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娱乐产业盛兴的当代,单反相机和家庭DV的普及将微型电影推到了一个大众化、简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热爱电影事业的年轻人投身于制作小成本独立拍片的行列,青年导演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中最具潜力的一支队伍。
《万能胶片》将目光投射至当下的青年导演,专业且真实地还原这个大部分人所不了解的松散群体。相比第一部作品《北城以北》,余慧迪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万能胶片》不再仅仅是带着创伤记忆及偏执性格的成长叙事。在电影的包装之下,更深于探讨的是微妙复杂的人际和人性,亦是来自心底的隐形呐喊与剖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万能胶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慧迪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文化娱乐产业盛兴的当代,单反相机和家庭DV的普及将微型电影推到了一个大众化、简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热爱电影事业的年轻人投身于制作小成本独立拍片的行列,青年导演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中最具潜力的一支队伍。 《万能胶片》将目光投射至当下的青年导演,专业且真实地还原这个大部分人所不了解的松散群体。相比第一部作品《北城以北》,余慧迪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万能胶片》不再仅仅是带着创伤记忆及偏执性格的成长叙事。在电影的包装之下,更深于探讨的是微妙复杂的人际和人性,亦是来自心底的隐形呐喊与剖析。 内容推荐 无业青年杨天一是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在一次和朋友出游的路上,天一偶然用手机拍下一个小短片并上传到网上,不想竟受到了网民甚至是媒体的关注。一个偶尔的机会,天一入住一家宾馆,并结识了宾馆老板的儿子陆修瑜。说是宾馆,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开的家庭宾馆。修瑜就这样每天守在宾馆的前台处理些琐碎小事,闲暇之余除了喜欢看看电影之外也别无其他。 想要在DV拍摄上再做一番作为的天一决定参加青年独立电影节。他邀请修瑜加入了自己和一群朋友组成的制作团队。大家创办了一个小型工作室,用积蓄买了台DV开始业余拍片。因为拍摄效果不达预期,工作室决定寻求商业赞助。在一边等资金一边拍片的过程中,各种意见相左与人际矛盾也逐渐显现,最终天一还是如期拍出参赛片。但待到参赛片播出时,陆修瑜发现自己付出的辛劳竟被冠上了他人姓名。比赛结果公布之后,所有人的身份和感情都发生了改变。 《万能胶片》将目光投射至当下的青年导演,专业且真实地还原这个大部分人所不了解的松散群体。相比第一部作品《北城以北》,《万能胶片》不再仅仅是带着创伤记忆及偏执性格的成长叙事。在电影的包装之下,更深于探讨的是微妙复杂的人际和人性,亦是来自心底的隐形呐喊与剖析。余慧迪以年轻作者的身份,讲述属于她那个年纪里的青春故事,抖落出世态炎凉中让人惊愕哗然的人性。 试读章节 我们能看到他吗?他就坐在人群中央。即使我们能看到他,可我们就能看到他头上的冠冕吗?以前有好多回,某一位著名导演的头像被制作成八米乘十米的巨幅海报,霸气十足地悬挂在这紫荆大剧院的会场中央。2008年的那一次挂的是张艺谋,整个剧院被红红绿绿的彩绸裹得透不过气来,身穿鲜艳唐装的评委们鱼贯而入,在海报面前合影留念时表情喜气洋洋,洋溢着国运昌隆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奥运火炬手还在他们面前几十米的地方奔跑而过,手握祥云。但也不是每一次颁奖典礼都如此喜庆,比如说那次委员会决定悬挂陈凯歌导演的海报,配饰以洁白的羽毛。那一次典礼上众评委和众导演都有些尴尬。又有一次,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参赛选手面对着第五代名导田壮壮的画像,居然大部分都无动于衷,甚至是浑然不觉地走过去了。那一届的“最佳新人导演”奖颁给了一位据说是田导的再传弟子,对在场数十名学院派新秀都给了一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警示和惩罚。 但这一届学院派弟子不会太多了。家庭DV和单反相机的普及将微型电影推到了一个大众化、简易化的时代,小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参赛作品比比皆是。