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胡佛进人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就读,当时他们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节省金钱,他选择了法学院的夜校,因为这样就可以晚上学习,白天打工,贴补家用。那时候,胡佛通过关系在国会山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上,他从家中徒步走过几个街区到图书馆上班,下午5点至7点到学校上课,回家后还要复习功课到深夜。
1917年夏天,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了,在上学期间,他取得法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当时美国的青年一代都对战争十分狂热,纷纷加入了正在迅速发展的美国武装部队。但胡佛却没有和别人一样选择参军,他通过关系替自己开了一份“暂缓入伍证明”,并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希茨的介绍,进人了司法部工作。
胡佛最后说:“我不认为军队是唯一战场,我更喜欢情报工作。”
但是在司法部的工作并没有胡佛想象中的那样新鲜刺激,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每天重复着简单而无聊的工作。虽然当时胸怀大志的胡佛对这种工作十分不耐烦,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他努力地做好这份并不理想的工作,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个不停。
胡佛的付出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他忙碌的身影都看在了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的眼里。而迈克森的一次不经意的闲聊改变了胡佛一生的命运,甚至美国FBI的历史也因为这次闲聊而被改写。
1917年,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早晨,乔治·迈克森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他的好友——调查局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他在和局长的闲聊中无意间提到了埃德加·胡佛。迈克森对布鲁斯说:“胡佛这个年轻人,工作十分勤勉,而且看得出来,他是个聪明的小伙子。”布鲁斯很感兴趣地说:“这样聪明的年轻人放在你那里不是屈才了吗?”
乔治·迈克森表现出了他的大度:“如果您需要,尽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迈克森推荐胡佛之后,布鲁斯并没有马上就把这位聪明的小伙子调到自己的部门里,因为当时FBI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留给胡佛。但是布鲁斯把胡佛推荐给了战时行动处处长威廉·弗林,于是,1917年12月14日,当时22岁的胡佛加入了战时行动处,主要负责对付德国间谍可能进行的间谍或破坏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反间谍工作中,胡佛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投ATteSt拟的热情和劲头,甚至放弃了休假日,他顾~_IJL饭,每天都要工作到2点,在办公室一坐就是数十个小时。他的辛勤工作和责任心很快就赢得了上司的青睐。弗林曾经多次夸胡佛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一年之内曾经三次给他加薪。
1924年,当时的司法部长帕尔默由于工作上的失职被解雇,司法部落到了斯通的手中。斯通虽然当上了司法部长,但是对于整个司法部来讲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99为了巩固自己在司法部的地位,斯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人事改革。而胡佛就是在这个时候幸运地被上司看重,当上了联邦调查局的局长的。
胡佛掌管联邦调查局之后,对内管理实施铁腕政策。他规定联邦调查局探员必须实行“强制性自愿加班”政策。
在胡佛的手下,特工人员被迫早晨7点就要上班,比一般的工作时间提前了2小时。这是一个常态化的规定,更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胡佛去国会山汇报工作时对政府的高官们说:“我们的人都在努力的工作,他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
在联邦调查局任何称职的探员,如果遇iI作需要,会在凌晨2点的时候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去捕人,或者加班到清晨。
但是如果无所事事的话,有谁愿意坐在办公桌前虚掷时光呢?而且胡佛这种强制性自愿加班是完全无偿的,这更让探员们都有一肚子的不满,但他们又不敢反抗胡佛的“暴政”。为了把这无所事事的清早熬过去,联邦调查局许多探员就到附近的咖啡厅去消磨时间。那段时间,挨着FBI办公地点的咖啡馆生意出奇地好。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一些野心勃勃的FBI特工为了加薪或者晋升,就给胡佛打小报告,说他们发现许多在总部签到上班的特工人员都在惠兰杂货铺里喝咖啡。
胡佛在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十分生气,但是他又不便把这些FBI探员叫来训斥一番,因为他也知道:在没有工作时他还迫使手下人加班是不对的。但是胡佛可不是好惹的,他马上就想出了一办法。
星期五这天,胡佛叫来自己手下的一个探员,对他说:“今天你到咖啡厅去,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在那里喝咖啡的FBI探员的名字给我记下来。”
这个探员就照着胡佛说的去办了。
当他把这份名单交给胡佛的时候,胡佛心满意足地笑了。从此,这些人在联邦调查局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并相继被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给踢出门外。
每个特工人员,无论他的职位高低,只要一进入联邦调查局的大门,就要自觉地承担着为FBI做宣传的责任。在胡佛的眼睛里,自己手下的FBI特工人员应该人人都是帅哥美女,不仅要身材高大、五官端正、衣着得体,而且还必须举止优雅、谈吐不凡、富有教养,让人一看就乐于交往。假如探员没有出众的外貌,比如说秃头,或者长有粉刺,等等,只要给他看到,他都坚决予以开除,不管其是否才华横溢,或者是否是他最最喜欢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等。P15-17