形象披上了一层光灿灿的神秘外衣。

炎帝,号神农氏,被后世崇拜为神农氏族的始祖。炎帝的母亲任姒,有峤氏部落之女,名字叫作女登,也作安登,是部落首领少典的妃子之一。

到了大夏王朝,姒禹、姒启爷儿俩都有出生于石头的传说——宛如神话中那个拥有72种变化的孙悟空一般神秘。

炎帝小时候,母亲女登上山采集柴草,让他在山边玩耍。还在蹒跚学步的炎帝仿佛浑身金光闪闪的,格外耀眼,引来了仙鹿、神鹰——炎帝饿了,仙鹿开怀为他哺乳;风雨来了,神鹰张翅为他遮风挡雨。春去秋来,由于得到了神灵的保佑,长大后的炎帝身材魁梧,额宽膀圆,英俊魁伟,浓眉厚唇,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

于是,随着一位圣人的诞生,华夏大地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初始文明的灿烂曙光。

为了纪念仙鹿和神鹰对炎帝的呵护,几千年来,全国各地很多炎帝庙(祠)中,都供奉着一头仙鹿和一只神鹰。  ’

如果您刚刚参拜了炎帝庙,相比于先祖炎帝,您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凡人,太平凡了,打工、挣钱、生活,从来都不敢梦想与仙鹿、神鹰为伴。可是,外出度假旅游您还是非常愿意的,您总会梦想利用假期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鸟语花香的山间田陌,畅游世外桃源。细想想,您惬意地走在禾苗飘香的田埂上,春风拂面,眼前飘着几只蝴蝶,肩头飞着几只麻雀,腿后跟着一条家犬,您不觉得自己也是半仙之躯吗?

没事儿读一读陶渊明,精神会畅快许多。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炎帝儿时的形象非常典型——人身龙首,或者人身牛首。后来,炎帝逐渐长大,在仙雾缭绕的九龙泉沐浴之后,头上的龙角渐渐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再后来,青年炎帝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成为率领氏族走向兴旺之路的带头人。

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炎帝带领民众制作陶器,养牛耕田,发展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民众尊奉炎帝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

不论炎帝出生的故事多么神话,炎帝出世是真实的。

当然,关于炎帝的出生地,历代的记载不同也是十分常见的,炎帝故里湖北说、湖南说,目前也是非常火热,行情见涨。最具代表性的是《史记》、《路史·后记》等史书——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石年,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故又号烈山氏或厉山氏。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有“八世炎帝”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时炎帝部落首领繁衍相传了八代,每一代都称炎帝,按照当今的说法应当称为炎帝一世、炎帝二世、炎帝三世……第八世炎帝,才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炎帝。

由于当时的农业种植以谷物为主,而谷物的起源在南方,不断向北方推广过渡。于是,支持炎帝在南方出生(湖南会同说)的学者也是呼声阵阵,热情不减。

不论炎帝出生在什么时期,不论炎帝出生在什么地方,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炎帝长大成人掌管部落之后,不断兼并别的小部落,地盘不断扩大,很快,神农氏部落及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已达大半个中国,为即将与黄帝部落展开的战争提供了可能。

据汉代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的地界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呖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在这个范围内,没有不顺从炎帝的人。P1-4

序言

尽管当下的影视作品,甚至纸媒体,极少完整反映或描绘丰富多彩的夏朝历史,但是,开创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依然赫赫有名、灿烂万分。相对于当时刚刚从原始社会步人奴隶制社会的古老历史背景下,无论从政治思想、国家治理还是战争驾驭,大夏王朝都无愧是一个后世难以比拟的强大王朝。

大夏王朝以姒禹治水而扬名天下,以姒启武威而征服天下,以姒桀亡国而感伤天下。

说起大夏王朝,不得不言及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远古帝王——炎帝、黄帝。因为大夏王朝的创始人姒禹是黄帝的后裔,是黄帝的玄孙。根据炎帝、黄帝的兄弟关系,姒禹也是炎帝的玄孙。这是姒禹的自豪。姒禹若在,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说:从炎帝神农氏,再到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五帝,都是我们家亲戚。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开篇就说:大夏王朝的帝王姒禹,名字叫文命。姒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项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姒禹,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姒禹的曾祖父昌意、父亲鲧都没有机会得到帝位,而是做了普通的大臣。

在西汉时期,太平盛世,拥有大量资料的司马迁很有耐心地考察了姒禹以及黄帝其他后裔的故事。司马迁主要参考先秦时期的《尚书》原本,结合百姓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姒禹到姒桀约471年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展示了大夏王朝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在史学界,司马迁以著史严谨、文笔流畅、人物丰满而著称,于是,姒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形象跃然纸上。