那些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的年轻人在会场里肆无忌惮地在嘉宾席周围走来走去,好像只要多走动、勤搭讪,随时都有可能结识某位大师或者金牌制作人,帮助他们将简陋的设备和良莠不齐的剧组人员更新换代。电影太耗金钱,太耗精力,尤其可能耗尽你所有做梦的勇气。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走着,手舞足蹈地游说着,用毛遂自荐的方式给自己换来一次造梦的机会,有时也仅仅是一部索尼的机器,或是一架十八米的摇臂,甚至可能只是六节软轨。但若非如此,仅靠他们自己拍摄的视频短片来回收投资、购买设备的话,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在一望无际的梦的沼泽里,要打捞起其中的一个,真不容易。你也能唱,我也能唱,凭什么有人就能当天王?你也能画,我也能画,凭什么有人就能轻而易举地开画展?你也能写,我也能写,凭什么有人一部作品就能首印百万?你也能导,我也能导,凭什么他就能导奥运会,而你还坐在这里,等待着投票结果的宣布,希冀着头奖砸到自己头上,礼炮和彩带砸到自己头上,羡慕和忌妒砸到自己头上,一顶胶片做的冠冕砸到自己头上?…… 数以百计的年轻人鱼贯而入,抱着自己能够被王冠砸中的兴奋之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加掩饰的,往往他们却会成为被失望砸晕的一群。他们经过今年的招牌幕布前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那是真正的王者。大红幕布上挂着乔布斯的黑白照,整个会场就像是一个追悼会。毫无疑问,乔布斯是对动画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迪斯尼大股东。他在人群中最显眼的位置,你能一眼就发现他。真正的王者从来不会被淹没在人海中。人们端着红酒和香槟从它跟前来来回回地走动,不时皱一下眉,用手指拽着自己的领结好让脖子以下的地方灌进一点风。 智宸在人群里找寻着天一。他感觉天一就在附近,他能感觉到他散发出来的光热,就像点燃的胶片一样。天一能容易点燃什么东西,比如烟、怒火和激情。他记得第一次看到杨天一的时候,他们在一栋写字楼的十二层,天一那时候穿着不合时宜的汗衫和工装裤,模样看起来很小,像个高中生。他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看起来就像是刚从工地里走出来一样,可他两只手从两个保安的腋下拼命地伸张出来,紧紧地扳着那家影视公司的玻璃门,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一千块!只要一千!我保证让你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的!光!比你们那些所谓的后期调光要好一百倍!”一千元对那家公司的老板来说只不过是一点零钱,吃顿饭就没有了,可是他居然不肯拿出一顿饭钱和半个小时来听听来自民间底层的对于光的看法或是妙招,智宸对老板表示很失望。莫奈离去了,高更离去了,连希区柯克都离去了,现在还活着的人好像都不那么热爱光。但智宸不是老板,那时候一千块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零钱。他注视着天一带着遗憾离开了,自己也留下了记忆深刻的遗憾。 这个城市是那么的小。当智宸满心以为那样一个天真张扬的追梦者会被城市机器彻底碾碎,然后轧成脚底下柏油马路中的不为人知的一小部分时,他又再度出现,没有当初那么狂热了,也没有当初那么信心百倍,他带着一种呆滞的沉默跟在那个他认识的陆修瑜后面亦步亦趋,即使是一个人代表他的工作室谈判的时候,口舌也变得木讷平庸。他只会来来回回地强调“很重要”。问题是,哪个人不认为自己的作品重要呢?尤其是在这一行。 当某某导演二代一点都不是天一的梦想。当智宸有一次把他约出去喝酒,并且两人都已经喝到微醺的时候,天一说了这么一番话让他印象犹深:“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个新闻记者,可以除恶扬善,伸张正义什么的;后来又想当个大英雄,影响全世界;可是我还不满足,还想要丰衣足食,有个漂亮老婆;再后来认识了电影,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梦想早就被人实现过了,那个人就是查尔斯·福斯特·凯恩——一个暴君。” 但我们不蔑视暴君,在《两小无猜》里面吉约姆·卡内饰演的于连小时候也说自己的愿望是当个暴君,而且史蒂夫·乔布斯自己本身也是个伟大的暴君。一个时代里面出现的任何伟大的天才,都有可能是暴君。他们在长大成人的时候没有磨掉自己的棱棱角角,然后才得以用这些棱棱角角去切碎世界不完美的部分,最后重整。啊,拍电影,办电影公司,通过电影改变世界;那是他们的暴君想法,甚至在中国建造一个好莱坞——或者不,直接把中国变成一个全民电影的国度。 他们曾经野心勃勃,但是从那以后,他和天一怎么就渐行渐远了呢?智宸一边沿红毯走着,一边默默地思索。一个礼仪小姐从红毯那头冲他挥手,示意他从红毯上下来,走旁边的过道。