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醒哲的长篇报告文学《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是一部48万字的长篇史传,作者用大量丰富的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开拓性的视野,还原百年前的真实,记录了国际友人、英国传教士医生司督阁在中国沈阳施医办学整整40年的坎坷历程,回顾了这位伟人医者仁心,施医济世,高尚的仁爱奉献精神,拯救人的肉体和灵魂,为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进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醒哲 |
出版社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醒哲的长篇报告文学《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是一部48万字的长篇史传,作者用大量丰富的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开拓性的视野,还原百年前的真实,记录了国际友人、英国传教士医生司督阁在中国沈阳施医办学整整40年的坎坷历程,回顾了这位伟人医者仁心,施医济世,高尚的仁爱奉献精神,拯救人的肉体和灵魂,为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进程。 内容推荐 陈醒哲的长篇报告文学《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以广阔的视角,大量翔实的史实,记录了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经历及盛京施医院的沧桑巨变。 《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中事件真实,叙述生动,描写细腻,再现了一个世纪以前司督阁的生动形象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历史面貌。 目录 第一章 在盛京城创造出一个现代医学神话 第一节 创建满洲第一家盛京西医诊所 第二节 洋医洋药初显出神奇威力 第三节 盛京西医诊所名扬满洲 第二章 具有苏格兰高地精神的个人品格 第一节 高地铸就了岩石般的坚强性格 第二节 在德贞的家乡决志传教 第三节 蜜月里开始的万里远行 第三章 在怀疑和对峙中融汇东西方文明 第一节 与小河沿三义庙陈家结下情缘 第二节 向盛京将军直陈东西方医学差异 第三节 以中国人的姿态融入社会 第四节 东关教会奋兴与盲人张臣的故事 第四章 抚平哀痛以超然的胸怀重新上路 第一节 第一次培训吞服失败的苦果 第二节 面对难以承受的失妻哀痛 第三节 创办盛京医学堂与第二次婚姻 第五章 战争和暴乱中经历的磨难与作为 第一节 与左宝贵将军的珍贵友谊 第二节 在营口港创建红十字医院 第三节 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五年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给盛京带来的灾难 第六章 持守善良夙愿与播种美好希望 第一节 日俄战争中救助难民和伤兵 第二节 赵尔巽将军主政满洲与募捐建院 第三节 写下中国博医会的辉煌一页 第四节 徐世昌总督的新政路线图 第七章 在瘟疫和革命中展示现代医学威力 第一节 在奉天城指挥抗击大鼠疫 第二节 永远留在奉天城的年轻生命 第三节 世人瞩目的万国鼠疫研讨大会 第四节 在辛亥革命中筹建奉天医科大学 第八章 创办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现代医学人才 第一节 亲手培养出东北第一批医科大学生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医学教育的冲击 第三节 两位英国留学生与两位陈家女弟子 第四节 新的进步和最后的辞别 第九章 倾尽一生真情把心永远留在中国 第一节 东北民众为司督阁塑造青铜雕像 第二节 凝结了一生的情愫与羁旅 第三节 日伪时期盛京施医院轶事 第四节 以一生努力架起中英友好的桥梁 第十章 盛京施医院在新起点上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1949年,艾格思眼中的盛京施医院 第二节 珍妮特重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附录一:永远的思念与仰望 第一节 笔者的两篇短文 第二节 寻找亚瑟·杰克逊·弗雷姆医生的墓地 附录二:司督阁年表 本书原始调研 本书特别注明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882年10月,一个朝阳刚刚露出水面的早晨,惠风和畅,百鸟盈翔,万籁清新。一艘来自英国的远洋客轮,在上海的黄浦江边缓缓靠岸,慢慢放下舷梯。伴随着一片嘈杂声和脚步声,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的司督阁满怀自信地走下舷梯。 司督阁时年27岁,金发碧眼,面颊清削,目光睿智。