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姒禹名叫姒文命,高祖就是轩辕黄帝。

阅读中国的远古历史,炎、黄二帝是标志性人物,是一个不用描述就令13亿华夏子孙油然生出敬意的远古祖先。司马迁很有政治头脑,也很有前瞻性,《史记》也从炎、黄二帝开始写起。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尽管,远古的那些为国人津津乐道的迷人神话还未被世界史学界所公认,然而,包括西方历史学家在内,人们对中国的远古历史都很有研究兴趣。因为谁也不可能苛求几千年前穿着兽皮麻衣的原始先民使用现今的简化汉字、凸版白纸把当时的历史准确地记载下来,隆重出版一本《原始部落的那些事儿》。所以,很多人都相信,三皇五帝是中国民众口口相传了数千年的英武帝王,他们确实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且以他们的思想和品行影响了之后的数千年中国历史,继续活在他们后代的心目中。

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承认,那个原始时代没有照片、没有视频、没有互联网络来传播新闻大事,因此,口耳相传,不断神话,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是当时世界历史的唯一传承方式。世界文明古国皆是如此,无一例外。即便后来有了象形文字,即便某一段历史被现代考古所证实,不论中国的、外国的,考古挖出来的那些瓶瓶罐罐依然没有神话传说来得生动有趣,有生命力。

三皇,年代无可考,属于神话时代。五帝,生活在约公元前30-约前21世纪初,为远古帝王。

五帝的说法都多,大多数学者认为五帝分别为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在那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有作为、较有名气,在当今史学界粉丝众多的五位帝王。支持此说的史籍有《史记》、《世本》、《大戴记》、《易传》、《礼记》、《春秋》、《国语》等。

五帝一词,是五位帝王的简称,最早出现于《荀子》一书。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当时被世人尊称“荀卿”。荀子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官职,相当于教育长),后来担任楚国兰陵(今山东兰陵)令(相当于县官)。荀子花费了毕生50年的时间游学于齐、秦、赵、楚,最后老死于楚国。荀子的学生众多,秦国的风云人物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人室弟子,亦因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历代都有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应该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这两位掉了脑袋弟子的不良名声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教不严,师之惰。荀子倘若健在,一定要开个新闻发布会,当众自责。否则,再不敢在儒家学界露脸了。

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据考证,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之后,在历代史书中陆续出现了五帝的记载和描述。

仅仅为了五帝这个词汇,荀子就应该感到骄傲。荀子一定知道,在五帝艰苦创业的时光隧道中,有一个大事件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至今为我们所赞叹——黄帝征服天下。天下一统改变了华夏大地部落纷争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让华夏大地有了统一的图腾和神庙,也为后世的大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轩辕黄帝。在世界上,熟知黄帝的也大有人在。那时,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可在世界上,熟知大夏王朝的人却不普遍,更不了解姒禹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那时,中国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按照人类文明(以建立国家、建筑都城为主要标志)出现的时间顺序,第一文明(美索不达米亚,距今约5500年)、第二文明(埃及,距今约5100年)都不在中国。中国顶多并列第三,要么第四。还有不少世界通史之类的图书把中国文明排列在印度文明之后——第五名。尽管如此,大夏王朝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段约471年的辉煌,是中国人颇为自豪的,也是那些与史前文明不搭界的诸多西方国家所羡慕的,甚至嫉妒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因为,借给他们一根儿撑竿,他们的历史跳起来也够不着4000多年前的史前原始社会,在母系社会的天空更是一片空白,连口耳相传也没有。

所以,他们总是拿考古来说事儿,拿至今仍然裸露在地表的埃及金字塔来刁难其他文明古国,也不考虑其他文明古国的地貌地况是否曾经被洪水、地震、泥石流掩埋过。他们忽略了,尼罗河泛滥后留下的是沃土,黄河决口后留下的却是一片黄沙。让人惋惜的是,这些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一些半瓶子晃荡的学者拐回头来疑神疑鬼,怀疑自己的祖先是否真的存在过。

其实,正如铭记中国大夏王朝历史的城堡纷纷被岁月掩埋在地下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埃及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像(斯芬克司)曾经很多次被黄沙埋没,是后世的人们一次次把它从黄沙飞土中挖掘出来,让它又一次次再见天日。

考古证实大夏王朝,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截至19世纪末,世界史学界没有人承认中国的夏、商、周历史。随着20世纪初大量甲骨文的考古发现,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都向中国史书记载的殷商王朝投来了信任的微笑。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发现文物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这是继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大批西周青铜器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这次,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了单氏家族27件青铜器,件件有纹饰和铭文,铭文共有4000余字,完整记载了西周时期从周文王经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及至当世天子周宣王的名称位次和有关事迹。最可贵的是,铭文中将年、月、纪日干支与月相集中多次使用,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世纪初以来,围绕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展开的现代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多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市和王宫,充分证实了大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接下来,我们需要的只是继续努力,在多处的都城或者王宫遗址中找到私人物品——青铜器皿上哪一个刻着姒禹、姒启,甚至那个亡国的姒桀的名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