红毯是给嘉宾和评委们走的,可是智宸的注意力却不在那上面:那礼仪小姐让他想起了绿蓉,尽管她们的长相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绿蓉天生就是一副勾人的小狐狸精样,媚而不俗、灵而不傲,《画皮》刚出来那会儿看到周迅就会让他想起绿蓉。绿蓉现在在干什么呢?估计还在拍那个倒霉的整形医院的广告,拿绿蓉那张没整过容的脸去当整形医院的招牌,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绿蓉也许整了,不然怎么跟青槐差别那么大呢?其实她们姐妹俩差别倒也不太大,只是绿蓉脖子上少了那块巴掌大的胎记,一下子就美若天仙了。绿蓉没有那块胎记,现在是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了;青槐还保有那块胎记,现在只是个助理跟幕后工作人员。是谁决定了我们成功的高度呢?是爹妈,还是老师?是老板还是评委?我们有什么必须成功的理由吗?有什么舍我其谁的理由去让我得到这个奖吗?P5-8 后记 1. 一节写作课上,教授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地喊:“你写出来!写出来!写出你灵魂最深处的东西!最深的焦虑!”大家像在焖锅里似的奄奄一息地看着他,思考:是谁给了他不受任何道德谴责的特权,来命令我们撕开自己的皮囊、扒开自己的骨肉、挑出最柔软敏感的部分,然后找到最隐秘的恐惧。大部分人一辈子也不曾到达过“扒骨血”的境地。每个人都是血肉做的,都怕疼。 没有人愿意和你真正地讨论这个。首先是它难以启齿,其次是即使说出口了也会像火焰一样灼伤人,不论自己或他人。你发现自己很难把自己想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一方面是你也怕疼,深度剖析无异于自戕;另一方面,也许和阅读面有关。 我们既无法强求每个人都以真的勇士为旗,总还有温和的文人,有转向家庭伦理的,转向闲逸生活的,转向深刻内心的,或是转向学术研究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写作课的老师们都会教育我们大家的东西。但我知道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怯懦得足够让自己不齿。 初学写作的时候,极其避讳一些细密的思绪和私人的情感,总是铆足了劲往宏大和沉重的题材写。这个毛病被一个文学院的老师发现了,及时矫正了我。他说,文学终归是人学,总要回归到写人上来。于是我更为留心周围人,从观察表情到揣测内心,从表到里。然而又因为自己的随心所欲,阅历浅薄,总感觉有隔靴搔痒的不足。假以时日,真希望能写些真正有用的文字,戳到骨血里去。首先就得从自己走出来,走向人,一步步走向更广更深的领域。 2. 虽然上一本长篇是在2011年9月发行的,距离这一本不到一年时间,然而写作的时间却相隔很长。上一本书刚出来时,为了做书评活动,起初我还常常在论坛和豆瓣上看些评论。惊讶的是,一些编辑和老师——我猜或多或少是跟短篇有关的缘故,特别用心地给我写了书评,告诉我欠缺之处。文学院的教授也在邮件往来中给我提过不少建议,告诉我文学终归是人学。因而我在总结上一本书的得失好坏中放弃了大而不当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的追求,想在这一本书中着重探讨一下微妙复杂的人和人性。由于阅历浅薄,各方面还都不能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拙作也必不可少地引来批评指责。我自己看到过一些,然而当时似乎是没觉着刺痛了或是骚痒了,看完便忘诸脑后。忽然有天晚上和窗子一起自习时,我问他在干吗,他说在看一篇有关我的评论。我便玩笑地问是好是坏,他便说是不好的。听到这儿,我正襟危坐并十分严肃地问他:“你真觉得我会在乎这个?”结果他也极其认真地回答我:“说实话,会。” 因为我“气量不大”“年纪也不大”(引自鲁迅语),无论是“态度”“气量”“年纪”上,都“足以形成我的错处”。但幸好还没被人说过尖酸刻薄,因为几乎所有时候我是看过就过去了的,这并非是我诚心忽略之故。 因而我要在这里郑重地说一句,我不怕批评,只怕您无心批评。大家对我提出的批评我心里大致也有个底,只担心知道得还不够完整。但我看到的大多数针对我的批评全都言简意赅,千篇一律:以脏话为核心的只有主谓宾组成的一个短句,完了。于您而言,您是省事又省心了,可能就是贪图一时痛快发泄发泄,但完全不能撼动刺激我半分;于我而言,我既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也无法下次写出更让您不满意的作品来供您吐槽,这又是何必呢?所以,我还是要说,要批评,请您好好批评。 3. 这本书写的时间不长,但改动多次,幅度都很大,在原有的预期上做了太大的调整以至于结构上面目全非。然而想表达的内核是一样的,写的时候备受折磨。感谢雯静编辑一路敦促我写作和提出许多有用的建议,感谢痕痕、小青等的问候。还有,感谢看到现在的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