他身高中等,有一副充满健康与活力的好身材,身穿一件苏格兰风衣,显得潇洒精练。踏上黄浦江码头的司督阁,步履轻盈,仿佛踩在欢快的鼓点上,目光中呈现出登上这片大陆后的兴奋与激动。 这位生机勃勃的苏格兰小伙子,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传教士学院。他是带着传颂上帝的慈爱,以医学技术服务满洲(现中国东北)民众的坚定信念,远航万里来到中国的。 走在司督阁身边的是新婚妻子伊丽莎白。她是一位苏格兰牧师的女儿,长得端庄优雅,满目笑靥。在他们身后是司督阁的同学和好友韦伯斯特夫妇,他们也怀着和司督阁同样虔诚的信仰和仁爱,远离亲人,远离安逸的生活,远离繁华的欧洲大陆,与司督阁夫妇一起,登上了这艘前往上海的客轮。 司督阁稍微放慢了脚步,带着略显激动的口吻对伊丽莎白说:“从此刻起,我就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了!我要施展我的医术,治病救人,传颂上帝的慈爱与恩惠。” 伊丽莎白说:“感谢上帝,从此便多了,一个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中国人。” 司督阁笑着否定说:“不,不。从现在起,我的名字叫司督阁,你就是司督阁太太。” 韦伯斯特接着话头说道:“司督阁?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也许这个名字会被中国人写进历史,永远流传下去。” 司督阁略作思考,回答说:“我还没有这么强的自信。我只是遵从上帝的旨意和我心中圣灵的指引来到这里的,唯愿这里的人们世代传颂上帝的美名,传播真理的声音。而我只是被神所使用,侍奉上帝和大众的仆人。” P1-2 序言 白山皑皑, 黑水汤汤, 司公之风, 山高水长。 读着这样的诗句去仰望一位历史上值得永远缅怀的国际友人,我的思绪总是难以平息,我的敬意总是难以止息。这个值得永远缅怀的国际友人就是世界著名眼科医生、医学教育家、医学传教士、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爵士。他的中文名字叫司督阁。 司督阁于1855年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幼即聪颖,长更颖悟,每试则列前茅,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传教士学院。其医术精妙、医德高深,且充满基督牺牲救世之精神”。 1882年,司督阁“不以一己之学术有成,生活安逸为满足,反以既得神厚恩,必须施之于众为己任,故不避艰险,重洋远涉”,偕同新婚妻子伊丽莎白·黑斯蒂·史密斯,从爱丁堡来到中国,在满洲盛京城(奉天、沈阳)施医办学整整40年。 司督阁把自己人生中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中国;把自己对真理的传播、对医学事业的贡献留给了中国;把自己所有的财富也留给了中国,他的第二故乡。他经历了清末时期7任盛京将军、3任东三省总督、中华民国初期2位奉天都督、1位东三省巡阅使的不同执政时代。 1882年至1922年这40年,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东北历史风云变幻最为复杂、混乱的年代,亚洲霍乱、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东北大鼠疫、辛亥革命、第一次直奉战争,起伏跌宕,使人目不暇接。身处东北政治中心沈阳的司督阁,以医学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参与和经历了这些重大的历史事变,直接推动了中国医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司督阁始终全心全意为中国民众服务。他以天使般的慈爱与善行,创造了永载史册的12项丰功伟绩。 第一,创建满洲第一家盛京现代医学诊所,传播现代医药学知识;第二,开展卫生考察和巡回医疗,开创了医疗下乡的先河;第三,创办盛京现代医学堂,培养和训练现代医学助手;第四,在甲午战争中创建红十字医院,实行战地医疗;第五,创建满洲第一所女子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第一个实行男女生同堂授课;第六,在日俄战争中救死扶伤,开设救助站援助大批难民;第七,领导中国博医会制定规范的现代医学术语,提出把医院管理权逐步转给中国人;第八,在盛京城组织指挥抗击大鼠疫,建立盛京城现代医疗防控体系;第九,反对东北种植鸦片,积极参加禁烟活动,救赎“大烟鬼”;第十,在辛亥革命中创立奉天医科大学,着手东北现代医学教育;第十一,建立规范的现代教育体系,亲手培育出东北第一批医科大学生;第十二,创立了中国苏格兰友好协会,以一生努力架设起中英友好的桥梁。 因此,司督阁深孚众望,赢得各界人们的普遍尊敬和信任,他的这些历史贡献载入青史,有目共睹。东北民众称他为“奉天神医”或“奉天圣人”。中国政府、俄国政府、日本政府、英国政府先后为他授勋,表彰他在救死扶伤中的突出贡献。中华民国教育部和东北民众团体为他铸造了一尊半身青铜塑像,以资永久纪念他的功绩。 但是,由于长时期意识形态作用和惯性思维以及西方传教士和医学传教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国内学界对于外国传教士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的认识与评价有所分歧。 一部分学者习惯于把西方的传教士和医学传教士与西方的坚船利炮联系起来,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一律视为西方的“侵略工具”、“精神鸦片”加以批判和诋毁。这样做只是在充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其实很不客观、很不公允,也有失人品和国格。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开拓视野,开始反思过去简单片面、为我所用、自我捆绑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西方传教士进行深入认真、科学求实的考证,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肯定了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诸如医学、教育、科学等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后记 写《盛京医事》这本书是姑姑给我的嘱托,也是我积蓄多年的一个愿望。 关于司督阁和盛京施医院的历史变迁,我已经关注了许多年。最早的了解和记忆都是从前辈们的口述里得到的。从那时开始,我十分注意收集关于司督阁和盛京施医院以及奉天医科大学的相关资料。然而,由于获得资料的渠道不畅,得到的资料实在太少。 2003年,我偶然在一个网站上看到奉天医科大学学生芮国瑞为中小学生讲授心理卫生的报道,并在那本奉天医科大学的简史上查到了芮国瑞的名字,通过多番查询终于找到了芮老。 芮老告诉我,奉天医科大学有一个校友会,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了,希望我作为老校友的晚辈能帮助这些老人完成一个心愿,纪念司督阁的历史功绩,传扬司督阁施医办学的仁爱、奉献精神。 芮老还向我讲述了苏格兰学者弗雷泽先生等人参加沈阳市心理卫生大型展示活动的情况,并拿出了弗雷泽先生送给他的一个司督阁医生曾经用过的不锈钢名片盒请我观赏。芮老说,司督阁医生名片盒上刻的英文就是“为人民服务”。 芮老是奉天医科大学的晚期毕业生,并没有见过司督阁医生,因而无法提供更多的关于司督阁的史实。他向我介绍说,北京师范学院的蒋中耀博士曾经担任过弗雷泽的翻译,到过司督阁的故乡,拜谒过司督阁墓地,可能拥有司督阁的资料。 蒋中耀博士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他说,国家图书馆有一本司督阁医生和夫人合写的英文传记,记述了他们在奉天的工作经历。我如获至宝,当天就把这本书复印了回来,从而拥有了一份比较详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我了解司督阁的重要一步。 2006年,我偶然得知,鞍山的张士尊教授正在撰写《司督阁传》。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正需要这样志同道合的学者朋友。通过多方打听,我得到了张教授的电话号码。 张教授告诉我说,他不是撰写《司督阁传》,而是应出版社“清末民初外国人眼中的东北社会丛书”编辑的邀请,翻译了一本司督阁夫人伊泽·英格利斯撰写的传记《东北西医的传播者——杜格尔德·克里斯蒂》,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司督阁医生在沈阳的重要经历。 张士尊教授在电话中还向我介绍说,由他翻译的关于司督阁医生的另一本书《奉天三十年》近期即将出版。他曾拜托在英国的学生前往苏格兰调研,想进一步了解司督阁医生后代人的生活情况,探讨一些问题,但是一无所获。 张教授在得知我也在做司督阁的研究工作后,很慷慨地寄给我一本《东北西医的传播者——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希望能给我一些帮助。这本书就是我在国家图书馆复印的英文版司督阁的传记。 2007年4月,我去看望芮老,他交给我一封弗雷泽先生多年前写给他的信,上面有他在爱丁堡的住址。这令我喜上眉梢。我试探性地给弗雷泽先生发出一封信。非常幸运,半个多月后,我收到了弗雷泽先生发给我的电子邮件。 弗雷泽教授说,他一直热爱中国,很怀念那次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心理卫生联谊活动,使他有机会参观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他母亲出生的地方。中国是友好之邦、礼仪之邦,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谊他至今还历历在目,他愿意为中英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我和弗雷泽教授多次在网上互传信函,他为我提供了一些司督阁的照片和资料。 后来,我又陆续与司督阁的后人、杰克逊的后人、刘同伦的后人等建立了联系,共同研究司督阁及盛京施医院和奉天医科大学的历史,即将出版的《盛京医事》一书便是我这些年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